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陽
審視與反思:當代婚戀危機中的“剩女”問題
曾雪陽
都市剩女的婚配問題成為傳統與現代博弈最突出的領域。一方面,女性知識水平的提升以及自我意識的強化體現在婚戀問題上就是主體意識的彰顯;另一方面,中國延續幾千年的以男權為中心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婚配上的“男上女下”“男強女弱”的觀念仍是很多精英女性擇偶路上的最大障礙。有效整合這部分閑置資源,無論是從社會和諧角度,還是從提升中華民族的人口素質角度評價,都非常有意義。
轉型;婚戀;危機;精英;“剩女”
轉型期婚戀市場的擠壓制造了社會底層的光棍群體,同時也誕生了城市“剩女”一族。在2006年教育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剩女”被解析為“長得漂亮、學歷高、有思想、有品位、十分自我和清高,卻沒有男朋友的那種女孩子”。[1]與主要集中于農村且以“低學歷、低知識、低收入”的三低“剩男”不同的是,“剩女”往往集中于都市中上層,而且一般擁有較高的學歷、較高的收入、較高的地位。如果說“三低”“剩男”是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的群體,那么“三高”“剩女”則是物質富余精神至上的群體。在當今時代,都市剩女的婚配問題成為傳統與現代博弈最突出的領域。一方面,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優秀女性的獨立自主推動了女性在婚配問題上主體意識日益膨脹;另一方面,傳統的“男上女下”、“男強女弱”的潛意識婚配取向造成女性婚配行動不斷受阻。在多元背景下,女性傳統性與現代性、開放性與保守性并存。她們對愛情、婚姻和家庭的認識呈現出現實性、多樣性和復雜性等特征。眾多的婚戀價值觀念在沒有一個正確、健康、和諧的婚戀觀指導,很容易使她們迷失方向。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城鄉壁壘的打破,許多農村青年紛紛涌入城市謀生,于是出現了打工女性通過婚姻遷移入城市的現象。她們的到來充盈了城市婚戀市場,因為長期以來的“男高女低”婚配潛規則,打工男性很少有機會通過婚姻移居城市,再有男性傳宗接代的宗族使命在農村男性的觀念中仍比較強烈,所以打工男性絕大多數都是回到家鄉。這種失衡的婚姻遷移導致了農村婚戀市場上女性的稀缺,也導致城市婚戀市場上女性的過剩。“男高女低”式的婚配潛規則使最底層的男性和最頂層的女性在這場婚戀的博弈中落單。
落單的女性已經找不到兩千多年前《詩經·召南·摽有梅》中大齡未婚女青年對婚姻的急切感。對時尚與新奇的追隨以及對現代性的茫然,“田園牧歌”式的寧靜成了平常人所不能理解與接受的“高山流水”。傳統文化中“家”是一切倫理道德的發源地,現代社會的“去家化”導致“宗族”觀念淡化,社會細胞逐漸由宗族的“家”演變成個體的人。以責任與義務為本的家庭觀念也逐漸淡出現代人的意識。獨身主義思想已經成為一種“前衛意識”悄然興起。婚姻理性主義或功利主義也成為左右都市剩女婚姻抉擇的主流價值觀。[2]在完美主義心態的影響下,精英女性不愿意為了組建家庭而勉強選擇,這種違背協作規律、脫離生活實際的婚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一群體的正常婚配。
中國傳統婚配的禮儀程序除了在極少數的農村或少數民族地區仍然留有痕跡外,基本上已經被講求速度與效率的現代社會所摒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被視為封建落后的象征被否定。婚戀雙方少了許多傳統婚戀的束縛與牽絆,卻多了一些現代婚戀的庸俗與功利。未婚男女擇偶取向直面博弈態勢,雙方都具有經濟上的獨立地位,都希望自己的利益在這一場婚姻中積累到最大值,把義務和責任降低到最小值。適婚男女在各自的擇偶訴求中根據自身所具備的資源不斷調整與整合擇偶策略,在情感與功利之間尋找平衡。盡管很多職業女性擁有完全的獨立能力與地位,但在思想上受累于男權依附文化的熏陶,她們習慣于利用婚配來尋找心理依靠,排除內心的落寞與孤寂。中國當代女性仍然在潛意識里主張陽盛陰衰上位的思維定式,企圖憑借自身優勢尋找外在條件更高更優越的婚配對象,但是又想利用自身優勢獲得家庭掌控與婚姻話語權,采用陰盛陽衰下位的女士優先模式,用職業崛起來抗爭婚姻家庭地位的弱化,這就導致很多優秀女性陷入婚戀困惑,覺得“好男人”市場空缺太大,供不應求。
