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贄
(1.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北京102628;2.中央民族大學,北京100081)
認清國情,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根據。要解決我國革命和建設中的民族問題,也必須認清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所賴以形成的中華民族的基本國情。在對中華民族構成國情的認識上,我們黨歷來是從國際和國內兩個不同層次上來理解和把握不同語境下的中華民族概念、對象及其構成屬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把握我國民族工作面臨的新的形勢、特點和任務,創造性地提出并闡明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特征和基本國情,從國際和國內兩個不同層次上來理解和把握不同語境下的中華民族所包含的民族對象及其構成屬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順利完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保障。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指出:“無產階級首先必須取得政治統治,上升為民族的(領導)階級,把自身組織成為民族,所以它本身還是民族的,雖然完全不是資產階級所理解的那種意思。”[1]270在此,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實際上明確地提出了建立無產階級民族國家的問題。在革命與戰爭的時代背景下,列寧則把無產階級的這個歷史任務與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運動聯系起來,指出“在不發達國家里,客觀上還有全民族的任務,即民主的任務,推翻民族壓迫的任務”[2]153。在馬列主義指導下,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的歷屆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進一步明確和深化了對中華民族概念的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在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中的民族綱領:“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盵3]6在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11月6日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根據毛澤東報告通過的決議中又明確提出:“團結中華各民族(漢、滿、蒙、回、藏、苗、傜、夷、番等)為統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圖存?!盵3]541940年,毛澤東在《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中,提出了“堅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求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對內求國內各民族之間的平等”的宣傳綱領。這些都是對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整體命運的把握和思考。
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要求自己成為集合各民族先進分子的組織,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1921年7月,黨的一大通過的《黨綱》明確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并愿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民族,均可接收為黨員?!盵4]3在黨的早期活動中,也有很多少數民族中的先進分子為黨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貢獻[5]。1935年,毛澤東在談到黨的領導時指出:“我們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農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總括工農及其他人民的全部利益,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所以我們有權利稱我們自己是代表全民族的”[6]158-159。同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決議對我們黨的“兩個先鋒隊”性質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中國共產黨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盵7]620-621
1939年,毛澤東發表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這篇著名文章中的第一章第一節的標題,就是“中華民族”。他在該文中論述了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共同生活地域、具體的民族人口構成、歷史文化和革命傳統及面臨著的政治斗爭環境等。他從不同方面對在中華民族這個母體和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作了論述:“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國家”[8]622-623。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使用“少數民族”一詞是在1926年11月,而且“少數民族”一詞所指的范圍是逐漸擴大的[9]。由此可見,我們黨對“中華民族”一詞的認識、運用和把握,要先于“少數民族”一詞。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過程中,我們黨對中華民族各構成民族的認識也逐步深入。1940年,經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擬定并報中央書記處批準的《關于回回民族問題的提綱》《關于抗戰中蒙古民族問題提綱》兩個文件,是我們黨對中華民族中回族和蒙古族兩個構成民族進行綜合分析的范本。從1939年到1949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曾數次獨立舉行了對黃帝與成吉思汗的祭祀典禮,其政治意義就在于把成吉思汗納入“中華民族英雄”行列,與漢族的人文始祖黃帝一起成為中華民族兒女共同敬仰的民族政治符號[10]。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們黨又完成了對中華民族各構成民族的民族識別,從而在更深層次上把握了中華民族構成的多元性特征。
新中國建立初期,鄧小平就指出:“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閡的基礎上,經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華民族美好的大家庭?!盵1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進一步從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以及各民族相互間的關系兩個層次,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家庭關系”進行了說明。這是我們黨對中華民族與各構成民族及其相互間關系的最為準確、最為精辟的把握和分析。
