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興國
美國智庫加強對華國防和軍事問題的戰略評估
■龐興國
美國智庫是全球最發達、最成熟的智庫群,對于國家制定公共政策和對外戰略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和崛起,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成為美國智庫關注的目標。
基于國際社會“中國威脅論”泛起,近年來美國智庫加強對中國國防和軍事問題的跟蹤研究,并為政府制定對華政策和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咨詢建議。其研究成果對美國制定對華政策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智庫在美國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決策體制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其中的一些思想庫每年都有大量涉華的國防戰略研究,并對美國政治、外交和軍事,尤其是中美軍事關系產生重大影響。
(一)美國智庫加強對我國國防和軍事戰略研究
智庫介入國家決策是美國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盡管是獨立的研究機構,但它們對美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的影響都很大,被稱為美國國家戰略的“外腦”。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項目編寫的《全球智庫報告2015》顯示,美國以1835家的智庫數量穩居世界第一。[中國智庫總數世界第二.人民網-國際頻道. 2016-02-14 08:35。]這些智庫的研究內容包羅萬象,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社會等,幾乎所有領域都有涉及。
在美國的智庫中,智庫規模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幾個職員,中等的有十幾個研究人員,大的擁有100多個研究人員。還有超大的,比如蘭德公司、傳統基金會等,擁有近千人。它們有的屬于民間,有的隸屬于政府、黨派,也有的依附大學;有的偏左,有的偏右,有的中立。根據規模大小不同,研究中心可以分為三個類別:大規模、多學科;大規模、專門化;小規模、專門化。其中所謂的華盛頓“大五”就是第一類:布魯金斯學會、傳統基金會、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美國企業研究院和卡托研究所。2005年,“大五”的花銷達14000萬美元,占華盛頓所有智庫花銷的34%。第二類較有影響的智庫包括城市研究所、阿斯彭研究所、卡內基國家和平基金會、世界資源研究所、美國發展中心、預算與政策優先中心、未來資源研究中心,2005年他們的總開支20900萬美元,超過所有智庫開支的一半。第三類有影響的中心包括經濟政策研究所、和平觀察研究所、北大西洋理事會、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2005年他們的總開支是6300萬美元,占15.2%。[美國智庫發展現狀與評價.發布日期:2014-03-14 發布:http://www.xzbu.com.]智庫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籌集資金,如私人基金會、公司、個人、政府合同等。智庫努力保持資金來源的多樣性,盡量避免單一的資金來源而影響其獨立性。
冷戰結束以來,隨著蘇聯的解體和中國的迅速崛起,美國智庫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批原來研究蘇聯問題專家轉行研究中國。據統計,如今美國所有規模較大智庫的研究都涉獵中國,且研究內容也很廣泛,有中美關系、軍事問題和國防戰略等。絕大多數智庫都有專門人員研究中國的軍事問題、國防戰略和軍隊建設,不少智庫甚至專門成立了中國軍事研究機構,有關中國軍事的研究報告、專著不斷涌現,每年都有上百份之多。不少研究人員為研究需要,不僅學習漢語、還專門聘請華裔學者加盟。目前,在華盛頓有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史文、布魯金斯學會的沈大偉、海軍分析中心的馮德威、傳統基金會的武爾茲等,幾乎都是一流的中國國防和軍事問題研究專家。
近年來,隨著中國崛起步伐加快和美國的相對失勢,美國陷入更深的戰略焦慮,為此美國智庫特別加強了對中國軍事問題的研究。目前,美國有上千家的智庫從事中國軍事研究,他們緊盯中國軍事的各個領域,包括中國的軍事戰略(國防政策、安全觀、核戰略、決策機制等)、臺海軍事形勢、中國軍事科技、中國軍費開支、軍種發展戰略等。此外,解放軍作戰理論、體制編制、對外軍事交往、軍事決策機制、太空力量、網絡力量、解放軍戰史等也是美國智庫重點研究的對象,甚至連槍支彈藥、伙食糧餉都不放過。另外,美國各大智庫還紛紛發表報告、文章等,提出針對中國的戰略反制措施。
