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琴,鄭 園
(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 北京100871)
學風建設與編輯的責任
管 琴,鄭 園
(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 北京100871)
在學術研究中,爭取學術創新是學者們一直追求的目標。學術創新是建立在學術規范基礎之上的創新,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學術不端的問題仍然屢禁不止。提出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也要自覺維護當下的學術建設,同時分析了學術期刊編輯的責任。
學風建設 學術規范 學術期刊
在學術研究中,爭取學術創新是學者們一直都在追求的目標。但是學術創新是以對前人和同時代學者的大量研究的熟悉和掌握為前提的,如果一味追求創新,而忽略對他人研究的尊重,甚至做出有違學術規范的行為,則有悖于學術研究的初衷。我們所追求的學術創新,無疑是建立在學術規范基礎之上的創新。如果忽略對學術規范的自我約束,造成學術界的不公正競爭,那么學術共同體的健康發展便會相應地受到影響。就目前的學術發展狀況而言,如何維護學術公信力,通過怎樣的途徑進行維護,是亟需思考的問題。
學術規范是學術共同體進行學術研究時,在主觀意識上認同、在行為上共同遵守的規則。20世紀90年代,學術規范就開始在學術界得到倡導。近年來,隨著學術活動的頻繁,學術競爭日趨激烈化,各種學術失范現象也層出不窮。2002 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當前在學術研究工作中存在著不容忽視、某些方面還比較嚴重的學術風氣不正、學術道德失范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研究工作中少數人違背基本學術道德,侵占他人勞動成果,或抄襲剽竊、或請他人代寫文章、或署名不實、粗制濫造論文等。2004年 5月,葉繼元、許明、邢東田、劉曙光、余三定、楊玉圣、賀衛方等12名學者、出版人聯名簽署了《岳陽宣言》;同年 8月,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同年 10月,楊玉圣、王逸舟等 32位學者、出版人聯名簽署了《關于恪守學術規范的十點倡議》。2007年,中國科協發布《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2011年 12月,《人民音樂》、《中國音樂學院學報》等13家學報發起了“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聯合聲明”。所有這些文件和聯名宣言都表明:學術界對學術不端、學術失范的情況反響強烈,并一直都在進行呼吁和糾正。近年來,很多學者也針對學術不端問題發出聲音,并提出解決的對策①這方面的文章有王笛《學術規范與學術批評——談中國問題與西方經驗》(《開放時代》2001年第 12期),楊玉圣《學術期刊與學術規范》(《清華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蔣寅《治理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行為的思路與對策》(《社會科學論壇》2009年第9期),余三定、袁玉立《學術不端與學術規范、學術管理對談》(《學術界》2010年第7期)等。。但就現在的實際情況而言,學術不端問題仍然屢禁不止,需要進一步思索如何應對目前的這種現象,特別是從期刊編輯的角度,如何應對此問題,進一步倡導學術規范。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檢索也已成為可能。為了遏制學術不正之風,杜絕學術不端行為,近年來,很多刊物開始使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與同方知網共同研制的《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社科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索系統》(AMLC)等。隨著這些技術系統在各期刊社的廣泛啟用,大量作者的來稿都要經過學術文獻重合度的檢測,如果文字重合比例過高,則會涉嫌抄襲或者重復發表。在這之前,學術抄襲主要界定的是對于其他作者、其他文章的抄襲,而現在,自我重復率超過一定程度的作者也將會被列入期刊的黑名單。當然,現在不同期刊對重復率的界定還存在一定的差別,有些雜志稍寬松,有些則稍嚴格,有些科技期刊將重復率的標準定在 15%,,超過一定的警戒線會進入到退稿程序,不再刊用。雖然在細節層面還未完全統一,但新的查重系統的啟用有效防范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尤其是,這一系統在警示方面的意義大于懲罰的意義。例如有些作者在文章撰寫過程中,由于寫作周期長,有些材料忘記出處而模糊使用,造成重復,或者自我引用較多,因而在不知所以然的情況下造成客觀抄襲。這樣的先例在此前不少。現在,這些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已有效避免了作者和期刊的遺憾。這些措施既在技術層面上加強了當下的學風建設,也體現了學術期刊界對加強學術規范的訴求。
