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艷華編譯
(廣東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全國甘蔗糖業信息中心,廣東廣州510316)
三種新殺蟲劑對防治蔗螟的效果評估
藍艷華編譯
(廣東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全國甘蔗糖業信息中心,廣東廣州510316)
害蟲綜合治理(IPM);殺蟲劑;蔗螟;損傷水平;防治成本;可持續性
自2003年以來,合成除蟲菊酯(synthetic pyrethroid)、高效氯氰菊酯(alpha-cypermethrin)已成功地用于防治蔗螟Eldana saccharina Walker(eldana)(鱗翅目,螟蛾科),并作為害蟲綜合治理(IPM)的一部分。為了避免對單一殺蟲劑的依賴,通過重復田間試驗來評估3種新殺蟲劑對這一害蟲的藥效,這3種殺蟲劑分別是茚蟲威(indoxacarb)、氯蟲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和殺鈴脲(triflumuron)。
研究實驗于2012年10月開始,試驗品種是宿根蔗NCo376(到2012年8月為宿根8個月),每月對甘蔗實施處理1次,連續施行4個月。以高效氯氰菊酯為標準處理,于8月開始,包括8個每2周施用1次(為登記措施)和5個每月施用1次。施用殺蟲劑是用改進的背負式噴霧器,兌水350升/公頃。試驗處理為6次重復。試驗總地塊為25米12行,好地塊為15米6行。在試驗期間,隨機采集50條蔗莖進行4次田間調查。通過估計損傷水平(螟蛀節的百分比)和作物產量來確定新殺蟲劑的效果,還包括用近紅外(NIR)分析收獲時在好地塊抽取的12條蔗莖。采取的處理方法詳見表1。

表1 殺蟲劑的使用劑量和施用次數
試驗結果表明:從11月起,與對照處理相比,其他處理顯著降低螟害。螟害損傷水平(螟蛀節的百分比)最低的是氯蟲苯甲酰胺處理,為3.5%;每月施用高效氯氰菊酯的處理是最高,為10.5%;對照處理則為18.4%。基于噸估計可回收晶體(ERC)和蔗糖,與對照處理相比,其他所有處理都顯著增產。施用氯蟲苯甲酰胺是最有效的處理方法,比對照處理可提高71%的噸蔗糖/公頃,但其效果并沒有明顯優于其他處理方法。對于噸ERC來說,氯蟲苯甲酰胺也是最有效的殺蟲劑,比對照處理可增產82.5%。5種試驗處理中有3種可顯著提高噸甘蔗/公頃,這3種處理方法分別是:殺鈴脲、氯蟲苯甲酰胺和每月施用高效氯氰菊酯。其中,殺鈴脲是最有效的,較對照增產36%(詳見表2數據)。

表2 處理方法對甘蔗損傷水平和作物產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還顯示,在螟害危害嚴重這一關鍵時期(夏天開始侵擾加重,尤其是11月至次年1月),從10月開始施用殺蟲劑能有效抑制螟害損傷水平。這表明不僅能達到從8月就開始處理的防治效果,減少施用次數,從而進一步降低防治成本。該試驗證明:若減少高效氯氰菊酯的施用次數仍是有效的,故可對現行的標準措施作修改。
試驗最后結論表明:3種新殺蟲劑能效降低螟害對甘蔗損傷水平和提高作物產量。這3種新殺蟲劑具有潛力有效替代高效氯氰菊酯,既能減少來自使用本產品的任何可能的環境危害,又能降低防控成本;不僅有助于減少螟害的危害,且降低重復使用單一殺蟲劑的風險,而且大大有助于IPM策略的可持續性。
——本文編譯自《International Sugar Journal》2015年第4期“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new insecticide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sugarcane borer Eldana saccharina Walker(Lepidoptera∶Pyralidae)”
S566.1.038
B
2095-820X(2016)06-02
20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