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失真的歷史維度:長樂金峰《梁氏族譜》的疑點解讀

2016-02-11 03:06:03孫清玲
閩臺文化研究 2016年4期

孫清玲

(福建師范大學 社會歷史學院,福建 福州350007)

失真的歷史維度:長樂金峰《梁氏族譜》的疑點解讀

孫清玲

(福建師范大學 社會歷史學院,福建 福州350007)

要要摘要要:金峰梁氏與江田梁氏是福州長樂市境內兩支重要的宗族,他們從宋代分別遷入,對自己的族源并不清楚,明末清初開始發生關聯。近年來因日本沖繩梁氏(琉球“閩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回鄉認祖而更加糾纏不清。其修于清代的金峰《梁氏宗譜》是解讀這一宗族歷史的重要文獻,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但族譜中仍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地方,如對幾位重要祖先梁克家、梁驥、梁元堅、梁嵩的記載,延續了民間傳統修譜牽強附會的特點。究其原因,一半源于宗族整合過程中的名人情結,一半源于修譜者錯誤的歷史記憶。通過族譜解讀,對梳理日本沖繩梁氏與長樂金峰梁氏的關系會有所幫助。

要要關鍵詞:金峰梁氏;江田梁氏;中琉關系;族譜解讀

一、研究的緣起

長樂有兩支聚族而居的梁氏,一是江田梁氏,一是金峰梁氏。兩支梁氏都是南宋時期遷入長樂,對自己的族源并不清楚,都聲稱自己是泉州梁克家后裔;到元明之際,都有一個名字叫梁驥的祖先;明清時期,他們都有先人遷往琉球,又因近年來日本梁氏陸續回鄉認祖,兩支梁氏的歷史更加糾纏不清。但翻開相關的文獻資料,我們不難發現,兩支梁氏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風貌。江田梁氏作為科舉望族,在地方乃至社會留下強大的歷史回聲,比如梁時皇、梁珪父子和他們的詩文,梁章鉅和他的學術研究,梁鴻志和他在民國年間的政治活動;相比之下,金峰梁氏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宗族,偶爾會冒出一兩朵水花,也很快就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無聲無息。但由于其先人本著尊宗敬祖、發揚傳承的宗旨,每隔數十或上百年,便義無反顧,以譜寫宗族歷史為己任,字里行間透出一個宗族自強不息、友愛互助的偉大精神,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金峰梁氏位于長樂市金峰鎮華劉村梁邊自然村,約從南宋肇基于此,自稱為梁克家之后,始遷祖為梁善[1]。十四世梁旵(字子啟)曾撰有一口訣,來記述歷代祖先:“善添慶和嗣,祿生驥德載,杲卿由民安,孔子衍流派。”[2]從其譜系圖表中可以看到,一世為梁克家,二世梁善生二子,為三世梁添、梁深。梁添生三子,為四世梁參、梁慶、梁受。梁參三兄弟共生12個兒子,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梁慶之子梁和(五世),梁和又生二子,是為六世梁嗣、梁舉,其中梁嗣生四子,為七世梁干、梁祿、慶圖、覺隆。此后,族譜僅單獨記載梁祿這一支的繁衍情況,梁祿被稱為“中興之祖”。據筆者推測,一是梁祿在世曾“創建基業”,為后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二是可能出現宗族衰敗,而梁祿子嗣較多且有出息。據族譜記載,梁祿約生活在宋淳祐三年(1243)至元至大年間(1308~1311)[3],生四子,為八世梁元堅(字萬石)、梁炎發(字萬達)、梁天佑(字萬春)、梁驥(字萬里)。其中四子梁驥,“義不仕元”,“洪武九年林文(壽)薦舉茂才,任茂名縣少尹”;而長子梁元堅,元至元年間“以明經應試,授閩廣大都督參知職任”[4]。此后,由于人口發展不平衡,金峰梁氏主要由梁驥一支發展而來;又由于后代子孫蕃多,宗族龐大,到十五世時,便分為“天地玄黃”四個支派。到目前為止,已繁衍25世,在村近2000人,多從事實業,經濟實力較為強大。

金峰梁氏保存有較為完整而詳實的族譜資料。該譜前后五修:明成化十五年(1479)十四世梁子啟(號靈陽)始修,萬歷十一年(1583)十七世梁文光(號筆峰)續修,崇禎十六年(1643)十九世梁君材三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九世梁君陳四修,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五世梁貢球增修。目前所見華夏梁置《梁氏宗譜》上下兩冊,上冊實為康熙梁君陳重修本,下冊為光緒梁貢球增修本。與明清時期江田梁氏的科舉盛況相比,同邑的金峰梁氏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他們在地方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歷史痕跡。在這種情況下,金峰《梁氏宗譜》成為解讀這一宗族歷史發展的重要資料。但在解讀過程中,我們還是發現不少疑點,這些疑點的解讀對梳理金峰梁氏的發展脈絡及其與周邊其他梁氏的關系有重要意義。

二、族譜中的四大疑點

其一,始遷祖與梁克家的關系。

金峰梁氏族譜追認梁克家為一世祖:“一世祖諱克家,字叔子,號正源,宋高宗紹興進士第一名。至孝宗乾道六年,以資政殿大學士宣奉大夫,嘗修《三山志》四十九卷。九年入拜右丞相。公在朝,貴戚權倖不少假借,而外濟以和,至是以請使金使朝見受書儀與張說議不合,遂求去,封儀國公。卒贈少師,謚文靖。常游鶴上紫薇峰下,事跡詳前。”[5]據譜所載,二世祖梁善則是梁克家之子,由梁克家帶到長樂入贅上田灣林氏:“二世祖諱善,字元知,乃文靖公溫陵帶來入贅上田灣林氏,生二子,遂遷居雙桂石下,名曰西梁。生卒未詳,葬三層石山下,向西,今有梁公墓碑。”[6]源于這種附會,明成化十五年(1479)受梁子啟(第一次修譜主持者)之托而寫序的同邑進士謝文著也說:“其譜牒始祖乃泉州人也,實出于大宋南渡相臣梁克家狀元宰輔,乃棄仕游學至是邑,以其子善入贅于里之和風,遷于雙桂石山下居焉,名其地曰西梁。舊牒斑斑可紀然。”[7]

