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 張軍
我一共有四部手機,為什么要這么多呢?因為每個手機只能綁定一個微信號,而每個微信號最多只能有5000個私人好友。盡管我覺得這個數字限制不合理,但我也不得不接受,而且我很快會擁有第五個手機和第五個微信號。
我現在大概有30000個私人好友,同時加了大約1500個微信群——其中12個是我自己組建的,常聊的群有30個左右。現在的微信群中,有些是屬于有專人管理的社群,不只有群主,還有專門的管理員,有專門的群管理規則,管理者注意每天提供專門的話題,而且積極邀請名人參與,或者制造名人參與的假象,還設計與提供線下活動。某些微信群已經成為了一種實際的社區和強有力的社會組織。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不僅僅作為一個主體被改變,同時會有一個很重要的存在方式的改變——我們和社會的存在會數據化。比如,我們小學同學會建一個班級群,喜歡做設計的朋友有一個設計群,喜歡學習歷史的朋友有一個愛好群,做營銷的有一個業務交流群,一起聽我講過課的同學會建一個聽課群,甚至喝二鍋頭的朋友們一起建了個二鍋頭群。
無論是上班、開會,還是旅游,人都會被裝在一個群里,這大大減少了實現多次接觸的成本——時間和金錢成本。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個人或者企業掌控了多大的移動端社群,就意味著你可以降低多少成本。這就是微群:它將某些具有特定特征的人裝進了一個具體的移動載體里。人們通過長期的互動形成一個社區,通過社區的交往,我們加深了對彼此的理解。這或許是未來社區的一種更廣大的交流模式。
(摘自《交互:實現產品互聯化的邏輯基礎》機械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