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占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黨史黨建部,北京100044)
“生活”是一個司空見慣的詞匯,國內外學者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對其進行描述和界定,但時至今日并未有一個為各方所認同的概念。盡管如此,對于生活,至少下面兩點可以確定:其一,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生活的主體;其二,生活總是與人的世俗層面的生計活動相聯系,是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生活的統一。一旦離開日常生活,不僅人將失去生存發展的根基,再高深、再精致的理論也將流于清談。由此,可以認為,“意識形態生活化”就是指意識形態由深奧到通俗、由非日常生活到日常生活并為日常生活主體理解、認同、接受的過程。毛澤東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盵1]1515本文以中央蘇區局部執政時期為例,對黨的意識形態生活化的實踐進行梳理,以期為當下黨的意識形態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要想被中國民眾接受認同,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和挑戰。中央蘇區時期,黨和政府首先從改造社會環境著手,著力為黨的意識形態走近群眾營造良好環境。
中央蘇區所在的閩西、贛南地區,皆是比較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由于地處內陸,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導致當地民眾視野較狹窄,深受宗法觀念、封建迷信等的影響。舊的習俗像一只無形的手,從吃穿住用行到婚喪嫁娶,從社會交際到精神信仰,滲透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支配著人們的所有行為。這種情況既不利于馬克思主義及革命理念的傳播,對動員農民起來參與革命也帶來了極大阻礙。為此,蘇區政府從多方入手,改造舊習俗、舊文化:第一,開展轟轟烈烈的破除封建迷信運動:禁止還愿打醮、立教傳徒、募捐建筑廟宇,勒令和尚道士尼姑以及看相算命堪輿的人改換職業;教士的、氏族的、廟宇的土地,必須無條件交給農民;一切靠傳教迷信為職業的人,如教士、牧師、僧侶、道士及地理和陰陽先生等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蘇區破除宗教迷信運動沖擊了農村的封建迷信,改良了當地的社會風氣及生活環境。第二,打碎族權,破除舊倫理,建立新關系。中國傳統的封建倫理思想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這種文化將各種社會關系都編織在人倫關系、宗族關系的網絡里。中央蘇區客家人由于遷徙而來,宗族、家族觀念強固,“無論哪一縣,封建的宗族組織十分普遍,多是一姓一個村子,或一姓幾個村子”?!包h在村落中的組織,因居住關系,許多是一姓的黨員為一個支部,支部會議簡直同時就是家族會議?!盵2]74所以,革命要想獲得農民支持,首先就必須打破宗族觀念,劃清階級界限。為此,蘇區黨和政府首先把群眾組織起來,成立了赤衛隊、少先隊、兒童團等組織。這些群眾組織是具有明確的政治目標的團體,取代了傳統制度下的社會組織,改變了群眾以往在政治上的弱勢。在此基礎上,為了調動群眾的革命激情,黨領導群眾不斷開展各種運動,如訴苦運動、游行、群眾大會等。通過這些群眾組織和經常性群眾運動的洗禮,階級意識、革命意識被喚起,蘇區農民擺脫了傳統的家法思想和宗族制度的羈絆,紛紛起來,“把幾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權打得個落花流水,地主的威風掃地以盡”,“一切封建的家法思想和制度,都隨著農民權力的增長而動搖”[2]14。
標語口號根植于中國深厚歷史文化中,其特點之一就是可以將復雜的綱領、目標等以一種簡單的形式呈現給大眾。中央蘇區時期,戰爭異常頻繁,物質條件極度匱乏,沒有電臺、廣播等可用的先進宣傳工具,也無法大量印刷書籍。在這樣的情況下,標語的廉價性、便利性、靈活性以及易于為大眾所識記與接受的特點使其在黨的意識形態傳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蘇區的標語口號豐富多彩:從內容上看,有宣傳共產黨的,有倡導土地革命的,有歌頌紅軍的,有提倡民主和平等的,如“農民組織農民協會”“農民打土豪分田地”“焚毀田契債約”“國民黨是帝國主義的走狗”,等等。從宣傳對象看,有對工人的,有對農民的,有對店員的,有對城市里的商人的,還有對綠林的,對白軍士兵的。從形式看,有碑刻標語、石壁標語、橋板標語、墻體標語、立柱標語、橫幅標語、布告標語、渡船標語、車體標語、竹片標語等。各種革命標語的廣泛存在,在蘇區群眾的生活空間中造成了一種有利于整體性灌輸的環境。
