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劍波,張劍彪
(中鐵二院重慶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重慶 400023)
達萬鐵路K78滑坡分析及治理
曹劍波,張劍彪
(中鐵二院重慶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重慶 400023)
滑坡是工程中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嚴重影響鐵路運營安全。通過分析達萬鐵路K78滑坡特征、變形原因,進行了穩定性計算,然后對滑坡提出了治理措施,鐵路運營過程中未出現變形破壞。
基坑;有限元;樁錨支護;變形
達萬鐵路K78+230-300位于梁平縣文化鎮,鐵路在該段以路塹通過,左側為順層邊坡,前緣已采用擋墻支護。2009年對坡面進行掛網噴漿封閉,這些年該邊坡一直有變形跡象,砼護坡多次發生修補后變形開裂。2012年雨季變形進一步加劇,擋墻后側砼護坡產生了貫通性的裂縫,擋墻局部也發生外擠和開裂。文章對順層滑坡的產生、特征、穩定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工程治理措施。
1.1 地形地貌
滑坡區為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地貌,地面高程420~520m,相對高差約100m,自然橫坡10~30°。滑坡處于斜坡的中上部,前緣由于修鐵路時人工開挖為陡坎,中后緣斜坡相對較緩,坡度約為35°,坡面局部存在小的陡壁和小平臺。
1.2 地層巖性
滑坡區地層巖性總體較為簡單,上覆土層為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層下伏基巖為侏羅系沙溪廟組(J2s)的泥巖、砂巖為主,現將滑坡區的地層由新至老簡述如下:
(2)侏羅系沙溪廟組(J2s)。①泥巖:紫紅色夾灰綠色條帶及團塊,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局部含粉砂質條帶。強風化帶風化較為強烈,表層局部呈土狀;巖芯破碎多呈碎塊狀、碎屑狀,少量呈短柱狀,質軟;該層厚2.1~4.6m,中風化巖體完整,石質新鮮,相對強度較高,巖芯呈完整短柱狀、長柱狀,巖體產狀315°∠43°,該層在場地均有分布;②砂巖:灰白色、淺灰色,主要由石英、長石、云母等礦物組成。細~中粒結構,中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強風化層巖體呈碎塊狀,強度低,輕敲易碎,局部成砂狀;中風化層巖質新鮮,巖芯連續完整,呈柱狀、長柱狀,巖質較硬。
1.3 地質構造及地震
滑坡區位于任市向斜北西翼,為簡單的單斜構造。巖層呈順坡向傾斜,巖層產狀305°∠43°,有多組節理發育,133°∠80°、248°∠84°、189°∠76°、220°∠76°。節理面順直且基本無沖填,裂寬1~3mm,延伸長度在0.5~32m。根據國家地震局《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1∶40萬),該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值為0.25s。
1.4 水文地質條件
地下水為松散土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松散層孔隙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殘坡積粉質粘性土夾碎塊石中。第四系土層厚度較小且排泄條件較好,該層賦水性較差,地下水不發育。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風化裂隙和砂巖層內,由于泥巖為相對隔水層且排泄條件較好,泥巖中地下水不發育;砂巖賦水性較好,但由于場地砂巖上覆泥巖,砂巖內地下水受泥巖阻隔與地面連通性差,且前緣排泄條件較好,故砂巖中地下水也較貧乏,前緣的小河溝為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準面。
2.1 滑坡形態特征
滑坡地貌形態呈臺階狀起伏,滑坡后緣與兩側穩定地段均有基巖出露,左側為緩溝,右側為山脊;滑體中后緣斜坡坡度均較陡,地面縱向坡度在35°左右,局部存在小的平臺與陡壁,前緣經修鐵路時的人工開挖并修筑人工護墻,護墻坡度約85°。
滑體平面形態略呈半長圓型,中前緣較寬,后緣稍窄,后緣邊界呈圓弧形(見圖1)。后緣最高516.14m,前緣高477.75m,縱向最長約67m,橫向最寬約70m,面積5850m2;滑體厚度一般0~6.2m,平均厚度在4.0m左右,該滑坡的滑體體積為2.34×104m3。滑動變形方向263°。該滑坡為前緣牽引式巖質滑坡(見圖1)。

圖1 達萬鐵路K78+230-300左側滑坡工點平面圖
2.2 滑體物質組成
滑體物質主要由粉質粘土、強風化的泥巖和砂巖碎裂巖塊組成,粉質粘土呈黃褐色、淺紫紅色夾少量砂泥巖風化碎石。土體多呈硬塑狀,碎石分布不均,含量一般10%~25%,多呈棱角狀~次棱角狀,該層在場地中后緣有分布,最厚約1.4m。
強風化巖和砂巖碎裂巖塊多呈碎塊狀,風化裂隙和構造節理極為發育。經測繪場地內有5組節理發育,133°∠80°、248°∠84°、189°∠76°、312°∠70°、220°∠76°,巖體多被切割成塊狀,部份泥巖強風化呈土狀,風化層厚度不一,一般在2.1~4.7m,據勘察揭露該層與下伏基巖中風化層界面處局部有擦痕。
3.1 滑坡變形歷史
滑坡前緣護墻在修建時期曾出現過變形,后施工單位在局部護墻地段增設了錨桿。2009年雨季該處護墻又有變形跡象,護墻后側邊坡出現開裂,工務段對后側巖體邊坡進行了掛網噴漿護面。但掛網噴漿后不久,砼護坡面又出現了新的變形。這幾年來經過多次修補,裂縫反復產生,護墻的變形也進一步加大,墻面出現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多處裂縫,部份墻面擠壓外鼓。
3.2 滑坡變形特征
滑坡目前處于蠕動變形階段。滑體中前緣變形嚴重,護墻有多條縱向和橫向的裂縫產生,縱向裂縫基本貫通于整體護墻,最長約5.4m;橫向裂縫平行于鐵路方向,最長延伸約7.2m。護墻被擠壓后多處外鼓導致目前護墻墻面極不規則,局部有剪出現象,最大剪出位移約5cm。同時由于護墻外鼓造成墻體砂巖塊石多處存在崩脫現象;根據竣工資料原護墻設計坡率為1:0.25,約76°,經現場實測目前護墻極不規則,護墻面傾角從83.3°~85.6°不等。護墻實測數據及變形(見圖2)。