綜上所述,我們黨對中華民族概念的認識把握,是一個在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歷史進程中逐步深化的認識過程,是與無產階級政黨所承擔的民族解放的歷史任務相結合的認識過程,是與本國社會歷史發展、革命及文化傳統、政治斗爭實踐相結合的認識過程,符合從一般到個別、從整體到個體的認識發展規律。
中華民族是從國家層面上代表中國各構成民族,并且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集合名詞。在國際上與中華民族相對應的民族,只能是美利堅民族、英吉利民族等從國家層面上代表各自所有構成民族的民族稱呼,而絕不會是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人等多民族國家的具體構成民族。同所有屹立于國際民族之林、代表多民族國家構成民族的民族一樣,中華民族的一體性也是歷史形成的。中國幾千年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近代以來共同的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斗爭促進了各民族人民中華民族統一體意識的覺醒。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完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各構成民族的發展繁榮提供了共同的政治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和各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為中華民族和各構成民族實現小康夢想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和生產力基礎??梢?在漫長歷史中形成,在近代斗爭中加深,在新時期改革開放中促進的中華民族一體性特征,正是保障其能夠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和基礎。所以,習近平號召全黨:“要牢記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同心同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盵12]151
作為集合名詞的中華民族,在國內層面上包括了56個構成民族和港澳臺同胞。這些構成民族和特殊地區的同胞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和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一體性前提下的多元性特征。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更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在我國5 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曾經有眾多的民族在中國大地上登上歷史舞臺并且引領和參與了中國歷史發展。經過長期的分化、融合、繁衍、發展,最終形成了今天的56個民族。這些構成民族在締造和捍衛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中,都做出過自己的貢獻,并且通過相互間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的發展,推進了祖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一體性程度。尊重歷史,我們就要認識到中國歷史上的各民族和今天的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都是中華民族往日輝煌的鑄就者和未來民族復興的承擔者。習近平從歷史表現和現實格局的角度對這種多元性特征進行了總結:“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歷史演進的這個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12]150
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中華民族與各構成民族及成分的關系:其一,強調中華民族在國際上主體身份的一體性,就是強調國家的集中統一。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的主流和常態。習近平指出:“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視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正統”,“都是大一統的組成部分”[13]。這種集中統一的國家形式因為有利于各民族的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經濟交往,而被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所肯定,并將其當作是無產階級政權盡可能采取的國家組織形式。其二,強調中華民族在國內構成民族上的多元性,就是強調中華民族大團結。習近平指出,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和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構成民族多元特色之“利”,體現在民族文化多樣性帶來的發展動力上,體現在民族地區各種豐富資源的經濟潛力上,更體現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為國家生態安全和衛疆戍邊的奉獻上。而眾多之利的實現條件就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無民族團結則對國家和民族均無利可圖。其三,在正確把握中華民族一體性與多元性的辯證統一關系基礎上,認識和處理中華民族與各構成民族及成分的關系。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盵12]151可以講,前一個“關系”的核心就是國家統一,后一個“關系”的核心就是民族團結,就是“三個離不開”。前后兩個“關系”的關系就是:“祖國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團結是祖國統一的重要保證。”[14]79-80習近平強調,維護和實現好這兩個“關系”,就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展的成果”[15]。各民族要相互了解和尊重、相互包容和欣賞、相互學習和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團結起來。
從“中華民族”概念產生到現在,理論界對于中華民族的認識有三次大爭論,這些理論探討形成了眾多觀點,其中爭論的主要分歧點集中在中華民族是否已經像其構成民族一樣成為實體民族[16]52-76。贊成者和否定者都各執一詞,直到今天似乎也無法得出定論。筆者認為,把兩個并不在相同層次上的對象做比較,是爭論本身難以取得廣泛共識的根本原因。同時,結合黨對中華民族概念和特征的認識,也為我們正確把握關于中華民族及其構成民族屬性上截然相反的兩種爭論觀點中的合理性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對中華民族是否已經成為實體民族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正在于對這個問題本身的思考,也即我們考察和認定一個民族已經成為實體民族的學術價值和政治意義是什么。而其答案,可能也只有從國際國內兩個層次上把握和區別民族所享有的不同的政治權力來進行分析,才會比較切合實際。
