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勛
(上海市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40)
基于村民行為特征的鄉村公共空間研究
——以上海鄉村為例
潘 勛
(上海市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40)
鄉村公共空間是村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是鄉村地區建設的關鍵環節,對打造鄉村風貌、促進鄉村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文章以村民行為角度入手,嘗試總結符合村民行為特征的鄉村公共空間布局模式。并在此基礎上,針對上海的鄉村提出包括規模類型、布局要求、界面要素以及配套設計等方面的引導,促進鄉村健康持續發展。
村民行為特征;公共空間;上海鄉村
鄉村公共空間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主要描述特定的空間和范圍內具有公共性的、相對固定或約定俗成的社會關聯形式和人際交往形式,包括兩方面內容:①村民可以自由進入和表達思想的交流場所,如集市、廣場、廟會等;②相對制度化的活動形式,如紅白喜事、村民集會等。就規劃而言,鄉村公共空間側重指供村民公共生活、戶外交流的集中場所和日常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的總稱。它是鄉村空間最為核心和最有特點的部分,是村民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場所和社交中心。它幾乎涵蓋了鄉村所有的生產、生活活動,集中體現了村民的生活觀念、理想和價值,體現村落的歷史記憶和承載“鄉愁”的重要載體。
從社會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國的鄉村社會也出現非常不同的變化。如從傳統的剛性親緣鄰里關系,到以生產隊為單位的半剛性業緣鄰里關系,再到現在以地緣為主的復合型鄰里關系,村民的行為特征也隨著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1.1 村民構成
村民構成受鄉村社會的生產勞動方式影響很大。傳統鄉村以家庭為單位的勞作形式,鄉村住宅一般圍繞生產,院落中養殖家禽、存放農產品等,人員構成比較完整。隨著計劃經濟時代的促進,以家庭式為主的勞作方式開始逐漸淡出鄉村空間,家庭聯產承包制以及后來的機械化大生產使得鄉村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同時由于城市與鄉村的差異,大量的青壯年開始外出打工,僅在收獲時節回鄉幫忙,甚至逐漸已經“在打工的城市定居”,脫離鄉村生活。這種情況下,造成農村留守人員多為兒童、老人和婦女。中國農業大學一項針對農村留守人員狀況的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萬留守兒童、2000萬留守老人和4700萬留守婦女。另外,上海、北京、廣州、杭州等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村民構成中還包括一些外來租住人員。這些外來人員從事的工作多位于郊區產業集聚區,因此一般選擇在工作區域周邊鄉村中租賃村民閑置房屋進行居住,而這些“租戶”一般是夫妻在外打工,白天僅留有老人和兒童在家生活。
這兩種趨勢的逐漸發展,從而形成了目前鄉村人員的特殊構成:以兒童、老人、婦女為主要群體。這三類群體共同的特點是閑暇時間較多、心理素質相對脆弱,所以亟需彼此的交流與慰藉,這就需要在空間環境方面創造有利于鄉村社會村民交流的場所與空間。
1.2 村民活動類型
村民的活動類型比較簡單,從活動類型和發生頻率上可分為日常行為活動和非日常行為活動兩類。日常行為活動是指以家庭為中心圍繞日常生活生產展開的交往活動行為,相互交往的人群相對來說比較固定,發生頻率很高,對空間場所的要求不高。通常是有血緣、地緣、業緣關系的鄰居或朋友,具有重復性和固定性。常見的活動比如鍛煉、聊天、打牌、下棋等。
非日常行為活動交往的主體除了個體與個體之間,更多的是團體、組織等之間的活動,通常為社會性交往。這類活動發生頻率不高,活動的構成范圍比較大,要求的場地更廣闊,內容呈現多樣化特征,但同時具有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常見的活動類型有,商品買賣交流、集會廟會、紅白喜事、過年過節待客等。
1.3 村民行為特征
與城市社區不同,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彼此之間都非常熟悉,村民相互之間存在血緣關系。即使是作為外來租戶比較多的鄉村,由于相同的經歷和生活環境,再加上傳統農民天然的淳樸熱忱的品質,鄰里之間的關系大都是非常和睦的。村民的行為總體表現出陣發性、隨機性、就近性和半私密性的特征。
