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詩兵,張學波,王宇,劉韻潔
(1.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學院,北京 101416;2.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世界范圍內網絡主權的主要觀點綜述
朱詩兵1,張學波1,王宇1,劉韻潔2
(1.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學院,北京 101416;2.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網絡空間在給我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網絡主權是解決網絡空間發展帶來的國家利益沖突的基本原則。本文歸納分析了當前世界范圍內對網絡主權持贊同、反對和認為不重要的三種觀點,并對重要的國際組織和世界主要國家對網絡主權的態度進行了綜述,以期達到對網絡主權現狀的客觀認識。
網絡空間;國家主權;網絡主權;多利益攸關方;信息通信技術活動
DOI 10.15302/J-SSCAE-2016.06.018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在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在涉及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公民隱私等方面帶來了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長久以來,互聯網一直掌控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手中,實行“多利益攸關方”的治理模式。但是,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國際利益沖突,僅僅靠美國和少數幾個“利益攸關方”是無法根本解決的,涉及網絡空間的公共政策問題需要有主權國家的參與。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率先提出網絡主權原則,核心就是以尊重網絡主權為基礎,構建網絡空間國際治理新秩序。對于網絡主權的研究,目前國際范圍內還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相關國際組織、國家和學者的認識還不盡相同,有的表示支持,有的表示反對,還有的只談安全不談主權。有必要對這一現實保持清醒認識和深刻理解,因此對世界范圍內網絡主權觀點進行綜述,從而為網絡主權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在世界范圍內,網絡主權觀的聲音呈現出由弱到強的發展趨勢,逐步成為大國間戰略博弈的新焦點。通過分析梳理,將與網絡主權相關的典型觀點分為三類:分別是反對網絡主權的觀點、支持網絡主權的觀點和認為網絡主權不重要的觀點。
(一)反對網絡主權的觀點分析
反對網絡主權的觀點主要認為:互聯網屬于全球公域,網絡空間不應該設置主權、也無法設置主權,由國家行使網絡主權,其力量是受限的,互聯網無需政府來管理等。
首先,互聯網屬于全球公域觀點認為:因全球互聯互通從而與物理空間不同,不受任何單一國家的管轄與支配,將之視為公海、太空這類國際公域。在一個沒有國界的網絡空間中討論網絡主權是沒有意義的。典型代表為美國2009年推出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這種觀點忽略了網絡空間中也同樣會出現糾紛,出現國家間的利益沖突,出現需要求助于他人、他國的幫助和合作,需要國家間共同來打擊犯罪的情況。
其次,“新主權理論”認為政府無權且無法管理網絡,強調在網絡空間中正在形成一個新的全球性的市民社會,它有著自己的組織形式、價值標準和規則,網絡沖突和不法行為有其自身的處理方式[1]。政府無權對互聯網進行治理,網絡空間不受主權干涉,將國家形態映射到并無物理邊界的領域是有爭議的[2]。代表人物是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David Post和互聯網活動家John Perry Barloo。新主權理論完全站在個人角度思考問題,忽略了互聯網承載著巨大的國家利益,此時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是統一的。假定政府的動機完全是以限制網絡發展為目的,認為政府在網絡空間沒有權力也沒有強制執行的辦法。
再次,從信息自由流動角度反對網絡主權,認為在網絡空間信息應該自由流動,一旦網絡主權存在,信息自由流動就會受限于主權國家的法制,因此是不可接受的。典型代表為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她三次發表“互聯網自由”演說,強調互聯網自由即公開的形式與不受國家主權約束的信息自由流動是值得大力倡導的價值觀[3,4]。信息自由流動說是西方世界極為推崇的原則,尤其是在人權大于主權的新世界觀盛行的今天,西方國家對信息擴散的欲望極為強烈,從而強烈反對國家對網絡上的信息加以限制。但是我們又可以看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以維護自身網絡安全為目的,出臺各類互聯網監管法律并研制各種網絡監控系統對互聯網實施監管,如美國的“愛因斯坦”計劃等。