(二)美國智庫對華國防和軍事戰略研究的需求
近20年來,美國智庫對中國軍事的關注呈現高度關注的態勢。其中引人注目的當屬美國一些著名智庫的聲音,它們每隔不久就會站出來,以各種方式評論中國軍事和國防戰略。2007年年初,美國海軍戰爭學院還成立了中國海上力量研究所,專門研究“日益強大的中國海軍”。美國智庫之所以出現研究“中國軍事熱”,有其明確的戰略需求。
一是日益崛起的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國強必霸”的思維邏輯使美國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我國的國防戰略。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在全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國一些知名智庫的學者認為,大國崛起不可避免地會挑戰霸權國的地位和現存國際秩序。中國也會像歷史上崛起的大國一樣,挑戰當今美國霸權,挑戰當今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美國智庫對當代我國國防戰略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舉行了諸多活動,并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美國智庫有關我國國防戰略的觀點既能影響美國政府的相關決策,又能影響美國公眾。
二是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迅速發展,“中國威脅論”沉渣泛起,為防止在國際社會出現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戰略對手,美國特別需要掌握中國的國防戰略特別是軍事實力。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智庫圍繞中國所謂“軍事威脅”的爭論就一直沒有間斷過,其中不乏一些智庫學者認為,隨著經濟高速增長,軍事現代化步伐加快,中國將對美國在亞太乃至全球的戰略利益構成潛在威脅。加之中國戰略意圖不透明,中美安全困境難以破解,兩國戰略攤牌不可避免。為了迎合這種觀點和需要,與中國軍事相關的研究著作,比如沈大偉的《中國軍事現代化》(2003年)、馮德威的《人民解放軍作戰研究》(2002年)等相繼出現。有些智庫還經常就中國軍事問題,定期舉辦研討會甚至“閉門會”,其成果部分轉化為五角大樓有關中國軍力評估報告的觀點。這些研究和觀點已經并將繼續對美國對華政策產生影響。
三是美國已將中國作為后冷戰時期的主要戰略對手,因此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國的軍事發展特別是國防戰略走向。隨著蘇聯解體,以美蘇兩極對抗為標志的冷戰結束,美國失去了往日的戰略對手。而中國的迅速崛起特別是綜合國力的快速提高使美國感到來自東方的壓力,中國也因此成為美國在后冷戰時期的主要戰略對手。針對人口世界第一的戰略對手,其軍事實力特別是國防戰略走向更是美國必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內容。為此,美國智庫密切關注中國的國防戰略和軍事發展,提出了許多針對中國的戰略對策,同時還為美國政府輸出了一些重要人物。如蘭德公司在后冷戰時期提出了“遏制+接觸”的政策并被老布什尤其是克林頓采納。而為中美建交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布熱津斯基和基辛格,則隸屬于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作為傳統保守主義智庫的傳統基金會,其1997年的《美國對華戰略》支持和加強對華威懾,鼓吹導彈防御體系,反對中國大陸武力統一臺灣。切尼、拉姆斯菲爾德、沃爾福威茨、多布里揚斯基(副國務卿兼西藏問題協調員)、葉望輝(亞太政策顧問)等都出自該機構。
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美國智庫關注和研究的重點轉向中國問題,特別是中國的軍事和國防戰略問題。近年來,美國各大智庫對中國國防戰略的研究所采取的方式多種多樣。具體方式主要如下:
