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塔里木大學維吾爾族大學生漢文化接納程度的調查報告

2016-02-11 08:27:41謝貴平
塔里木大學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文化教育教師

張 礫 謝貴平

(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 新疆 阿拉爾 843300)

?

塔里木大學維吾爾族大學生漢文化接納程度的調查報告

張 礫 謝貴平*

(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 新疆 阿拉爾 843300)

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少數民族先進文化的主要傳承者與引領者,自新疆雙語教育實施以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漢語水平越來越高,和漢文化的接觸也日益頻繁,他們對漢文化的認同程度直接影響他們同漢民族之間的交往和彼此的理解與尊重。通過對塔里木大學維吾爾族大學生的考察,了解他們對漢文化的接納程度,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推斷在其家鄉少數民族中小學生漢文化的學習情況,及維吾爾族民眾對漢文化的認同現狀,據此,在雙語教育方面為提高維吾爾族漢文化接納程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和對策。

維吾爾族; 漢文化接納程度; 文化認同

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是一種社會資本,要體現這種社會資本的作用,關鍵在于文化認同。這種文化認同不僅僅包括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也包括對非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從群體層面來看,民族文化認同在協調民族關系、促進民族團結、增進民族交流、增加民族認同感和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認同是民族地區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睦共處的思想前提。”[1]

在新疆這個多民族、多文化交匯之地,少數民族對漢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對促進民漢族際認同具有重要意義。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新疆總人口為2 181.33萬,其中,維吾爾族人口為1 001. 98萬人,占總人口的46. 42%,漢族人口為 841. 69萬人,占總人口的39%,[2]漢族和維吾爾族是新疆兩大主體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大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的阿克蘇、喀什、和田三個地區與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合稱南疆四地州),他們絕大多數生活在鄉村。漢族主要居住在新疆除南疆以外的其他地區,而且多聚集在城鎮。新疆大力推行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促進了維吾爾族學習漢語、使用漢語,推動了維漢民族的交流交往和彼此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而維吾爾族對漢民族文化的認同狀況是新疆維漢民族關系和諧與否的核心變量,維吾爾族對漢文化的接納程度也反映出他們對漢民族的認同程度。

1 調查目的和研究意義

1.1 調查目的

認同是接納的前提和基礎,對漢文化的接納首先需要對漢文化了解并認同。維吾爾族大學生群體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更長,了解的信息更為廣泛,受漢文化的影響更大,可以看作是維吾爾族先進文化的傳承者和引領者。對這個群體進行考察,有利于動態地把握維吾爾族民眾關于漢文化認同的現狀與趨向。本課題旨在通過調查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文化的認知與接納情況,推斷維吾爾族大學生及其所生活區域內的維吾爾族民眾對漢文化的認同狀況。

1.2 研究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3]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交流是不同文化交匯融通的重要途徑,雙語教育不是僅僅教授語言,更要傳遞文化。本課題調查的意義正是在于了解維吾爾族大學生在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學習漢語的背景下,是否能正確認知漢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接納漢文化,同時以此為依據,為推進和深化少數民族學生雙語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建設性建議與對策。

2 調查對象的選取和問卷樣本設計

2.1 調查對象簡介

塔里木大學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邊緣,現有各類學生13 000多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占學生總數的28%,維吾爾族學生占少數民族學生的65%,他們大部分來自南疆四地州,此外,伊犁、塔城、博樂、烏魯木齊、哈密、吐魯番、庫爾勒等地也均有生源。大多數維吾爾族學生來自縣城或鄉村,父母多以務農、放羊為主。他們畢業時通常會選擇返回家鄉就業,或盡可能地就近擇業,少部分由于報考公務員、特崗教師等原因可能遠離家鄉,但極少會離開新疆,因此他們生活學習的區域主要在新疆。

2.2 調查問卷樣本設計

本次調查以問卷為主,主要涉及到漢民族的語言、節日、禁忌、影視、歌曲、小說、傳統觀念、宗教信仰等方面。此外,調查者還對部分學生就個別問題進行了訪談,對一些維吾爾族聚居區的中小學進行了社會調查。

問卷調查選取了塔里木大學從預科到大四的160名維吾爾族大學生,包括人文學院、植物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學院、機械電氣化工程學院的71名男生和89名女生,專業分別涉及到文科、理科和工科。調查者利用預科和大一晚自習時間去教室發放問卷。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學生沒有晚自習,調查者在宿舍樓隨機發放問卷,并當場回收。問卷發放160份,回收了160份,有效問卷150份,比例為93. 75%。有效問卷中,預科生32人,大一33人,大二29人,大三和大四各28人。

