張建平,孟俊,馬義國,周慧
(1.金湖縣呂良中心獸醫站,江蘇 金湖 211621;2.金壇市江南鴿業有限公司,江蘇 金壇 213200)
不同并雛數量對乳鴿生長及屠宰性狀的影響*
張建平1,孟俊2,馬義國1,周慧2
(1.金湖縣呂良中心獸醫站,江蘇 金湖 211621;2.金壇市江南鴿業有限公司,江蘇 金壇 213200)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并雛數量對乳鴿生長及屠宰性狀的影響。選擇相同繁殖周期且繁殖性能良好的36對白羽王鴿種鴿,隨機分為3組,每組12對,分別設置每對種鴿哺育2、3、4只乳鴿,對應試驗Ⅰ組、試驗Ⅱ組和試驗Ⅲ組。結果表明,試驗Ⅲ組乳鴿28日齡體重和料重比均顯著小于試驗Ⅰ組和試驗Ⅱ組(P<0.05),試驗Ⅱ組料重比顯著小于試驗Ⅰ組(P<0.05);不同并雛數量對乳鴿體斜長、脛長、胸寬和胸深未產生顯著影響(P>0.05);試驗Ⅲ組28日齡乳鴿全凈膛率顯著小于試驗Ⅰ組和試驗Ⅱ組(P<0.05)。肉鴿養殖中,可采用3只乳鴿/窩的并窩飼養方式,同時加強飼養管理,以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
并窩;乳鴿;生長性能;體尺;屠宰性能
肉鴿具有有別于家禽的獨特的繁殖特性。肉鴿是晚成鳥,乳鴿出雛后的一段時間不能自行采食,需要由親鴿共同哺育,通常情況下一對種鴿哺育1~2只乳鴿。為了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人們嘗試將剛剛出雛的乳鴿進行并窩處理,即將體重相近的乳鴿合并至一窩,讓一對親鴿哺育2~3只乳鴿,有的甚至是一對親鴿哺育4只乳鴿。胡文娥等[1](2006)試驗結果表明,并窩3只的乳鴿體重增長與非并窩的乳鴿相近,但飼料報酬明顯提高,料重比出現顯著差異;并窩4只的乳鴿飼料報酬高,但乳鴿增重較慢。蔡春芳等[2](2006)研究發現,并窩3、4只的乳鴿28日齡體重顯著低于對照組,但料重比均低于對照組。然而,有關并窩對乳鴿體尺性狀和屠宰性能等方面的影響尚未見報道。結合現有研究基礎,本論文著重研究不同并雛數量對乳鴿生長性能、體尺性狀、屠宰性能和內臟器官生長的影響,明確適宜的并雛數量,以期為肉鴿養殖提供理論參考。
1.1 試驗動物及飼養管理 試驗選自金壇市江南鴿業有限公司白羽王鴿,采用50×50×50cm3鴿籠飼養,自然光照,自由采食、飲水。按表1飼料配方配制飼糧,并將其制成顆粒料進行投喂。

表1 飼糧組成和營養水平
1.2 試驗設計 選用同一鴿舍繁殖性能良好、繁殖周期相同的種鴿36對,隨機分為3組,每組12對;采用假蛋進行孵化,同時使用機器孵化同一天所產的種蛋,兩方面同時進行。孵化至第18天,將機器孵化剛剛出雛的乳鴿替代假蛋,放入乳鴿的數量分別為2只/窩、3只/窩和4只/窩,即每對種鴿分別哺育2只、3只、4只乳鴿,各自對應試驗Ⅰ組、試驗Ⅱ組和試驗Ⅲ組;每周統計采食量。待乳鴿28日齡時,稱取乳鴿體重,同時對乳鴿進行體尺測量,然后進行屠宰性能測定。
1.3 測定指標和方法
1.3.1 生產性能測定 試驗期間,每周末早上稱取乳鴿重量。每天統計鴿的采食量,其中每對種鴿每天加入的飼料重、剩余飼料重,每兩天收集掉落飼料重,統計每日采食量。
實際飼喂量=飼料飼喂量-剩余飼料量-浪費飼料量
1.3.2 屠體性能測定 28日齡時,對每只乳鴿進行活體稱重,然后進行體尺測量[3],接著頸部放血致死,最后稱量內臟器官重、屠體重、全凈膛重、腹脂重、內臟器官重,計算器官指數、全凈膛率、腹脂率。
1.4 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數據采用Excel 2007建立數據庫,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單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檢驗組間差異顯著性,試驗數據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顯著性檢驗采用Duncan's法,以P<0.05作差異顯著性判斷。
2.1 不同并雛數量對乳鴿生長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同并雛數量對乳鴿生長性能產生了顯著影響。試驗Ⅲ組平均日采食量最大,且顯著大于試驗Ⅰ組和試驗Ⅱ組(P<0.05)。試驗Ⅰ組乳鴿28日齡體重和料重比均最大,且顯著大于試驗Ⅲ組(P<0.05)。試驗Ⅱ組乳鴿28日齡體重和料重比介于試驗Ⅰ組與試驗Ⅲ組中間,且其體重顯著大于試驗Ⅲ組(P<0.05),其料重比顯著小于試驗Ⅰ組(P<0.05),但顯著大于試驗Ⅲ組(P<0.05)。

