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姬蓉 王衛平 陳達強
“互聯網+”高效物流創新模式在浙江的實踐
繆姬蓉 王衛平 陳達強
·本欄目由“浙江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協辦·
浙江以創建全國“互聯網+”先行示范區為目標,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全省“互聯網+”制造、商務、金融、物流、健康、旅游和教育等信息經濟新業態快速發展。在物聯網大潮的催動下,浙江物流業圍繞《“互聯網+”高效物流實施意見》的主要任務,著力構建物流信息互聯共享體系、提升倉儲配送智能化水平、發展高效便捷物流新模式、營造開放共贏的物流發展環境,“互聯網+”高效物流成效不斷擴大,促進了物流與制造、商貿、金融等互動融合。
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通過標準體系建設和基礎交換網絡建設,以整合和開放共享物流活動所需公共信息為基礎,開展跨部門、跨運輸方式、跨企業、跨平臺和跨國互聯應用,提升行業協作效率和物流公共信息服務水平,促進綜合運輸體系發展,提升行業監管和決策水平。目前,平臺日均信息交換量2000余萬條,車輛、從業人員、企業等信息庫存總量達13.7億條,年服務物流貨值13.5萬億元(占全國物流總額6.4%),服務物流貨值超3萬億元。平臺從省內、國內到國際發展,目前已互聯中日韓三國17個港口、23個物流園區,服務中小企業30萬家。平臺共整合了約20個物流信息平臺,同時與長航局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技術對接,與上海鐵路局、寧波港開展鐵水、鐵公等互聯試點,推動長江經濟帶多式聯運發展和沿線城市物流信息的互聯互通。
“公路港”模式。該模式以傳化公路港為代表,主要依托公路貨運樞紐,以基礎性、社會性為特征,通過信息化整合物流服務、物流載體和物流需求三大資源,實現車貨集聚、信息集聚、服務集聚,為貨主企業、物流服務企業以及支持性部門相關業務開展提供信息交易、運輸、配送、中轉、裝卸搬運、儲存、多式聯運和配套服務等的綜合物流服務平臺。傳化公路港通過運營杭州、成都和蘇州公路港平臺,集聚與整合中小物流企業2600多家,整合社會車輛100多萬輛,平臺年營業額突破100億元,累計上繳稅收15億元,帶動當地擴充就業崗位27000多個,解決就業49000多人,同時對改善城市環境、促進投資、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效果顯著。
“城市物流智慧調度中心”模式。該模式是以城市物流中心為核心,通過移動APP、GPS等移動終端,及時將貨物的操作信息進行反饋,整合城市內社會運力,按照統一的操作標準規范,為城市用戶提供全程可視透明的標準化物流服務,具備撮合交易、在線簽約、金融結算、質量認證、過程管控、誠信監督、安全保障、托盤循環、宣傳培訓等增值服務功能,是典型的資源共享、信息權威、技術領先、高效優質的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運力調度公共信息平臺。傳化“風豹”平臺貨主用戶2500名、司機會員10000名,傳化“易貨嘀”平臺會員4.2萬,平臺基礎數據留存超過200萬條,整合社會運力2.8萬,線上調度運輸共33萬余單,營業額超過4700萬元。實踐證明,該模式約可降低貨運成本20%以上,實現車源方空駛率從40%下降到5%,平均裝貨時間從72小時降到9小時以下。
基于物流行業協會的第四方物流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模式。以浙江省綜合交通物流行業協會、金華市現代物流協會等行業協會所搭建的浙江省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金華市現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等平臺為代表的第四方物流服務的模式,不以某個具體的物流服務商的利益為目的,而以整個區域物流運作的效率與成本為目標進行優化,注重各物流服務商之間的充分協作、資源共享,根據有效的優化工具和能力,對需求與供應雙方進行優化匹配,為需求企業提供集成的物流服務方案,為服務企業提供優化的服務方案,實現運輸、配送路線的優化,提高車輛的裝載率,降低空回程率,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基于物流企業內部物流業務信息平臺轉型的第四方物流平臺模式。該模式主要是創新型物流企業根據自身業務需要建成內部物流業務信息平臺,在平臺運作良好的前提下,出于業務發展的需要和對資源整合的認識,逐步圍繞自身業務鏈自發整合零散力量組建物流聯盟,將基礎物流業務(如貨運專線、供應鏈管理等)作為基點,開發APP軟件和后臺數據中心,打造物流管理協同平臺,打通物流企業與車主之間、物流企業與上下游關聯企業之間的傳統壁壘,以大數據等分析工具結合物流業務情景,開展精益物流、智慧物流和供應鏈金融等高端服務,用互聯網技術影響和改變物流生態。