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誠祺 黃明超
中鐵二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大跨連續剛構拱橋Y型三角區關鍵施工技術
楊誠祺 黃明超
中鐵二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鄧村80+150+80m大跨度連續剛構拱橋Y型三角區設計新穎,結構復雜,支架支撐體系安全風險較高,文章結合該橋Y形三角區支撐體系設計、預壓、大體積砼澆筑及防裂、高支模“自動化”監測、應力及線形控制等關鍵技術進行介紹、總結,供類似工程施工參考、借鑒。
大跨度連續剛構拱橋 Y型三角區 施工技術
1.1 工程概述
鄧村(80+150+80)m連續剛構拱橋全長310m,線間距為4.2~5.0m。平曲線半徑500m,縱坡0%,無橫坡,上部結構由Y形三角區、懸臂澆筑段和邊跨現澆段、合攏段幾部分組成,采用掛籃懸臂澆筑+支架現澆法施工。
Y型三角區全長57m,由拱肋、肋梁交匯段和拱上梁三部分組成。拱肋為上寬下窄梯形,結構高2.15~2.76m,寬4.5~5.201m,鋼筋砼實心結構;肋梁交匯段梁高5.79m,中墩頂梁段截面梁高2.0m,梁高沿縱向按2.5次拋物線變化,至拱梁交接處梁高為2.47m;拱上梁為單箱單室斜腹板箱梁,頂寬10.8m,高2m,底寬5.4m。單個Y型三角區主要工程數量為C60砼1150m3,鋼筋330t,鋼絞線18.8t。
1.2 重難點
(1)Y型三角區總長達57m,平曲線半徑僅500m,平面及高度線型同時變化,橋面寬隨線間距變化,梁底板上下緣沿曲線變化,拱肋寬成扇形遞增變化,梁體變形特點復雜(豎向變形、橫向變形、扭轉變形),不僅考慮豎向預拱度,還要考慮橋墩的側向偏移和箱梁的扭轉,線形控制難度大;
(2)Y型三角區設計新穎,結構獨特,施工次數多(分三次澆筑),預應力復雜,拱肋與墩交接處、拱肋與主梁交接處等關鍵部位易造成混凝土開裂;
(3)主墩SD123三角區小角度斜跨既有鄧村橋(該橋老化嚴重,承載力不足、跨度25m),模板及支架體系(含基礎)設計難度大、風險高。
三角區施工工藝流程:交通疏解→河中鋼管樁施工→鋼管樁承載力檢測→岸上地基處理→拱肋支架搭設(含跨河段鋼管樁及貝雷梁支架體系預壓)→支架預壓→拱肋模板安裝、鋼筋制安→I區(拱肋)砼澆筑、養護→II區(拱梁交匯段)模板安裝、鋼筋制安→II區砼澆筑、養護→II區張拉壓漿→III區(拱上梁)支架搭設→III區模板安裝、鋼筋制安→III區砼澆筑、養護→Y形三角區張拉壓漿→拆除Y形三角區支架。
圖2-1 Y型三角區澆筑順序示意圖
3.1 跨河段支架體系設計、施工
3.1.1 跨河段基礎設計及承載力檢測
SD123主墩拱肋段斜跨既有鄧村既有橋(2*12.5=25m跨簡支梁板),鑒于拱肋重量大、Y腿結構對沉降敏感,采用“單跨跨越”施工風險大,對結構不利。為做到支架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經仔細研究地質資料,本著充分利用舊橋基礎的原則,采取了“橋面破洞施工鋼管樁基礎+既有橋基礎”相結合的組合基礎型式,經計算,設φ630*10mm鋼管樁4排20根,單根長24米,橫橋向間距2.0m,順橋向間距3.0m,每排鋼管樁頂設雙拼I50b工字鋼,解決了跨河支架基礎設置的難題。
選取受力分析承受最大承載力的鋼管樁,做單樁承載力試驗,試驗方法采用500t液壓千斤頂+雙拼I50b工字鋼與相鄰兩根鋼管樁焊接組成的反力架進行。
3.1.2 跨河段組合支撐體系堆載預壓技術
貝雷梁單層長21m,高1.5m,間距:拱肋下22.5cm,翼緣板下90cm。
跨河段支撐為20根鋼管樁+工字鋼+31榀貝雷梁等構成的組合體系。根據Madas Civil軟件,該體系總計需承重1647.2t,采用砼塊按10%,50%,100%,120%四級加載,布設6個沉降觀測點和4個擾度觀測點(見圖3-1鋼管樁沉降及貝雷梁擾度測點布置圖、見圖3-2沉堆載預壓貝雷梁),通過千分表精準動態監測,其中沉降觀測允許變形值為5mm,貝雷梁跨中允許撓度值L/400=3/400=7.5mm。