被調查的學生年齡主要集中在18至24歲,受教育經歷相似,幾乎都是從一年級開始學習漢語。其中19名來自城市,57名來自縣城,74名來自鄉村。民考漢學生11人,雙語班學生87人,普通班學生52人。來自縣、鄉的學生家庭背景大致相似,絕大部分生活在維吾爾族聚居區,其中有14名學生的家長跑運輸或者做生意,其余的都是農民。來自城市的學生主要生活在維吾爾族、漢族、蒙古族、哈薩克等多民族混居社區,家長至少有一方是在企事業單位上班或者從單位退休的。

3 調查問卷分析

3.1 對調查結果的整理和分析

通過對問卷的統計,從以下七個方面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

3.1.1 對漢語文學作品的接納程度

從調查結果來看,“從來不看漢語文學作品”的維吾爾族大學生僅占5. 3%,但是“經常閱讀”的比例也不高,僅占10. 7%。79. 3%的被調查者表示“知道四大古典名著”,而“讀過原著”的僅占7. 3%,16%的被調查者說不全四大名著的名稱,還有4. 7%完全不知道四大名著。

根據樣本信息,“從來不看漢語文學作品”的8名學生和“完全不知道四大古典名著”的7名學生均來自和田和喀什地區的農民家庭,均是普通班的學生。由此可見自然地理地域人文生態環境對維吾爾族民眾漢文化認知與接納的影響不可忽視。在南疆維吾爾族高度聚居的農村,漢族人口少,人文環境相對封閉,維吾爾族民眾之間多以維語交流,漢語言與漢文化教育較為滯后,學生受家庭與社會影響大,課外漢文化閱讀條件不能保證。另外,普通班的維吾爾族學生漢語水平有限,閱讀漢語文學作品的主動性不太高。

3.1.2 對漢語音樂及影視作品的接納程度

維吾爾族是熱愛音樂的民族。被調查者中“平時從來不聽漢語歌曲”的只有一名預科生,沒有“從來不看漢語影視節目”的學生。從預科到大四,“有時候、或者經常聽漢語歌曲、看漢語影視節目”的學生人數呈上升趨勢,說明到大學以后,維吾爾族學生對漢語歌曲和影視節目的接納程度逐漸提高,也反映出語言環境的重要性。塔里木大學漢族學生比例高,維漢學生的交往較中學階段有所增加,另外,學校全部使用漢語作為教學語言,這為維吾爾族大學生接觸漢語、使用漢語創造了很好的漢語與漢文化環境。

3.1.3 對漢民族節日、禁忌的接納程度

作為國家的主體民族,漢民族的傳統節日影響深遠。但是調查結果顯示,有13. 3%的被調查者表示“不了解”漢民族的節日,“非常了解”的僅占9. 3%。調查者在調查過程中,曾隨機詢問學生,通過哪些渠道來了解漢民族的節日,有一種回答是:“漢族人過節的時候要放假。”得到周圍同學們的隨聲附和。對于“是否會和漢族朋友一起慶祝漢民族節日”,只有10%的被調查者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態度,還有20%的被調查者態度消極。愿意和漢族朋友慶祝節日的學生集中體現在民考漢學生群體,他們漢族朋友多,對漢族節日的熟知程度也高。例如訪談對象中的依力沙提同學,計算機19-1專業,被調查時為人文學院預科生,男,博樂市人,幼兒園到小學階段都是民考漢類型,和漢族學生在一起上課。他告訴調查者,自己從小到大的漢族朋友多于維吾爾族朋友,春節時他會去漢族朋友家拜年,古爾邦節時漢族朋友也會來他家玩。大家在交往過程中會非常注意尊重彼此的風俗習慣,從來沒有因為是不同民族而產生不自在或有差別的感覺。而持排斥態度的學生全部為農村生源,他們表示對維漢民族飲食習慣不同存有顧慮,認為去參加漢民族的節日可能會尷尬。漢語表達能力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禁忌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種文化之中。它是指社會力圖避諱的某些行為、事物或關系。”[4]禁忌約束著人們的語言和行為,是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忽視的敏感問題。不同民族之間如果不了解對方的禁忌,就有可能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此項調查發現,維吾爾族大學生整體來說對漢民族禁忌文化都知之甚少,調查者認為,這既和被調查者生長生活區域中民族成分的相對單一性有關,也和他們在漢語學習過程中漢文化內容教育的缺失有關。

