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進
近日拜讀《雜文月刊》原創版第6期兩篇作品很有啟迪,不吐不快。
《雜文界的敗類》,說的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公安廳原廳長趙黎平,此人是個雜文家,出版過雜文集并獲得內蒙古“五個一”工程獎和全國“五個一”工程提名獎。萬萬沒有過想到,他現在是殺人犯,“整個雜文界,都為此蒙羞”。
對于趙黎平其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對于他成為殺人犯,我的看法是:人是會變化的,好人可以變為壞人,壞人也可以變為好人。趙黎平成為殺人犯,與雜文界沒有任何關系,雜文界不必為此蒙羞。正如林彪成為壞人后,不能就此覺得共產黨蒙羞,解放軍蒙羞。我們要記住的教訓是:無論你是什么文人,都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當面一套背后一套。我們考察干部或文人也是如此,不能只看他說什么,更要看他實際做了些什么。“一步行動勝于一打綱領”嘛。
《勇于不敢》這篇作品,把“勇敢”和“不敢”的辯證關系,說得太透徹了,看了受益匪淺。特別對如何正確對待自己,分析得令人信服:“把自己看得太高,容易被別人看低。把自己看得太低,又容易不被尊重。故意抬高自己是心虛,故意貶低自己有造作之嫌。真誠的態度,不介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貴賤,是一種豁達的胸懷,也是恬淡生活的保證。要達此心態,需要閱歷、智慧和體驗。”這些話說得太好了,值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