都市“剩女”與底層“光棍”有著截然不同的處境。她們學歷高、見識廣、能力強,形象氣質佳,很多事業上有所建樹。她們處理事情很理性,在婚戀問題上,注重雙方在生活上的契合度,情感因素是戀愛中的關鍵因素。她們更關注配偶的人品性格、能力才干以及生活習慣,可以說由注重眼緣到深入了解內在,看重男方的發展潛力。[3]有很多女博士在談及未來配偶的標準時,非常簡潔的一句話就是“談得來”。其隱含的條件是非常抽象的,其內涵又是相當豐富的,所以這種看似沒有標準的標準才是最高標準。
都市“剩女”對待婚姻比較理性,戀愛目的絕不是游戲人生而是構建幸福婚姻,所以她們不會輕易投入一段感情。傳統婚戀文化的影響讓她們也渴望穩定溫馨的家庭生活,但是她們渴慕的是理想狀態的婚姻家庭,很難容忍婚姻家庭中的瑕疵與磕碰,沒有耐心去接受所謂的“磨合”。所以,她們的結婚行動往往終止于不完美。她們對新潮的婚戀觀念保持開明的態度,“愛情至上”的自由與灑脫以及對責任與義務的踐踏與逃避,是她們無法忍受的生命之輕。她們理性地意識到這種輕率的婚戀游戲只會讓人對真情逐漸淡漠和疏遠,對婚姻缺少安全感。在家庭的經營理念上,她們非常看重自己的學識與能力,在職場上渴望獲得與男性同等的機會與肯定,有極強的事業心和存在價值。她們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尋求自我發展的空間,在職場上與男性一起競爭有限的資源,但是傳統家庭觀念又強加給婚姻中的女性很多不公平的責任與義務,所以家庭與事業的沖突幾乎難以避免。權利與義務相統一成為都市“剩女”普遍認可的家庭分工模式,但是這一理想的實現依賴于夫妻雙方的理解與尊重。
當代女性尤其是知識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很大提高。開放的社會環境以及社會多重文化的影響,使女性主體意識不斷回歸與強化,在社會工作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女性認可的生活方式。婚姻不再是她們注定的歸屬,不再是生活資料的來源,也不再是情感寄托的唯一選擇,她們已經脫離了為結婚而結婚的古老模式。現代社會造就了這一特殊群體,豐富的經歷造就了她們特殊的氣質。知識讓她們理性,歷練讓她們更獨立,成功讓她們自信。正因為如此,她們對待戀愛與對待工作一樣認真、嚴肅、理性,目的性非常明了,一旦出現紕漏就果斷叫停,絕不會拖泥帶水、委曲求全。正是這種果斷與干練讓她們在婚戀問題上出乎尋常的獨立與自主。但是,社會的世俗性又讓她們不知不覺中受到干擾和拖拽,因為婚姻暫時還沒有完全脫離家族意識的影響,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其婚戀取向偶爾又呈現出世俗的一面。
德國社會學家穆勒認為人類的婚姻動機不外乎就是經濟、子女和情感三大元素,但是時代不同,側重點也各異。上古時代經濟因素為第一,生兒育女為第二,愛情趨勢為第三;中古時代則是生兒育女為第一,經濟因素為第二,愛情趨勢為第三;現代婚姻則是愛情趨勢為第一,生兒育女為第二,經濟因素為第三。[4]穆勒的這一理論更適合于解釋當代中國都市“剩女”的婚姻選擇取向。匹配的性格和生活習慣,共同的生活理念,一定的經濟物質生活,較強的辦事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深邃的思想修養,使她們不會拘泥于傳統的觀念,也不會受制于世俗的偏見,對真摯情感的珍重與尋求是永恒的婚戀目標。
(一)孤傲的完美主義者
都市“剩女”知識淵博、情趣高雅、經濟寬裕、品貌端莊,無論從哪一角度評析都堪稱優秀。正因為她們自身的優秀導致在婚姻選擇上的高門檻,讓習慣于在婚姻中俯視的中國男士們不敢仰手摘“星辰”,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愛情成為絕大多數都市“剩女”選擇婚姻的第一條件,沒有心儀對象就沒有充足的理由降格將就婚姻,但她們并非就此放棄婚姻,相反她們一般都是兩性道德底線的堅守者,是追求家庭幸福、渴望婚姻圓滿、重視家庭和忠于婚姻的群體。在選擇配偶時,更渴望能夠彼此欽慕。所以,對于精英女性來說,擇偶時仍注重從自我仰慕的方向尋找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張力、更能開拓、更能包容的完美男性。
