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群
“旅游+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對策
楊群
旅游業和互聯網是當今世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新興、顯著的力量,兩者的深度融合將產生廣泛深刻的影響。隨著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旅游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旅游+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將成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文章從兩者深度融合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提出了相關對策與建議。
旅游+;節互聯網;深度融合;轉型升級
目前,我國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提高,正在進入“旅游+”新時代。國家旅游局在2015中國“旅游+互聯網”大會上發布了《國家旅游局關于實施“旅游+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將旅游和互聯網鏈接在一起,并提出了完整的融合理念,這將是未來幾年中國旅游的發展趨勢和增值空間?!奥糜?互聯網”是指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為互聯網等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催生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在此過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發展空間,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目前我國網民規模達6.7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手機網民規模5.9億,2014年我國在線旅游覆蓋人數約1.4億人,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達3077.9億元,同比增長38.9%。旅游業和互聯網是全球最活躍的兩大戰略產業,是全球最具開放性、包容性的兩大經濟形態,二者都具備巨大的就業容量、投資潛力和綜合效益,都是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素質提升的主陣地,“旅游+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將為經濟發展帶來強大的驅動力。
首先,“旅游+互聯網”是全球兩大最具成長性消費市場的疊加,必將創造巨大的市場紅利。其次,“旅游+互聯網”在平臺、人本、開放、價值創造與創新驅動等諸多方面有共通的屬性,具有“搭建平臺、提升價值、促進共享、提高效率”的功能,都是融合力強、發展空間大的新生力量,兩者融合必將帶來更大的創新驅動。再次,“旅游+互聯網”還能夠創造巨大的增值紅利。[1]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僅是消費,而是覆蓋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領域,這既為相關產業和領域提供擴容、升級、增值的空間,也擴容、升級和增值旅游業自身。
預計未來五年,旅游業各領域與互聯網的全面融合發展,將催生一大批新技術、新業態、新服務和新模式,對中國旅游業和中國互聯網經濟將產生廣泛深刻影響,其影響不僅僅是旅游的某個企業或某個領域,而是全方位的,整個行業管理決策模式、旅游產業鏈結構、旅游消費模式、產業盈利模式等都將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旅游+互聯網”,既要積極推進,又要理性作為,防止過度依賴互聯網,濫用互聯網,保持清醒,科學分析,探索大數據時代旅游監管的新手段、新方式。
(一)堅持“以人為本”,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
不管互聯網技術如何進步,旅游業作為服務經濟的特性沒有改變,作為體驗經濟的內涵也不會改變?!奥糜?”的核心是人的體驗和服務,整個旅游產業鏈從產品開發、產品設計、提供服務到服務評價都應該圍繞“人”來開展,因此,“旅游+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游客為本、服務游客”的方向與準則?;ヂ摼W時代人們的旅游消費模式呈現新的特征和變化,游客的消費方式更加個性化、散客化和即時化,個性化定制旅游將成為未來旅游的發展方向。利用智慧旅游提供的終端銜接工具,人們可以完成網上旅游咨詢、預訂服務,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自主選擇游覽時間,定制私人旅游線路,進行個性化消費。然而真正的個性化是指旅游網站能夠根據游客的具體需求、愛好和此前的購買行為,提供不同的選擇,而不是基于游客的類別提供大眾化的選擇。
智慧旅游下的目的地營銷可以進行無縫智能營銷,為游客提供個性化服務,并對其反饋做出評估與調整。旅游目的地通過智慧旅游平臺體系,不斷積累游客大數據,利用游客身份特征、愛好、位置、消費模式等信息,對潛在游客開展精準營銷,為游客有針對性地推介精確的個性化旅游信息和旅游服務,全方位、實時與游客保持有效地互動溝通,并及時跟蹤與反饋旅游相關信息,快速高效地解決游客咨詢、訴求、求助等事宜,實現更加直接的市場營銷。[2]在智能移動終端的協助下,平臺的服務將延伸到游客所在的任何一個角落,游客還可以實時獲取當前所在位置周邊的各種信息、資訊,如當地特產、酒店住宿及娛樂設施等更多旅游產品信息,同時還可隨時隨地在平臺上與其他游客分享自己的消費體驗。
(二)促進傳統旅游行業轉型升級
近些年作為旅游業龍頭產業的旅行社業由于產品創新不足、產品服務同質化、電商的沖擊、自由行的趨勢等影響因素,使得當前傳統旅游產品或經營模式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旅游消費需求,嚴重阻礙了傳統旅游企業的發展。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不斷完善和發展,旅行社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未來取代傳統旅行社的絕對不可能是旅游電商,而是升級轉型成功的新型旅行社。這些旅行社不僅具備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更重要的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依托其便捷、快速的優勢,從而實現企業的轉型與升級。旅行社可以利用大數據的旅游數據收集能力,根據消費者需求設計個性化旅游產品,滿足游客的人性化需求;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能力,創新多元化營銷模式,提升服務內涵和經營管理水平;不斷豐富線上線下旅游產品,加速深推線上與線下的整合,實現線上線下分工合作,提高旅游服務水平,最終實現傳統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和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互相促進。