最后,“多利益攸關方”互聯網治理模式的支持者認為互聯網是建設者的網絡,互聯網的運行應該由這些建設、運行、管理、使用互聯網的相關企業以“利益攸關方”的形式繼續掌控國際互聯網,而不應該由政府插手干預。這一理論存在的基礎是“多利益攸關方”在虛擬空間具有一定的司法裁判權,并且有自己的一套裁判規則。實際上對于網絡的匿名行為,特別是對于跳板攻擊這類行為,難免會涉及到司法問題,而在一個主權國家內部,不可能產生另外一個司法獨立權。通過國際合作對不同的網絡運營商通過法律進行監管是可行的,可見非中心化傾向理論實際上是難以存在的。
(二)支持網絡主權的觀點分析
支持網絡主權的觀點認為互聯網并不是一個特殊的域,網絡空間擁有主權,國家可以而且有能力對互聯網實施監管,國際武裝沖突法適用于網絡空間等。
首先,需要肯定網絡空間與陸地、海洋、天空、太空類似,并不是一個特殊的域。布朗大學的James Lewis和希臘比雷埃夫斯大學國際和歐洲研究系的Liaropoulos在其文章中都對網絡空間是一個特殊域的觀點進行了批駁[5,6]。Liaropoulos指出,網絡空間被錯誤地描述為一個域,超越了物理空間,從而免疫于國家主權和抵抗國際監管。肯定網絡空間不是一個特殊的域,進而可以表明網絡空間與其他四個域(陸地、海洋、天空和太空)一樣是當前國際體系的一種反映,盡管有其獨特的特點,但需要進行國家管理,這就為網絡主權的存在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此基礎上,網絡空間擁有主權,設置網絡規則需要尊重國家主權[7],應用于網絡空間的網絡規則是物理世界規則的本質反應,不能完全從人類和社會發展進程中分離出來。國家可以對互聯網實施監管[8],而且國家有能力應對網絡空間的挑戰[9],國家有權利根據自身的設想和資源發展網絡能力,就像愛沙尼亞所做的,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廣泛地發展它的網絡能力和使其能夠提供給廣大市民,或者像朝鮮一樣,能夠選擇關閉它的網絡邊界來抵御外來影響[10]。國家還可以保護其公民的隱私不受國際企業的監視或其他國家的滲透。典型代表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Timothy S Wu、芬蘭國防大學的Topi Tuukkanen、美國范德堡大學的Patrick Schmitz、美國楊百翰大學法學院的Eric Talbot Jensen和美國卡內基基金會研究員斯科特·L·馬爾科姆森等。2013年北約研究網絡戰的《塔林手冊》第一章中明確指出:主權意味著國家有權控制處于其領土范圍內的網絡基礎設施以及發生在其領土內的網絡空間的活動[11]。
網絡主權也是解決國際網絡沖突的基礎,這已被美國楊百翰大學法學院的Eric Talbot Jensen所認可,他指出互聯網顛覆了傳統的邊界觀念,認為大多數的規定仍適用于國際武裝沖突,但將明確增加一些網絡時代的演化版本[12]。
此外,世界各國對網絡空間進行治理管轄的情況都真實存在,如針對互聯網治理,許多國家制定了諸如“未成年人保護法”“反垃圾郵件法”“信息或數據保護法”等。美國等許多國家都設置了網絡戰部隊,其職能是以網絡空間為戰場,這本身就表明國家主權行使到了網絡空間中,也就是網絡主權被認定的表現。
(三)網絡主權不重要的觀點分析
除了對網絡主權明確表示支持或反對的觀點之外,還存在著認為網絡主權不重要的觀點。表現在某些國家根據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強調更多的是網絡空間的安全,更加注重更好地保護網絡基礎設施不受攻擊、更有效地保護隱私和產權等。如2007年俄羅斯對愛沙尼亞發起網絡攻擊,導致愛沙尼亞政府的通信能力受到了極大限制,愛沙尼亞政府認為,對于網絡威脅而言,談國家邊界毫無意義,國際合作才是遏制和應對網絡攻擊的關鍵。
另外,一些目前無暇顧及的發展中國家,由于受自身網絡技術水平和網絡發達程度的影響,還未涉及到網絡主權的問題。
(一)聯合國主導的國際機構
從現狀上看,聯合國目前雖然沒有直接使用“網絡主權”術語,但承認網絡空間的事實主權。從趨勢上看,聯合國將從維護大多數國家利益的角度,積極推進世界范圍內網絡主權公約的制定和保護。
2013年6月24日,聯合國發布的A/68/98文件,通過了聯合國“從國際安全角度看信息和電信領域的發展政府專家組”所形成的決議[13]。第20條認可了“網絡主權”的理念,即“國家主權和源自主權的國際規范和原則適用于國家進行的信息通信技術活動,以及國家在其領土內對通信技術基礎設施的管轄權。” 2015年7月,20國形成的新的政府專家組在公布的報告A/70/174中第27條重申了上述內容[14]。
早在2003年12月12日聯合國信息社會世界峰會第一階段會議通過的《日內瓦原則宣言》的第49款第1條明確指出:“與互聯網有關的公共政策問題的決策權是各國主權。”此外,2005年第二階段會議通過的《信息社會突尼斯日程》第35款第1條也都有過類似表述:“我們重申互聯網的管理包含技術和公共政策兩個方面的問題,并應有所有利益相關方和相關政府間和國際組織的參與。”
事實上,2012年12月,國際電信聯盟在迪拜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了《國際電信規則》,目的是將互聯網置于由主權國家主導的國際電信聯盟的管轄下,允許國家管理互聯網的運行,對互聯網實施監管,并建議國際電信聯盟能夠擁有至少部分互聯網地址的分配權。雖然此舉遭到美國以及歐洲國家的反對,但國際電信聯盟打破傳統的一致投票原則,多數投票通過了新決議。
(二)美國
