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祥,唐 潔
(金陵科技學院商學院 江蘇南京210069)
江蘇民營經濟綠色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楊鳳祥,唐 潔
(金陵科技學院商學院 江蘇南京210069)
江蘇省民營經濟目前在綠色發展方面存在著產業污染嚴重、單位產品能耗過高、產品市場秩序混亂、生產質量低端等主要問題。從外部看,原因主要包括綠色發展的社會環境缺失(理念、公眾等)、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政府對綠色發展引導存在偏差等;從內部看,則是企業自身綠色生產意識缺乏和綠色技術創新投入不足。提出大力推進江蘇省民營經濟。實現綠色發展需要從兩方面入手:政府要大力培育綠色發展的社會環境,營造綠色生活的價值觀,改變企業經營的價值預期;民營企業要增強自身綠色發展意識,加強綠色技術的創新投入。
民營經濟 綠色發展 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民營經濟持續發展、貢獻度不斷提高,在江蘇經濟大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戶數居全國第2位;民營企業出口額占全省出口總額約1/3;全省規模以上醫藥、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業由民營企業創造的產值逾6成,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中由民營企業實現的營業收入占52.9%,。多年來,江蘇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高于增速,占GDP比重超過55%,,民營工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長貢獻率超65%,,居各經濟類型首位;民間投資占到全社會投資的近70%,,其中,商務服務業、科研和技術等現代服務業領域占比超過50%,;在全國工商聯歷年評選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江蘇入圍企業數均居第2,擁有兩成席位;民營經濟已是江蘇財稅的重要來源,占全省直接稅收總額的近60%,。隨著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入推進,江蘇工業實現綠色發展迫在眉睫。由于全省工業制造業的低端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民營企業,其規模較小、層次較低、能耗大、污染重。因此,推動江蘇民營經濟轉型,實現綠色發展,有著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意義。
1.1 產業污染情況嚴重
江蘇省產業發展的能源消耗非常大,作為該省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民營經濟能源消耗也非常大,帶來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情況也十分嚴重。其中民營制造企業主要涉及火電、鋼鐵、石化、水泥等行業,且因為缺乏完善的污染監管及控制制度,污染問題更加嚴重。就能源總量消耗情況來看,江蘇省2002—2005 年的能源消費增長速度較快,年平均增長率達到 21.43%,;2005—2006 年,能源消費量迅速降低,增長率降為 9.17%,;2006—2007年碳排放量又開始小幅上升,增長速度相對較慢,年增長率為11.78%,;2007—2012 年,碳排放量呈穩步小幅上升趨勢,增長趨勢比較穩定,年平均增長率為 7.48%,。目前江蘇省3大產業排名依次是:工業、服務業及農業。其中工業的比重占據主導,工業產業的碳排放量位居3大產業首位。江蘇省食品制造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木料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造紙業,印刷及媒介復制業,教育、美工、娛樂和體育用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燃氣生產和供應等行業的能源消耗和電力消耗過度,污染情況也最嚴重。
煤炭是江蘇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主要驅動力。然而,過度依賴煤炭資源導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廢氣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加大了治理污染的成本,制約了綠色發展。除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外,江蘇民營經濟在煤炭消費量相對較高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以及煤炭消費量最小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中占比甚大。
1.2 單位產品能耗過高
