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小娟
江蘇贛榆縣小口村漁民婚俗調(diào)查
◎ 謝小娟

新郎為下車的新娘撐紅傘

隨嫁品之一——盛有魚和竹葉的臉盆
江蘇省有海岸線956公里。沿線上生活著大量以海洋捕撈為業(yè)的漁民,盡管他們共同從事海洋漁業(yè)生產(chǎn),但他們的漁民風俗有著明顯的區(qū)域性特征。小口村地處連云港市贛榆區(qū)海頭鎮(zhèn)的東部,北與海頭鎮(zhèn)政府駐地接壤,東臨黃海,南靠龍石河入海口的朱蓬漁港,西靠204國道,是一個靠海、臨港、漁業(yè)資源豐富的漁村。小口村是一個典型的漁村,盡管經(jīng)濟比較富裕,但是在歲時節(jié)慶和人生禮儀上的風俗還是比較有特色,區(qū)域性特征比較強。我們來講講小口村的婚禮習俗。
(一)婚前儀禮
說媒
20世紀50年代的婚姻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個年代十幾歲就有人給說親,但是結婚之前是不會見到自己結婚對象的。到80年代發(fā)展成經(jīng)家里親戚朋友介紹認識,雙方相處了解過后決定是否在一起。而現(xiàn)在更多的是自由戀愛了。
定親
定親就是把親事定下來。現(xiàn)在定親就是男方請客,雙方父母一起吃飯,男方給女方買衣服和三金,也要給準岳父岳母家“送小禮”,大部分是食品,如肉、魚、細粉等。在此之后,兩家在節(jié)日或紅白事兒上就開始走動以聯(lián)絡關系。不過大部分人定親不久即結婚,偶爾會有悔婚的情況。一旦有一方后悔,關系就此終止,女方后悔,要退回三金;男方后悔,三金就不必退回。
定婚
定婚就是定下結婚的日子,定婚的一個重要的步驟是“要年目”,就是男方向女方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來比對男方的生辰八字,從而選擇一個合適的黃道吉日來定為結婚的日期。定婚的時候,雙方商定合適的聘禮等事宜。