(三)推進旅游區域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智慧景區服務與管理新模式
目前我國景區存在旅游互聯網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信息化發展布局不均衡等問題。為了更好地推進旅游區域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依托移動優質智能管道,全面提升旅游區域基礎通信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旅游區域基礎通信設施的無線網絡覆蓋,逐步實現機場、車站、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務中心,4A、5A景區等重點旅游區域和智慧鄉村旅游試點單位的WiFi無線網絡、3G或4G無線網絡無縫隙全覆蓋,保障“旅游+互聯網”的基礎條件。其次,推動旅游相關信息互動終端建設。在機場、車站、酒店、景區、旅游購物店、游客集散中心等主要旅游場所提供PC、平板、觸控屏幕、SOS電話等旅游信息互動終端,為游客提供更全面的旅游信息資訊、旅游路線導覽、視頻宣傳、在線預訂等服務,方便游客接入和使用互聯網信息服務和在線互動。再次,推動旅游物聯網設施建設,實現景區精細化、動態化、全面及時的智慧管理。加快實現旅游景區門票管理、游客定位服務與管理,智能手機APP導游系統、景區車輛自動分析系統、智能可視系統、景區容量實時控制系統及景區資源環境監測系統建設,將旅游服務、客流疏導、安全監管納入互聯網范疇。例如九寨溝的“智能導航搜救終端及其區域應用示范系統”項目,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相關技術,在九寨溝實現游客個性化服務、通信無縫覆蓋、救援快捷到位、景區智能管理等多種功能。
(四)構建旅游數據庫,促進智慧旅游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共享
旅游業是信息密集型、信息依存度極高的產業,旅游數據具有分散性強的特點,現有的行業統計方法有效性、及時性不強,對于預測和評價的支撐度不夠。隨著大數據分析、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創新及普及,旅游行業信息交流和共享方式、消費模式、經營監督管理等信息化變革已成為可能。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核心是建設一個多元渠道的旅游產業數據中心,是政府為旅游者和企業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一個平臺,它是一個開放的服務系統,可以向廣大游客、旅游企業、政府管理部門以及公眾提供全面、高效、方便的一站式旅游服務,從而提升旅游體驗,促進旅游產業的良性發展。[3]建立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將大數據處理技術應用于游客公共信息服務、旅游管理信息化、旅游產業發展等方面,建立旅游大數據采集機制和數據模型分析,精準市場定位并優化營銷策略,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流程,不僅有利于提升政府旅游管理部門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旅游企業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水平與接待能力,更有利于為游客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務和完美的旅游體驗。[4]
(五)資源跨界整合,實現多領域合作共贏
旅游業涉及行業廣泛,連帶產業多,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是旅游產業本身內在的特征,也是旅游消費需求綜合性市場驅動的結果,產業融合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新業態。隨著大數據產業的深入發展,行業合作和融合范圍逐步擴大,“旅游+互聯網”的跨界融合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5]“旅游+互聯網”的跨界融合不僅能夠提高旅游品質的新載體,更是旅游投資、旅游消費的新亮點,是拓展旅游發展的新空間和整合資源的紐帶。同時,“旅游+互聯網”的融合將是多層次、多方位、多維度的,“+”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奥糜?互聯網”的跨界融合包括:“旅游+互聯網+金融”、“旅游+互聯網+交通”、“旅游+互聯網+鄉村扶貧”、“旅游+互聯網+休閑度假”、“旅游+互聯網+新型養老”、“旅游+互聯網+創新創意”、“旅游+互聯網+會展”等等。
如今,旅游金融已經嵌入在線旅游服務的各個交易環節,成為旅游延伸服務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正在創新人們的消費理念。通過全面整合旅游、金融雙方資源與優勢,支持有條件的旅游企業進行互聯網金融探索,打造在線旅游企業第三方支付平臺,拓寬移動支付在旅游業的普及應用,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高效、實惠的旅游服務和支付服務。例如國內自助游領軍品牌驢媽媽旅游網與中國銀聯攜手,共同推出暑期檔立減活動。并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開展戰略合作,憑借線上線下資源優勢進行整合營銷,為游客提供旅游分期金融服務,旅游理財、旅游保險經紀等多元化的旅游金融類產品和服務。
通過實施“旅游+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戰略,我國旅游業將經歷一個大調整、大變革、大跨越的過程,進而實現從量變到質變、從數量增長到質效提升、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發展的大變化。如何抓住旅游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發展機遇,加速提升我國旅游業服務水平,是我國旅游業面臨的嚴峻挑戰。
[1]項坤寧.“旅游+互聯網”相融相盛健康同行[N].中國旅游報,2015-09-24.
[2]林若飛.旅游目的地智慧營銷的理論與方法[J].旅游研究,2014,6(2).
[3]韓玲華,姚國章.江蘇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建設[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4,(3).
[4]翁凱.大數據在智慧旅游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24).
[5]曹寧,郭舒.大數據時代旅游產業鏈重構、產業趨勢與對策[J].渤海大學學報,2015,(4).
責任編輯:鐘曉媚
F592.7
A
1673-5706(2016)02-0111-03
2015-11-10
楊群,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