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濟海
我國石化行業大氣污染特點及防治對策
文/殷濟海
大氣污染是國際社會和國內民眾高度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我國石化行業大氣污染的特點以無組織排放揮發性有機物為主。防治石化行業大氣污染的關鍵是提高技術水平,完善監測制度和獎懲機制。石化企業應從戰略的角度審視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大局,把應對大氣污染問題作為自身發展的倒逼機制之一,變革石化產品生產方式,走清潔發展之路。
大氣污染;揮發性有機物;防治對策
大氣污染是困擾各國的一個重要環境問題。我國石化行業雖然規模巨大,但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煙粉塵等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并不屬于排放大戶,其原因是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等大型央企長期努力開展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由于我國石化行業地理分布廣,規模不斷擴大,其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氣污染問題仍需進一步加強重視。國家環保部在2015年5月新增了針對石化行業的專用標準:《石油煉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31570~2015)和《石油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315~2015)》。這些專用標準具有國際水準,對石化企業及其生產設施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監測和監督管理等各方面的規定比以往更嚴格。另外,我國針對國內大氣污染的發展和變化,修訂了《大氣污染防治法》并于2016年1月1日開始實施。該法新增了很多規定,加強了對大氣污染的約束。專用標準的出臺和新法規的實施大大提高了石化企業大氣污染防治難度。因此,石化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特點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大氣污染分布廣
長期以來,我國把石化產業視為重要的支柱性產業,設立了4個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分布在上海、江蘇南京、山東齊魯和天津南港等地。除些之外,全國大部分省市都有石化產業,以石化為主導產業的開發區或工業園區就有50多個。據估計,我國有10多萬家石化企業。眾多石化企業的總生產能力在不斷增長,尤其是在進入本世紀后出現了迅猛增長之勢。例如,原油加工能力從2000年的2.76億噸增至2015年的5.22億噸,增幅達89.13%。產業布局分散和生產能力猛增是石化產業發展的特點,伴隨的副作用是大氣污染分布廣、總量不斷提高。
(二)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首要大氣污染物
雖然在多種大氣污染物排放中,石化行業并不是主要的排放源。但就排放到大氣中的揮發性有機物而言,石化行業則是我國各行各業中最主要的排放源。揮發性有機物通過呼吸道、皮膚等途徑進入人體危害健康,還會導致大氣中生成二次有機氣溶膠。二次有機氣溶膠是霧霾天氣的重要前體物。我國環保部發布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明確把揮發性有機物作為重點控制的大氣污染物之一。2016年1月1日實施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也增加了對揮發性有機物的相關規定,要求從源頭、過程和終端進行全程控制。可見,石化行業在揮發性有機物減排方面的壓力加大了。
(三)無組織排放占比大
無組織排放是指不通過排氣筒或通過低于15米高度的排氣筒進行有害氣體的排放。石化行業無組織排放大氣污染物大部分是通過儲罐的大、小呼吸和裝卸過程中泄露和散發出有毒氣體和惡臭污染大氣;還有一部分是石化企業的火炬及放空系統、安全閥超壓、管路泄漏等使有害氣體排放于大氣之中。由于無組織排放的無規則性,及防治技術水平不高導致防治措施難以奏效,加上排放的空間范圍不大,因此,很多企業對控制無組織排放不夠重視。據有關研究發現,無組織排放在全部排放中占的比例是相當大的,差不多接近有組織的排放。這已構成石化行業對大氣污染的重要方式。
(四)突發事件頻率提高加劇大氣污染
我國石化行業的快速發展與石化行業突發事件的發生頻率形成了較強的相關性。近幾年來,石化行業重大突發事件經常發生。例如,在大連,2010年發生3起,2011年發生2起,2013年發生1起。4年間就發生了6起重大突發事件。石化行業的突發事件不僅頻率高,而且造成的損失也很大。如,2015年8月12日,天津新港發生了一起罕見的化學品大規模爆炸并引起大火的事件。其中發生了兩次爆炸,第一次爆炸相當于3噸TNT,第二次爆炸相當于21噸TNT。由于化學品爆炸引發的大火需要沙土掩埋才能被撲滅,大火燃燒了7天之久。大面積、長時間的大火焚燒增加了大氣中煙塵和二氧化碳的濃度,加劇了大氣污染。
在國家政府制定的環境保護戰略指引下,石化行業在大氣污染物減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建立自查監控制度、積極開發和引進先進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中石化下屬的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火炬排放水封技術、在線回收技術、儲罐呼吸冷凝技術、裝卸中油氣回收技術等,對揮發性有機物(VOC)的無組織排放起到了較好的控制作用。縱觀我國眾多的石化企業,大企業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比中小企業做得好。這與大企業受社會關注和監控程度有關,也與大企業自身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所掌握的各種技術和擁有的財力有關。