從國際層次上來講,實體民族就意味著在現有國際政治體系下能夠有權力獨立地建立自己國家的民族。此即所謂“民族國家”的民族構成基礎。筆者認為,當今世界眾多的多民族國家當然也算是民族國家的類型之一,只是這種民族國家的“民族”顯然不同于單一民族國家的單一“民族”,而一般是由多民族構成的復合民族,甚至可以是潛民族。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從國際層面把握民族概念,“這不只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現代國際關系理論和國際法認為民族國家是國家權力的合法性的一個重要來源”[17]279-280。所以,如果非要按照西方學者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觀點來套用在多民族國家上,那么我們認為,在學理上,與美利堅民族構成美國建國的民族基礎、英吉利民族構成英國建國的民族基礎一樣,中華民族同樣也構成了中國的建國基礎。在國際法法理上,美利堅民族、英吉利民族和中華民族作為包含眾多構成民族(西方學者將其稱為族群)的復合民族,與那些已經存在的單一民族國家一樣享有平等的建國權力。
從國內層次上來講,實體民族則意味著國家應該保障其構成民族成員除了可以享有普通公民權力外,還可以享有以民族身份平等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的權力,以及除民族獨立以外的各種層次的民族自治權力。所以,從不同層次的民族實體所能夠享有的政治權力的角度出發,我們絕不能把國際民族與國內民族混同起來、沒有區別地討論民族實體問題?;蛟S構成多民族國家基礎的復合民族在民族實體的特征上,沒有國內民族那么成熟、鮮明,但是這絲毫也不影響在當代國際法和國際政治體系下,這些復合民族所享有的建立統一國家的實體權力。正是在此意義上,有學者指出,這類享有國家權力的民族更為突出的特征是其政治性,而那些原生態的國內民族更突出的特征是其文化性[17]279-280。也有學者從法學研究的角度,提出了把“中華民族”寫入憲法的建議[18]。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在國內層次上考察民族概念時,某些學者對“中華民族的民族實體已經形成”持否定意見的合理性和理論價值。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如果從對國內民族實體的特征把握上來考察,中華民族的確在很多方面“不符合民族實體的概念內涵”,“中華民族形成的條件還沒有完全具備,尤其是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的整合還有十分漫長的道路要走”[16]70。我們認為,在國內層次上考察和把握中華民族概念時保持這樣的理論清醒,對于我們在民族工作上進一步增強提高各族人民對“五個認同”(即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對于我們避免再犯前蘇聯那樣盲目、急躁地用“蘇聯人民”概念來掩蓋其大俄羅斯主義錯誤,都具有非常現實、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對“中華民族”內涵的認識過程,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在國家歷史使命的轉換里的民族認同的過程,因而,中華民族概念的形成、發展和深化的過程,在本質上是所有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的過程,并且將會伴著這種認同的加深而成長[19]。只有保持這樣的理論清醒和憂患意識,我們才能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團結統一、共同發展繁榮的綱領原則指導下,繼續解決好中國特色的民族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大力強化和提升各民族人民群眾的中華民族意識,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各族人民共同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綜上所述,在對中華民族概念的考察和把握上,或許我們應該再次強調和學習列寧在《論民族自決權》中對研究民族問題的方法提出的要求:“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此外,如果談到某一國家(例如,談到這個國家的民族綱領),那就要估計到在同一歷史時代這個國家不同于其他各國的具體特點。”[20]375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我們分清我們是在什么理論背景、什么考察范圍、什么研究層次上討論中華民族實體問題,對于問題提出的不同的背景、范圍和層次,我們能夠給出的答案必然是不一樣的。所以,正確把握中華民族概念,要求我們從國內層次上,應當尊重構成民族的多元性,包容差異,縮小差距;從國際層次上,必須強調中華民族的一體性,鞏固和擴大認同,增加共同性。只有這樣,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奠定堅實的共同體基石,才能為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提供徹底科學的理論保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問題理論研究室.黨的民族政策文獻資料選編(1922.7-1949.10)[Z].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1981.
[4]中共中央統戰部.民族問題文獻匯編[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5]楊宗麗.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與黨的多民族基礎[J].黨的文獻,2006(4):66-70.
[6]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8]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李翠.金炳鎬:相伴中國民族理論40年[N].中國民族報,2015-02-13.
[10]李俊領.儀式政治:陜甘寧邊區政府對黃帝與成吉思汗的祭祀典禮[G]∥中共歷史與理論研究:第2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1]吳躍農.新中國建立初期——鄧小平與費孝通談民族問題[N].人民政協報,2004-11-18.
[12]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創新觀點面對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13]丹珠昂奔.沿著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前進[N].中國民族報,2014-11-07.
[14]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獻選編(2003-2009)[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
[15]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6-05-09).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5/29/c_126564529.htm.
[16]金炳鎬.民族理論前沿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
[17]寧騷.民族與國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8]李占榮.論“中華民族”入憲[J].社會科學戰線,2008(10):248-251.
[19]陳艷飛.關于“中華民族”的語境含義研究[J].東疆學刊,2005(2):32-38.
[20]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