事實上,金峰梁氏附會于溫陵(泉州晉江)梁克家之后,到第二次修譜時便受到懷疑。萬歷年間同邑進士謝杰受梁文光(第二次修譜主持者)之托所作的序,稱為《東梁梁氏辨譜紀言》,曰:“其在溫陵,或派之于十九都之梁,或分于永福嚴老之梁,或分于永盛南之梁,或入贅于十六都濠溪之梁,世遠人亡,莫之能紀”;“梁氏長邑最少,故子啟公(按:第一次修譜主持者)治譜斷不附會自溫陵傳信也。隱士文光重修譜,不敢他引,亦有如閣學,欲援而入之者,先余弗信也。予非真為東梁筆峰譜辨也,且為天下有意于信譜辨也。”[8]

從常理上看,梁克家之子梁善入贅長樂上田灣的記載也值得懷疑。據南安《詩山鳳坡梁氏族譜》所載,梁克家僅一子為梁億。退而言之,梁克家于紹興三十年(1160)中狀元,即使有多個子女,待其子女長大成人,自己已是朝廷要員,官宦之子入贅他姓不符合閩南的風俗習慣。

不過,金峰梁氏族譜所透露的一些信息,我們不能完全排除,梁善有可能與梁克家存在著某種關系。首先,他們生活年代相當。以梁善后代往前推,七世梁祿大約生活1243~1282年間,以保守的25年一世間隔計算[9],梁善當出生在1123年前后,而梁克家則出生于1128年,他們生活年代大致相當。其次,族譜曾指出:“文靖常游鶴上紫薇峰,因洪水過溪病以徒涉,自捐資,善公督造。后崩,縣尹梁辀重修,豎立名‘梁公碑’,不廢舊跡云。”[10]雖然梁克家常游紫薇峰與捐造橋梁,并未見于地方文獻的記載;但長樂歷史上確有梁辀,順德人,正德年間(1506~1521)曾任長樂縣令[11],族譜能提到此人,可見所言非虛。

其二,金峰梁驥與江田梁驥的關系。

八世祖梁驥是金峰梁氏宗族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人物。梁驥之父梁祿被稱為“中興之祖”,明成化十五年(1479)由十四世梁子啟第一次修譜,同邑進士謝文著為之作序曰:“溯夫六世之時,氣運中衰,幸存縷繩之嗣諱祿三處士,生四子,長諱驥,次諱炎發,三諱天佑,四諱元堅,字萬石,由泮至上舍生,除受大元至元間閩廣大都督參知職任。萬里公義不仕元,以茂材任洪武年間茂名縣縣丞,延及于今,又更七世矣。”[12]從世系表中也可以看出,梁驥之父梁祿,三歲而孤,由母親獨自撫育成人,是金峰梁氏宗族唯一延續下來的,可謂“縷繩之嗣”,幸育梁驥四兄弟,使得宗族得以發揚光大。金峰梁氏族譜有嚴格按照昭穆順序排列的世系表,按此圖表所示,梁驥(字萬里)為長,次為炎發(字萬達,1277或1278~1325),三為天佑(字萬春,出家),四為元堅(字萬石,1279~1329)。由于四個兄弟中,炎發延至三世之后絕嗣,天佑出家,后來的金峰梁氏主要由梁驥之子梁德載與元堅之子梁日暖所繁衍。而若干世之后,日暖的子孫,也由德載子孫過繼,這就意味著今天的金峰梁氏,實際都是梁驥的子孫后代,梁驥在金峰梁氏歷史的地位不言而喻。加上梁驥與元堅都有一官半職,因此成為金峰梁氏族譜記載的重點。大致說來,梁氏族譜的前三次修撰,都沒對梁驥兄弟的排位有疑議,如萬歷年間第二次修譜(由十七世梁文光主持)時,同邑官員陳長祚為梁氏族譜作序有言:“溯其七世祖祿公中興之祖,娶旒峰陳公鳳之次女名曰瑞娘,生下四子,長諱驥,通五經,善屬文,義不仕元,恥食粟。值元朝諸籍錯亂,被各色名家敦請刪正詩書,時稱作名家侍補。至大明洪武九年林文壽以茂材辟薦焉,任縣丞。四子諱元堅,字萬石,公時受大元至元間閩廣大都督參知職任,歷四載遂致仕,許魯齋稱之焉。”[13]但到十九世梁君陳等人于康熙年間第四次重修時,對梁驥為長還是梁元堅為長進行了考證。“附查萬石公(指梁元堅)是兄,萬里公(指梁驥)是弟,以朝號世系及生年日月考之,斷不可誣。舊譜不知何以混也,以致諸名公并序悉依其訛。今其序文并小傳俱已改正,庶可傳信云。”[14]他們考察之后,認為梁元堅是兄,梁驥是弟,所以在八世祖小傳中,梁驥雖然仍放在第一個(表明是長子),但寫明他為“元遠公(指梁祿)之四子”,而梁元堅為“元遠公長子”,兄弟倆去世之后,合葬在三層石山下。

基于梁驥的這種重要性,我們把梁君陳康熙間所修的梁驥小傳完整地呈現出來:“八世祖諱驥,字萬里,號隱齋,元遠公之四子也。為人豐采,才敏好學,善屬文,義不仕元,作名家中侍補。至我朝洪武九年林文(壽)薦舉茂才,任茂名縣少尹,娶塘頭卓氏,葬三層石下,生卒未詳。有薦本并友送為官敘見文藝志。與兄萬石公合葬。”[15]