3.1.4 對漢民族服飾的接納程度

漢民族傳統服飾簡稱“漢服”。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漢民族服飾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并獨具特色。雖然大江南北不同地域的漢族服飾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面貌,但在款式、工藝、色彩、圖案等方面還是保持著基本的統一。

問卷中此題為多選題。從調查結果來看,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本民族傳統服飾的接納程度較高,而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缺少認知。被調查者中認為“漢民族沒有傳統服飾”的約占16%,表示“不了解漢民族的傳統服飾”的約占68%,認為“現代服飾已經沒有了民族的區別”的約占36. 7%。在問卷調查過程中,很多學生就此提出疑問:“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是什么樣的?”通過訪談,調查者發現,從小生活在南疆和田、喀什地區的維吾爾族學生更注重本民族的傳統服飾,而生活在南疆以外其他地區的學生則相對淡化服飾的民族因素。對于漢族的傳統服飾,維吾爾族大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把旗袍、西裝和影視劇中的古裝當作漢服。訪談對象布祖熱汗同學,計算機19-1專業,被調查時為人文學院預科生,女,喀什莎車縣人,除了體育課穿運動服以外,一年四季都穿裙子,裙子下面一定要有褲子,從不光腿或只穿長筒絲襪。裙子最短也到膝蓋,不穿超短裙。裙子的顏色也較為單一,一般是深色,如果是花裙,基本上都是艾提來斯花紋,鮮見其他樣式。她認為一些對個人來說重要的、有意義的民族節日就要穿戴本民族傳統服飾,如果漢族人也穿戴具有維吾爾族傳統特征的服飾,她會覺得很高興,對于漢族人的傳統服飾是什么,她表示很難確定,她推斷漢族“傳統”服飾應該是旗袍和西裝。日常生活中大家的服飾都差不多,北疆的維吾爾族同學穿著打扮更加流行,看上去和漢族同學的服飾沒有什么差別。前文中提到的依力沙提,從小和漢族孩子一起長大,他認為漢族的傳統服飾就是古裝劇演員穿的那種衣服,現在已經退出生活,除了拍影視劇會用到,再就是照相館能見著了。他很喜歡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即使和漢族朋友在一起也不會介意穿戴民族服飾。他說現在北疆能看到很多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相結合的民族服飾,如時尚的長版襯衣或連衣裙,用艾提拉斯的花紋裝飾衣領、腰身和袖口,面料是可以隨意清洗、略帶彈性的流行材料,也受到很多女孩子的喜愛。對于來自南疆農村的女同學們濃厚地域特色與傳統民族風格服飾的穿著,他表示很難以理解,說以前從來沒見過褲子配裙子的穿法。調查者認為,這種認知主要源于課堂、會議或其他某些重要活動的場合中漢族老師和同學們常穿西裝、旗袍;以及出于個人的主觀認識與想象,把影視劇中古裝演員的服裝當作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并非在漢語與漢文化學習過程中了解過這些知識。

3.1.5 對漢民族宗教及傳統思想的了解情況

眾所周知,孔子的思想在漢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被調查者中有27. 3%對“孔子和孔子的思想”相對陌生,35. 3%的同學表示“了解一點”,僅有4%的同學表示“很了解”。關于“漢民族宗教信仰”的問題是多選題。此項調查中,14%的被調查者認為“孔子的思想就是漢民族的宗教信仰”,14%的被調查者認為“漢民族沒有宗教信仰”,絕大部分被調查者對漢民族的宗教信仰缺乏準確的理解。

維吾爾族大學生對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漢民族傳統文化了解不夠,一方面反映出新疆雙語教育中漢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維吾爾族學生漢文化閱讀視野非常有限。如果維吾爾族不能正確認知與了解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漢文化,就難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對漢族的某些行為方式產生誤解,影響到對漢民族的認同。

3.1.6 對漢民族語言文字的接納程度

對一個民族來說,語言和文字是最明顯的具有民族標志的內容,但只有25. 3%的被調查者同意“漢字反映了漢文化”的說法,而還有24. 7%的被調查者表示“不理解‘漢字反映了漢文化’這句話的意思”。通過和大四的六名被訪談者(這六名被訪談者分別是:阿迪力,男,喀什澤普縣人;阿迪拉,女,阿克蘇溫宿縣人;木卡代斯,女,喀什麥蓋提人;亞森,男,吐魯番鄯善縣人;阿布都熱西提,男,喀什莎車人;海日古麗,女,阿克蘇庫車縣人)進行座談,調查者了解到,在學生看來,文字只是一個符號,是用來書寫的工具,和文化沒什么關系,也無從談起對文化的反映。

