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超峰
供應鏈金融的生態系統
文/姜超峰
近兩年來,供應鏈金融成為熱門話題,不談供應鏈金融,都不好意思在圈里發議論。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構進入該領域,也使我產生了想要研究其生態系統的意愿。粗略想了一下,大約有以下問題需要探討:
首先是正本清源,必須對供應鏈金融及其相關的概念賦予基本確定的概念,這些概念包括: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金融物流、貿易融資、應收保理、訂單融資、金融租賃、互聯網金融、P-P、倉單、提單等,甚至于行業習慣用語,如先票后貨、先貨后票、融通倉、保兌倉、保理倉等。搞清概念的內涵,討論起來才有共同語言。
其次是理清供應鏈金融生態中的各個當事人的角色、法律關系、商業模式、必要程度。比如按借貸關系分,可以分為貸方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借方企業和個人;以及輔助性服務機構,如保險公司、保理公司、認證機構、評估機構、電子商務平臺、商品交易所、信托公司、期貨公司、證據存儲、檢驗機構、物流企業等。如果從借款擔保的方式來分,上述生態中的服務者會增加大數據公司、信用評級公司。我國的借款擔保分兩類,一類是信用擔保,借款方要被進行信用評級,而大數據是信用評級的重要工具。另一類是實物擔保,而這類擔保引入了專業的監管公司看管貨物,引入了登記、公示平臺機構。從服務項目上分,可分為物流服務、信息服務、技術服務、保險服務、征信服務、流程外包服務。各個當事人的法律關系是根據進行的業務而定的,主要依據的法規有合同法、物權法、銀行法、貸款通則、電子簽名法、票據法及最高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
第三,研究供應鏈金融的外部環境,包括政策環境、法律環境、行業規則。政策環境的焦點在于金融業務的創新和宏觀監管的沖突,民間借貸、眾籌、理財、遠期合約交易等與非法集資的界限。金融涉及國家安全,監管是政府的職責,但監管的度如何把控是當務之急。規定用途、規定資金存放、規定利息高低都解決不了問題。法律的制定修訂時間很長,適用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還遠不完善,這就使供應鏈金融當事人在法律的邊緣上游走,承擔著法律風險。
第四,研究供應鏈金融的商業模式種類及運營狀況。各家金融機構、監管機構創造了許許多多的產品,出現了不少同類產品不同名稱、同類名稱不同模式的情況。其實,主干業務是借貸。借方的主體有企業法人,也有個體人,從而借款的用途分大額、小額、長期、短期、流動資金借款、固定投資借款。還款保證又分信用擔保、實物擔保、質押、抵押等。在金融領域高度競爭的條件下,貸款機構也在比審批速度、比成本、比誠信、比服務、比執行。一些銀行或平臺機構推出部分不收費項目,而在另外的支付、結算、保險、票據業務上收費。還有的為積累數據而虧本開展業務的。
第五,風險防控。經歷了上海鋼貿事件、青島有色金屬案之后,各有關機構均提高了風控級別,但隨之而來的是完全合格的企業減少,大量企業被評為缺陷企業。要不要與這些企業做業務、放貸款,成為銀行的艱難選擇。提高評估標準,可貸企業少;降低評估標準,風險因素增大。所以一個簡要的、科學的、適用的評估指標體系是銀行業、征信業、保險業、擔保業急迫解決的問題。我們在實踐中常常是從事故、糾紛、案件中尋找防范風險的辦法,但是往往防不勝防。新的環境因素、新的業務模式總會產生薄弱環節,薄弱環節就是風險。而且,銀行業、服務機構、保險業、風投業、證券業各有各的風險防范重點,使風險防控體系更加復雜。當務之急是劃定商業機密和可公開信息的界限,理清各當事人的利益關系,公開發布業務規則和流程,業務創新和底線規范相結合。
國家四部委制定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表明,保證國家金融安全,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安全,是國家的底線。供應鏈金融必須服從這個大局,在這個大局下服務實體企業,服務創新創業才是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