在贛南、閩西蘇區,文化教育極其落后,文盲率高達90%,適齡兒童入學率大約有10%,婦女幾乎不識字。這種狀況直接影響群眾對黨的方針、政策的正確理解,當時的一篇文章就指出:“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議論:說我們的標語傳單,甚至畫報沒有能為最廣大階層的工農群眾所看懂,許多群眾自己不會看宣傳品。”[3]針對蘇區這種狀況及革命需要,黨和蘇維埃政府下大工夫發展教育,提高群眾文化水平。第一,興辦各種成人學校,組織多種形式的識字活動,如識字班、夜校、半日學校、識字牌等,使每個蘇維埃政權下的工農都有機會讀書。經過黨和各級蘇維埃政府的共同努力,掃盲活動取得了很大成績。據1934年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時的統計,江西、福建、粵贛三省的2 932鄉中,有補習學校6 462所,學生94 517人,有識字組(此項只算到江西、粵贛兩省,福建未計)32 388個,組員155 371人,有俱樂部1 656個,工作員49 668人[4]148。到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前夕,閩浙贛根據地中心區域的青壯年,特別是紅軍指戰員,基本上掃除了文盲。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也驚嘆不已:“紅軍在三四年中掃除文盲的成績,比中國農村任何其他地方幾個世紀中所取得的成績要大?!盵5]159蘇區群眾經過教育后,階級覺悟明顯提高。贛西南特委書記劉士奇有過描繪:最顯著的是許多不識字的工農分子都能作很長的演說,國民黨與共產黨,刮民政府與蘇維埃政府,紅軍與白軍,每個人都能分別解釋。第二,大力開辦小學,普遍進行義務教育。蘇區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6—15歲的兒童必須入學。蘇區小學學制最初為6年,1933年改為5年,初小3年,高小2年。在黨和蘇區政府的努力下,中央蘇區的小學教育獲得很大發展。到1933年底,中央蘇區基本上實現了區區有高級小學、鄉鄉有初級小學的可喜局面。江西、福建、粵贛三省蘇區有列寧小學3 052所,學生8.97萬余人,入學率達61%。而在國民黨統治區內,1930年全國接受小學教育的兒童只占學齡兒童總數的22%,在江西小學入學兒童不到9%,號稱最發達的江蘇省也只有13%[6]141。
列寧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盵7]46蘇維埃運動是在鄉村展開的,因此,要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調動群眾的革命激情,使馬克思主義為群眾理解和接受,就必須用群眾最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載體和文化形式,反映群眾生活,引導群眾生活。在傳統的鄉土中國,由于娛樂方式的貧乏,長于視覺和聽覺效果的戲劇就成了最常見、最受歡迎的文藝形式。正因為如此,在蘇區黨的意識形態傳播過程中,戲劇也以其鮮明的大眾化個性成為多種傳播形式中的突出代表。為了戲劇事業的發展,在蘇區成立了高爾基戲劇學校、工農劇社、藍衫團等戲劇團體,戲劇演出也廣泛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
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盵8]82“‘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盵9]103毛澤東也強調,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比绻鉀Q了這些問題,“廣大群眾就必定擁護我們,把革命當作他們的生命,把革命當作他們無上光榮的旗幟”[10]138-139。
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土地問題是中國農民問題的核心。毛澤東指出,革命動員如不從經濟上、生產上解決問題,是決然辦不到的。誰贏得農民,誰就贏得中國;誰能解決土地問題,誰就能贏得農民。土地革命前,贛南、閩西土地高度集中。據毛澤東在興國的調查,地主、富農占總人口的6%,卻占有全區80%的土地。與土地高度集中相伴生的則是剝削程度很高的地租的存在。在這種封建制度剝削之下,農民的破產窮困是非常嚴重的。因此,解決土地問題,深入土地革命,是蘇區最中心的問題?;谶@一認識,黨制定、頒布了一系列土地法規,從法律上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確立了農民土地所有制,實現了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