相比較漢字而言,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語和漢文化的關系”的認識比較明確,沒有“認為漢語和漢文化完全無關”的。這說明雖然大部分被調查者能認識到學習漢語對了解漢文化有一定關系,卻對漢語缺乏綜合的認知。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從倉頡造字的傳說到漢字的演變經歷,無不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一些維吾爾族學生學了十幾年的漢語,對漢語的認識仍只停留在語言交流層面,不僅對文字這種書面表達形式不夠重視,也沒有意識到語言在文化傳遞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在雙語教育中單純地“就語言而教語言”的弊端已經日益凸顯,在漢語言教育中加強漢文化教育勢在必行。

3.1.7 對漢族人的接納程度

在維吾爾族大學生和漢族學生的交往意愿方面,“持積極主動態度”的占78. 7%。雖然沒有堅決不和漢族同學來往的,但有6%的被調查者表示“很不愿意”。根據樣本信息,這6%的被調查者均是普通班的學生,來自農村。調查者認為,“很不愿意和漢族同學來往”反映出這部分被調查者在心理上對漢族有一定的隔閡與排斥。除了受南疆地區社會與家庭環境的影響,也和他們自身的性格及漢語水平有限、對漢文化認知不足有關。在對“維吾爾族大學生對國家、家鄉和本民族的認同度”的調查中可知,被調查者愿意表明自己維吾爾族身份的,占70. 7%;愿意用“新疆人”介紹自己的,占20. 7%;愿意用“中國人”介紹自己的,占8. 7%。這說明,被調查者的本民族認同度最高,地域認同度次之,國家認同度最低。

近幾年來,由于新疆暴恐案件的升級和新聞媒體的大量報道,一些內地人產生了“新疆人都是維吾爾族人,維吾爾族人都是壞人、都是暴恐事件的制造者”等錯誤的認知心理。在新疆本土,一些地方和部門對維吾爾族也有一些特殊的規定,如安檢口對維吾爾族的檢查相對更加嚴格,某些火車站的候車廳有集中安排維吾爾族群眾候車的區域,外出住宿必須要出示無犯罪記錄的證明等等。對維吾爾族大學生來說,面對這些具有族際差別性、標簽性與針對性的變相“社會歧視”與心理壓力,他們的內心沖撞也很劇烈,有的會產生更加強烈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甚至對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產生排斥乃至敵視心理;也有的對本民族同胞感到反感,認為維吾爾族落后不開化;還有的想逃避現實,對境外與新疆維吾爾族有一定歷史文化淵源的土耳其等國家產生向往。

3.2 對調查結果的總結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可以發現,塔里木大學維吾爾族大學生在對漢文化接納程度方面有以下幾個特點:(1)對漢民族音樂影視作品的接納程度高于對文學作品的接納程度,對漢民族音樂影視娛樂節目或娛樂文化的接納程度更高;(2)對漢語口語的接納程度高于對書面語即漢字的接納程度;(3)對漢民族傳統服飾、宗教、節日、傳統思想和禁忌文化了解得很少,認同程度不高,更談不上接納;(4)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本民族的認同高于對漢民族的認同和國家認同,雖然絕大部分維吾爾族大學生并不排斥和漢族的交往,但他們同漢族仍有一定的分界意識。(5)北疆的、城市的、維漢民族混居區的、家庭漢語與漢文化教育環境較好的、上過漢校的維吾爾族學生對漢文化的認同度較高;南疆、農村的、維吾爾族單一民族聚居區的、家庭漢語與漢文化教育環境較差的、只上過民校普通班的維吾爾族學生對漢文化的認同度較低。

4 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文化接納程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4.1 學生自身原因

4.1.1 重視漢語言學習而對漢文化缺少關注,重視口語而對書面語缺少關注

大多數維吾爾族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對聽說的重視超過對讀寫的重視。因為聽和說是交際的最基本方式,哪怕不會讀、不會寫,只要能聽懂、能說,就可以實現和漢族人的交流。再加上漢字數量多、筆畫書寫復雜,和維吾爾語這種拼音文字完全不同,學習難度大,都使得維吾爾族學生偏重于漢語的聽說訓練。所以,他們對漢語口語的接納程度高于對漢字的接納程度,對漢民族音樂影視作品的接納程度高于對漢民族文學作品的接納程度。