年目貼
聘禮
結婚之前男方要給女方家下聘禮,現(xiàn)在聘禮簡化為男方帶女方買衣服,給禮金,禮金的數(shù)目小口村的說法是“萬里挑一”,一般為一萬一千元,寓意新娘是“萬里挑一”的。
嫁妝
結婚用的大件的電器幾乎都是女方用聘禮的禮金買的。女方的嫁妝有暖瓶、碗、盆、電器等,嫁妝里有被子,被角兒縫上了棗子、栗子、花生,寓意早生貴子,長命百歲。嫁妝里還有一件特別的物件是一個紅臉盆,臉盆里裝了水和魚,上面擔了幾根青竹枝。青竹枝在小口村的寓意是“搖錢樹”。小口村在20世紀80年代曾經(jīng)有過嫁妝的一個標準配置——“三轉一響”包括縫紉機、自行車、電風扇,錄音機。那個年代女方的嫁妝全部都是娘家置辦,并不會用婆家的錢。
一般小口村的村民以捕撈和養(yǎng)殖為生計,大部分結婚之后也是在村里居住,新房一般是村里的小別墅。近幾年有開發(fā)商在村里建了樓盤,有村民就買了那里的房子作為婚房。女方不會要求男方在市里買樓房,除非是在外地工作才會考慮買房問題。
婚房布置
婚房門口的墻上貼著紅紙寫的“年目帖”寫著新郎新娘雙方生辰八字及吉祥話的四方紅紙。婚房床頭上要準備一個圓形的“巴斗”,里面放上干稻子、棗子還有李子等兩斤果子,都是吉利的寓意。稻子是取“到子”的諧音。席子上要放一個大“水餃”,是把12個小水餃包在一張大面皮里做成的,寓意已經(jīng)無從知曉,但是村民一直沿襲至今。還要拿一張紅紙,紅紙上寫了“太平”兩個字,然后把這個紅紙壓在床腳下。結婚前一晚要找一個小男孩坐在床上,叫“置床”,這個小男孩要不犯十八忌。
嫁衣變化
1958年結婚穿的是黑色或者藍色中山裝,1962年開始才有穿紅衣裳的,紅棉襖、紅褲子,婚紗在小口村興起只有不到二十年。現(xiàn)在一般在酒店結婚,都是舉行婚禮的時候穿著婚紗,敬酒的時候換一套紅色旗袍。
(二)迎娶儀禮
迎娶方式
迎娶之前要登記,把結婚證領回來。婚期的選擇由黃歷決定,村里有專門看黃歷的人。迎娶方式由最早的花堂轎、馬車,現(xiàn)在普遍是轎車。
接新娘
在早期,村里有以抬花堂轎為生計的人,迎娶的日子,負責抬轎的人抬著空轎子去新娘家,正午十二點之前要把新娘從娘家送到婆家,男方不派出迎親之人,而新娘的兄弟、侄子則要送親。舊時娘家派兩個人送親,送新娘到婆家之后送親的二人留下坐席,現(xiàn)在送親隊伍日漸龐大,不再有人數(shù)限制,但一般只去一桌人,女方親屬隨送親去男方家叫“認門”。送親隊伍中新娘的至親如娘舅等要坐上桌。新郎新娘來敬酒時他們要給敬酒錢。
現(xiàn)在生活條件提高,迎親的花車都是轎車,新郎要親自去接新娘,在十二點之前接到新娘的習俗從未變化。新郎的婚車出發(fā)時男方要放鞭炮,到達女方家之后,女方家要放鞭炮,然后新郎要與岳父岳母合影照相,新娘出門前要由自家兄弟或侄子給她穿上婚鞋,待新娘從閨房出來后新郎要給她撐紅傘叫“避陽”,新娘自己走上車或由新郎抱上車。
到達男方家
婚車快抵達新郎家時,男方開始放鞭炮,一般為十萬響的長鞭炮,婚車到達后,新郎下車,而新娘卻不下車,叫“穩(wěn)轎”,這時男方家有專人端一碗糖水給坐在婚車里的新娘喝下,寓意“婚后的生活甜甜蜜蜜”,喝完糖水后,男方家的嬸子或平輩親屬會拿一張紅紙捻點上火繞婚車走一圈,一定要從車頭開始走,不能從車后開始繞。這些程序做完后,新郎跟坐在車里的伴娘商量讓新娘下車,伴娘提出的禮金要求達到后,新娘才下車。伴娘從車里拿出“新娘包袱”——用紅方今扎起來的裝有新娘洗漱用品的臉盆。新娘下車之后,新郎要給新娘打紅傘,保護新娘,避免看到不該看到的東西。另外會有專人抱一把干黃豆秸在新娘的前面往紅地毯上撒,使新娘走在黃豆秸上。如果婚禮在家里舉辦,新娘到了婆家之后直接進新房,沒有拜堂的儀式,新娘中午也不坐席,男方把飯端到新房里給新娘新郎吃,飯菜的數(shù)量必須是雙數(shù)。這個過程里有伴娘陪著,但是伴娘中午可以去吃酒席。有客人來新房看新娘,新娘要給貴客敬酒(此處專指姐夫,妹婿、姑父、姨夫、舅舅),貴客要給新娘紅包,現(xiàn)在普遍是400元。
(三)婚后儀禮
改口錢及磕頭禮
新娘嫁到婆家之后,作為婆家的正式家庭成員,必然要面臨改口的問題,在酒店結婚,按照婚慶公司的婚禮程序,結婚當日新娘改口,婆家人給新娘紅包。如果婚禮是在家里辦,通常是第二天早上,男方的長輩如叔叔、大爺(伯父)等來到新郎家,新娘給公婆端茶,給男方家的所有長輩磕頭,長輩給新娘紅包。
上墳
結婚第二天,在行完磕頭禮之后,中午吃完飯,新郎家人便帶著新娘去上墳,一方面是帶新娘去認認新郎家的祖墳,另一方面是告慰祖先,家里又添了一位新人。
瞧三回四
“瞧三”是指結婚第三天,新娘家的叔叔、大爺(伯父)來到新郎家看看新郎新娘,說說客套話,吃完午飯就回家了;“回四”是指結婚第四天,新娘和新郎一同回娘家,新郎象征性的帶一些禮物給岳父母,一般就是果子之類的,新娘回娘家叔叔大爺都會準備紅包,新郎新娘留下吃飯并于當日返回婆家。當天趕回婆家源于當?shù)匦禄槠陂g婚房不能空的習俗。
住對月
結婚一個月之后,娘家人來婆家接閨女回家住九天或者十八天,并且娘家人要為婆家人準備禮物,舊時要給婆家的每個人做鞋,現(xiàn)在改為買鞋,還要帶四色禮給婆家人,四色禮包括饅頭、豬肉、細粉、魚。也有村民說四色禮是肉、魚、細粉、果子。
對于給婆家人送鞋和四色禮的習俗,村民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卻樂此不疲代代傳承至今。現(xiàn)在住對月的習俗已經(jīng)漸漸淡化。
至此,整個婚姻既得到了法律準許,也得到親朋好友的認可,經(jīng)過層層儀式,最終穩(wěn)定下來。

新娘經(jīng)過之前撒豆秸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
小口村在過去都是用轎子接新娘,而隨著社會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轎子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用汽車來娶親。雖然娶親的方式改變了,但是傳統(tǒng)婚俗中的“穩(wěn)轎”習俗及用紅紙點火繞轎/車一圈等習俗卻一直保存下來流傳至今,社會的發(fā)展并沒有摒棄所有的傳統(tǒng),而是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進行了完美的結合。
婚禮過程的相對簡約
小口村的婚俗相對比較簡約,結婚之前的定親和定婚儀式都比較簡單,在聘禮的數(shù)目上比起其他地方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彩禮來說,也顯得特別少;結婚當天在婚車抵達女方家準備接新娘時,沒有要紅包的堵門習俗,新娘接到男方后,也沒有惡俗的鬧洞房的習俗,眾賓客飯后自動散場。以上種種,一方面反映了小口村民風的淳樸,另一方面跟他們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有關,小口村作為漁村,村民常年在海上生產(chǎn)作業(yè),在陸地上生活的時間不長,于是一些人生禮俗就日漸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