但綜觀金峰梁氏的其他記載,梁驥的相關記載卻值得我們懷疑。首先是梁驥的生活年代。按小傳所載,梁驥生活在元末明初。金峰梁氏祖先有確切時間記載的當從梁驥之父梁祿始。據筆者推算,梁祿生活于1243~1282年,卒年40歲;其妻陳氏生活于1242~1310年,享年69歲[16]。又梁驥四兄弟,梁驥“生卒未詳”;梁炎發“生于景炎正月,卒于大定乙丑十月”,生活時間約為1276~1325年,享年約50歲[17];梁天佑不詳;梁元堅“生于祥興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卒于天歷己巳年十月初十”,生活時間約為1279~1329年,享年51歲[18];其妻為沙堤林氏,“妣生于至元庚辰十七年正月,卒于至順辛未二年四月”,生活時間為1280~1331年,享年52歲。梁祿死于1282年,終年40歲;而其次子梁炎發出生于1276至1278年間,炎發之后又有梁天佑,梁元堅生于1279年,如此看來,梁驥為長的可能性更大。這是以父親與兄弟的生卒時間來推算。

以后輩子孫的繁衍來推算,七世梁祿的生卒時間(1243~1282)大致可信。十世必英(字國華)已開始整置家譜,雖未成稿,但成為十四世梁子啟(號靈峰)修譜的藍本。梁子啟對自己父母一輩的生卒記載應該是可靠的。十三世祖有準確生卒時間的四人如下:梁僖(1403~1461)和梁僖妻(1404~1466),梁億(1397~1424)和梁億妻(1398~1456)。以25年為一世,梁祿與梁僖等人已跨越了6世,1403-25*6=1253(年),即與梁祿的出生年1243年大致吻合。梁祿次子梁炎發出生時,父親34歲,母親35歲,雖然這個生育年齡很正常,但結合后面其子孫的出生時間[19],梁元堅兄弟的出生時間段(約在1275~1279)又值得懷疑,至少提前十年左右才比較合理。

結合上述資料,我們大致可以知道,金峰梁驥出生在元初(1271)甚至更早,那么洪武九年(1376),梁驥已100多歲,按照當時的物質生活水平和人均年齡,就算他還活著,也不可能再為林文壽所薦,擔任茂名縣丞。林文壽所薦者,只能是另外一個同名的梁驥,他是長樂江田的梁驥[20]。

不僅如此,江田梁驥在字輩、職務、家庭關系乃至墓葬等方面,都與金峰梁驥有所差異:金峰梁驥字萬里(其同胞兄弟梁元堅字萬石,梁炎發字萬達,梁天佑字萬春),江田梁驥字公選(其同輩兄弟梁定字公靜、梁宗字公海、梁完字公善);金峰族譜記載梁驥任茂名縣丞,而江田族譜的梁驥卻任大興縣丞、知縣等職[21];金峰梁驥父親為梁祿、母親為旒峰陳端姐、有兄弟四人,而江田梁驥父親為梁伯治、出贅于漳坂戴氏生梁驥、梁驥無同胞兄弟記載;金峰梁驥葬在十六都三層石下,而江田梁驥葬在十九都靈峰下。

其三,梁元堅與許衡的關系。

前文已經提到梁元堅。譜載出生于1279~1329年間,曾任“閩廣大都督參知職任”,且與許衡交好,梁元堅致仕,“許魯齋稱焉”。原文曰:

元遠公長子諱元堅,字萬石,號于介,自少好學,嘗與許衡為友。因大元詔下,授以大任,萬石公嘗自語:“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明經應試,授閩廣大都督參知職任。蒞任四載,一塵不染,巡察四方,萬邦賓服。內攘十八洞之蠻,外近七諸夷之虜。又嘗自語:“海宇未戢,終軍之可請也。酒泉多封,班超之志不存也。”遂致仕焉。故許衡語其子曰:“我生平為虛名所累,竟不能辭官,不及萬石公多矣。”及卒,朝野莫不哀傷。[22]

許衡(1209~1281)是元代名儒,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兼國子祭酒。金峰梁氏族譜中另載有許衡所寫的《官跡流芳敘》,文中稱贊梁元堅“內攘十八洞之蠻,外近七諸夷之虜,茲可謂勤且能也”,落款即是“集賢大學士國子監祭酒許衡贈”,許衡與梁元堅的交情非同一般。但分析之后,又疑竇叢生:一,如果這段文字是真實的,梁元堅當與許衡同時,而族譜又載梁元堅生卒時間為1279~1329年,則與許衡差不多沒有交集;二,如果梁元堅確實擔任過閩廣大都督或參知政事等職,當在福建歷史上留下蛛絲馬跡,而事實上,在福建地方文獻中,沒有發現梁元堅的任何訊息。三,金峰梁氏族譜中還載有《賀于介梁君父母雙壽文敘》,落款是“女婿屯田翁彥升、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許衡、贈翰林院學生王盤同拜賀”。文中敘及“今隱君壽已七十有五,加陳夫人五年,骎骎乎望八,號稱雙壽”[23],似乎與前文所言的梁祿夫妻之壽命不符。另則,福建歷史上確有翁彥升,福清人,但為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進士,怎么可能與元代的許衡、王盤(1202~1293)一同為梁家拜壽?難道與許衡交好的梁元堅另有其人?梁祿沒有女兒的記載,以女婿身份出現的翁彥升是否另有其人?但翁彥升、許衡等人所祝壽的對象是“新寧梁隱公”,“新寧”為長樂古稱,這篇壽序似乎又不完全是憑空杜撰。所有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探討。