(1)陣發性。鄉村的活動尤其是非日常的、集體參與的活動,經常是非連續性的,具有比較明顯的陣發性特征。比如傳統節日、集市廟會、紅白喜事等,活動的范圍大,持續時間長,涉及人員多,場地需求廣闊。這部分的活動一般不是經常發生,但是由于涉及的空間較大,有時候會幾個村甚至是鄉鎮共同組織,需要寬敞的、連續的公共空間體系支撐。村民往往是隨著這類活動的開始而聚集,隨著活動的結束而分散,產生陣發性的變化。
(2)隨機性。由于生產生活的開放性,村民與鄰居都非常熟悉,這使得他們之間的交往活動隨時都可能發生。無論是農忙還是閑暇,都喜歡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聊天。這種隨機發生的活動對空間場所的要求不高,只需要相對寬敞、安全、獨立的空間即可。比如村子的街巷、小賣部、自家宅院門口空間等。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玩耍,通過各種活動不僅可結交玩伴,還可使兒童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同時兒童喜歡與自己同齡人甚至比自己大幾歲的孩子一起玩耍。兒童的大多數游戲是隨機發生的,當他們看到別的小孩在玩耍,游戲就有可能會發生,而這并不是預先計劃和設計好的。只要有適宜的場地,孩子自然會安排他們的游戲。
(3)就近性。非日常活動類型是鄉村最常見、發生頻率最高的活動,根據抽樣調查,主要包括散步、聊天、買東西、鍛煉、打牌、曬太陽、看報、照看小孩等內容,這些活動的發生場所一般都是就近選擇,比如自家門口、主要街巷、小賣部、鄰居家、臨近小廣場等。老年人在參與這些活動的時候,經常會選擇不超過自家半徑距離300m的區域去活動或聊天。而現在老年人普遍成為照看小孩的主要成員,小孩的活動習慣也會呈現比較明顯的就近性原則。
(4)半私密性。聚會聊天是村里最常見的公共活動內容之一,一邊聊家常一邊作其他事情,很多事情都是通過這些的方式傳播到整個村莊。交談的內容多圍繞村民身邊發生的事情,沒有明確的目的性。有一些正面的交談內容,比如誰家孩子學習很好考上大學、誰家女兒找到男朋友等之類的話題。也有一些負面的情緒,比如向相熟的鄰居傾訴與其他鄰居的矛盾、婆媳關系不好等。在進行這些交談的時候,往往需要相對安全、相對私密的空間,這樣可以讓其他村民進入到此空間的線路是可視的,避免如對鄰居表達不滿情緒的時候而那個鄰居已經走到身邊才突然發覺。
鄉村的公共空間應該滿足以下條件:①在類型上,既有滿足非日常活動的大規模開放空間,又有滿足高頻化的非日常活動的小型開放空間;②在布局上,大規模開放空間擁有良好的區位條件,小型開放空間要與民居緊密結合;③在方式上,大規模開放空間要盡可能規整便于活動組織,小型開放空間應盡量的靈活方便使用。
文章根據以上分析嘗試構建出鄉村公共空間的普適模式,即“一心集中、多點開花,就近布局、樣式靈活”。主要內容為:①一心集中。結合出入口、公共服務設施、宗教設施、古樹名木等設置一處集中的、開敞式的空間,如入口廣場、健身場所、公園綠地等。這類空間的區位條件比較好,規模一般比較大,可以作為村民舉行非日常性的活動空間,如集會、廟會、紅白喜事等,閑時甚至用以臨時停車、村民曬谷等使用;②多點開花。結合主要街巷、宅前屋后空地、農田、臨路院落等布局數量眾多的小型開放空間。這類空間一般規模比較小,遍布在整個村莊聚落中,作為村民主要的日常活動發生空間,活動發生頻率最高,包括各種活動;③就近布局。與民居建筑就近布置,一方面符合村民的習慣,便于使用;另一方面公共空間與民居建筑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豐富有序、變化多樣的鄉村景觀;④樣式靈活。公共空間的樣式不拘泥形式,而是靈活的穿插在鄉村聚落中。鄉村公共空間是村口的大樹,或是宅前屋后的水泥地,或是田間地頭的小路,或是橋頭的空地,呈現出自由布局的形式。
上海地處長三角地區,水系豐富、自然環境優越。因此上海的鄉村和水系的關系密切,水體的形態也決定了建筑、街道和河流之間的關系,水網構建和聯系鄉村的分布骨架,形成了明顯的江南水鄉特征。
3.1 存在問題梳理
存在的問題主要有:①規模和數量缺乏。普遍情況是結合公共設施布局一處集中的開敞空間,規模一般比較小,而鄰里間使用的小型的開放空間很少,規模和數量嚴重缺乏;②空間品質低,缺少引導。鄉村公共空間由于設計和觀念的差異,認為只要硬質化的、面積大的場地就是公共空間,對公共空間的功能、植被、鋪裝、景觀小品等缺少設計引導;③針對性不足、利用率低。缺少對村民使用的需求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的布置健身器材、籃球場地等,公共空間“因建而建”,而不是“因需而建”,出現逐漸荒廢的尷尬局面;④配套設施單一,管理不到位。由于技術和管理的原因,垃圾桶、座椅、健身器材等配套設施出現損壞、損毀現象嚴重,后期管理和保養工作不到位。
3.2 重構鄉村公共空間
針對鄉村公共空間建設存在的問題,從五個方面提出上海鄉村公共空間的規劃重構要求和規劃。