圖3-1 鋼管樁沉降及貝雷梁擾度測點布置圖
圖3-2 堆載預壓貝雷梁
圖3-3 堆載預壓沉降及擾度曲線圖
經實測,最大沉降為3號測點(累計最大沉降2.4mm,其中彈性1.8mm、非彈性0.6mm),最大擾度為2號測點(累計最大變形7mm,彈性3.5mm、非彈性3.5mm),測點位置與計算模型吻合(見圖4-5堆載預壓沉降及擾度曲線圖),測點變形值滿足要求。
3.1.3 滿堂支架設計、搭設及預壓施工要點
拱肋下方(拱肋段支架):Y肋下方支架橫向間距30cm,翼緣板橫向間距60cm,縱向間距60cm,靠近墩身12.0m范圍內步距120cm,遠離墩身14.0m范圍步距60cm。
拱肋上三角區(拱上梁支架):縱向間距90cm,橫向間距為:底板下60cm、腹板下30cm,步距120cm;拱肋下部從橋墩算起16m范圍內縱向間距60cm,橫向間距30cm,步距120cm;16m至28m范圍內縱向間距60cm,橫向間距30cm,步距60cm(見圖3-4 Y肋及拱上梁支架結構斷面圖)。
施工要點:
(1)碗扣支架嚴格按方案和規范要求搭設,Y型拱肋兩側支架通過水平普通鋼管連接成整體,以克服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產生的水平力。
(2)支架頂托與縱向承重方木間的空隙通過三角形方木砌塊填塞密實,確保立桿垂直作用于拱肋上,以克服16°拱肋水平分力對結構的不利影響。
(3)由于拱肋、拱梁交匯段及拱上梁結構復雜,噸位大(約 3200t),路中場地受限,故在支架及底模鋪設完成后,選擇9m代表斷面,采用鋼筋按50%, 100%,120%分級加載預壓,共設3個斷面,每個斷面設3個觀測點,通過水準儀、全站儀適時監測(圖3-5堆載預壓及測點布置圖)。經實測,最大變形8mm,變形值滿足規范要求。
3.2 模板及鋼筋工程施工要點
圖3-4 Y肋及拱上梁支架結構圖
圖3-5 堆載預壓及測點布置圖
因主墩墩身需預留2m與拱肋一起澆筑,為有效支撐墩身后澆段與拱腳模板,克服傾斜拱肋砼澆筑水平分力對拱腳及墩身的不利影響,設計了“鋼管柱(通過精軋螺紋剛對拉)+定型鋼模”拉撐組合體系(見下頁圖3-6 墩肋結合段支撐體系結構圖),確保了結構施工安全。
拱肋及其以上部位均采用122×244×1.8cm木模,次龍骨為10*10cm方木@20cm,主龍骨為三排雙拼[10槽鋼,精軋螺紋鋼對拉,支架底墊15cm×15cm方木(與貝雷梁接觸處墊I16工鋼)。鋼筋下料嚴格按照設計尺寸,縱向主筋采用直螺紋套筒連接。
3.3 混凝土施工操作要點
3.3.1 混凝土性能。根據各澆筑段長度、方量、鋼筋間距,拱肋斜度,結合砼振搗所用時間和泵送砼施工需要,控制坍落度140-180mm,初凝時間8~10h。
3.3.2 混凝土澆筑及養護。根據三角區拱肋、肋梁交匯段及拱上梁砼方量,每段澆筑施工盡量縮短,嚴格“分層連續疊澆、左右對稱、一次到位”。針對倒梯型斜截面(呈16度傾角)實心拱肋,采取分塊隨澆隨搗固后壓“頂模”方式,在輔以人工敲擊頂模。關鍵受力部位(如Y腿與主墩交接部位,Y腿與主梁交接部位)鋼筋密集,采取φ30cm振搗棒輔以振搗,確保砼內實外美(圖3-7 Y肋砼澆筑)。
為避免新舊混凝土收縮徐變差導致后澆混凝土開裂,采用關模養護7天的方式確保混凝土養護質量,頂面覆蓋塑料膜土工布保溫保濕養護14天。
圖3-7 Y肋砼澆筑
3.3.3 施工縫的處理。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使施工縫的混凝土齡期差異控制在14天內,并在施工斷縫周邊1~2m范圍內添加表面D8防裂鋼筋網片,嚴格鑿毛,露出新鮮粗骨料,并將混凝土渣清除干凈后,方可進行下段施工。