其四,梁嵩與金峰梁氏的關系。

按日本沖繩久米村家譜所載,明初作為賜姓移居琉球的“閩人三十六姓”之梁姓,源自福建長樂一帶。《吳江梁氏家譜序》有云:

“吾宗乃閩吳航江田人也,系宋南渡相臣梁克家之后,至明太祖握乾綱御宇內,文明之澤及于琉球,而琉球奉貢焉。琉球雖素尚淳樸之風,而未聞詩書禮樂之曲,故特賜閩人三十六姓,廣敷文教,以成守禮之邦。時吾宗奉圣旨遷于琉球,而三十六姓之中稱首云。適察度王備禮厚待,為卜地于唐榮,遂家吳江。考唐榮吳江非中山舊名,蓋三十六姓自中華而榮,故曰唐榮;因梁氏由吳航始遷,故曰吳江,皆不忘其祖而稱也。雖然歷年已久,文獻無以足征,唯環峰祖以下悉皆家有神主所祀,而以上之遠祖不知是何名氏,訪之不及而譜莫作也。一日考至公舊案內,得有始祖諱添者,于洪武末自長樂而奉遷于琉球,數傳繁衍湘祖等四十五公。……幸遇碧山寺釋諱廷瑞者,余族叔也,備述前朝梁氏奉遷始末,且出族譜為據,始知以嵩公為球陽一世之祖,在江田已三十世矣。”[24]

這段文字提供了如下信息:第一,沖繩久米村梁氏出自福建長樂江田(長樂古稱“吳航”),故其堂號名為“吳江”,由祖籍地吳航與江田轉化而來;第二,長樂江田梁氏為梁克家之后;第三,長樂梁氏可能多次遷往中山,但因年代久遠,無法判斷誰為球陽始祖,如“至公舊案”曾經提到梁添之名。直至修譜寫序者在中國內地遇到碧山寺僧梁廷瑞,據其所示族譜才確定球陽始祖為梁嵩。

《吳江梁氏家譜序》明確表明,琉球梁氏始祖梁嵩來自長樂江田。但由于明清之際,江田梁氏大量外遷(其中兩支于崇禎年間分別遷往連江、羅源;一支于清初遷往福州城內,即梁章鉅家族),目前江田已無梁氏后人居住,僅剩下一座幾平米見方的宗祠與幾臺明清時期的梁公祖墓,沒有留下任何與宗族歷史有關的族譜資料。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沖繩梁氏的后裔不斷前來訪親認祖,經過相關部門與學者的種種努力,終于在連江長龍鎮下垱村發現了江田梁氏的后裔及其保留的早期族譜,從中也找到了梁嵩的準確排位與入琉的文字記載。長龍梁氏是江田梁氏的支流,與日本沖繩梁氏關系密切。但長樂江田周邊的另外兩支梁氏,堅稱自己是江田梁氏的源頭,特別是長樂境內的金峰梁氏,理由相當充分:一,他們與江田梁氏同邑,地緣關系密切;二,舊譜都追認梁克家為始祖;三,他們族譜世系中都有一個叫作梁驥的祖先;四,金峰舊譜中也提到梁嵩與梁顯。五,明清之交,金峰梁氏也有先人入居琉球,并且曾回鄉認祖歸宗。不過,除了第一個理由無法否定之外,第二、三個理由已被我們排除。那么接下來要回答的問題是:梁嵩到底是不是金峰梁氏的族人?

長龍《梁氏族譜》所顯示的江田梁氏早期的世系是:(1)孟—(2)仲—(3)維—(4)期—(5)景—(6)伯—(7)公—(8)(存名,字缺)—(9)于—(10)克—(11)永—(12)德(或世)—(13)以—(14)時(開始遷往連江)[25]。世系表中有梁嵩準確的排位:他為江田梁氏第九世,同一輩份的兄弟的命名大都以“山”為部首,而以“于”為字輩,如岷、嵩(字于江)、復興(字于賓)、巒(字于林)、嶽、岱(字于齊)、山(字于鎮)、嶨(字于碩)、岊等。其中對梁嵩的記載也非常清晰,其父為梁萱,梁嵩系“萱公子,字于江。由邑庠生應天順四年庚辰,奉使中山,歷官王府左長史,遂家。子一。”[26]其子即梁仁,梁仁之后無世系,也符合中國族譜不再記載外遷支流的習慣。

但金峰《梁氏宗譜》僅在“歷朝仕宦”中梁嵩:“十四世……嵩公,字子江。天順四年舉才干中山王府。”[27]這一記載成為今天金峰梁氏爭取與琉球梁氏建立宗親關系的重要依據。而在金峰族譜的世系表與小傳中并沒有梁嵩的準確排位和記載,梁嵩的名、字與金峰梁氏十四世完全對應不上,金峰梁氏十四世分別以“日”或“王”為部首命名,而以“子”為字輩,如梁璣(字子亮)、梁旵(字子啟,即金峰梁氏第一次修譜的主持者)、梁昊(字子元)、梁昇(字子正)、梁琥(字子善)等。很明顯,梁嵩是金峰《梁氏宗譜》的添筆,以至于出現一些不必要的錯誤:在梁嵩之前,金峰族譜還有一個明顯的錯筆,即以梁顯為七世,梁嵩為十四世。[28]這個環峰公,實際上是琉球《吳江梁氏家譜》中提到的有確切資料(神主牌位)可考的人物梁顯,他是球陽始祖梁嵩之后的四世祖,如此一來,兩譜之中,梁顯與梁嵩的輩份關系完全顛倒了。