江蘇省目前仍處于“二三一”的產業格局,制造型產業在江蘇省居主導位置,然而制造業尚處于產業鏈低端,因此這種發展方式以資源的高消費作為代價。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江蘇省民營企業的單位產品能耗也在逐漸增加。更嚴酷的是,由于缺乏資金投入及政策扶持,在民營經濟集中的一些行業,能源效率普遍低于國有企業,最高是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業,能源效率為 0.37;其次為通用設備制造業,能源經濟效率為 0.21;再次為醫藥制造業,能源經濟效率為 0.13。絕大多數的行業能源經濟效率低于0.05。單位產品能耗過高,造成能源的大量浪費和環境的進一步污染,制約了綠色經濟的發展。
1.3 產品市場秩序混亂
目前,對綠色產品認證缺乏專業性,認證標準尚不完善,綠色標準方面的基礎性研究工作還比較薄弱,這就使工商部門在打擊非綠色產品時無法可依,也使消費者在購買時沒有參照標準,無法依照有效的標志來鑒別綠色產品。部分經營者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把未經專門機構認證、沒有綠色產品專用商標、沒有產品產地說明書、也沒有統一規格包裝的假冒偽劣產品冠以綠色名號進行宣傳與銷售;利用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偏好心理以及對綠色消費知識的匱乏,夸大其詞、過分渲染產品的綠色功效。這些偽綠色產品充斥市場,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利益及身體健康,破壞了正常的綠色市場秩序,也嚴重阻礙了綠色市場的整體發展。假冒綠色產品的存在使消費者權益屢屢受損,導致消費者對市場上的綠色產品失去信任,給真正綠色產品生產企業的生存帶來一定的沖擊。由于缺乏完善的綠色產品認證標準,這就給民營企業生產和銷售綠色產品帶來了風險,也使得一部分盲目追求利潤的民營企業從事偽綠色產品的生產,嚴重制約了綠色市場的發展。
1.4 生產質量處于低端
江蘇地處長江三角區,為外向型經濟,省內外資企業眾多。外資企業擁有更為前沿的管理水平和技術實力,貸款風險比本地企業小,所以與本地民營企業相比,更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而江蘇民營企業的競爭對手主要是這些國際一流的外資企業。由于競爭非常殘酷,最終導致民營企業被鎖定在價值鏈的低端。價值鏈高、低端企業之間存在一種“俘獲”關系。從企業的生產制造來看,低端制造業往往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重化工業為主,使江蘇工業陷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困境。
2.1 外部原因
2.1.1 綠色發展的社會環境缺失
綠色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缺失主要體現在綠色觀念的缺失和公眾綠色消費意識的淡漠。
綠色發展轉型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整個社會的綠色發展,實現生產、消費、意識形態等全方位的發展。綠色價值觀是在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前提下提出來的對于自然界的尊重和保護理念,以生存價值觀、發展價值觀、生態價值觀等思想觀念為基礎,將目標定位于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持續發展和和諧發展,一方面轉變人們在傳統生產方式影響下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另一方面以觀念的轉變促使整個社會向綠色發展方向轉型。經濟的發展往往是建立在自然界能夠為人類提供的資源能源的數量和生態環境能夠承載、轉化廢棄物的能力基礎之上,綠色價值觀在經濟發展中的滲入和引導能夠使人類在思想和行為層面合理利用資源能源,有助于完善自然界生態系統的循環和轉化體系,使生產和消費都盡快進入綠色化的循環過程,從而實現良好的綠色發展形態。然而,從目前情況來看,綠色發展的觀念無論從生產的角度還是從消費的角度都還沒有形成。這給江蘇省民營經濟的綠色發展帶來了障礙。
2.1.2 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目前綠色發展戰略實施的困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傳統制度的制約。我國環境立法體系還不夠完善,環境的綠色發展尚未完全成為環境資源立法的指導思想,立法理念與實踐存在著嚴重脫節,環境保護法的司法與執法陷入困境。由于現有的法律法規與政策體系不夠完善,綠色發展道路缺乏制度保障。
在我國的環境法律法規中,除了在《環境保護法》中明確規定了企業應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之外,還在其他一系列關于環境污染的防治和環境保護的法案中規定企業在不同范圍內應承擔的環境保護責任。《環境保護法》及一系列的環境保護單行法案逐步建立健全了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案體系。雖然環境法案已然形成體系,但是由于其調整的對象和范圍很廣,并涉及各個行政機構間的分工合作以及政府部門利益協調等諸多問題,因此造成了法案特別是執行法案時的難度。反思過去我國的環保法案與執法實踐,重原則性輕實用性的制度建設、重行政手段輕市場機制、重事先審批輕過程控制、重運動式執法輕經常性管理、重追究企業責任輕政府責任等,致使法律未能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建立機制、規范行為、維護秩序的功能,反而引發了一些其他問題,諸如因追求低成本而不惜惡意排污等。生態環保缺乏市場激勵機制,尤其是在污染監管與執行以及自然資源管理上產生的問題較為嚴重,減排市場化機制還不完善,同時還缺乏資金引入政策、人才引入政策和服務管理政策等。
