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鵬 胡培新 季偉
物流業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
董鵬 胡培新 季偉
供給側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深化改革和創新引領雙輪驅動的思想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不合理,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時效性、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筆者認為,應該從供需結構性調整、提升科技因素在供給側的比重、供給過程與效率的創新度等方面發力和做足功課。就國內物流業而言,供給側改革是其業務模式調整、技術裝備升級以及企業高速發展的一次機遇,為如何構建高效率、高品質物流指明了新方向。
當前中國物流服務的結構、質量、效率都存在許多問題。201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約為15%,與2010年的17.8%相比有較大幅度下降,但仍高于美國、日本和德國約8個百分點,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約5個百分點。物流總費用高主要表現在:倉儲保管費用高位運行、綜合運輸費用總額較高等方面。據業內測算,如果物流成本減半,可新增經濟效益5萬多億元。同時,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并且經濟發展極不均衡,天然資源分散、產業布局和結構不合理,造成了運輸方式選用上的不合理現象,間接抬高了綜合運輸成本。加上多種運輸方式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沒有形成規模性的多式聯運體系,使物流末端成本居高不下。
物流成本已成為制約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物流效率低下造成企業產品生產時間和成本的浪費,并進一步分攤在單位產品銷售價格上。雖然當前物流外包比例在上升,物流服務個性化需求在增長并向專業化、標準化、智能化方向轉型,但其本身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解決物流服務結構性矛盾,推動物流企業升級是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
抓住創新驅動新機遇,加快適應新需求的服務創新。在制造業精益物流、電商物流、冷鏈物流、農產品物流、危化品物流、醫藥物流、應急物流、物流園區、特種運輸、快遞服務等眾多具備創新服務潛能的領域,以更新更優質的服務占領市場,讓我國物流行業達到世界先進經濟體的發展水平。要真正抓住供給側改革給物流業帶來的發展機遇,物流企業必須樹立“精致服務”和“百年老店”的精神,改變傳統物流業發展依賴低水平規模的擴張,苦練企業管理提升內功,確立向管理要效率、靠管理優化供給、用創新來滿足供給端結構性改革后的新需求。
提升“互聯網+”高效物流平臺利用率,整合資源。推動物流數據資源整合,對市場更加靈活和精準的反應,消除信息不對稱,提高市場透明度,開發由政府掌握、行業機構運營的大數據平臺,構建“互聯網+”高效物流云數據,鼓勵平臺型物流企業的發展,實現全網采購、調度、監控服務。加快建設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大數據分析運用系統,實現所有客戶在線聯網、互動融合,運輸無縫對接。優化物流運作流程,提升物流倉儲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和運轉效率,為物流信息共享、資源配置、金融支付、物流裝備和創新開發提供新的驅動引擎,以獲得更全面的供需關系數據,有效地減少資源錯配及無效運行,從而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促進成本降低。要支持物流業發展,把現代物流作為降成本、補短板、調結構的重要產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外包物流等先進物流模式,大膽運用高新科技提高物流運行效率。通過現代物流產業的突破,帶動結構調整、轉型發展。要把物流業發展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一個新亮點,制定全國物流業綜合發展規劃,統籌公路、鐵路、航空聯動聯運,形成高效便捷的物流網絡,切實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打造物流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動機制,更好地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學研相結合為組織形式,以“引導產業發展、推動技術創新”為宗旨,面向市場、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組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創新團隊,集中整合智慧物流裝備產業優勢資源和技術,以及智慧物流裝備產業經濟與政策咨詢平臺,增強產業競爭力,從根本上激活智慧物流帶來的效益,開創技術新路徑、商業新模式和產業新形態,保障智慧物流的加速發展。
作者單位:董鵬,順達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胡培新,天津市交通與物流協會;季偉,河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