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驚濤
(中南大學圖書館 長沙 410006)
·專題研究·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的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研究
余驚濤
(中南大學圖書館 長沙 410006)
在我國現代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利用其館藏資源提供社會服務,是高校圖書館在服務理念及方式上的新突破。文章通過闡釋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的必要原因,列舉了高校圖書館在與現代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融合過程中開展社會服務的優勢,總結了美、日等國家的高校圖書館通過開展社會服務所累積的實踐依據,對我國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的未來規劃和定位做出了相關探討。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 高校圖書館 社會服務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資源已經滲透融合到人類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大數據、云時代、智能化等概念深入人心,當前我國圖書館正面臨著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開展的雙重挑戰,信息資源的建設及利用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的變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推進我國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內容。高校圖書館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機構之一,其最終任務應該是深入開發館藏資源,為全社會民眾提供均等化的文化服務,讓海量豐富的文獻資源,滿足社會公眾對信息資源的需求,讓特色的文化服務成為社會公眾享受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保障。
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大背景下,高校圖書館該不該開放其館藏資源,更好地為本地區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服務,是近年來圖書館界一直在爭論的熱點問題。隨著我國圖書館事業的迅速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專業特色的高校圖書館如何與公共圖書館融合發展,挖掘信息資源,提供創意服務,創新服務的內容和方式越來越為學界所重視。筆者的觀點是:高校圖書館應該利用信息資源這個特殊載體,以其豐富專業的文獻資源、全面多樣的文獻服務模式,不斷加強對社會民眾的人文滲透和人文熏陶,承擔起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的重任。
2.1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需要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的目的是希望每個公民都能獲取均等的文化服務,不受地域及空間的限制。隨著信息資源的爆炸式發展,公民的文化需求不再僅僅是紙質文獻的閱讀,更多的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服務需求,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在盡力履行為社會提供文化服務的職能,但由于種種現實條件,在面對如此巨大的受眾群體時,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顯得力不從心,比如資源有限、經費緊張、文化服務供給不足等多方面條件的限制,導致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范圍有限,仍存在諸多薄弱環節,無法滿足民眾的文化需求。
而高校圖書館擁有大量的文獻資源、立體化的數字資源、專業技能的館員隊伍、先進全面的平臺和設備,高校圖書館針對社會民眾的信息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性活動,能夠推動現代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不斷完善,又會給高校圖書館的發展帶來新機遇和新環境。
2.2 高校圖書館自身創新發展的需要
由于種種現實原因,高校圖書館在與社會民眾的交流中往往處于一種半封閉的狀態,這也使得社會民眾對于高校圖書館缺乏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高校圖書館提供社會服務是由其公益性決定的,高校圖書館要完成自身發展,開創新的服務理念和方式,除了服務本校師生,承擔科研任務,還應當配合公共圖書館主動承擔起信息資源的供給與文化服務的延伸,實現和保障社會民眾享受其獲取信息資源的權益。
高校圖書館在滿足本校師生需求的前提下,利用特色的館藏資源、先進的技術設備、專業的館員隊伍等一系列有利的條件開展社會服務,已經成為高校圖書館是否具備成熟服務體系的關鍵所在。
2.3 我國圖書館事業統籌兼顧的需要
圖書館的基本社會職能就是信息資源的收集與供給。公益性程度相對較低,長期只對校內師生開放,在社會服務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服務模式”[1]。隨著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高校圖書館的公益性趨勢日益明顯,高校圖書館提供多元化的信息資源和深層次的文化服務,不僅豐富了社會民眾的精神生活,也獲得社會民眾對高校圖書館的職能的重新定位和認可,這也有利于推動我國圖書館事業的全面均衡發展。
在信息資源的供給與服務上,高校圖書館可以與公共圖書館合作,提高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供給的能力,積極探索形成圖書館體系中的良性互動,這不僅會讓高校圖書館用盡可能多的方式建設自身館藏資源,實現自身的價值,也激勵公共圖書館重新樹立強烈的服務意識和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3.1 海量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