2.1.3 政府對綠色發展的引導存在偏差
當前,政府職能在某些方面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綠色發展的變化與要求。針對綠色發展的部門設置分散,職能轉變工作還沒有完成,綠色發展與政府其他職能不協調,特別是地方政府對綠色發展的重視與引導不夠,落實也不到位。政府片面強調經濟發展、錯誤的政績觀和不合理的體制等都是綠色發展的制約因素。綠色發展是應對生態環境惡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雙重挑戰,雖然現有的綠色發展法律法規與政策數量為數不少,但是許多地方政府在執行過程中改變和扭曲原有的法律法規政策本身的內容,忽視法律約束力,或是為了保護地方經濟的發展,對法律法規與政策執行不到位。在執法過程中,往往是輿論在先、執法在后,執法部門被采取對應措施,存在嚴重的執法不嚴、執法滯后和監管不到位等現象,導致法律法規與政策無法真正得到貫徹落實。因此,政府職能急需改革和強化。
2.2 內部原因
2.2.1 企業缺乏綠色生產意識和積極性
從普遍情況來看,民營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大量競爭,其生存壓力比較明顯,發展動力欠缺,因此往往以經濟利益作為發展的第一要務,盲目地以控制成本為目標,這導致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多會選擇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方式。企業片面追求其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和社會效益,缺乏社會責任感,沒有積極主動地進行綠色生產,從而導致無視生產標準,忽視資源環境代價和資源能源耗費大、資源利用率低以及公民健康等問題。由于企業進行綠色生產的難度大、成本高、存在很大風險,需要企業在采購、生產、銷售、回收等一系列環節上必須做到節能和環保,而國家對于企業進行綠色生產的激勵機制還不完善、不健全,沒有給予企業足夠的資金支持,而且財政稅收等政策也不完善,企業綠色生產的經濟價值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并且絕大多數企業缺乏經濟實力,對開發和生產綠色產品的能力不足,導致難以調動企業綠色生產的積極性。
2.2.2 綠色技術創新投入不足
目前,江蘇省民營企業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問題比較突出,企業主觀上也不愿意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對于技術含量低的中小企業而言,達不到綠色技術所要求的經濟規模,從而使這些企業對綠色技術的研發熱情度不高,限制了綠色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其次,從已有的民營企業發展來看,研究開發強度較低,研發投入不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市場份額大、具有綠色技術研發能力的企業仍占少數,而且大部分進行環保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的企業仍然存在規模小、工藝落后、集約化程度和產品技術含量普遍較低以及質量不穩定等問題。第三,已有的民營企業綠色科技創新力量自成體系,存在分散重復、整體運行效率不高等問題。國有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校的合作明顯高于民營企業,創新產業鏈條中的各個環節銜接不暢;科技資源共享率低,研究項目存在簡單重復、浪費有限資源等問題。總結起來,大多數民營企業主觀上不愿意、客觀上更無能為力投入資金進行綠色技術自主創新,導致綠色技術創新能力低。
工業化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必由之路,長期以來,將經濟增長對立于生態環境的黑色發展模式依賴于傳統工業部門的規模擴張,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傳統工業部門的改造和轉型是推進綠色發展的關鍵途徑。江蘇省“十二五”期間工業產值在GDP中所占份額基本維持在45%,工業對就業的貢獻率在60%,左右,相當比例由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價值的低端制造業貢獻,其中民營企業由于普遍規模較小、層次較低,大多集中在這類制造業的生產經營領域。推動民營經濟、民營企業的綠色轉型是江蘇省順利實現經濟轉型、落實綠色發展的難點和關鍵。
江蘇省民營經濟綠色轉型要注意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要充分考慮民營企業的轉型風險對經濟平穩增長的影響。民營企業普遍規模較小,技術層次較低,經驗、知識積累較為薄弱,抗風險能力較低,而民營經濟對于江蘇經濟規模和就業的貢獻又十分巨大。推進民企綠色轉型時,要盡量減少對整體經濟平穩增長帶來的短期沖擊,省政府在引導民營經濟綠色發展時,要充分考慮民企現實條件,在提出轉型要求的同時,尤為重要的是要為民企的綠色發展給予足夠的、恰當的政策扶持,降低轉型成本,減少面臨的不確定性,確保經濟平穩度過轉型期。具體對策如下:
3.1 增強綠色發展意識,加強綠色技術的創新投入