圖2 邊坡既有護墻立面圖
護墻后側變形特別明顯,護坡中前緣形成延伸長約80m的橫向貫通裂縫,發育于邊坡基巖陡壁與護墻后較緩斜坡交界處。該裂縫經施工單位多次處理,目前又全部外擠剪出,砼護坡最大外擠在20cm以上,掛網噴漿砼護坡面局部從護墻頂部剪出。同時護坡形成多條縱向的裂縫,護墻頂部附近的砼護坡基本脫離下部巖體。
滑坡后緣后側緩坡地表為殘坡積層覆蓋,覆蓋層表面全為樹葉、雜草,加之邊坡處于蠕動變形階段。故目前后緣可見變形不明顯,僅斜坡表面局部可見土體呈臺階狀;中后緣邊坡頂部溝底與溝壁均產生了開裂現象,裂縫長在3~5m,寬2~5mm,略向外傾,局部內側溝壁有外擠變形;水溝后側邊坡表層土體與底部巖體脫開,明顯有外擠剪出跡象。
4.1 滑坡原因分析
邊坡表層巖體破碎且有不利結構面存在,表層破碎巖體透水性好,底部的完整巖體為相對阻水層。地表水下滲后直接沿底部完整基巖面向下徑流。在地下水的逕流過程中,破碎巖體與完整巖體間緩慢形成了軟弱面。當地雨量主要集中在5到9月份,雨水入滲使巖土軟化,強度指標急劇降低,另外產生動水壓力和浮托力使滑體正應力下降;同時地表水入滲土體增大了滑坡體重量,降低了滑動面的抗剪強度,增大了下滑力。
該處原始地貌為緩斜坡,修建達萬鐵路時大開挖形成最高約27m的路塹邊坡,在施工爆破震動力作用下造成巖體部份閉合的節理張開,節理間的粘接力降低。同時邊坡巖體開挖后在前緣形成80°左右的巖石邊坡,巖體邊坡由強—中風化的泥巖組成,邊坡巖體自身的穩定性不足,而外側僅修建了護墻,不能對邊坡起到支撐作用,造成了邊坡前緣形成了高的臨空面,為邊坡提供了變形的空間。
4.2 滑坡穩定性計算
計算方法:根據滑坡體性質,破壞機理,采用極限剛體平衡理論的折線滑動法,即傳遞系數法來計算滑坡穩定性,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Fs為滑坡穩定性系數;ψj為傳遞系數;Ri為第i計算條塊的滑體抗滑力(kN/m);Ti為作用于第i條塊滑體下滑力(kN/m);Ni為第i條塊滑動面的法向上的反力(kN/m);ci為第i條塊的粘聚力(kPa);φi為第i條塊滑帶土的內摩擦角標準值(°);Li為第i條塊滑動面的長度(m);ai為第i計算條塊地下水流線平均傾角;為第i計算條塊單位寬度有效壓力(kN);為第i計算條塊單位寬度總壓力(kN);θi為第i條塊底面傾角(°);反傾時取負值,PWi為第i計算條塊單位寬度的滲透壓力;作用方向傾角為ai(kN/m)。

圖3 滑坡驗算主軸斷面圖
將滑體分為4個滑塊,采用勘察得出滑動面進行穩定性分析及下滑力計算,滑坡主軸斷面(見圖3)。分天然狀態和長期降雨或暴雨兩種工況進行計算,根據室內試驗及參數反演,天然狀態下取C=31.0KPa,φ=22°,重度24.4kN/m3:長期降雨或暴雨狀態下取C=30.0KPa,φ=18°,重度24.7kN/m3。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天然狀態下滑坡穩定系數Fs=1.17,滑坡處于穩定狀態;長期降雨或暴雨狀態Fs=1.02,滑坡處于欠穩定狀態。

表1 滑坡穩定性計算成果
在達萬線K78+235~+300段新建C30鋼筋砼樁11根對該段坡面進行加固。樁間距中-中6.0m,樁身截面為1.5m×2.0m、1.5m×2.25m及1.75m×2.5m,樁長為15.3~21.9m。新建墻帶溝36m;新建天溝為135m。
通過對達萬鐵路K78滑坡進行特征和穩定性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論:①達萬鐵路K78滑坡為前緣牽引式巖質滑坡,地下水是主要誘因;②天然狀態下滑坡穩定系數Fs=1.17,滑坡處于穩定狀態;長期降雨或暴雨狀態Fs=1.02,滑坡處于欠穩定狀態;③既有鐵路滑坡病害治特征及穩定性分析是治理的依據,文章中的工程實例能為工程設計及施工提供類似參考。
[1]王恭先.滑坡與滑坡防止技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2]鐵道部第一勘察設計院,鐵路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3]喬建平,降雨滑坡預警的概率分析方法[J].工程地質學報,2009
[4]唐紅梅.重慶地區降雨型滑坡相關性分析及預報模型[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3.
TU94+3.2
A
2096-2789(2016)12-0023-03
曹劍波(1984-),男,湖南郴州人,研究方向:巖土工程勘察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