關注民生始終是蘇區時期黨的工作的一條主線。第一,減輕農民賦稅。革命前,蘇區農民頭上除了沉重的地租剝削、厲害的高利貸剝削外,苛捐雜稅也很嚴重,所以農民的生活較苦。中央蘇區建立后,黨和蘇維埃政府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打擊封建剝削、減輕農民負擔的稅費政策和法規。1931年11月,在第一次全國工農代表大會上通過的《關于頒布暫行稅則的決議》,宣布廢除國民黨軍閥的一切田賦、丁糧、苛捐雜稅、厘金等,實行統一的累進稅。蘇維埃政府還對農業稅的減免作了規定,如紅軍戰士在服役期內,本人及家屬免納蘇維埃共和國之一切捐稅;貧農收入已達開始征收的稅額,但仍不能維持其一家生活的,得由鄉蘇維埃決定個別減稅或免稅,等等。第二,幫助群眾,改良群眾生活。由于戰爭環境,大批青壯年參軍參戰,根據地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困難。為此,黨和蘇區政府領導人民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組織勞動互助社、耕田隊,調劑農村中的勞動力;組織犁牛合作社,解決耕牛缺乏的問題;開辦消費、信用合作社等,解決日常消費問題等。這些舉措不但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激情和生產效率,也使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我們判斷一個人當然不是看他的聲明,而是看他的行為,不是看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實際是怎樣一個人?!盵11]561判斷一個人如此,判斷一個組織、一個政黨也是如此,同樣要聽其言,觀其行。對蘇區群眾來講,受文化水平和現實條件所限,更多地是從黨的政策措施中去感知馬克思主義或黨的意識形態,從黨員干部的作風中去認知馬克思主義或黨的意識形態。因此,黨和蘇區政府除了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直接關照、滿足群眾的現實利益之外,還著力進行自身建設,在工作、生活中處處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培養良好作風,塑造良好形象,增強群眾對黨的信任感,為黨的意識形態真正融入生活、引領生活奠定了良好的人格基礎、道德基礎。
中央蘇區曾流行的《蘇區干部十帶頭歌》較全面地概括了蘇區干部的模范作用:“蘇區干部好榜樣,十個帶頭不能忘:第一帶頭學習好,政治軍事第一樁;第二帶頭守紀律,黨的機密記心上;第三帶頭支前線,參軍參戰上前方;第四帶頭搞生產,既籌款來又籌糧;第五帶頭勤雜務,房前屋后四面光;第六帶頭買公債,蘇區建設添力量;第七帶頭行節約,一粥一飯細思量;第八帶頭優紅屬,生老病死有人幫;第九帶頭慰英雄,光榮紅花戴胸上;第十帶頭興新風,嫁女娶親不排場。干部個個帶好頭,蘇區處處喜洋洋。”[12]干部的示范作用,在群眾中產生了巨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由于地處經濟極其落后的贛南、閩西山區,加之戰爭環境的嚴酷,中央蘇區生活相當困苦。但蘇區廣大黨員干部面對困難毫無怨言,與人民群眾“有鹽同咸,無鹽同淡”,上至中央政府主席,下至伙夫、馬夫,除具有特殊專長的技術人員外,一律沒有工資報酬,只發生活費。1934年春天,為了節省經費開支,支援戰爭,近2萬名家住在蘇區分了田的干部,連生活費也不要公家發,“自帶干糧去辦公”,與人民同甘共苦。
廉潔是黨的一張金光閃閃的名片,是黨的本質的集中表現,也是對一名共產黨員本質的要求。蘇區時期,黨在浴血奮戰的同時,時刻強調黨員干部保持廉潔品質的重要性。在制度機制上,黨和政府不僅普遍在蘇區各級黨組織設立監察委員會、在各級政府內設立工農檢查部和工農控告局,隨時接受群眾的舉報和監督,而且還通過報刊專門揭露、批評部分蘇維埃工作人員的不良作風。同時,為了克服蘇維埃政權中出現的一些腐敗現象,保持黨和政府的清正廉潔,黨與蘇維埃政府采取從嚴治黨的方針,嚴厲懲處貪贓枉法者。這些措施純潔了黨的機體,樹立了黨的清廉形象,贏得了黨心、民心。
現代社會的競爭是科技、人才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你打我通、你說我聽”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已不單單是知識的傳遞,而是教師對學生的思想觀念、文化素養、道德風尚的全面影響。對此,教師要從自身做起,不懈地學習知識,奮力更新觀念,潛心修身養性,以創新為導向,建立前瞻性教育思維,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和要求。
盡管黨在中央蘇區的局部執政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也留下了不少值得總結、汲取的教訓,但黨在意識形態生活化方面的實踐仍不失為一次有意義的、較為成功的探索,是黨的思想建設的一筆寶貴財富,對今天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同樣有著重要的啟示。
