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晨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 新疆烏魯木齊830011)
地方高校學報稿件外流的應對策略
楊晨晨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 新疆烏魯木齊830011)
分析目前地方高校稿件流失情況和原因,提出地方高校學報稿件外流的應對策略。指出稿件流失的原因包括:受科技評價體系的導向影響;國外期刊出版時滯短的競爭作用,論文的傳播速度較快;國內期刊的競爭加速稿件的外流。提出的處理措施包括:爭取高校優惠政策,吸引校內優質稿源;編輯從自身出發,主動尋找優秀稿源;從各種渠道提高學報質量;加快審稿,縮短期刊出版周期;免費發表與以質論酬方式結合的試點。
高校學報 稿件外流 處理措施 原因分析
當前,科技期刊競爭日益激烈,其實質是優質稿源的競爭,[1]而我國優秀科技論文外流情況也日益嚴峻。高校學報存在地域性差別,學科實力有限,本身具有一定的發展局限性。目前,大量學術論文投向SCI或 EI雜志,[2]另外,由于網絡的發達,作者能通過網絡查到各種學術期刊,學報已不再是投稿的唯一目標,也成為稿件外流的原因之一。本文擬對學報稿件流失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遏制稿件外流的策略,從而使學報擺脫稿件外流的困境。
1.1 受科技評價體系的導向影響
目前高校在評定職稱、業績考核時,往往側重SCI、EI、核心期刊論文的地位,對本校學報發表的論文不予以重視。[3-4]有些高校為了擴大和提高該校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和影響,鼓勵教師和研究生在國外SCI、EI發表文章,或在核心期刊投稿,按照影響因子或刊物級別發放獎金。此類評價體系和政策導向,造成國內優質論文稿件紛紛投向了校外期刊。我國SCI論文發表數量從 2001年的全球第 15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 2位,僅次于美國。[5]另外,核心期刊也已成為高校學報的有力競爭對手,有的作者不愿意寫英文論文,但他們又認為所在高校學報檔次不夠高,不愿意投稿,因而把稿件投向核心期刊,造成本校稿件的外流。
1.2 國外期刊出版時滯短的競爭作用,論文的傳播速度較快,導致稿件外流
期刊的發稿速度代表科技期刊的時效性,發稿速度越快,期刊的時效性越強。我國期刊印張數偏少,刊出的文章數量少,并且審稿環節多依賴于專家的審稿速度,造成出版時滯較長。而國外科技期刊種類多,且出版時滯較短,因此,國外期刊具有較強的競爭稿源的能力。[6-7]作者對論文的發表周期很關注,愿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盡快發表,自然會選擇出版時滯短的期刊投稿,如此加速了稿件外流。
1.3 國內期刊的競爭,加速稿件的外流
國內期刊的競爭作用主要來自于國內普通期刊和國內核心期刊的競爭。[8-9]目前國內期刊尚未制定合適的監督機制,期刊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可能導致審稿不嚴,甚至不修稿,只要繳納版面費就能發表文章,嚴重擾亂了科技期刊的市場秩序,導致無用稿件滿天飛。在當今網絡發達時期,網絡上存在著很多期刊投稿網址,點擊鏈接就能輕松投稿。個別期刊只關注數量,不重質量,一期雜志文章可達五、六十篇,期刊越印越厚,依賴收版面費發表論文來“創收”,導致期刊質量明顯降低。國內核心期刊反映了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很多作者對核心期刊有較高的關注積極性,他們愿意把好的稿件投向核心期刊,這也是影響高校學報稿源質量的因素之一。
2.1 爭取學校優惠政策,吸引校內優質稿源
地方高校學報反映了本校的科研和教學成果,稿源主要來源于教師和學校附屬單位的相關科研人員,要想阻止優秀稿件的外流,應爭取學校的有利政策,對在本校學報上發表的論文給予適當的獎勵,在職稱評定的相關政策制定上,可以規定在本校學報上至少發表一篇論文,作為評職稱的必要條件之一。[9]也可把在本校學報發表論文作為科研項目結題或予以資金配套支持的條件。同時,鼓勵在校碩士、博士研究生在發表畢業論文時,優先考慮在本校學報發表。在年終評比考核中,也可增加本校學報發表論文的權重,對學報評比的優秀稿件,可以給予與 SCI、EI等檢索數據庫論文同等的待遇。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截留部分校內優質稿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校的教學科研水平。得到學校相關政策的扶持,本校學報可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從而提高學報的質量和知名度。
2.2 主動尋找優秀稿源
高校學報在自身稿源不足的前提下,更不能采用坐等來稿的工作方式,而應走出編輯部,進行稿源的深度挖掘。[10-11]編輯可以通過與各學院、各教研室的座談,向他們介紹學報的發展情況、欄目設置情況,同時積極向各學院、各教研室約稿。另外,可與相關科學研究人員保持有效、深入的聯系。編輯要深入課題組,與科研人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跟進課題組的科研成果;針對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積極與課題組負責人或成員約稿;建立快速處理通道,縮短發表周期;通過發表論文或刊登研究簡報方式快速發表,爭取科研成果的首報權等方式留住優秀的稿源。[12]
2.3 利用各種渠道提高學報質量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期刊的質量間接影響到作者的投稿決心,只有高質量的期刊,才能吸引高質量的稿件。提高學報質量,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努力。首先要有一支事業心強,業務精煉的編輯隊伍,能做到密切關注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緊跟學科熱點。其次,要高度重視審稿質量,重視稿件初審,根據刊物的稿件數量,合理把握通過初審的文章。再次,高校學報應在組稿、審稿過程嚴把質量關,堅持將學術質量低的稿件拒之門外,堅決對人情稿說“不”,絕不因一篇劣質的稿件降低稿件刊出標準。