4.1.2 和漢族人的交往及漢語和漢文化的交流非常有限

雖然塔里木大學多方面鼓勵民漢同學交往,但是維吾爾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交際并不廣泛,許多維吾爾族大學生甚至一個漢族朋友也沒有。這雖然和學生個人性格、漢語表達水平有關,但對漢民族文化的不了解也是阻礙維吾爾族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一個重要原因。除了娛樂性的、體育類的集體活動之外,維漢民族大學生即使同在一層宿舍樓里生活、同在一層教學樓里上課,彼此也多是擦肩而過,缺少交往與交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對維漢民族相互之間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會造成消極影響,對維漢和諧族際關系的構建也是非常不利的。

4.1.3 學習語言的短視性和功利性

“決定語言教學是否成功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是否喜歡上這門課。……成功的語言學習可以歸結到愿望和需要上。”[5]在新疆雙語教育推行過程中,能使家長和社會對雙語教育增強信心的,主要是學生成績的提高。一些學生和家長乃至教師認為推行雙語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升學率和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率,“將來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主要動機,更是家庭的期望,這種實用主義思想片面地將雙語教育等同于漢語教育,將學漢語等同于找工作,從而阻礙了家長、學生和教師正確地認知雙語教育。當學生認為生活中完全不需要使用漢語或者學漢語并不能給生活帶來什么變化的時候,學習的動力就會大幅度降低,并進一步削弱他們對漢文化的認同。這在維吾爾族聚居的農村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據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去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實習支教的學生說,鄉里小學四年級的維吾爾族學生都還幾乎聽不懂漢語。當問及他們為什么學了四年了都還聽不懂時,有學生說:“我們鄉沒有漢族人,學了漢語跟誰交流呢?”還有學生說:“我的夢想是小學一畢業就當農民,所以不用學漢語。”這種現象在南疆鄉村小學并非個例。

4.2 教師教學原因

4.2.1 漢語教學過程中文化教育的缺失

雖然維吾爾族大學生基本上都有十年以上學習漢語的經歷,但從調查結果來看,年級的分布對他們漢文化接納程度的高低并沒有明顯的影響,筆者認為這是在長期的雙語教育過程中厚此薄彼、重語言輕文化的結果。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預科,漢語課的教學模式大多是學詞語、背課文、做練習,教學要求即“漢語考試過關”。課堂上,教師只管教材,不管課外知識的擴展和實際交際方式的學習,也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漢文化的教學內容匱乏。教師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脫離,是民族學生漢文化接納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4.2.2 部分教師責任心不強

一些從事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老師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在提高整個民族素質中所擔負的神圣職責,沒有把漢語教學和培育少數民族人才掛鉤,缺乏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從根本上影響了雙語教學的質量。在南疆四地州的很多鄉村學校,教師的教案完全是為了應付教育局的檢查,抄舊教案、互相抄教案、讓實習生幫忙寫教案、甚至直接把實習生的教案拿來用的現象非常普遍。布置的作業以字詞抄寫為主,收上來也是光打“勾叉”,只批不改,或者全部作業都讓實習生來改。當教育局抽考的時候,為了學生成績達標,竟然有老師把答案直接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抄……在和田地區墨玉縣、阿克蘇地區沙雅縣、阿瓦提縣、拜城縣實習支教的學生均經歷過這些。在這些實習生眼里,南疆維吾爾族鄉村學校的學生之所以學習主動性差,漢語水平低,和當地學校的管理與老師的教學有直接關系。這部分教師并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雙語教育和漢語教學中去,沒有盡職盡責為提高教學效果而努力。

4.2.3 教師自身素質的局限

“大部分雙語教師從事雙語教學是因為學校指派,他們當中一部分人也未必能夠勝任雙語教學工作……很多教師的漢語水平只能應付聽說,還有極個別教師完全不懂漢語。”[6]南疆四地州比較偏遠的學校普遍存在師資不足的現狀,為了將推行雙語教育落到實處,只能“矮子里面拔將軍”,一些教學水平不高、專業知識不過硬、或漢語教學能力不過關的教師也被安排在漢語教學的崗位上,雖然可以完成教學任務,卻無法保證教學質量。

