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再次領跑的積極意義


浙江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事實告訴我們,粗放外延式快速增長導致的所謂區域均衡協調并不可取
2015年中國區域經濟的一個重要事件,是東部GDP占全國比重開始上升。根據各省份政府工作報告數據,2015年,東部GDP占全國57.8%,比2014年上升0.2個百分點。這是東部GDP占全國比重持續9年下降之后的首次回升。
當全世界經濟幾乎都在向沿海集聚時,中國經濟卻于2003年開始向中西部集聚。至2014年,東部包括京津滬的12個省份GDP合計占全國比重下降至57.6%,比2002年降低3.9個百分點、比2005年降低4.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最為迅猛的一輪增長。2003-2010年,全國GDP年均增速高達11.1%。隨著經濟增速從2011年的9.5%回落至2015年的6.9%,中西部增長大幅放慢,東部增長開始相對加快。
一些人士認為,東部發展加快主要是政策所致。然而,那些開放政策不給東部又能給誰呢?至于財稅優惠,廣東省早先或許得益較多,而浙江省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上繳比例一直較高。其實,最根本的政策是放手鼓勵民間創業,這是普惠政策,但僅在東部更具優勢。
東部發展加快是市場經濟必然。中央1985年提出“要加速東部地區的發展”,1990年調整為“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但東部經濟并未受影響,繼續向前飛馳,直到2003年才開始放慢。
而東部放慢和中西部加快,主要也是由于要素配置大幅向中西部傾斜所致。2003-2013年,中西部國有建設用地年均增長17.8%,東部年均增長7.7%。截至2013年6月,中西部政府債合計8.9萬億元,占全國51.2%,比其GDP占全國比重高8.9個百分點。2003-2014年,中西部投資年均增速為25.4%,比前期提高7.5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高3.0個百分點。東部投資同期年均增長20.0%,比中西部低5.4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低2.4個百分點。
這期間全國投資效果系數降至10%出頭。白重恩的研究表明,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在資本產出比增加的同時,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大幅度減慢,從每年增長3%多降至1%多。此期間實物增長速度大大快于價值增長,能源原材料消耗增長快于GDP增長,新增的國有建設用地效益大幅下降。
這一狀況嚴重影響東部轉型。東部企業2003年以來遭遇了中西部低價建設用地的有力吸引,大量向中西部增加投資,緩解了其在當地轉型的緊迫性,弱化了東部省份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引領作用。同時東部大批傳統產業進入中西部地區,也加劇了中西部生態環境污染。現在再來看,2011年以來中國主要經濟指標近乎斷崖式的猛烈回落,顯然與此前持續10余年的區域要素配置不合理有較大關系。
中國經濟進入到2004年、2005年時,原本已具備實施重大根本性轉型的較好條件。一方面是出口增長繼續較快,全國經濟增長勢頭很好;另一方面是宏觀當局開始實施防“過熱”政策,從2006年6月16日至2008年6月7日,央行17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從7%提高到17.5%。
因此,如果2004年進一步加快市場化改革,以市場機制決定土地、資金等要素配置,實施全國一視同仁的建設用地供給增長政策,同時在財政收入持續高增長背景下實施減稅政策,減輕企業和東部負擔,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經濟增速和就業增長,又能適當放慢出口增長,并促使東部地區率先轉型發展。
這10余年的事實告訴我們,粗放外延式快速增長導致的所謂區域均衡協調并不可取。當市場機制不能對土地、資金等要素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不能改變地方政府GDP競賽,宏觀當局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較難讓區域經濟增長速度降溫。而在實際狀況中,對全國要素配置具有引導性作用的建設用地供給增長聽命于地方意志,貨幣之錨失去作用,中西部粗放外延式增長一浪高過一浪,全國全要素生產率持續下降。
東部經濟比重回升的積極意義,就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正在重新回歸原本應有的向沿海集聚格局。這有利于提高全國要素配置效率,也有利于發揮東部對于全國發展轉型的帶動促進作用,更有利于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至于區域差距擴大問題,在人口等要素充分有序流動格局下,應該會得到較好的解決。美日自19世紀末以來,經濟發展都在向沿海集聚,人口亦大致同步向沿海集聚,區域經濟總體均衡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