一是直接設立中國研究項目或機構。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智庫就是布魯金斯學會、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等。布魯金斯學會于2006年成立了約翰·桑頓中國中心,專門從事中國問題研究。同時也在清華大學開設了辦事處,即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其中的重點就有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等。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于1994年設立了“費和中國研究講座”,目前的研究重點是美臺關系、美中關系與朝鮮、兩岸信心構建的措施、中朝關系等。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目前設立的中國研究項目主要是中國環境論壇和基辛格中美研究所?;粮裰忻姥芯克闪⒂?008年,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命名,主要研究中美關系等問題。
二是在地區研究中設立中國研究項目。目前,以地區研究作為研究導向的美國智庫,往往將中國問題置于東亞地區或亞太地區研究之中,或在相關地區研究項目范圍內設立中國研究項目。在進行研究區域的具體劃分時,有些智庫將中國內地與臺灣、香港等地分開進行區域研究,有些智庫則進行整體研究。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智庫有對外關系委員會、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等。對外關系委員會在其亞洲研究項目之下將中國地區研究置于東亞地區之內設立相關項目,具體又將整個中國地區分為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區域進行研究。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在亞洲地區研究中,分別就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展開研究。目前,該智庫研究的主題和重點主要是中國軍事發展、兩岸關系等。
三是在專題研究中開展中國研究。美國有部分智庫在具體開展研究時主要以專題研究為導向,即設立當代世界熱點問題或直接關系美國國家利益的專題項目并開展研究。在這些智庫的相關專題項目之下,若有涉及中國的問題,就會開展相應的研究活動。這類智庫一般以兩種方式組織中國研究:一種是在設立的專題研究項目之下開展涉及中國的研究,如目前蘭德公司設立了中國研究主題;另一種是在設立的專題研究之下分地區進行相關問題研究,而將中國問題置于東亞地區或亞太地區之內,或在設立的專題研究項目之下開展涉及中國問題的研究。以美國企業研究所、卡托研究所、美國進步中心等為代表。目前,企業研究所在外交和國防政策研究專題下分地區進行研究,而涉及中國的相關問題則被置于亞洲地區之內。
四是多數智庫在對我國國防戰略研究中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為說明自己涉華軍事研究的科學性,美國智庫都宣稱保持“中立”。但實際上多數智庫研究中國軍事時,都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據不完全統計,在美國智庫中,38%是保守派,43%是中間派,19%是自由派。尤其在臺海軍事研究方面,這種政治傾向更加明顯。有人把美國涉臺智庫分為“紅隊”、“藍隊”和“紫隊”?!凹t隊”就是“親大陸”,像基辛格、李佩如、蘭普頓等;“藍隊”就是“親臺”,像李潔明、葉望輝等,主要集中在傳統基金會、企業研究所等保守智庫;“紫隊”則是相對保持“中立”。不同政治傾向的智庫對政府應奉行什么樣的對華軍事政策不盡一致,如在企業研究所、傳統基金會等保守智庫出籠的報告中,幾乎找不到對中國軍事正面評價的觀點。它們向來以鼓吹“中國軍事威脅”著稱,習慣慫恿政府發展與臺灣的軍事關系。而那些有歷史底蘊的智庫,如蘭德公司、布魯斯金學會等,觀點則相對客觀。比如在“協防臺灣”問題上,蘭德公司就認為,美國應放棄“戰略模糊”政策,堅定地反對“臺獨”,如果是因臺灣挑釁導致戰爭,美國不應過多的介入進去。
目前,美國智庫關注的涉及中國的問題主要有:美國外交和美國國家安全問題(主要包括美中外交關系、美國的國防問題等)、經濟問題(主要包括中國經濟問題、美中經濟關系問題、全球經濟發展問題等)、臺灣問題(主要包括美臺關系、兩岸關系等)、環境能源問題(主要包括中國環境能源問題、美中在環境和能源方面的關系等)、中國政治發展問題、中國軍事發展問題。我們也應注意到,如今,美國智庫已形成了一批中國研究專家隊伍。這支隊伍的構成既有目前學術界開展當代中國問題研究的重要學者,也有來自美國政府的前任官員;既有來自美國本土的研究人員,也有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人員,更有來自中國大陸的研究人員。同時,美國智庫開始越來越重視與中國大陸相關機構的合作研究。他們也越來越注重獲取關于中國的第一手資料并開展研究,特別是美國智庫的中國研究專家絕大多數已經可以熟練使用中文,同時隨著中國融入世界深度的加大,無論是獲取中文資料還是運用中文資料,都已經成為美國智庫研究人員研究的主要手段。