4.3 學校文化交流環境的局限

就學校而言,民漢合校為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共學、共樂、共同提高”提供了有利條件。然而能真正達到這種效果的非常少。大部分民漢合校針對漢語系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各有一套領導班子,有各自獨立的課程設置和教師隊伍,民漢學生除了課外活動有可能共同參與以外,平時基本沒有交往。事實上,即使在課外活動過程中,民漢學生的交流也是非常有限的,漢族學生不懂少數民族語言,不會主動和少數民族學生交談;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有限,也缺乏和漢族學生溝通的主動性。在這種情況下,民漢學生看似親如一家,其實形同陌路,有的甚至有很多誤解和隔閡。

調查者曾在阿勒泰市三中進行調研,該校是民漢合校,少數民族學生都是維吾爾族。被調查者中有近一半的漢族學生表示少數民族學生“很沒禮貌”、“很野蠻”、“光欺負人”等,表示愿意主動與少數民族學生交往的只是個別。而被調查者中的少數民族學生對漢族學生的認識則是“驕傲”、“愛打扮”、“不團結”等,交往意愿同樣很低。不僅是學生,就連維吾爾族老師和漢族老師都沒什么交往,甚至連辦公室也是分開的。

4.4 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原因

4.4.1 地域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

“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如果家庭的、學校與社會生活中的語音環境都偏重民族語言,那么這種語言文化環境會對其漢語學習產生不利影響。”[7]在南疆四地州維吾爾族聚居區長大的孩子正是缺少良好的語言文化環境,雖然在學校學習漢語,但是離開了課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使用漢語。訪談對象中的古麗努爾·努日麥麥提同學(學前教育19-1專業,被調查時為人文學院預科生,女,和田洛浦縣人)在訪談中告訴調查者,學漢語的過程中,除了上課造句、讀課文用漢語,其他時候根本不說漢語。而對全班同學來說,能在課堂上用漢語表達的機會也是非常少的。

另外,當家長自己文化素質不高時,即使關心孩子的學習,有時也不知該如何參與,更多的是把教育的責任完全移交給老師。也有家長則毫不關心,孩子放學后常常是幫忙干活兒,甚至連寫作業的時間都沒有。大部分生長在農村的孩子處于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接觸漢語的機會少,學習漢語的主動性不高,學習效果就不會好。

4.4.2 政策落實不到位

2004年,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決定》,提出了實施雙語教育的方針,對雙語教育提出全面要求,各地黨委政府都制定了落實的規劃和步驟。但是很多地方雙語教育工作做得不夠細致,很難將文件精神真正落實到位。要解決師資、教材、不同階段教學銜接等問題,需要因地制宜調整規劃。如在南疆四地州,雙語教師緊缺、教學能力低和漢語水平低的情況非常突出。為了完成自治區的雙語教師培訓指標,很多學校在師資不夠的情況下還要派出培訓,漢語課的教學任務幾乎全落在實習生的身上;相當一部分年紀大的老師已經不能適應雙語教育的要求,但是不愿轉崗,還占著編制;本科學歷的教師和中專學歷的教師享受的是同樣待遇,教師工作積極性低,流失嚴重;只用考試成績評價漢語教學質量的高低,重點關注雙語班,忽略了普通班的學生等等。

5 提高維吾爾族學生漢文化接納程度的對策

5.1 提高雙語教師的綜合素質

實施雙語教育的首要問題是解決師資問題。“是否有足夠數量的、合格的雙語教師是決定新疆雙語教學能否實施的關鍵。”[8]而目前“全疆少數民族學校從總的情況來看,南疆地區普遍缺教師,……北疆地區教師總量基本滿足,但也存在結構性短缺現象。……長期以來,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師隊伍客觀存在的‘一缺二低’問題(漢語交際能力低、教師業務水平低)”[8],已經成為制約新疆雙語教育發展的瓶頸。