增強黨的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就必須在滿足群眾的利益需求中彰顯其價值魅力。馬克思講:“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盵12]73中央蘇區時期,黨和蘇維埃政府意識形態秉承這一核心理念,打土豪,分田地,滿足農民世代夢想而未能實現的根本利益訴求;辦學校,搞選舉,滿足了農民世代受壓迫而今翻身做主人的愿望等。正是訴求的實現、利益的滿足,才有了蘇區人民把黨的主義作為自己的主義、把黨和政府作為自己真心擁戴的對象,才有了踴躍參加革命、保衛蘇維埃政權的火熱激情和動力。今天,時代在變,形勢在變,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沒有變。因此,關注人民日常所想、滿足人民現實所需仍是增強黨的意識形態感染力、認同感的關鍵所在。為此,執政黨就要始終把發展放在首要地位,并在發展的基礎上讓人民分享發展成果,讓人民有滿滿的獲得感。同時,也要正視階層分化這個現實,更加關注弱勢群體的所思所想,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滿足他們的利益訴求,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要意識到時代發展所帶來的利益訴求的增長和變化,要在解決好民生問題的前提下,建立平臺,暢通渠道,逐步滿足人民表達、參與等政治和文化訴求。
對黨而言,要讓意識形態在國家這個共同體中安家,要想駐留每個人的生活,就要樹立大思維、全方位、全過程的理念,就要發揮各種力量、各種要素、各種載體的作用,讓群眾在生活的每個階段、每個空間都能看到、聽到、感受到、觸摸到黨的意識形態。中央蘇區時期,黨和政府不僅從生活的各個方面改造舊環境,樹立新觀念、新風俗,而且廣泛采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形式,營造出了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良性的話語傳播體系,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當下,在變動的時代和社會面前,在矛盾和挑戰交織的情況下,更要站在科學的高位,堅持主義的真理性,為傳播營造一個良好的傳播和接受環境。為此,我們不僅要始終保持對西方意識形態的警惕,還要對國內的多種“主義”,如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進行剖析,凈化意識形態環境。同時,要結合不同群體、不同對象的具體實際,采用多種大眾文化形式或平臺,以生活的手段和方式展現大眾生活,以生活化的內容和話語反映生活,讓生活中充滿正能量,讓主旋律始終高揚,實現教化與熏陶的統一。
黨員是黨的細胞,也是黨的形象的體現者。黨的形象如何,不僅要靠黨的政策來體現,更要靠黨員來表現。群眾不僅要聽黨員說得如何,更要看黨員做得如何。中央蘇區時期,黨員干部與群眾一起干、一起苦的良好作風和清正廉潔的形象成為蘇維埃運動能夠在嚴峻環境中興起、堅守的重要因素。取得政權不易,執掌政權同樣不易,長期執掌政權更不易。對當下的中國共產黨而言,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挑戰嚴峻,更需要旗幟的引領。這就需要每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工作中勇于擔當,生活中善做表率,為人民甘于奉獻,以人格的力量為黨添彩,讓黨的旗幟高高飄揚。
黨的意識形態源于生活,也必須回歸生活,只有扎根于群眾的日常生活,內化為大眾的信仰,外化為大眾的實踐,才能發揮好其價值引領作用。而要讓理論掌握群眾,首先就要求理論具有足夠的說服力,就必須對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當今中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發展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也在考驗著黨的執政能力。同時,西方意識形態滲透、侵蝕著人們的頭腦,國內的各種“主義”也在不同程度地混淆視聽,部分群眾對黨的意識形態的認同度下降,黨的意識形態引領生活、凝聚人心的能力面臨挑戰。二者之間這種現實張力固然與傳播方法和傳播手段有關,更主要的是因為理論對大眾日常生活的現實關照不夠。因此,在推進黨的意識形態生活化過程中,必須遵循人本邏輯,凸顯以人為本,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這一根本問題,回應大眾對現實生活的關切,解決好與大眾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各種問題,讓廣大群眾感受到黨的意識形態的價值和意義。唯有如此,黨的意識形態才能彰顯科學性、真理性,才能發揮對生活的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李國強.中央蘇區教育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5]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
[6]李國強.中央蘇區教育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7]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鐘天元.“蘇區干部好作風”——中央蘇區時期的作風建設[J].福建黨史月刊,201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