(二)不愿屈尊的男權主義者
應該說部分都市“剩男”具備都市“剩女”擇偶的條件,一樣的學歷高、收入高、智商高。但是為什么現實生活中都市“剩男”與都市“剩女”在婚姻上很難有交叉呢?究其原因還是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隱性對抗,使他們之間的鴻溝難以調和。
都市“剩男”中有一部分是富二代花花公子型,他們具備優越的家庭背景、雄厚的經濟基礎以及俊朗的外表形象等多方面的優勢。他們當中有些人婚戀態度不端正,戀愛行為并非以婚姻為最終目的,有些是獨來獨往的自由客,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標榜生活的極端自由化,視婚姻為自由的勁敵,是對自由的禁錮,所以不愿走進婚姻。都市還有一類恐婚型“剩男”。他們大多曾經有過短暫的婚姻或戀愛,失敗的經歷讓自尊心遭受打擊,心理創傷讓他們本能地自我保護,不再相信愛情,不再觸碰感情,選擇封閉與逃避,把精力轉移到工作。都市“剩男”中的事業型男,在工作上的嫻熟與得心應手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家庭生活的殘缺,事業上的成就讓他們更害怕遭受感情的失敗,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經營一段感情。這一類“剩男”與“陽春白雪”型“剩女”較為相似,想結婚,在等待,認為完美的自己應該會把屬于自己的另一半吸引過來。
(三)優秀的男女在婚姻中擦肩而過
事業型男女本身的存在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雖然他們也渴望正常的婚姻家庭,但是他們只能接受完美的婚戀。這是一種基于自我之上的婚戀理想,禁不起現實的挑戰與檢驗,會在執著中逐漸錯失機會。很多“剩女”自身非常優秀,雖然按照傳統習俗的適婚年齡稍有偏大,但是非常自信,在長期的自我修煉中由內而外地展現了作為職業女性的獨特氣質,也擁有了足以維持優越生活的物質條件,甚至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這些足以讓人稱嘆的條件并沒有讓她們順利地走入理想婚姻的殿堂。但她們認為自己之所以長期徘徊在婚姻門外,是緣分未到。[5]她們寧可潔身自好,也絕不湊合、草率成婚。都市“剩女”與都市“剩男”幾乎是并行的軌道,很難有交叉。這從人類自身的生產上來說,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
一方面是完美的都市“剩女”孤傲地矜持著她們的婚姻標準,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都市“剩男”樂滋滋地選擇剩下,這種難以調和的矛盾導致了人類自身生產上的優質資源的浪費。有效整合這一部分閑置資源,無論是從社會和諧角度,還是從提升中華民族的人口素質角度評析,都非常有意義。
[1]教育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N]. 2007-08-16.
[2]安治民.我國城鄉光棍現象對比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3]玉苗,碩士研究生擇偶標準的性別差異分析——以云南高校為例[J].青年探索,2011,(1).
[4]章月娥,剩女.其實剩的是“不甘心”[J].家庭科學,2011,(4).
[5]李細春.中國古代婚姻制度與現代婚姻制度的比較[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7).
責任編輯:李 彥
C913.1
A
1673-5706(2016)04-0096-03
2016-03-17
曾雪陽,海南省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