三、失真的原因

金峰梁氏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宗族,明清兩朝沒有任何高官顯宦,但也不乏讀書出仕之人。這一宗族的族譜都出自文人之手。如第一次主持修譜的第十四世梁子啟(名梁旵,號靈陽),“十六歲入泮,每試高捷”,“文章精密,當時學者宗之”,“時號為十才子”之一[29];第二次主持修譜的第十七世梁文光(名元會,號筆峰),也是遵照父親的教導,“尊師重友,文論頗超通”。年輕時曾在本縣戶、工、兵曹等供職,并多次前往京師謀求發展,最終因看透世路險惡,而歸隱山林,以堪輿之術謀生,并“常與同時同志者聯詩和句以娛其生”[30]。歸隱之后,為振興家族,以遂功名之愿,著力于子孫的教育和門風的培養。他的兩個兒子梁應科(字汝申,官名維翰,號泗岳)、梁應稚都傳其衣缽;其孫輩五人,也多為教讀與精通風水地理之人,其中梁君材(字因世,別字規中,入泮之后官名孟)、梁君陳(字尹世,號層石),成為第三、第四次主持修譜之人[31]。而第五次修譜者梁以灼(字樹英,官名貢球,別字瑤林)二十六歲入縣學,“肄業鰲峰書院,疊考超等”,因“平生耿直,莫干以私”,后被舉為金峰鄉約長[32]。金峰梁氏族譜以嚴謹詳實的記載而有別于他譜,為什么還會出現這些錯誤和失實的記載呢?筆者認為,主要歸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名人情結

古人修譜都有向上攀高的習慣,這種心理是不分普通宗族和名門望族的。

福州地區三支重要的梁氏,除了城門梁厝梁氏之外(其始遷祖亦是入閩顯宦),其他幾支梁氏都以梁克家為始祖,且言之鑿鑿。以江田梁氏為例,其早期歷史沒有詳細記載,第一次主持修譜的梁行慤(字克著)于弘治譜序中有云:“予上世為光州固始人,有從唐節度使王審知入閩,居長樂之江田若干世,嘗有譜系,凡在族者,不幸厄于回祿。”[33]但到清代梁章鉅,卻堅信自己是泉州梁克家后裔。其在《退庵自敘年譜》中有言:“退庵居士,系出安定梁氏,……由泉州宋丞相文靖公派下分居福州長樂縣南鄉之江田里,國初遷居福州城中。”[34]不僅如此,最近在晉江發現一方梁章鉅起草的“梁氏祖祠碑記”,詳細敘述了他與晉江、南安甚至廣東、臺灣梁氏諸宗聯合修建祖祠的經過,并開宗明義地說:“溫陵郡治學宮之右,舊有專祠祀我祖宋右相文靖梁公。”[35]梁克家儼然成為福建、廣東梁氏的一個公共資產,金峰梁氏也不例外。陳支平先生曾在《福建族譜》一書中指出:“為了提高家族的榮譽,福建民間各家族的族譜都十分重視對入閩始遷祖的記述。這些記述有兩個普遍的特點,一是大部分姓氏的入閩始遷祖都是官宦人家,二是許多家族的先祖都是子孫滿堂、蘭桂齊芳。”[36]一些于漢唐時期入閩的大姓利用宗族早期歷史的模糊性特點,杜撰出入閩始祖的顯赫身世,其真實性已不大可考;但宋代遷徙福建各地的小姓已經無法與那些開閩的高官顯宦攀上關系,于是退而求其次,尋找一些入閩之后的名人掛牌,也不失為一個好舉措。對于梁姓來言,宋代的梁克家是個首選。泉州地區《梁氏合修族譜》明確記載,梁克家僅有一子叫梁億,而分散各地的梁氏族譜中,梁克家的子息卻越來越多,如2002年重修的金峰梁氏新譜便采用了梁克家有四子的說法,他們分別是梁傚、梁僎、梁圣、梁億。他們以梁善為梁僎,從而與梁克家攀上了關系。

金峰《梁氏宗譜》的名人情結還集中體現在“歷朝仕宦”卷中。在這里,他們把不相關的泉州梁氏、江田梁氏、永盛南梁氏乃至琉球梁氏的科名仕宦全部列入。試舉幾例[37]:

(1)“遠祖震公,唐進士。”——梁震,生卒年不詳,邛州依政人。約于唐末中進士,不愿為后梁朱溫所用而歸隱,后為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強留為顧問,但他仍不接受任何官職,自號荊臺隱士,與長樂金峰梁氏沒有任何關系。

(2)“二世祖克家公狀元及第,歷家樞密院右相,封儀國公,謚文靖。公葬鶴上紫薇山下。克寧公宋進士,克著公宋太學士。”——梁克家為泉州梁氏第八世,生活在宋代1128~1187年間;而梁克寧、梁克著實為江田梁氏第十世,約生活在明弘治年間(1488~1505)[38],并非如金峰《梁氏族譜》中所以為的與梁克家同輩。

(3)“三世祖善公宋中大夫。”——梁善為金峰梁氏始遷祖,原譜小傳中僅載其入贅身份,并無官職爵號。筆者懷疑,宋代租佃制發展,客戶階層龐大,不少沒有土地的客戶為了入籍當地,不惜以入贅為代價,梁善即其一。后人在重新建構宗族早期歷史時,往往攀附于一些名人和修飾先祖,是為更好地立足與發展。

(4)“四世祖汝家四公理學名儒遷永盛南。汝霖一公政和乙未進士,歷知秘閣朝議大夫,使金不屈,載郡志。”——梁汝霖,永泰石壁人,宋政和五年(1115)進士,授諫議大夫,官至泉州知府;“汝家四公”當指梁汝嘉,與朱熹交好,是福建理學名儒,與兄弟汝霖、汝熹等人從永泰石壁回遷閩縣永盛南里(今福州城門),從而開辟永盛南梁氏的歷史,與金峰梁氏并無宗親關系。