高校圖書館提供社會服務必然要以其本身的特色資源為依托,結合本校資源建設的實際開展情況,提供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服務。高校圖書館在館藏資源建設上主要具有兩個方面的優勢:在紙質文獻資源建設方面,1982年,文化部下發《(省、自治區、市)圖書館工作條例》,要求“圖書館對本省、自治區、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關本地區文獻、資料應盡全搜集”[2],由于學術優勢和人員優勢,高校圖書館紙質文獻資源非常豐富,有的高校圖書館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館藏,很多高校圖書館還將學科調查與文獻采訪結合起來,大大提升了紙質資源建設速度。在數字資源建設方面,數字化已經滲入到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各個方面,很多高校圖書館將數字資源建設視為信息資源建設的重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在進行文獻數字化加工的同時也建設了一系列多媒體數據資源庫和相當數量的電子書刊文獻,使得用戶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獲取所需的信息。
3.2 先進的技術及科學的平臺
隨著圖書館自動化管理集成系統普及應用,很多高校圖書館在此基礎上搭建了統一的文獻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在校區的范圍內實現了通借、通還、通閱。為了滿足科研需求,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的使用、采集、加工和發布基本實現計算機自動化管理,并依托校園網實現校區內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在平臺搭建方面,為了滿足師生不同的資源需求,很多高校圖書館在文獻資源建設的基礎上形成了實體資源與虛擬資源相結合,為用戶提供更方便的獲取途徑。
3.3 專業的館員人才隊伍建設
除了以上兩個優勢以外,高校圖書館的另一個優勢是專業的館員人才隊伍建設。信息資源是高校提供社會服務的基礎,一方面,高校圖書館有專業的圖書館員從事信息資源的建設工作,從文獻采訪到典藏,再到數字化及推廣等各個環節,專業館員能更好地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得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更加科學化;另一方面,高校的學科優勢也對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工作帶來積極影響。高校科研人員聚集,這些專業、方向不同的科研人員,不僅在某些方面具備專業的服務技能,也具備超前的服務理念,這也推動高校圖書館在文獻資源建設與文化服務之間形成了良性互動,這是一般的公共館所不能比擬的。
我國高校圖書館在如何面向社會服務方面還面臨很多的現實問題,因此目前提供社會服務的高校圖書館為數不多,在互聯網時代信息資源膨脹的今天,我們應該借鑒當前國外高校的先進經驗,重點關注和研究提供社會服務的方式,不斷提升社會服務的能力。
在19世紀60年代,美國高校圖書館就開始摸索社會服務的方式,它們一方面依托全面豐富的紙質文獻資源,向本地區的民眾提供借閱服務。比如,1964年美國圖書館協會中的1100所高校圖書館,為社會民眾既提供圖書館資源又提供服務設施的高校圖書館比例就達到94%,而為社會民眾僅僅提供借閱服務的高校圖書館比例也達到84%[4]。
另一方面,開始探討用戶的需求,主動為本地區民眾開展文化服務。以耶魯大學為例,除了提供借閱服務,還為社會公眾及其商業機構提供專題信息服務或文化服務活動,耶魯大學自覺承擔了社會的公共文化智能,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化服務讓紐黑文能夠成為人人都讀書的城市[4]。
在日本,高校圖書館在堅持文獻資源是服務核心的基礎上,還不斷加強自身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社會職能,他們強調,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是以用戶為中心,而用戶除了本校師生以外,還包含高校圖書館所在區域的全體民眾,他們采用特色資源加多元化服務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為用戶提供文化服務,確保滿足所在區域民眾的信息需求。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平成17年度《學術情報基礎事態調查結果報告》的有關大學圖書館對校外用戶開放狀況調查,截至2005年,總計701所國立、公立、私立大學圖書館中共有685所大學對外開放,開放實施率達到97.7%,其中87所國立大學和71所公立大學圖書館的開放實施率均達到100%[5]。
高校圖書館在未來的規劃中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轉變現有的發展模式,謀求新的發展方式。國外高校圖書館的經驗告訴我們:高校圖書館的持續發展必須依賴全體社會民眾的認可,文化服務活動的不斷創新,特色資源建設與供給互融共生,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高校圖書館提供社會服務的問題,推動創新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全面加強信息資源建設,重點關注文化服務內容和方式,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公共文化資源共享。高校圖書館在進行開放理念的確定,開放制度的制訂、文化資源配置、服務平臺的建設、整體人員布局調整等重大宏觀決策時要充分考慮可行性,優化資源配置。
5.1 統一思想,開放理念,提高對社會服務的認識
新型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第一步是統一思想,提高文化服務的認識,樹立與時俱進的服務理念和方式。文化服務在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資源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用戶而服務。因此,高校圖書館除為本校師生服務外,應在現實的基礎上,重視社會服務方面的研究與實踐,把提供具有均等性的特色資源服務及文化服務作為高校圖書館的重要職責和重要任務,建立全面性的信息資源服務體系,讓讀者共享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的成果。開設針對社會服務的組織機構,在人員、經費等方面給予必要保障。重建服務理念,打破高墻,逐步轉變角色。從原有的滿足本校師生服務需求,轉變到全面了解社會民眾的文化需求,搭建服務與用戶鏈接的橋梁。
5.2 完善制度,創新模式,實現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提供服務的長效發展必須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建設基礎之上。目前,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相對滯后,在面向社會服務領域的制度層面依然不完善,經常會遇到在向社會開放的同時缺少制度的保障,面對諸多現實的問題時常常無制度可依,只能靠高校自身根據現實情況臨時進行不完善的開放。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建立上到法律法規,下到規章制度等一系列層次分明、以保障實現民眾均等化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的權益,確保高校圖書館提供社會服務的長效發展。