2.4 加快審稿,縮短期刊刊出周期
文章刊發周期的長短,是影響作者投稿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對于有基金項目支持、學術水平高、論點新穎的論文,更應提倡優先發表,在時間上取勝。[13-14]論文發表周期過長,制約了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交流與影響,因此學報要努力縮短出版周期,擴大信息量,保證稿件的時效性;對于需要延長發表周期的稿件要通知作者,讓作者認為稿件還有著落,不會給作者石沉大海的感覺。此舉有利于穩定作者群,可促進作者的下一次投稿。
2.5 免費發表與以質論酬方式結合
目前,大多數科技期刊在發表論文時,向作者收取版面費,即論文發表費,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對于沒有基金項目支撐,又不能報銷版面費的論文,支付高額版面費,作者自然無法接受。因此學報可以實施對高水平稿件優先免費發表的政策,間接提升作者投稿的積極性。同時,也可改變稿酬的分配方式,根據作者的職稱、學歷以及稿件的質量、先進性等,支付不同金額的稿酬,打破以往稿酬平均分配的模式,從而吸引更多高質量稿件。
[1] 劉偉俠. 地方高校學報編輯優質稿源策劃[J]. 科技通報,2012,28(3):182-185.
[2] 侯風華,黃莉,顏峻,等. 高校學報防止優秀稿件外流的優勢和策略[J]. 編輯學報,2010(增1):24-25.
[3] 李春紅. 科技期刊優質稿件外流的原因及影響[J].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811-813.
[4] 梁麗,張洋. 科技期刊稿件流失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9(5):156,168.
[5] 劉崗,魏海明,王婉,等. 編委在科技期刊發展中的作用探討[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39-243.
[6] 吳偉根,章曉光,周莉花. 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化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443-447.
[7] 楊兆弘. 關于科技期刊學術聲譽的思考[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16(1):16-18.
[8] 王青. 科技期刊稿源的優化控制[J]. 編輯學報,2004,16(1):20-21.
[9] 宮福滿,鄧秀林. 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續性經營[J].編輯學報,2008,20(2):103-105.
[10] 唐虹. 科技期刊拓寬稿源的途徑[J]. 價值工程,2014,(36):317-317,318.
[11] 張眾. 現代科技期刊的稿流[J]. 編輯學報,2006,18(3):167-169.
[12] 陳小華. 試析如何避免喪失已收優質稿件的首發權[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142-144.
[13] 尹廉,趙劍云,張冬. 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中的幾點體會[J]. 中國科技信息,2006(11):228-229.
[14] 楊繼濤,宋繼學,鮑亞寧,等. 農業科技期刊的稿源問題及對策[J]. 編輯學報,2002,14(4):288-289.
Coping Strategies on the Outflow of Manuscripts from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s
YANG Chenche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China)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oss of manuscripts from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s were analyzed and coping strategies to avoid the outflow of manuscripts were put forward.It points out that the reasons of manuscript loss include the impa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raisal system,the competition from foreign journals which have shorter period of publication and faster propagation speed,and the competition from other domestic journals.In this regard,it presents solutions,include:striving for the incentives from universities to attract high quality in-school draft sources;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look for outstanding manuscript sources by editors;prompting the quality of the journal by various means;acceleratingthe reviewing process and shortening the periodical publishing cycle;combing free publication with a quality-based payment.
university journals;outflow of manuscript;coping measures;cause analysis
G232
A
1006-8945(2016)01-0088-02
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