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首席論衡·
邁出新舊動能轉換的堅實步伐
汪燕
新舊動能轉換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展現的就是一個新舊動能不斷迭代更替的發展過程。工業革命以來,隨著技術創新的飛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速度顯著加快,當一個國家或地區資源稟賦、成本要素等發生變化時,必然要對發展模式做出相應調整。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持續了35年年均9.8%的黃金增長期,創造了中國奇跡。進入經濟新常態后,隨著人口、土地等資源紅利不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傳統發展模式的動能表現出明顯的衰減特征,突出表現在:投資和出口增長放緩、工業增速回落、結構性產能過剩嚴重、傳統企業困難增多、債務風險增大……與此同時,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開始在多個方面呈現出積極變化,從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表現看:產業結構方面,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8%,比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3.3個百分點,“三二一”的產業結構趨于穩固;需求結構方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1.0%,比上年同期提高13.3個百分點,消費需求的主導地位穩步提升;投資結構方面,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均呈現兩位數增長,新經濟的動能在不斷增強。以上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正在提速。
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既是培育新動力和新動能的過程,也是各種風險和矛盾加快釋放的過程,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信心和充分的準備,主動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迎來新一輪的增長期。
順勢而為,適當提高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德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成功追趕的經濟體在換擋期的經濟增速都表現出“L型”走勢,有的甚至連續出現幾個“L型”,經濟增速降幅平均在50%左右,但同時表現出“增長速度下臺階,增長質量上臺階”的特征,主要原因正是成功實現了新舊增長動能的轉換。因此,新舊動能的成功轉換并不一定表現為經濟再次出現高增長,而主要體現在實現了速度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的增長模式轉變。在我國新舊動力的交替期,傳統動能進一步衰減,新動能尚在培育中,經濟增長動力暫時面臨“青黃不接”局面,經濟增速的放緩不可避免,即使今后成功實現了動力轉換,也基本不會再回到前30年的高增長,這是經濟規律使然。1997年韓國金融危機的一大原因是對經濟減速的必然性和動力轉換的必要性認識不夠,拒絕減速、推遲結構調整,寄希望于擴大投資和負債繼續維持高增長,最終不得不以金融危機的方式終結。我國權威人士已明確指出“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為此對經濟增速的回落切不可過于焦慮,而是要保持戰略定力和更多的耐心,適當提高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留出更多時間和空間讓政策和改革效果得以體現。
乘勢而上,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需求側動力不斷滑坡的情況下,新動能一定是來自供給側,未來政策的重點也一定是在新動能的培育上。權威人士也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也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金融危機后的韓國,認識到支撐韓國高速增長的供求條件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因此下決心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涌現出三星、現代等一批國際企業以及半導體、通信電子、汽車、文化傳媒等一批新興產業,開啟了韓國中速增長的新時代,并成功步入了成熟發達市場經濟體序列。德國、日本、中國臺灣都曾有類似經歷,因此可以說,能否成功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跨越或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所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當前首要的是通過“三去”把生產要素從低效領域釋放出來,再通過市場化機制來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最終實現經濟的供求再平衡。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經濟》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