3.3.4 砼防裂采取的主要措施。為防止混凝土水化熱引起的溫差拱肋裂縫及變形等危害,采取了如下溫控措施:一是采用低水化熱硅酸鹽水泥;二是優化混凝土配合比設計,C60混凝土采用5-25mm連續級配碎石、Ⅱ區中砂,選用低水化熱水泥,內摻15%S95礦粉摻和料,SKT-S2高性能緩凝減水劑;混凝土中摻加高效減水緩凝泵送劑,達到延緩水泥水化反應時間和速度、降低水膠比的目的;三是澆筑前對骨料、拌合用水降溫,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四是在結構內部預埋溫度計,適時監測混凝土內部溫度,及時采取有效降溫措施,防止內外溫差過大開裂;五是在其結構內部布設“S”型冷卻管(管徑φ48×3mm),做到及時通水降溫。
圖3-6 墩肋結合段支撐體系結構圖
3.3.5 高支模“自動化”監測與常規監測“雙控”技術。首次采用智能無線數據采集儀,通過安裝位移、雙軸傾角及軸壓傳感器,借助無線接收器,做到了全方位自動、實時采集支架沉降、傾角、軸力等數據,并在室內監測平臺動態、直觀顯示,不僅解決了傳統全站儀及水準儀數據采集單一的問題,而且克服了長時間測量人為誤差及夜間測量困難的問題。同時通過支架吊線錘方式、借助水準儀、全站儀傳統方式采集支架沉降、位移及變形數據,智能儀器與人工監測雙控雙保險(見圖3-8 支架體系監測布置圖、表3-1 自動化監測成果表)。
表3-1 自動化監測成果表
3.4 預應力工程施工操作要點
3.4.1 三角區預應力張拉采用“四頂同步智能張拉”,張拉順序先下后上,先長束后短束,先張拉腹板束,再頂板、底板束,同一類型截面束對稱張拉。預采用“雙控”,以張拉力為主,以預應力筋伸長值校核,實際伸長值與理論伸長值偏差不大于±6%。
3.4.2 為防止肋梁交匯段及拱上梁施工縫出現降溫收縮裂縫,采取早期預應力張拉技術措施:澆筑完成拱上梁段后,待梁體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值的95%,且梁段混凝土齡期不少于7天時,對2T0、2D3b、2D2b、2D2c鋼束進行初張拉,張拉控制應力為0.4fpk。待梁段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值的100%及彈性模量達到設計值的100%后 終 張 拉2T0、2D3b、2D2b、2D2c鋼束。
3.5 應力控制
由于梁部施工臨時支架受力復雜,為保證拱肋安全,確保拱肋在施工過程中不出現拉應力裂縫,在拱肋根部和端部共四個截面布置鋼筋應力計,每個截面布置4個共16個應力計,及時對施工各階段受力進行監測、分析,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確保三角區施工安全。
3.6 線形控制
施工前綜合考慮三角區域拱肋的支架體系變形、梁段的自重、鋼束張拉、溫度變化、混凝土收縮徐變及活載作用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結構豎向方面:計算出每一段懸臂梁端點的各種撓度值,根據撓度值設計各截面預留拱度,施工過程中加以調整。高程用高精度電子水準儀進行測量,平面位置測量采用1’精度全站儀測量(直線段5m/斷面,曲線段2m/斷面)。
Y型三角區結構新穎、構造復雜,支架施工安全風險性較大。從Y型三角區施工情況來看:①支架體系采用Madas Civil仿真分析受力各種工況可靠有效;②通過單根鋼管樁承載力試驗、貝雷梁堆載試驗及支架預壓,支架沉降變形監控數據有效驗證了支架的穩定性;③斜面澆筑混凝土采用“壓模”方式,使砼內實外美;④運用高支模“自動化”監測,實現了監控自動化、一體化集成。通過該橋的施工經驗,為類似橋梁施工提供參考。
[1]《鐵路橋涵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10752-2010)
[2]《鐵路預應力砼連續剛構橋(剛構)懸臂澆筑施工技術指南》(TZ324-2010)
圖3-8 支架體系監測布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