省內民營企業自身要樹立綠色發展意識,加快綠色轉型,實現綠色發展。路徑有3條:綠色生產,即實現生產過程的綠色化;綠色產品,即實現產出的綠色化;綠色產業,即向綠色產業轉型。3條路徑要求企業有意識地將綠色生產的理念作為生產過程各環節的基本原則,重視綠色技術的使用,重視生產模式的創新,降低能耗、減少排放,并嚴格按照國家環保要求對污染物進行處理,盡可能地降低工業生產對資源、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要有意識地選擇生產綠色含量高的產品,從價值鏈的設計環節就要以節能環保產品作為優先選擇,進而通過生產、銷售為社會、生產者、消費者提供綠色的消費品和中間產品;要有意識地從傳統、落后的制造業領域向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綠色制造業或服務業轉型,促使江蘇省產業結構的綠色化。
綠色技術研發、積累與應用是綠色發展的關鍵。由于省內民營企業實力差距較大,各企業要根據自身實際條件選擇適合的綠色技術獲取途徑。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一方面要加大綠色技術的創新投入,積極開展綠色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技術許可或資本兼并的方式獲取與自身綠色發展戰略相適宜的綠色技術。沒有能力實現綠色技術內部開發的民營企業,則要關注政府、公共研究機構、行業協會對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的推介,同時積極尋求與科技領先企業的縱向或橫向業務合作,積極融入綠色發展產業鏈,通過合作過程中的知識溢出與擴散效應,獲取并積累相應的綠色技術,以提升自身綠色技術的運用水平。
3.2 大力培育綠色發展的社會環境
3.2.1 培養消費者綠色消費的理念,提高綠色產品的價值溢價
通過綠色社區管理、資源類生活產品定價機制、綠色生活的公益廣告宣傳、綠色消費文化氛圍培養等渠道,培養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理念、環保意識,約束其非綠色的生活行為,目的是培育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理念,培養綠色生活方式,促使消費者在生活中優先選擇綠色企業、綠色產品,提升綠色企業和綠色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提高企業綠色發展的利潤預期,以引導企業主動選擇綠色轉型。
3.2.2 提高居民服務消費能力,促使三產結構綠色優化
三產結構中,服務業相對于工業所占比重的提升有利于經濟的綠色發展。實現綠色發展需要切實提高居民的服務消費能力,在地方政府層面上涉及到的政策包括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擴大民生項目的經費投入規模、優化經費投入結構;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在增加環境稅收的前提下,對農民進行補貼等。上述都將立足于制造業效率提升和國民收入增長的基礎之上,因此,推動民營經濟綠色轉型要在民營制造業絕對規模穩定和生產效率持續增長的前提下有序展開,不可操之過急。
3.2.3 政府采購、混改方案設立細化綠色標準,提高進入門檻
各級政府、事業單位的招標業務是一些民企的主要業務來源,目前的政府采購目錄主要傾向于節能減排產品,即門檻主要面向綠色產品,往往不涉及綠色生產。同時,國有企業的混合制改革也為一些民間資本拓寬了市場空間和利潤來源。江蘇省政府有必要在這兩個領域設置較高且較為細化的綠色標準作為準入門檻,有意識地選擇綠色資本作為資本合作方和采購產品的供應方,一方面可以直接促使有上述需求的民營企業提高綠色管理水平,加快綠色發展的步伐,在社會上形成標桿效應;另一方面向社會展現省政府促進經濟綠色發展的決心和態度,間接促進民營企業選擇綠色發展。
3.3 強化對民營綠色發展的有效引導與扶持
綠色轉型需要用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替代舊技術、舊產品和舊模式,離不開綠色創新。而創新需要大量的物質資本、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入,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這些資本內部積累薄弱,且缺乏外部獲取渠道,相關的投入成本和風險往往難以承受。促使民營經濟實現綠色發展,政府要扮演好“領航員”的角色,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和政策扶持,幫助民營企業突破轉型制約。
3.3.1 推進金融體系創新,降低綠色發展融資成本,引導企業綠色轉型
要積極探求金融創新,完善針對綠色轉型的金融扶持政策,拓寬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企的融資渠道。如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對于優質民企的綠色項目提供貼息貸款,或提供政府信用擔保,通過商業銀行渠道實現融資;政府牽頭建立綠色發展基金,直接為民企綠色轉型提供資金支持;積極建設綠色融資平臺,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綠色投資,為風險資金與民企搭建合作橋梁。
3.3.2 加大綠色科技創新力度,增加社會層面的知識資本儲備