(5)“五世祖伯用公榮滿序文,登進士科,都重爵,代不乏人。”這里所謂的伯用公,指的是江田梁氏中的第六世梁君器(字伯用),生活在元末明初。隆武年間的黃堯工所作的譜序對其人有詳細的描述:“入明初曰君器者,負文武才,值舥漕寇苦閩甚,出粟蕩平之,奉詔監軍行省,掃除玉田賊林佑廷,以翊我圣祖龍飛,秩授承務郎,即梁之推為始祖伯用公是也。”[39]江田始遷祖為“孟行公”,后人將第六世梁君器視為“始祖”是有原因的。江田梁氏十世祖梁克寧曾對堂弟梁行慤說:“吾家自宣教公而上,世次名氏莫考其詳;由高祖伯用公而下,猶有可述也。”[40]梁克寧為梁伯用玄孫,對其生前的業績還比較了解,梁行慤為了族譜的真實可信,便以伯用為江田始祖進行敘述;而且正是從他開始,晉身官場、克振家聲,成為江田梁氏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轉折型人物[41]。

如此之類,不勝枚舉。看到這些記錄,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梁嵩會被載入金峰梁氏的《歷代仕宦》。

2、歷史誤會

大致說來,民間族譜短者30年一修(約一世的間隔),長則60年一修(一個甲子的間隔),但真正實踐過程中,則要看宗族的經濟實力與人才具備的情況。金峰梁氏作為一個普通宗族,受到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其修譜出現不規則的間斷,從始遷祖梁善到第十四世梁子啟第一次修譜,時間間隔長達350余年,而以后多次重修,間隔數十年至一二百年不等(參見表1)。

表1金峰梁氏歷次修譜時間表

這種不規則的修譜,再加上保存過程中遇到的不可抗拒的損毀,使得后來的族譜在追述這段歷史時,只能更多地依靠長輩的模糊記憶和口口相傳的資料。梁氏族譜保留有歷代先祖的小傳,但十世祖之前的情況卻錯誤百出,這些錯誤主要集中在譜載人物的生卒時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手抄的失誤,如“泰定(太定)”作“大定”,“至元”作“至大”;一是干支紀年法推算的錯誤,如“庚戌”作“庚辰”等。不過,第二、三、四次修譜者都家傳堪輿之術,族譜在干支紀年上出錯,也是頗值得玩味的地方。而對于先祖功業事跡的記載錯誤,應該說更是一種很有內涵的誤會。

比如對于梁驥,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主持第三次修譜的梁君材,已經發現江田梁驥與金峰梁驥在墓葬方面的不同記載,他于康熙元年(1662)追述說:

“十九都族人時皇兄、姪玄(圭)辛丑遷移在大溪居住,說萬里公有文集多在陳、謝之家;又傳有公遺像,觀其面貌俊秀,恍然如生,不勝見晚之恨,聞公墓在□(按:原譜即空格),與吾譜所載葬三層山有異,記此以俟后之參考。壬寅二月末旬孟書。”[42]

這里提到的梁時皇(字春暉)、梁珪(字至鉉)父子,是江田梁氏的第十四、十五世祖,他們于清初遷往福州,即成為清代梁章鉅的先人,曾以詩文著稱,與金峰十九世祖梁君材(主持第三次修譜者)差不多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雙方有過交集,甚至因所謂的共同祖先“梁驥”而認為宗親,而以“族人”相稱,但我們的上述研究,表明這只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又如琉球梁氏始祖梁嵩與四世祖梁顯,為什么會出現在金峰梁氏的族譜中?這就與清代以來琉球梁氏的認祖歸宗有很大關系。《吳江梁氏家譜序》有云:“欲圖世次宗派,亦不無世遠人湮之感,余切憂之。及奉王命出使中朝,時際鼎革之初,閩地滄桑,日聞鼙皷,效原禾黍,故老無存,有欲問其遺事而末由者矣。至余弟本寧以陪貳奉貢,鏞、漢二兒游學中原,每囑其留心采方,勿忘水源本木之思,幸遇碧山寺釋諱廷瑞者,余族叔也,備述前朝梁氏奉遷始末,且出祖譜為據。”[43]根據“鏞、漢二兒”的稱呼,可以推斷寫序的作者,應該是生活在明清之際的球陽九世梁邦翰。邦翰生于崇禎十五年(1642),死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享年六十五歲,曾于康熙年間共三次赴閩入京[44]。如《序》所言,其生前已利用各種機會親自到福建祖籍地探訪未果,其子侄最后為他找到自己的根來自長樂江田。無獨有偶,在金峰《梁氏宗譜》中,也有一條關于琉球梁氏回鄉訪祖的記載。金峰梁氏傳到十五世,分為天、地、玄、黃等四房,其中黃房支派繁衍到二十一世“洪”字輩時,一名長姐者入琉。譜載:“(二十世祖)諱道宣,字公義,行二,用世公次子,娶湖東劉龍峰之女,生一男名長姐,及長,流蕩外省,不知何時入琉球國,有后裔尋問,回來拜祖。”[45]長姐約生活在明末清初,與琉球人梁邦瀚的生活年代相近,其后裔從琉球回來尋根問祖,與梁邦翰及其子侄的類似舉動疊加在一起,因此金峰梁氏很自然地將自己與江田梁氏聯系起來。