盡管十多年來國家和自治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推動雙語教師的培訓工作,培訓效果卻不夠理想。調查者在阿克蘇拜城縣進行調研時,拜城縣教育局雙語教研室主任說:“每年的雙語教師培訓任務給各個中小學的教學工作也帶來一些影響,首先是在校的教師數量滿足不了教學要求,有的學校全靠實習支教的學生填補空缺;其次是培訓回來的老師并不能全部實現轉崗,即使是培訓結業時通過了漢語水平等級考試的要求,能夠在返校后順利擔任雙語教學的還是少數。”拜城縣康其鄉中學的一名老師說:“雙語教師的培訓雖然很好,但是很多老師都是被迫參加的。一是因為老師們年齡層次不一樣,受教育經歷不一樣,在同一個培訓班上學習,不能統一進度,學習困難大;二是即便能通過最后的結業考試,回到學校以后還是教書本上那些東西,能理解的理解,不能理解的一樣講不清楚;三是老師們多數都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階段,家庭生活方面也各有難處,大部分老師并不是自覺自愿地參加培訓的,在培訓過程中要么總是找機會請假,要么就是人在課堂心在家,學習效率不高。”

南疆地區很多雙語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包括職業道德、雙語能力、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都比較欠缺,必須要通過完善現有的雙語教師培訓體系,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首先,要讓教師們先在思想上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即雙語教育意義何在,雙語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到底是什么。“實施雙語教學,用漢語授課,這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轉換、思維方式的轉換和學習習慣的轉換。要實現這種轉換,需要多方努力,特別是需要教師本人的愿望、意志和刻苦努力。”[9]其次,在培訓中增加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內容,引導教師對中華文化有正確的認知,培養教師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和包容的心態。再次,負責培訓的教師也應該是雙語人,應具備很強的教學能力和文化素養,除了能在雙語語言能力和專業知識方面勝任培訓任務以外,還應在課堂組織、教學方法和授課技巧方面對參加培訓的教師起到示范作用。同時,在培訓中增加課堂教學實踐的環節,由雙語教育專家進行指導。培訓結束后,受訓學校要關注參加過培訓的教師們,在他們教學期間予以更多的支持,也要相應增加考核的內容。

5.2 超越功利性的語言學習目的

“雙語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中包含有兩種語言和文化因素,即通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漢語)來學習中華民族文化、國家主流文化、現代科技文化,使少數民族學生能夠面向全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獲得更大發展;通過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來學習少數民族文化,使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10]少數民族學生進行雙語教育,不應該只是學會說漢語就行了,還要學好自己的母語;不應該只是為了學語言而學語言,還要通過語言,學習現代科技文化。在這方面,教育主管領導和雙語教師責任重大,只有他們正確認知雙語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意義,并在實際工作中對學生與家長加強宣傳和引導,才能使學生和家長在觀念上形成正確的認識,才會在行動上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超越功利性的語言學習目的。

5.3 創設良好的維漢語言和文化交流環境

相互封閉、互相隔離的狀態無法實現不同民族之間語言文化的廣泛交流并增進對彼此的了解。筆者認為,對這些學生來說,要促進他們漢語言文化的學習,首先要促進不同族際學生之間的交往;而促進交往最有效的方式是讓他們在一起娛樂、在一起游戲、在一起學習。有條件的維語學校盡量選擇民漢合校,不能實現民漢合校的,根據學校所在位置,盡量尋找距離較近的漢族學校結成友誼班級,鼓勵并幫助學生結對子。民漢合校的情況下,可以按照不同年級或不同年齡段組建興趣小組或課外活動小組,讓維漢同學都必須參加進來,同時選派指導老師,每天抽出一定的活動時間,組織學生訓練或活動,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交流,互學語言,增進了解,加深感情。維吾爾族聚居區中單純的維語系學校則要自己想辦法創造條件,如充分使用多媒體技術擴展教學內容;通過電影、圖畫、音樂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對跨文化交際有直觀的認識;聘請能熟練使用雙語的當地的藝術家、運動員、作家或商人等來學校和學生交流互動;實行寄宿制的學校,要求校園公共語言一律使用漢語等。

5.4 加強文化教材的編制、出版及推廣

就目前雙語教學使用的教材來看,各地雙語班主要使用的是人教版的各科教材,部分課程使用漢語統編教材,部分課程使用民文教材。而民文教材全部是從漢文版教材翻譯過來的。這些教材的內容缺少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聯系,不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者,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尚未能很好地了解本民族文化,就馬上接觸和本民族文化有一定差異的國家主流文化,如果教師的講解不夠清晰,便容易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跨文化視點是必需的”[11]。因此,在教材改革方面,編制、出版與推廣適合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歷史現狀與現實需求的文化教材是首要任務。文化教材要讓維吾爾族學生既了解中華文化,又學習漢語交際技能,還要考慮到跨文化交際;可以作為教輔資料,也可以單獨設置文化課進行使用。教材編寫目標應該是既要向學生系統介紹漢民族表層的日常交際文化,又要介紹相關的深層心理習慣、傳統觀念和思維方式;既要有文化對比的內容,又要有進行口語表達的訓練。內容的安排上應該以當代文化為主,客觀描寫維漢文化差異,避免出現文化誤讀,切實為現實交際服務。