完全依靠民營企業內部研發創新為綠色發展積累知識資本,以省內大部分民企的經濟實力來說是不現實的。政府要承擔起綠色發展知識資本積累的重要責任,要進一步加大綠色科技創新研發的投入規模,同時通過各類基金的選題導向,引導公共研究部門有針對性地展開基礎性或應用性研究,在社會層面上積累經濟綠色發展的知識儲備,提高社會整體的綠色創新能力。
3.3.3 梳理知識信息的傳導渠道,促使知識擴散
建立有效的官產學研結合與公私合作伙伴關系的模式,鼓勵公共研究機構以民企綠色轉型為目標的問題導向研究,引導公共知識資本為民企的綠色轉型服務;積極培育行業協會,激發行業協會在知識擴散中的積極作用。以行業協會作為橋梁,構建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綠色發展數據庫,引入和推廣國內外先進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為民營企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信息支持;鼓勵綠色產業園區的建設,推動民營企業集群式發展,通過綠色產業的外部規模化,促使知識資本共享;以國有企業或大型民營企業為核心,通過相關政策引導企業間建立戰略同盟,將中小民營企業整合入綠色發展的產業鏈,激發知識的縱橫向擴散。
3.3.4 建立、完善綠色培訓機制,使管理者與勞動者適應綠色發展的需要
實現經濟綠色發展,需要各級政府官員以及企業經營者充分了解綠色經濟的內涵,并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其經營和管理行為,對于習慣于黑色發展模式的國內管理者來說,需要一個學習與理解的過程。另外,隨著綠色轉型的推進,與綠色就業相關的崗位將會逐漸替代傳統的就業崗位,意味著對相關能力與技能的需求會逐步提升,勞動者若不能迅速掌握相關技能將面臨失業。因此,政府需要建立為綠色發展服務的培訓機制,設定培訓計劃,通過公共技能培訓中心或通過資助社會培訓機構開設相關的培訓課程,對政府官員、企業經營者、勞動者(尤其是剛畢業的青年學生以及失業者)進行與綠色發展相適應的能力建設和技能培訓,使其更好地滿足現有和將來的市場需求。
3.4 完善民企綠色轉型的制度保障
3.4.1 構建綠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各級市縣政府綠色績效考核制度
國家層面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綠色發展規劃,江蘇省要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基礎科學界定綠色發展邊界,依據省內區域環境和資源約束,對于民營經濟的綠色發展績效、進程針對上述3條轉型路徑,建立科學、細化的量化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對于民營經濟的綠色發展狀況要在統計部門公布的信息中獨立出來。要改變過去對市縣各級政府以經濟總量和規模增長速度作為中心指標的政績考核傾向,將民營經濟綠色轉型相關指標納入社會發展評價和政府考核體系中,從工作目標和績效評價方面,促使各級政府重視綠色發展相關政策措施的推進和落實。
3.4.2 完善民營經濟綠色發展獎懲機制,雙向調節民營企業經營行為
完善促進民營企業綠色發展的行政、輿論監督機制,制定更為嚴格、明確的綠色環保標準,推動綠色發展的認證工作,加強環境監察執法,對于違反綠色發展要求的企業給予必要的行政處罰,將監督工作常態化、日常化。另外,為積極實踐綠色轉型、淘汰或改造落后產能的企業設置相應的鼓勵制度,如相關稅收方面的減免,用地、用水、用電的優先權,研發創業上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優先支持等。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促進民營經濟綠色發展的信息披露制度、年度報告制度和評價制度,落實各行業綠色發展的自律公約,大力開展對綠色發展先進民企的宣傳,通過模范、典型的示范效應,帶動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綠色發展實踐的積極性,培育省內民企綠色發展的良好氛圍。要加強政策與決策信息的公開與透明度,對政策和改革帶來的影響與利益相關者進行客觀有效的交流,以便政府和企業能夠攜手推動政策實施。
3.4.3 優化相關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地位
民營企業的綠色發展歸根結底是基于收入-成本機制的自主行為,各要素的市場供需關系決定了企業的經營行為。政府要進一步培育、完善公開、公正、透明的能源、資本、技術、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等各類要素的市場定價機制,減少政府干預,讓市場在各類要素的配置上起主導作用,避免因過度人為干預造成要素配置的扭曲。另外,推進綠色發展有關的各類權利的交易市場的創新,如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排污權交易機制,牧權、林權、水權等自然資源使用權的交易機制,為企業與綠色發展相關的投資、生產、銷售等經營活動提供更大的彈性空間,建立順暢的進入、退出渠道。在交易機制完善的前提下,政府要積極推進生態補償政策,即在相關權屬范圍內,如權力人(法人或自然人)自愿采取環境保護措施(如將對環境有危害的經營性土地轉為環境保護用途),政府則以市場價為基礎對權利人進行直接補償或讓其享受相應的稅收減免,以此在制度層面促進經濟的綠色發展。■
[1] 牛文元,馬寧,劉怡君. 可持續發展從行動走向科學——《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5):573-585.