可以看出,金峰梁氏的失真,一半源于攀附心理,一半出于誤會,作為讀書人,很容易判斷出這種對與錯,但修譜的金峰梁氏先人,都回避了這些問題,甚至刻意模糊歷史的意象與宗族的邊界,帶有某些功利實用主義。2002年,金峰梁氏重新修譜,卻沒有正視這些歷史錯誤,為了加強與海外、周邊梁氏的宗親關系,為了加強說服力,反而對宗族早期歷史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正”,表現在:一、放棄了始遷祖梁善,而以梁僎代之,把梁僎作梁克家次子,與泉州梁氏攀上關系。二、放棄了舊譜譜序中人人稱頌的“中興之祖”梁祿(第七世)及其以上的先祖,而以江田世系代之。[46]我們曾經追問金峰梁氏所委托的民間修譜師,“修正”歷史的依據是什么?修譜師如是說:“我們編譜的原則是,只要有利于宗族的發展,一切都不是問題。族譜修好之后,將舊譜在祠堂燒毀,而后這個宗族人丁興旺、經濟發展,這就說明新譜得到了祖先的認可。”筆者認為,宗族修譜,是為了解決“我的祖先從哪里來”等問題,等同于編纂一部歷史,“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才是編寫者真正應該秉持的態度,如果為了現實需要而隨意篡改族史,那么在信息技術時代,很容易被人看出漏洞,難以自圓其說,族譜的真實性將受到質疑。又由于長樂金峰梁氏與福州城門梁氏(即“永盛梁”)在與日本沖繩梁氏認親的過程中,互相攻擊與詆毀,族譜中的缺陷更是昭然若揭,一目了然,這將給外人貽笑大方,落下話柄,是修譜者應該引以為戒的。

注釋:

[1]成化十五年謝文著所作的《序》中說:“觀其譜牒,始祖乃泉州人也,實出于大宋南渡相臣梁克家狀元宰輔,乃棄仕游學至是邑,以其子善入贅于里之和風,遷于雙桂石下居焉,名其地曰西梁,舊牒班班可紀。”見金峰《梁氏宗譜》,福建師大圖書館1992年據長樂梁氏清修本復印,第11頁。

[2][4](清)梁君陳重修:金峰《梁氏宗譜》,1992年據長樂梁氏清修本復印,福建師大圖書館藏,第83頁,第47~48頁。

[3]金峰《梁氏宗譜》,第46~47頁。譜中記載梁祿,“生于淳佑(祐)三年癸卯六月,卒于至大壬午年十月”,淳祐三年(1243)為干支癸卯年無誤,但卒年至大壬午年不大準確。至大系元武宗海山年號,分別為至大元年(1308,戊申),至大二年(1309,己酉),至大三年(1310,庚戌),至大四年(1311,辛亥),至大年間無干支壬午年。距離最近的壬午年為至元十九年(1282),以此計算,則梁祿卒年僅四十歲(1243~1283)。

[5][6]金峰《梁氏宗譜》,第44頁。

[7]金峰《梁氏宗譜》,第11頁。此處可以再次佐證金峰梁驥約生活在元初(1270年左右出生)。到明成化十五年(1479)謝文著寫此序時,剛好有200年時間,“延及于今,又七世矣”則為合理的說法(一世約間隔25年)。相反,如果是洪武九年(1376)受薦的江田梁驥,在100年后不可能繁衍出7世之多。

[8]梁善后代又遷往東邊,故有西梁、東梁之分,實相距不遠。

[9]之所以說這種算法比較保守,是因為古人結婚雖早,但因生育不確定性、孩子夭折、第一二胎為女兒等原因,造成父子之間的代際往往超出25歲。

[10]金峰《梁氏宗譜》,第25頁。

[11]乾隆《福建通志》卷22。

[12][13][14][15]金峰《梁氏宗譜》,第11頁,第16~17頁,第50~51頁,第47頁。

[16]小傳對梁祿的婚姻家庭狀況及其妻生卒時間也記載得很清楚:“娶旒峰陳翼公(字君鳳)之次女端姐,生四子”;“妣生于淳祐二年壬寅,卒于至大庚辰三年,合葬三層石山下”。陳氏生于淳祐二年壬寅,即公元1242年;但卒年有誤,至大三年為1310年,干支紀年應該為“庚戌”,與“庚辰”有一字之差,這應該是古人推算錯誤。見金峰《梁氏宗譜》,第46~47頁。

[17]景炎為宋端宗趙昰年號,共使用三年(1276~1278),“大定”疑為“太定”筆誤,即泰定,為元泰定也孫鐵木兒年號,共使用五年,泰定乙丑年是為1325年。

[18]祥興為宋衛王趙昺年號,僅使用兩年(1278~1279),祥興二年即1279年。天歷為元文宗圖帖睦爾年號,共使用三年(1328~1330),天歷己巳年為1329年。

[19]首先是第九世日暖(1286~1344),他出生時,父親梁元堅僅8歲,母親僅7歲;德載(1295~1341)作為長子梁驥之子,則比日暖更小。其次是第十世德載長子杲卿(1308~1348),其出生時,父親僅14歲。而到第十一世必駐三子梁進(1358~1415),其出生時父親已46歲。

[20]民國《長樂縣志》卷十四下《選舉志下·薦辟》載:“梁驥,以茂才薦,任縣丞。”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41頁。