(1)規模類型。從規模等級上,鄉村公共空間可以分為兩個等級:集中的公共空間和分散的公共空間。集中的公共空間一般位于居民點出入口、公共服務設施集聚區等人流活動密集區域,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居中,空間開闊。每個集中居民點根據規模,建議設置1~2處區級公共空間。規模無需過大,避免呆板形式,一般建議在200~300m2左右,形狀一般比較規整,呈現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分散的公共空間位于建筑組團之間,為周邊居民提供交流場所,規模較小、空間呈現半圍合性。分散的公共空間數量較多,秉承生產生活等交流活動空間需要小而密的布局原則,建議在50m2左右,寬度為15~20m,長度宜在20~30m。
(2)布局要求。集中的公共空間規模較大,一般選擇交通條件、景觀環境、設施集中的區域,如主入口、社務服務中心前、保留古樹名木等,形成豐富的活動場所。提供乘涼休憩的空間、傳統節日的空間、聊天會面的場所、兒童參與的場所、節慶活動的場所、宗教活動的場所。分散的公共空間的布局應結合居住組團布局考慮,傳承向心型農村居民點的社會文化氛圍,在每個村民居住組團中都應設置組團綠地和公共活動場所。盡量結合道路彎道、水系轉折的節點,宜適當布置小型的公共空間,包括親水棧道、小型廣場、親水綠地空間等,豐富公共空間體系,提升公共環境趣味性。
(3)界面要素。界面要素是形成空間圍合感和歸屬感的重要構成,也是空間景觀構成的重要元素之一。集中的公共空間一般周邊多為道路、綠化等,開敞度較高。其界面要素一般由建筑墻面、綠化樹木等構成圍合界面,因此要對公共空間周邊的建筑墻面的高度、色彩、形式等提出控制要求,如公共空間南側的建筑墻面高度不宜過高,不利于廣場的陽光照射;建筑色彩不宜過于鮮艷,一般以白色、灰色、木色等為主;面向公共空間的墻面不宜開窗過多,如現狀已經存在,可以采取立體綠化、種植高大喬木等方式,減少公共活動的噪聲污染。分散的公共空間主要由建筑立面或內院外墻圍合,盡量選擇通透式圍墻或立體綠化進行分割。優先使用鏤空花墻、綠籬等隔斷手法,虛實相間、使內外空間產生滲透,并增加節點處的視線焦點。在色彩上應該盡量輕快明亮,符合鄉土的材質特色。
(4)配套設計。由于鄉村公共空間的特殊性,如在非集中活動期間可以作為臨時停車的場地,應以硬化地面為主,主要活動區域應達到100%硬化率。材料上公共空間地面宜就地取材,節約材料資源,提倡采用滲水型材料。地面鋪設材料有:天然石材、砂土、卵石、木材、透水磚、植草格等。應該杜絕大綠地,盡量不要種草坪,避免過多使用養護要求。以鄉土特色種植為主,經濟作物和觀賞樹木結合搭配。功能上要考慮各個年齡段的使用需求,利用不同的鋪裝或采取綠化、植被等物理分隔劃分出各自的區域。家具小品一般就地取材,造型應簡樸,同時結合景觀設施考慮,包括堤壩、涼亭、步道、廊、藤架、坐凳等。照明設施的造型宜簡潔實用,不宜過于花哨,可以采用一定比例的太陽能燈,但要考慮到相應的維護管理。
隨著美麗中國建設要求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如何發展已經成為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留住鄉愁”也成了當下城鄉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關鍵詞。而能否做好鄉村公共空間的品質提升,已然成了繼承和發展具有千年歷史的中國村莊空間環境、傳統文化和傳統風貌的迫切課題。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文章選取了村民行為特征這個視角,通過普適空間模式的研究,并以上海為例,通過梳理現狀問題、提煉特色要素等,提出重構策略,以期全面提升上海郊區鄉村空間品質,塑造與上海國際大都市品質相符的鄉村風貌,進而留住上海人的“鄉愁”,同時也為其他地方的鄉村規劃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陳琳,石崧,王玲慧.從規劃理念到實踐的低碳城市與復合社區——以上海市南橋新城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1,(4):30-38.
[2]王東,王勇,李廣斌.功能與形式視角下的鄉村公共空間演變及其特征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13,(2):57-63.
[3]董磊明.鄉村公共空間的萎縮與拓展[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10,(5):51-57.
[4]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間:透視鄉村社會秩序生成與重構的一個分析視角[J].天府論壇,2005,(4):88-92.
[5]李小云,孫麗.公共空間對農民社會資本的影響—以江西省黃溪村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82-97.
[6]嚴嘉偉.基于鄉土記憶的鄉村公共空間營建策略研究與實踐[D].浙江大學,2015.
[7]李明彥.鄉村社區中的公共空間營造設計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2015.
TU982.29
A
1006-6012(2016)12-02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