[2] 牛文元. 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3):280-289.
[3] 王毅. 實施綠色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0(2):121-126.
[4] 鄭德鳳,臧正,孫才志. 綠色經濟、綠色發展及綠色轉型研究綜述[J]. 生態經濟,2015(2):64-68.
[5] 胡岳岷,劉甲庫. 綠色發展轉型:文獻檢視與理論辨析[J]. 當代經濟研究,2013(6):33-42,93.
[6] 蔣南平,向仁康. 中國經濟綠色發展的若干問題[J].當代經濟研究,2013(2):50-54.
[7] 劉思華. 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綠色發展[J]. 當代經濟研究,2011(5):65-70.
[8] 諸大建. 中國發展3.0:生態文明下的綠色發展——深化中國生態文明研究的十個思考[J]. 當代經濟,2011(11):4-8.
[9] 呂福新. 綠色發展的基本關系及模式——浙商和遂昌的實踐[J]. 管理世界,2013(11):166-169.
[10] 鈄曉東,黃秀蓉. 民營企業綠色發展戰略研究[J]. 改革與戰略,2006(1):42-44.
[11] 徐輝. 可持續發展與民營企業的綠色發展戰略[J]. 改革與戰略,2003(1):39-41.
[12] 蘇利陽,鄭紅霞,王毅. 中國省際工業綠色發展評估[J]. 中國人口. 資源與環境,2013(8):116-122.
[13] 張東. 生態文明視閾下企業綠色發展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3.
[14] 黃承梁. 生態文明視野下的企業綠色發展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2012.
Green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YANG Fengxiang,TANG Jie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usiness School,Nanjing 210069,Jiangsu Province,China)
At present,the private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many problems in green development,such as serious industrial pollution,high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product,product market order confusion,low quality of production and etc.The existence of these problems,from the outside,is due to the lack of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green development(concepts,public awareness and etc.),the imperfection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existence of deviations in government guidance to green development;from the inside,the enterprises themselves lack the awareness of green production and their investment in the innova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s insufficient.This paper proposes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private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to spe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wo aspects,namely,the government should foster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green development,create the value of green livingand change the expected valu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the private enterprises themselv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vestment.
private economy;green development;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9]
A
1006-8945(2016)03-0075-06
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