[21]長龍《梁氏族譜》:“梁驥,伯治公子,字公選,由邑廩生應洪武丙辰年茂材,舉授北直隸大興縣丞、縣知縣。”連江縣長龍鎮下洋村下垱梁氏宗族藏本。

[22]金峰《梁氏宗譜》,第47~48頁。

[23]金峰《梁氏宗譜》,第73~74頁。

[24]《梁氏家譜》(一世梁嵩),見《久米村系家譜》(下),(沖繩)那霸市計劃部市史編輯室1980年,第752頁。

[25]從“克”之后的字輩在梁章鉅《江田梁氏詩存》中也得到印證,從而證明了長龍梁氏族譜記載的真實性。

[26]長龍《梁氏族譜》,連江縣長龍鎮下洋村下垱梁氏宗族藏本。

[27]金峰《梁氏宗譜》,第63頁。為了符合金峰排輩,修譜者刻意將“于江”改為“子江”。

[28]金峰《梁氏宗譜》,第62、63頁。原載,七世祖“顯公字環峰,中山王府,十八年加正議大夫”。

[29][30]金峰《梁氏宗譜》,第55頁,第144~145頁。

[31]梁文光年輕有志,一心想博取功名而未遂,因此在解職之后,“因延師八載,日課子以詩書,欲挽中興之盛”,在他的培養之下,長子梁應科“二十歲入泮,三十歲食餼于庠”,次子梁應徲“承父堪輿之術”。 對于稍長的諸孫,“讀書所由之路,缺則補之,草則芟之”,要求也非常嚴格。梁應徲因才干出眾,被推為保長,所以在對待宗族事業也很熱心,“嘗以修譜事囑姪因世曰:‘吾以塂輿奔忙,未遑及此爾,可繼吾志而修之。’”可以說,關心家族發展、重視子孫培養、關心宗族公共事業、為鄰里排憂解難,都是從梁文光那里繼承而來的。因此,崇禎、康熙年間,孫輩梁君材、梁君陳兩次修譜,實際上是這個家族的一個傳統。參見金峰《梁氏宗譜》,福建師大圖書館1992年據長樂梁氏清修本復印,第147~148頁。

[32][33]金峰《梁氏宗譜》,第195頁,第2頁。

[34]《清代史料筆記叢刊·歸田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79頁。

[35]http://tieba.baidu.com/p/3470288798。

[36]陳支平:《福建族譜》,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3頁。

[37]金峰《梁氏宗譜》,第62~65頁。

[38]由于江田梁氏族譜下落不明,我們僅能從長龍梁氏族譜進行推算(“克”為江田梁氏字輩,如第十世梁繼厚,字克重;梁繼增,字克培)。由梁行慤(字克著)于弘治年間所寫的譜序(保存在金峰《梁氏宗譜》中)中提到梁克寧:“堂兄克寧公年倍長慶視,嘗述所聞,頗陳其枕。”民國《長樂縣志》亦載:“梁行愨,字克著,江田人。壬辰會試副榜元,處州教授,國子監博士。”

[39][40]金峰《梁氏宗譜》,第7頁,第2頁。

[41]比如受其恩蔭,梁伯用的侄子梁驥開始出仕。黃堯工譜序有載:“其從子驥膺辟薦宰畿輔有聲,自是賢科接踵,忠孝蔚興,弓冶箕裘,家聲克振。”金峰《梁氏宗譜》,福建師大圖書館1992年據長樂梁氏清修本復印本,第8頁。

[42]金峰《梁氏宗譜》,第51頁。金峰梁氏十九世梁君材字因世,號規中,入泮之后官名孟。

[43]《梁氏家譜》(一世梁嵩),見《久米村系家譜》(下),沖繩:那霸市計劃部市史編輯室1980年,第752頁。

[44]琉球的梁邦翰分別于康熙三年(1664)為慶賀事作為王舅通事赴閩入京,在內地滯留三年;康熙九年(1670),再次為上京都通事赴閩入京,又在內地滯留三年。康熙十九年(1680)十一月,再次為進貢兼請封事,以副使的身份赴閩入京,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五月才回到福建,六月回國。

[45]金峰《梁氏宗譜》,第154頁。并載:“公生萬歷乙巳年(1605)十一月十二日某時,卒崇禎丁丑年(1637)二月九七日某時,葬山邊祖父墓側,氏改醮。”那么梁長姐入琉應該是清康熙以后的事情。

[46]即其舊譜世系為:①梁克家-②梁善-③梁添-④梁慶-⑤梁和-⑥梁嗣-⑦梁祿-梁驥、炎發、天佑、元堅;新譜世系改為:①梁克家-②梁僎-③孟行公-④仲行公-⑤維行公-⑥期美公-⑦景一-⑧伯治-⑨梁驥、炎發、天佑、元堅,其中從 “③孟行公”至 “⑧伯治”,實為江田梁氏先祖。

〔責任編輯蔡惠茹〕

The Distortion Based on Historical Dimension: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ealogy of Liang Family in Jinfeng Town,Changle City

Sun Qingling

The Liang family in the town of Jinfeng and Jiangtian is regarded as the two distinguished families,who immigrated in the Song Dynasty,and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They knew little about their ancestral origin.In recent year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as been becoming tangled since the Liang in Okinawa,Japan (identified as Fujian 36-surname descendants)continuously traced its roots.The Geneaology of the Liang Family in Jinfeng compiled by the descendants in the Qing Dynasty is of significant historical value to interpret the history of the Liang family.But there still seems to be some confusion in the genealogy.For example,the record of several prominent forefathers such as Liang Kejia,Liang Ji,Liang Yuanjian and Liang Song were traditionally far-fetched.The roots of the problem partly lie in the celebrity complex during the course of family integration,and partly rest with the wrong historical memories of the compilers.This paper,interpreting the genealogy,aims to figure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ang family in Ryukyu and in Jinfeng of Changle

he Liang family in Jinfeng,the Liang family in Jiangtia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nealogy

孫清玲(1973~ ),女,福建福鼎人,歷史學博士,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副教授。

2016年度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琉球梁氏始祖梁嵩的宗族源流研究”(FJ2016B2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香蕉精品在线| 日本a∨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免费| 久久无码av三级|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99精品免费在线|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αv毛片|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亚洲不卡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av一区二区人妻无码|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福利国产在线|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激情综合图区| 午夜a级毛片|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亚洲欧美极品| 青青青草国产|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亚洲天堂成人| 999在线免费视频|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线天| 天天躁狠狠躁|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综合色亚洲| 欧美日韩资源| 亚洲一区黄色|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毛片最新网址|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99精品影院| 免费毛片在线| 国产精品蜜臀|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找国产毛片看|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综合久久|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一个色综合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亚洲综合色婷婷|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天堂成人av|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久久综合五月|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九色视频一区|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蜜桃视频一区|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