從現狀上看,美國對網絡主權采取雙重標準,一方面從全球霸權的角度主張“全球公域”和“互聯網自由”,反對各國的網絡主權觀點;另一方面從維護本國安全的角度,采取超強的控制、全面的威懾、積極的干涉、廣泛的聯盟等策略和措施來保障自身的網絡主權和安全。從趨勢上看,美國將在世界范圍內被迫逐步認同網絡主權的觀點,但采取“取同除異”的態度,試圖主導建立對己有利的國際網絡主權體系。
美國通過“網絡自由”使美國在全球信息空間免受傳統主權概念束縛的意圖明顯,其核心在于擴張美式網絡治理理念的應用范圍,拓展美國國家利益,是一種網絡空間的“圈地運動”。美國政府指責其他國家限制互聯網自由的行為,實質上是憑借其超強的信息技術優勢、對互聯網根服務器的控制權優勢、巨大的信息產業和市場優勢,向世界其他國家推銷所謂的“自由”價值觀,試圖以網絡方式進行政治宣傳、價值觀引導和思想傳播,掌控網絡空間的管轄權,進而鞏固美國在網絡領域全球獨霸的優勢地位。
(三)歐盟等發達國家
從現狀上看,歐盟各國一方面總體上服從美國的網絡主權基本觀點,另一方面又特殊地關注各自國家的網絡安全和主權。從趨勢上看,歐盟將逐步認同并支持網絡主權,但在采取行動上受制于人、力不從心。
歐盟在2012—2013年先后出臺了《網絡安全國家戰略:致力于歐洲各國在網絡空間加強安全》和《網絡安全戰略:一個開發、可靠、安全的網絡空間》,表明了其在網絡空間安全保障方面的積極態度。另一方面,歐盟曾倡議將ICANN總部設在日內瓦,遭到美國否決后,又要在2003年聯合國召開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再次提議“設立由各國政府參與的‘合作模式’一起管理互聯網”,也被美國平息。綜上,必須看到歐盟由于受到美國的牽制,其行動總是力不從心。
英、法、德等國家的信息化、網絡化水平居世界前列,互聯網成為其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應用大量普及的基礎,并滲透到國家能源、交通、通信、電力、稅務等關鍵基礎設施中。這些國家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網絡主權的主張,但都相繼出臺國家網絡安全戰略,旨在采取各種技術、管理措施來加強網絡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
(四)俄羅斯以及新興發展大國
從現狀上看,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和上合組織目前在主張網絡主權方面最為積極。從趨勢上看,新興大國(集團)具有較強的網絡空間戰略利益博弈需求,且具備一定的經濟和技術能力,將成為網絡主權的積極推動者。
俄羅斯在網絡主權方面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多次在國際上主張由國家對互聯網實施監管,通過國際合作的模式聯合相關國家來推動網絡主權,維護主權行動力強。2014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接受拉美及俄羅斯媒體聯合采訪時表示,當今世界國家間的網絡間諜活動是對國家主權的侵犯。俄羅斯多次在國際上主張由國家對互聯網實施監管。2012年12月,俄羅斯代表團在迪拜舉行的國際電聯大會上提出“網絡主權”等倡議。
巴西明確支持并積極主張網絡主權的觀點,強烈譴責在網絡中采取監控等電子間諜活動,認為其是對國家主權的侵犯,并努力與中國就網絡主權達成戰略伙伴關系。
除了俄羅斯和巴西外,對網絡主權持積極態度的國家還包括白俄羅斯、巴基斯坦、埃及、沙特阿拉伯等一些發展中國家。
綜上所述,對于網絡主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維護其既得利益,推行網絡空間霸權而極力反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拓展其利益空間,維護其網絡安全而積極響應和支持。經過雙方在聯合國和國際電信聯盟的多次交鋒,網絡主權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和支持。目前,網絡主權已經成為解決網絡空間國際利益沖突的基本原則,推行網絡主權主張符合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也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1]高鴻鈞. 清華法制論衡(第四輯)[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Gao H J. Tsinghua Forum of rule of law (fourth)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
[2]Post D G. In search of Jefferson’s moose: Notes on the state of cyberspac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3]希拉里?克林頓. 互聯網自由[EB/OL]. (2010-01-23) [2016-09-12]. http://www.checkinnews.cn/EditText_view.action?textId=67582. Clinton H R. Speech on internet freedom [EB/OL]. (2010-01-23) [2016-09-12]. http://www.checkinnews.cn/EditText_view. action?textId=67582.