當然,查重系統能夠在技術上對學術失范行為進行便捷而大范圍的查證,對于學術規范的風氣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但目前來說,其還不夠完善,有待于繼續開發。例如,學術專著沒有能夠納入該系統,一些過去的論文沒有進入電子檢索的領域,表格與圖形的查重較為困難,西方學術系統的引進在技術層面還有一些困難。另據統計,查重系統還會出現一些誤檢測的情況②參見謝文亮、李俊吉、張宜軍:《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誤檢分析》,《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年第6期。。尤其引起重視的是,當前學術界學術不端的情況中還存在一種隱形重復的情況與刻意規避重復度檢測的情況③參見陸宜新:《學術不端檢測中的隱性重復現象分析》,《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年第6期;朱銀周:《刻意規避學術不端軟件檢測論文的再審查》,《編輯學報》2013年第3期。,雖然與他文沒有明顯的文字上的重合,但在觀點與結構方面較為相似,其實也是一種學術不端行為。這些需要在系統之外,做出更仔細的甄別。無論如何,查重系統的啟動已經解決了之前的一些問題,尤其對學術不端的一些不良傾向有著警示作用。從大的趨勢來看,技術層面會越來越完善,這是可以期待的。
學術失范的原因,究其根底,是目前愈演愈烈的學術評價和學術指標的量化趨勢。④這方面也有不少學者指出,如余三定、袁玉立《學術不端與學術規范、學術管理對談》(《學術界》2010年第 7期)指出當前的學術界有“學術評價過度癥”等,都指出了現在的一些學術評價方面的問題。這種重量不重質的傾向成為現在高校評價系統最為明顯的痼疾。過于注重硬性指標會導致學者群體過分地受到硬性評價“指揮棒”的困擾,耗費很多時間應付這些外在的指標,無法安靜地做學問。學者們紛紛被指標們所左右,學術界的浮躁與趨于功利化的傾向也就很難避免了。2003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先生就曾經尖銳地提出“大學不是養雞場”,認為不能以學術成果的數量來評定教授,不能以量化模式平均對待各人的學術價值。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蔣寅先生指出,學術界“全民學術”的怪現象層出不窮。這些來自學者群體的呼吁代表了多數學者的呼聲,即希望得到一個公正的、安靜的學術環境以及個人的學術價值能夠被正確有效地評價。然而,到目前為止,相關狀況依然不容樂觀,高校的學術評價仍然沒有跳出原有的怪圈,學術為單一且硬性的評價所指揮這一情況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這使得整個學術界深感憂慮。
現在各種專業性或綜合性學術期刊種類很多,從期刊編輯的角度來說,首先需要注重文章的遴選。學術期刊應當成為匯聚原創思想的園地,而不應淪為無價值的、重復的論文生產的渠道,更不應使這種無意義的重復傾向進一步加重。在每篇論文的發表過程中,期刊編輯需要看到的是,該文章是否對之前的同類研究有所推進。如果文章對學術完全沒有推進,則毫無論述的必要。在這方面,編輯承擔著很重的責任,需要其學養、見識以及保持學術專業領域同步的更新能力。編輯不能只把自己作為一個校對員看待,而是需要具備發現好文章、杜絕壞文章的眼光,掌握判斷好壞的尺度。
但無論硬件如何改進,畢竟只是從技術層面防范學術失衡,真正要改變學術環境和風習,還必須從道德層面提倡和自律。學界有“學術共同體”的提法,即具有共同興趣、共同職業追求、相近知識構成的高級知識分子依靠一定紐帶聯結的群體。純凈的學術風氣也需要學術期刊共同維護。況且,純凈的學術風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編輯-學者-讀者這樣一個學術共同體的維護,更多從自覺的道德規范出發。唯有從“技”與“道”兩個層面共同推進,打擊浮泛的學術泡沫,才能維護學術學風的良性發展。
學術期刊的編輯在學界與出版界起到了紐帶的作用,也需要自覺維護當下的學術建設。在本職工作中,學術期刊編輯的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期刊編輯需要注重學術質量,提高自身的學術修養,杜絕接受人情稿等一些違規行為。學術期刊是各種學術思想發表的園地,要維護學術的純潔性,就要在約稿與發稿層面維護學術的嚴肅性。在這方面,學術期刊的編輯需要嚴格把關,發稿以文章質量為第一位,而不牽涉其他因素。維護學術共同體的純潔性是學術期刊編輯,責無旁貸的責任。唯有堅守道德自律,才能不受外界的影響。
其次,充分利用現有的查重技術而又不過度依賴技術。現有的技術其實還有不少漏洞,也還存在一定的檢測盲區。技術系統的重復度檢測只是文字、段落方面,除了全文段落重復的排查,在選題方面的重復排查也仍是一個重要方面。有些文章雖然不存在復制其他文章的情況,但在選題方面有所重復,在該專業領域屬于無意義的研究,因此不適合發表。如果編輯在發稿前查一查是否學界已有類似的研究,則可避免許多無意義學術的生產。筆者還發現,有些學者的論文在論述一個問題時,雖然沒有明確抄襲哪一篇文章,但所引用的材料與論述的角度是前人已經用過的,作者明顯以之作為參考,而參考文獻里卻完全不體現這一點。這是學術失范的一個典型例子。但比一般性抄襲和重復,這種性質更為惡劣,需要編輯在審稿過程中細心加以甄別,審慎、全面地考察同類研究文章。在刊發稿件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文章材料的引證情況,如有明顯引用他人材料而語焉不詳的問題,需要及時提醒作者。在技術層面之外,學術規范的很多方面其實與編輯自身的學術素養密切相關。如果編輯具備較高的學術素養與較強的學術判斷力,那么所在刊物、所負責欄目自然會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這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再次,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還需要加強匿名審稿程序。現在許多稿件都涉及交叉學科,選擇合適的審稿專家較為關鍵。如果碰到琢磨不準的文章,可以依照國際慣例,選擇兩位專家審稿,如果專家意見不一致,再選擇另外領域的專家,這樣得出的結論也會更加謹慎。如能長期堅持,將稿件及時送至合適領域的專家手中,就能在文章審稿方面做得較為專業、恰當,稿件中存在的重大問題也會被及早發現。更重要的是如能長期堅持匿名審稿制度,學風建設也會形成良性循環。