在推動高校圖書館提供社會服務進一步發展的同時,要探索出與公共圖書館合作運行管理的新機制,創新文化服務模式,積極推動地方各類企業內部文化設施對外開放,真正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的社會共享。
5.3 搭建平臺,優化資源,提供延伸式的文化服務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一個新的信息時代已經到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獻資源建設和文化服務越來越為圖書館界所重視。發揮地方特色資源庫在社會服務中的作用,是高校圖書館服務育人的內在要求,也是高校圖書館參與現代公共文化體系構建的首要任務。
互聯網已然成為當今世界學習交流溝通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圖書館提供社會服務應該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比如,引導社會民眾通過電子郵件、QQ、微信、電話、文獻傳遞等進行虛擬參考咨詢服務,重視線上線下的貫通,建立交互式網絡學習交流平臺,讓師生隨時隨地可以使用期刊數據庫、電子圖書、搜索引擎等數字資源來了解和利用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5.4 培育人才,營造氛圍,共同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高校肩負著圖書館館員培養的重任,館員人才隊伍是高校圖書館提供社會服務的支撐體系,他們是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和參與者,而全面深度的社會服務體系構建也離不開高校圖書館員的參與,因此高校圖書館對圖書館員的培養應該進行明確的定位,一方面營造社會服務的文化氛圍,引導在校讀者共同參與并支持社會服務。另一方面是利用全媒體時代的先進技術,多種方式培育社會服務人才。如通過在線學習平臺、自主學習等方式提高隊伍文化素質,組織館員實行社區對口服務,通過服務經驗的累積提高社會服務的能力。
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服務活動,搭建高校圖書館員展示文化服務能力的交流平臺,努力提高其文化服務技能。通過與外部合作,激發高校圖書館員服務動力和服務意識,從而形成專業的知識積累。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高校圖書館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主動為社會民眾提供文化服務,同時國家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制訂高校圖書館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規劃,形成合理的公共服務體制和評價機制;而高校圖書館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合理的程度,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和發展,讓每一個公民都能共享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成果,真正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
(來稿時間:2016年6月)
1.龍軍,吳麗娟,蔣文暉.構建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J].當代圖書館,2011(1):24-26
2.省(自治區、市)圖書館工作條例.http://depa.usst.edu.cn/wjk/xr/dushu/tushuqingbao_manual/law_1.htm
3.朱通.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分析與基本對策[EB/OL].[2011-11-02].http://blog.163.com/ skl1990@126/blog/static/13133909920105304546334/
4.josey E,et al.Community use of academic libraries:a symposium [J].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1967(28):184-202
5.孫預,葉勤.日本大學圖書館社會化服務及啟示[J].圖書館,2010(3):60
A Study on Social Services of Academic Library under the System of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Yu Jingtao
(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Libra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China, academic library provides social services using its collection resources that is new breakthrough of the service concept and way.This paper enumerates the advantages to carry out the necessary social services of academic library in the process of the fusion with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public service system by explaining the necessary reasons for its social services, and sums up accumulated practical basis of social service of academic libraries in U.S.A,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future planning and positioning of academic library social services in China.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cademic library Social services
G258.6
格式〕 余驚濤.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的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研究[J].圖書館,2016(9):92-94, 99
余驚濤(1973-),男,1996年中南大學外語系畢業,中南大學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