[4]希拉里?克林頓. 互聯網自由II [EB/OL]. (2011-01-23) [2016-09-12]. http://blog.renren.com/share/307262991/5137535771. Clinton H R. Speech on internet freedom II [EB/OL]. (2011-01-23) [2016-09-12]. http://blog.renren.com/share/307262991/ 5137535771.
[5]Lewis J A. Sovereignt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cyberspace [J]. 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2010,16(2):55-65.
[6]Liaropoulos A. Exercising state sovereignty in cyberspace: An internal cyber-order under construction? [C]// Hart D, editor.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warfare and security ICIW 2013. Denver, Colorado, USA: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Publishing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13:136-140.
[7]Lindsay J R, Cheung T M, Reveron D S. China and cybersecurity: Espionage, strategy, and politics in the digital domain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8]Wu T S. Cyberspace sovereignty?—The internet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J].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Technology, 1997, 10(3):648-655.
[9]Tuukkanen T. Sovereignty in the cyber domain [M]// Rantapelkonen J, Salminen M, editors. The Fog of Cyber Defence. Helsinki: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Leadership and Military Pedagogy, 2013:37-45.
[10]Jensen E T. Cyber sovereignty: The way ahead [J]. Texas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2014, 50(2):275-304.
[11]北約卓越網絡合作防衛中心國際專家小組. 塔林網絡戰國際法手冊[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16. International Group of Experts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NATO Cooperative Cyber Defense Centre of Excellence. Tallinn manual on the international law applicable to cyber warfare [M].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2016.
[12]Jensen E T. Sovereignty and neutrality in cyber conflict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1, 35:815-841.
[13]聯合國. 從國際安全角度看信息和電信領域的發展政府專家組的報告(項目94臨時議程)(A/68/98) [R/OL]. (2013-06-24) [2016-09-10]. http://www.mofa.go.jp/files/000016407.pdf. United Nations. Sixty-eighth session, item 94 of the provisional agenda: Group of governmental experts on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68/98) [R/OL]. (2013-06-24) [2016-09-10]. http://www.mofa.go.jp/files/000016407.pdf.
[14]聯合國. 從國際安全角度看信息和電信領域的發展政府專家組的報告(項目93臨時議程) (A/70/174) [R/OL]. (2015-07-22) [2016-09-10]. http://www.un.org/ga/search/view_doc. asp?symbol=A/70/174&referer=/english/&lang=C. United Nations. Seventieth session, item 93 of the provisional agenda: Group of governmental experts on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70/174) [R/OL]. (2015-07-22) [2016-09-10]. http://www.un.org/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 A/70/174&referer=/english/&lang=C.
A Review of Major Viewpoints on Cyber Sovereignty around the World
Zhu Shibing1, Zhang Xuebo1, Wang Yu1, Liu Yunjie2
(1. Academy of Equipment of PLA, Beijing 101416, China; 2.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Limited, Beijing 100089, China)
As well as bringing great convenience, cyberspace poses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Cyber sovereignty, in particular, constitutes the basic principle for solving national interest conflicts that arise in the process of cyberspac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and an analysis of three typical viewpoints on cyber sovereignty from around the world; namely, advocating for cyber sovereignty, opposing it, or being indifferent to it. We also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attitudes of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ajor countries toward cyber sovereignty. Our purpose is to provide an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the cyber sovereignty situation.
cyberspace; national sovereignty; cyber sovereignty; multiple stakeholder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related activities
C911
A
2016-10-12;
2016-10-20
朱詩兵,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信息網絡與安全;E-mail: 13910953181@139.com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研究”(2015-ZD-10)
本刊網址:www.enginsc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