如杭州普爾瑪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助自身豐富的第三方物流一線運營經驗和信息化優勢,2015年上線“貨來貨往”物流協同管理系統實現轉型,在服務專線企業的基礎上重點關注落地配業務,與合作伙伴嘗試打通物流的首尾兩端,最終打造既有全方位覆蓋集貨、分撥、運輸、配送的物流業務閉合圈,也有訂單、運單、位置、軌跡、保險等信息共享圈的物流有機生態環境。川山甲供應鏈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于工業品和手機兩大產業,融合線上“互聯網+”平臺,基于現代物流管理、物聯網云計算機和供應鏈金融,形成大數據,利用物聯網云計算技術促成供應鏈的一體化協同運作,搭建O2O平臺利用線上互聯網平臺來實現交易、結算的“互聯網+”,線下利用現代物流管理實現售后服務和配送的閉環,并通過平臺數據沉淀,與銀行合作開展供應鏈金融等增值服務。
基于物流IT企業向物流互聯網企業轉型的第四方物流平臺模式。該模式具有典型的跨界特性,物流IT企業由于身處信息科技的最前沿,對信息化和數據有著最深刻的理解,基于其發展前期純粹為物流行業開發軟件、平臺托管等業務所積累的技術優勢和行業資源,在互聯網化轉型過程中戰略舍棄在IT行業的若干業務領域而專攻物流領域,尤其關注物流行業的特定領域(如物流園區運營、倉儲資源和運力資源整合等)或行業痛點,借助自身強大的技術力量和數據分析能力,構建上下游全程可視、可控、可量化的物流運營信息平臺。如杭州奧軟科技有限公司針對行業發展趨勢及行業痛點,通過研發“貨速達”智慧物流供應鏈運營平臺,利用“互聯網+”高效物流的模式整合優化資源,實現訂單信息的高效智能匹配、資金結算的快速高效和物流信息的即時掌握,實現物流全程可視化管控、商貿制造業和物流業的深度融合,為物流園區和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了一套高效的運營管理方案。浙江網澤科技有限公司在為合作園區搭建品牌獨立的貨運平臺、建立區域物流生態圈的基礎上,通過標準化的大系統連接各園區平臺,實現物流園區之間的互聯互通,同時使各區域物流業務主體可以跨園區跨區域匹配資源,推出的全國首家與百家園區合作共建的物流平臺“要發貨”,聚焦車貨匹配,以解決返程空跑、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提高物流業務服務競爭力,降低運輸車輛空駛率,也避免物流園區信息化的重復建設,促進物流園區的轉型升級,最終實現全國各地區物流資源互聯。
浙江“互聯網+”高效物流的創新發展模式,在推動浙江高效物流發展和智慧物流體系建設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模式運營主體、業務范圍、商業模式和技術水平上存在一定差異,其發展在推廣應用、行業標準、數據共享、技術研發、融資渠道和人才引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約束和困難。針對存在問題,下階段發展對策及有關建議如下:
扶企業,樹標桿。選擇發展模式科學、提升空間較大、物流運行高效、示范效應明顯、互聯互通效果和智能化突出的企業和項目,進行“互聯網+”高效物流提升發展試點,同時發揮各級物流行業協會的作用,圍繞“互聯網+”高效物流推廣應用中的共性問題,組織資深專家團隊、“互聯網+”高效物流創新團隊和企業開展全省巡講、幫扶和推廣活動,幫助物流平臺用戶企業和物流平臺對接、推廣,推進全省“互聯網+”高效物流的快速發展。
出標準,育平臺。組織編制物流信息資源互聯、共享基礎標準,開展“互聯網+”高效物流標準化試點,重點培育發展互聯互通基礎平臺,發揮國家平臺的基礎互聯互通作用。建議聯合相關部門,以國家平臺為載體,繼續推進物流信息互聯共享標準的頂層設計和系列互聯共享標準制修訂,鼓勵行業協會組織“互聯網+”高效物流相關企業參與編制省級地方標準,開展物流行業信息化和標準化試點。
攻技術,引人才。以創新型物流企業和省內外高校等科研機構為載體,聯合開展“互聯網+”高效物流科技專項行動和物流高層次人才引育工程,提升全省物流科技化水平,破解人才需求。建議相關部門聯合設立“互聯網+”高效物流科技專項行動,以吸引和凝聚全國各地優秀科學家,促進浙江“互聯網+”高效物流的模式創新、技術發展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浙江省現代物流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新突破提供理論與方法的支持。
出政策,促保障。從省級層面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相關部門職責,開展跨部門聯動,出臺促進“互聯網+”高效物流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由相關部門牽頭“互聯網+”高效物流示范試點項目、科技項目和人才項目的認定、考核、發展指導和總結推廣等工作,編制《“互聯網+”高效物流示范工程申報方案》和《“互聯網+”高效物流提升試點工作方案》。
作者單位:繆姬蓉,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王衛平,浙江供應鏈協會;陳達強,浙江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