作為寡頭政治和精英政治的代表和國府的軍師、幕僚,美國智庫對政府決策影響較大,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也是智庫賴以生存的基礎。為了以多種方式影響美國政府的政治決策、戰略決斷、公共政策和外界輿論,智庫多管齊下,采取多種方式對美國政府施加影響。
一是“出將入相”,將研究成果直接帶入政府決策的最核心圈,進而影響政府的政策制定。美國智庫對國防戰略產生直接影響,多半是因為智庫中的高級管理人員進入了白宮和五角大樓。通過智庫與政府之間的“旋轉門”(智庫學者大量進入政府任職,政府官員離任后同樣大量進入智庫)來影響美國政府對華戰略和決策。這種轉換特別表現在美國總統換屆過程中。
二是通過出版書籍、專著和提交各種政策報告影響政府決策。出版專著或提出研究報告,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政府針對中國軍事發展狀況的決策,是智庫影響政府決策的常見形式。近年來,美國智庫更是頻頻發表中國軍事研究報告,比如對外關系委員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力評估》、布魯金斯學會的《天安門事件以來的臺灣政策》等,都曾對美國對華軍事政策產生影響。此外,還出版各種專著,直接承擔政府的課題,為其提供政策建議。2004年,美國和平研究所學者蘇珊娜·諾塞爾在《外交》雜志上首次提出“巧實力”思想,強調美國外交應摒棄保守主義的“單邊主義”戰略,重視綜合運用“軟、硬實力”。2006年,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發起成立了“巧實力委員會”,由曾任小布什政府副國務卿的阿米蒂奇和約瑟夫·奈共同擔任主席,并于2007年11月發表了名為《一個更靈巧、更安全的美國》的報告。2009年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參議院提名聽證會上表示,美國政府將推行“巧實力”外交政策,使“巧實力”思想正式成為美國的國家對外戰略。
三是通過出席國會的聽證會,直接輸出思想,影響立法部門。由于美國智庫的專家學者被視為公共政策問題的權威,因此經常受邀出席國會聽證會,長期活躍在公共政策的辯論中。國會在美國對華決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總統的每一項重大對華軍事政策都需要國會批準,而國會作為一個松散的決策機構,缺少專職的外交研究人員,因而常邀請智庫成員參加聽證會,這就為智庫發揮影響力提供了渠道。每年針對不同的話題和事件,美國國會要舉行各種各樣的聽證會,這時需要邀請有關領域的專家作證,向國會議員陳述有關看法和研究,提供建議。而這時候的美國智庫,好似由“軍師”瞬間變身為游說者。出于擴大影響、推銷思想產品、代表背后的各種利益集團等種種目的,各智庫均積極安排有關人員到國會委員會的聽證會上作證。他們發表的著作文章也常被引為支持某一立場觀點的論據。比如,美國彼德森經濟研究所所長博格斯滕就是人民幣匯率低估論的大力炒作者,經常在報刊發表文章,要求美國政府就人民幣匯率問題向中國施壓。
四是積極為政府提供咨詢,擴大其社會影響,并獲得豐厚的資金支持。2011年美國8家代表性智庫的研究發現,不少前政府官員因宣揚“中國軍事威脅論”以及其在政府的工作經驗和影響力,成為有話語權的對華問題專家。在發表過“中國軍事威脅論”相關報告和評論的智庫專家中,有46%擁有在美國政府或國會的工作經歷,其中曾供職美國國防部和軍方的占26%。
五是利用大眾媒體形成輿論給政府釋放政治信號。幾乎每個大型智庫都設立了專門的公關部,負責與全世界各大媒體的溝通和聯絡。智庫研究人員借助大眾媒體,發表對我國軍事和國防戰略問題的看法,引發公眾關注,形成公眾輿論,從而間接影響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而美國政府往往也喜歡通過智庫這個渠道來放試探氣球,為一些重要對華政策的出臺做準備。2013年2月18日,美國利用民間智庫網絡安全公司曼迪昂特發布的《APT1:揭露中國網絡間諜單位》報告,指責中國軍方參與網絡黑客行為,而將自己說成是一個網絡安全的“受害者”。緊接著,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和聯邦調查局官員于5月19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對在駐上海的61398部隊工作的5名中國軍官提起網絡黑客罪控告,首次以政府的名義公開控告外國政府公務人員針對美國公司實施網絡黑客犯罪。這樣就形成美國智庫與政府之間的默契配合。通過民間智庫渲染中國軍方“黑客攻擊論”,借以抹黑中國人民解放軍,從而影響國際社會輿論,以達成在網絡空間推行美國全方位霸權的目的。
(龐興國,國防大學軍事后勤與軍事科技教研部講師,上校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