表2 不同并雛數量對乳鴿生長性能的影響
2.2 不同并雛數量對28日齡乳鴿體尺性狀的影響 由表3可知,3組乳鴿的體斜長、脛長、胸寬和胸深雖然存在一定差異,但都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

表3 不同并雛數量對乳鴿體尺的影響
2.3 不同并雛數量對乳鴿屠宰性能及臟器重量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并雛數量顯著降低了28日齡乳鴿的全凈膛率、心臟重和脾臟重,其中試驗Ⅲ組乳鴿的全凈膛率顯著低于試驗Ⅰ組和試驗Ⅱ組(P<0.05);試驗Ⅱ組乳鴿的心臟重和脾臟重顯著低于試驗Ⅰ組(P<0.05),試驗Ⅲ組乳鴿的心臟重顯著低于試驗Ⅰ組(P<0.05)。并雛對乳鴿腹脂率、肝臟重、腺胃重和肌胃重均未產生顯著影響(P>0.05)。

表4 不同并雛數量對乳鴿屠宰性能及內臟器官重量的影響
3.1 不同并雛數量對乳鴿生長性能和體尺性狀的影響 乳鴿并窩是肉鴿飼養過程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自然孵化過程中,若一窩只存活1只乳鴿,則會將其并入日齡相同或相近的乳鴿窩中,這樣可以明顯提高種鴿的利用率,還能防止種鴿踩踏和出現“英鶯鴿”,從而達到提高經濟效益和乳鴿成活率的目的[4]。
本試驗中,4只乳鴿/窩的并窩處理顯著增加了采食量,但顯著降低了28日齡乳鴿體重和料重比,且顯著低于2只乳鴿/窩和3只乳鴿/窩;3只乳鴿/窩的并窩處理組料重比也顯著低于2只乳鴿/窩,但28日齡乳鴿顯著與2只乳鴿/窩差異不顯著,該結果與胡文娥等的結果一致,但與蔡春芳等略有不同,究其原因,可能與并窩后的飼養管理和飼糧營養水平等方面因素有關。
不同并雛數量沒有對28日齡乳鴿產生顯著影響,即3組乳鴿體型大小比較接近,其體重的差異可能體現在乳鴿肌肉的豐滿度等方面。
結合28日齡乳鴿體重和料重比,3只乳鴿/窩雖然28日齡乳鴿體重比2只乳鴿/窩小一些,但其飼料轉化率明顯提高,因此生產中在加強飼養管理的情況下可采用3只乳鴿/窩的并窩方式進行乳鴿生產,這樣有利于提高養鴿的經濟效益。
3.2 不同并雛數量對乳鴿屠宰性能及臟器重量的影響 不同并雛數量顯著影響了28日齡乳鴿的全凈膛率,其中4只乳鴿/窩的并窩處理組乳鴿的全凈膛率均顯著低于2只乳鴿/窩和3只乳鴿/窩,而3組將乳鴿內臟器官重和腹脂重均比較接近,說明出雛數量多了會一定程度上降低乳鴿的商品率,需要在并窩后加強種鴿和乳鴿的飼養管理,確保乳鴿能夠正常生長,從而提高出欄體重和乳鴿的商品率,提高產品的受歡迎度。
[1]胡文娥,陳益填,江玉云.鴿蛋人工孵化和仔鴿并窩的試驗研究[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4(1):68-70.
[2]蔡春芳,吳志遠,雷金翠,等.種鴿一窩多蛋孵化及多乳鴿喂養技術研究 [J].養禽與禽病防治,2010,12:33-35.
[3]NY/T823-2004.陳寬維,高玉時,王志躍.家禽生產性能名詞術語和度量統計方法[S].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4]吳清越.鴿蛋并窩和調仔并窩試驗研究[J].養殖與飼料,2014,10:5-6.
S836.2
B
1673-1085(2016)12-0012-03
2016-11-19
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資助 (2014NY-036);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項目(SXGC[201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