最后,學術期刊的編輯還需要通過交流,廣泛聽取學界意見,共同研討、推進新的學術規范的公布。這也需要期刊界與學術界進一步加強交流,共同學習和進步。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能夠身體力行地參與這些學術事務十分必要,對促進自我學識認知和學風建設的信心與實踐很有裨益。筆者最近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會上很多期刊界的同行對目前學界的不良現狀都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憂慮,大家提出應該召開編輯方面的會議,組織一些年輕編輯共同討論如何改變目前的現狀,共同獻計獻策。這說明,除了參與學界的學術共同體之外,期刊界自身也需要建立一個共同體,其目標與宗旨的設定更為明確,即保障學術正常、有序、有效地發展,抵擋不良學風對學術的戕害,在扶植學界新生力量方面有所作為,逐漸改善學術風尚,共同提高學者和編輯的道德自覺。
2005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北京大學學報》、《新華文摘》等 70多家社會科學期刊的主編發起并制定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理論期刊工作者自律公約》,強調期刊編輯的自律。雖然距現在已經過去了 10年,但期刊編輯的自律仍然是學術期刊編輯共同面臨的問題。學術期刊的編輯是學術生產的直接推動者,期刊編輯所做的審稿、編稿工作是有意義的,并需要在日積月累中不斷得到鍛煉。成為學界與出版界溝通的橋梁,可以說是學術期刊編輯自身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作為學術共同體的一員,編輯在身份上要有一個自我認同,保持耐心,堅定信心,純潔自律的學術風氣的愿景總有一天會見到。
學術規范實際上是自律與他律兩方面的結合:一方面是學者與學術共同體的自律,另一方面是以期刊界為主導的他律。只有將自律與他律結合,才能夠從道德與制度兩個層面保證學術規范的正常運行。當前,技術層面上對論文重復的排查已經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但還存在許多盲點,也有一些系統檢測不到的地方。針對這種情況,學術期刊的編輯應當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充分利用現有的查重技術而又不過度依賴技術,加強對文章重復度的排查,加強匿名審稿程序。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還需要建設期刊界的學術共同體,共同研討、磋商,推進新的學術規范、參考文獻等內容的制訂。只有從各個方面努力,才能使學術風氣不斷得到凈化。
[1] 王笛. 學術規范與學術批評——談中國問題與西方經驗[J]. 開放時代,2001(12):58-67.
[2] 謝文亮,李俊吉,張宜軍. 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誤檢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6):100-103.
[3] 余三定,袁玉立. 學術不端與學術規范、學術管理對談[J]. 學術界,2010(7):108-111.
On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Editors
GUAN Qin,ZHENG Yuan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In academic research,academic innovation is the target of literati.The innovation is based on academic norms.Under current circumstances,despite of repeated prohibitions,academic misconducts still exist.This paper advocates that academic periodical editors should have a better awareness of preserving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of academic atmosphere.In addition,the responsibilities of editors were further analyzed.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academic norm;academic periodical
Z62
A
1006-8945(2016)01-0090-04
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