但我國石化行業大氣污染防治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對石化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的控制水平還比較低。其具體表現在監測和減排兩個方面:在監測方面,對揮發性有機物的監測缺乏高效的技術手段。雖然在個別檢測中發現石化行業的多種揮發性有機物的檢出率比較高,有些污染物存在超標現象,但還不能完全掌握石化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的總體狀況。在減排方面,對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也缺乏很好的控制手段。石化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有10多種途徑,不同的途徑需要使用不同的手段來加以控制,加上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是無規則的,因而控制其排放的難度也就比較大。二是防治大氣污染的資金不足。對付大氣污染的關鍵是技術,而開發和引進技術需要大量的資金。很多石化企業的環保安全部門因缺乏資金而不能在大氣污染防治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三是眾多的中小石化企業大多是生產技術落后、污染防治能力低下的企業。這些中小企業是我國石化行業大氣污染防治中的薄弱環節。
完善和加強我國石化行業大氣污染防治的指導思想,是緊跟國際和國內環境保護形勢的發展,適應環境保護“新常態”,強化生態文明的理念,引導石化企業正確理解和處理經濟效益與污染減排之間的關系,按照國家制定的關于大氣污染防治的方針政策、具體目標、排放標準等,針對石化行業大氣污染的特點,充分利用各種有利于大氣污染防治的積極因素,使石化行業樹立起一個講究生態文明、具有良好環保成效的形象。
(一)促進企業利用新技術防治大氣污染
石化行業大氣污染防治的關鍵在于技術。利用傳統技術來減少揮發性有機物的無組織排放已越來越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因此,廣泛應用新的先進技術來提高防治效果是根本之道。目前,在防治揮發性有機物污染中使用的泄漏檢測與修復技術(LDAR)具有很好的效果。另外,放電等離子處理技術、生物降解技術等也在實際應用中體現了明顯的優勢。但是,這些新的先進技術在我國石化行業中還沒得到普遍應用,其重要原因是應用這些新技術需要較大投入,而從中獲得的經濟效益并不高或沒有,導致企業對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國家需要出臺更多的促進企業利用新技術的政策,對企業利用高效的減排新技術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國家和某些地方政府已出臺了一些節能減排的資金扶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揮發性有機物的減排方面,國家也可出臺專項的資金扶持政策和辦法。總之,要讓積極利用新技術企業的減排成本明顯降低,這樣才能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實現減排目標。
(二)采取嚴厲懲罰與大力獎勵相結合的方法。
增加企業大氣污染的代價有兩個基本策略。一是對企業征收大氣污染費。我國環保部、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出臺的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試點辦法》,把石化行業和包裝印刷行業為試點行業。這將起到加大石化行業大氣污染成本的作用。二是提高對企業的行政處罰力度。長期實踐表明,違法成本過低使不少企業對污染防治無動于衷。約談、警告、通報批評等措施對企業的約束力不大,罰款不足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罰款數額應加大到令違法企業難以為繼的程度。另外,可以采取對企業掛牌次數的方法,當某企業達到一定的掛牌次數后令其關門歇業。
除了加大企業大氣污染的代價外,還要設法調動企業防治大氣污染的積極性。對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努力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在大氣污染減排中取得良好成效的企業給予獎勵。獎勵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公開表彰,把企業的污染減排績效納入對企業的信用管理體系中,作為企業信用評級的一項指標等。懲罰與獎勵相結合有利于更好地實現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目標。
(三)完善環境保護的監測制度
環保部門的監測工作對大氣污染防治來說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完善和創新環保監測的技術手段,真實反映企業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狀況,確保監測數據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權威性。另一方面要杜絕環保部門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失職瀆職行為。對企業大氣污染監測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堅決懲除對企業進行環保監測中利用職權尋租和腐敗現象,落實行政公務人員在企事業單位兼職任職的規定,確保環保部門做到自身的清正廉潔。
(四)充分發揮石化行業協會的作用
行業協會是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樑和紐帶。行業協會不僅要維護同行企業的共同利益,為企業的經營活動提供各種輔助服務,還要督促企業履行義務,尤其是社會義務。環境保護是企業履行社會義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幫助企業開展環境保護是行業協會的工作重點。其中,行業協會要幫助企業掌握多種治污技術,提高企業的治污技術水平。行業協會可以利用召開治污技術交流會、舉辦培訓班、組織參觀等,使治污技術的擴散和溢出效應最大化。石化行業協會在大氣污染防治中可以發揮更多的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中石化化工銷售公司華東分公司)
[1]周學雙等,工業VOCs精細化環境管理的對策建議[J].環境保護,2014,(1):41~43.
[2]夏思佳等,江蘇省人為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清單[J].環境科學研究,2014,27(2):120~126
[3]陳穎等,我國工業源VOCs排放的源頭追蹤和行業特征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12,32(1):48~55.
[4]霍玉俠等,石化企業儲罐區無組織排放大氣環境影響及對策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1,34(7):195~199.
[5]黃成等,長江三角洲地區人為源大氣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11,31(9):1858~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