5.5 因地制宜,調整落實并有效執行雙語教育政策

各地黨委政府應該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通過踏踏實實的調研,切實了解本地雙語教育現狀、困難,傾聽師生、家長們的心聲,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落實雙語政策的規劃。如,根據本地各所學校具體師資情況和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地派出參加培訓的教師;做好年紀偏大和不能適應雙語教育的教師們的轉崗工作,如考慮轉到教輔崗或者管理崗等;根據雙語教育發展的需求,積極向自治區申請,增加雙語教師編制,引進學歷高、雙語水平高、有責任心的老師,提高雙語教師隊伍質量;嚴格學校管理,加強制度建設,根據實際情況實行績效考核,提高教學獎勵額度。激發雙語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維護優秀教師的尊嚴;在漢語教學方面對雙語班和普通班的少數民族學生一視同仁,創新教學評價體系。同時積極爭取非政府組織與個人對雙語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籌措辦學資金等。

6 結語

在新疆,擴大維吾爾族和漢族的交往范圍,增進兩個民族之間的交流,教育和引導維吾爾族民眾正確處理好對本民族文化認同和對漢文化認同的關系是一個長期過程。新疆雙語教育的深入開展不僅要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技能,更要通過雙語教育去學習了解、認同與接納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漢文化,才能增進維漢族際之間的交流交往,才能維護民族團結,培養他們的國家意識與國家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激發他們學習以漢文化為主要信息載體的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才會真正推動民族地區經濟、教育、社會快速發展,從而更有效地促進新疆的團結與和諧、穩定與發展。

[1] 陸學杰.文化認同與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構建[J].廣西社會科學,2009(7):84-87.

[2] 新疆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疆年鑒2011[M].烏魯木齊: 新疆年鑒社,2011:1.

[3] 陳世明.新疆民漢雙語現象與社會發展之關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381.

[4] 張潔茹.東西方語言與文化的差異——禁忌語[J].寧夏社會科學,2009(2):171.

[5] 余理明.韓建俠.雙語教育論——加拿大浸入式教育對我國高校雙語教育的啟示[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54-155.

[6] 王兆璟,黃非非.維漢雙語教學現狀及有效策略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10-116.

[7] 陳世明.新疆民漢雙語現象與社會發展之關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415.

[8] 方曉華.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82-83.

[9] 方曉華.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86.

[10]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雙語教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編.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政策解讀[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2.

[11] 安然,崔淑慧.文化的對話:漢語文化與跨文化傳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68.

A Survey Report on the Han Culture Accepted by Uygur College Students in Tarim University

Zhang Li Xie Guip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Xinjiang is a place where many ethnic groups live, where the minority students are the main successors and developers of advanced ethnic culture .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Xinjiang, the Chinese level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r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nd the contact with the Chinese cul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Therefore,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ethnic group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Uygur students in Tarim University, the acceptance of Han cultur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and It is deduced that the study of Han culture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students in their hometown,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Han culture. Accordingly,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and counter measures about improving the acceptance of Han culture of Uygur people in term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re put forward.

Uygur people; the acceptance of Han 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

文章編號:1009-0568(2016)04-0014-09

2015-12-2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11XMZ066);塔里木大學校長基金項目(TDSKSS1102)。

張礫(1981-),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雙語教育、新疆區域民族關系和跨文化交際。 E-mail:10092566@qq.com

*為通訊作者 E-mail:249603691@qq.com

C956

A

10.3969/j.issn.1009-0568.2016.04.003

猜你喜歡
文化教育教師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最美教師
快樂語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教師如何說課
甘肅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誰遠誰近?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在线国产视频|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国产精品主播|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亚洲香蕉在线|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a欧美在线| 一级爆乳无码av| 亚洲三级影院|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欧美www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四虎黄色网站|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538国产视频|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欧美高清|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日本三级精品|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色视频| 69av免费视频|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欧美日韩91| 欧美午夜精品|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夜色视频| 四虎影院国产|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在线毛片网站|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亚洲第一视频网| 国产爽妇精品|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欧美亚洲激情|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国产91蝌蚪窝|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久久九九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