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建中
2016,社會組織法治的成就與展望
喻建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組織立法,規范和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回顧2016年春天,社會組織立法取得的一系列豐碩成果,我們深切地感到,2016年的春天是屬于社會組織法治的春天。這個春天,讓我們為社會組織法治取得的豐碩成果歡呼鼓舞,讓我們對社會組織法治的光明前景充滿信心,也讓我們更加迫切地呼喚社會組織法的出臺。
在這個春天,慈善法之花已經盛開。3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43號主席令予以公布,自9月1日開始施行。慈善法不僅是慈善制度建設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而且是我國社會領域的重要法律。慈善法規范的最重要主體是慈善組織,在12章112個條文里“慈善組織”出現143次。根據該法第八條,慈善組織采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都屬于社會組織。慈善法,讓慈善類社會組織有法可依,并將在法治保障下蓬勃發展。
在這個春天,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之花已經綻放。4月2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44號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17年1月1日開始施行。該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境外非政府組織,是指在境外合法成立的基金會、社會團體、智庫機構等非營利、非政府的社會組織。”毫無疑義,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屬于社會組織法的范疇。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讓境外類社會組織在境內的活動有法可依,有利于促進境外非政府組織的規范發展。
在這個春天,基金會管理條例和社會服務機構登記管理條例已經發芽。5 月26日,民政部《基金會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社會服務機構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在網上公布。兩個條例征求意見稿根據社會組織發展實際和貫徹落實慈善法的需要,進行了一系列修訂。基金會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對登記管理體制、監管制度、內部治理、活動準則和信息公開等內容予以修改。社會服務機構登記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則調整完善了管理體制,統一了組織類型,規范了組織機構、活動準則和財產管理,將年度檢查調整為年度工作報告和信息公開。這兩個條例在匯集各方智慧后可望在今年頒布出臺。這兩個條例以及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修訂出臺,不僅將促進慈善法等社會組織法律的落地生根,而且將使我國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與時俱進并極大地促進社會組織的發展。
在這個春天,社會組織“十三五”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同樣是在3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綱要雖非嚴格意義上的法律,但其由全國人大通過而具有法律效力毋庸置疑。綱要雖非僅僅針對社會組織,但其中對社會組織有比較系統的規定。綱要“健全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推動登記制度改革,實行分類登記制度。支持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發展。加快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推進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社會組織,推動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加強綜合監督和誠信建設,更好發揮自律、他律、互律作用”的規定,無疑明確了社會組織未來發展的方向。
在這個春天,社會組織法的種子已經播下。3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務院2016年立法工作計劃的通知》(國辦發〔2016〕16號)將社會組織法確定為34件有關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立法研究項目之一,并明確為民政部起草。這清晰地表明,社會組織法的制定,已經開始啟動立法議程。雖然尚屬研究項目,但無疑已經播下了希望的種子。只要辛勤地耕耘,他日定將燦爛綻放。
在這個春天的兩個多月時間里,社會組織法律政策是如此的欣欣向榮,這是史無前例的景象。從這些法里,我們看到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慈善法第三條明確慈善活動是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扶貧、濟困和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等六個方面的公益活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第三條規定境外非政府組織可以在經濟、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環保等領域和濟困、救災等方面開展有利于公益事業發展的活動,可以看出這些法都聚焦于公益,都是匯聚國內外幫扶資源以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都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際措施,都是扶貧濟困的法律宣言。從這些法里,我們看到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心。慈善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和社會組織法,都是新中國首次制定的相關法律。這些法的制定,都將推進社會組織治理的法治化,都是為了加快補齊社會領域立法這塊短板,為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這些法里,我們看到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作為原創性的法律,這些法律的每條每款都可說是新的改革措施,都是法治引領改革的擎天之作。然而,改革舉步維艱。慈善法從2005年啟動至今年通過,十年磨一劍,可見起草中的艱難;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從2014年12月一審到2015年4月二審再到今年4月三審通過,期間間歇了整整一年,可見審議的艱難。這兩部法律的艱難,集中體現了社會組織立法的艱難,因為在社會組織的分類管理中,慈善類社會組織無疑是最需要促進發展的代表,境外非政府組織無疑是最需要規范發展的代表,這兩部法律也無疑集中體現了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和規范管理的主要制度設計。當這兩部法律撥開云霧見春天時,不僅彰顯了中央深化改革的堅強決心,而且也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勇于攻堅克難,即使最敏感、最復雜、最艱難的立法也可破繭而出,以新法律構建新制度,推進新改革,形成新常態。
在未來幾年的春天里,我們希望今春播下種子的社會組織法早日在全國人代會上盛開。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意味著要發揮好社會組織扶貧濟困和提供服務、反應訴求、規范行為等方面的獨特功能,而且應將社會組織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全面小康不只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問題的解決,參加體育團體、興趣團體、公益團體等各種社會組織,讓每個人在自愿加入的社會組織中滋潤身心,獲得存在感、滿足感和幸福感,亦應是未來全面小康社會的標志之一。因為,社會組織法是社會領域的基本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大廈中不可或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我們加快社會組織法的制定步伐,將中央關于社會組織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為國家法律,化解阻礙社會組織發展的制度桎梏和制度空白,讓現有66萬多個社會組織的發展和未來社會組織的發展得到社會組織基本法的規范和保障,從而全面提升社會組織的法治化水平。因為,全面深化改革,社會組織改革是重要方面,并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改革密切相關。經濟改革需要行業協會商會發展,政治改革需要社會組織參與民主協商并承載政府轉移職能,文化改革需要文藝團體轉型發展,社會改革更是需要社會組織發揮重要主體功能。所有這些,在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的今天,需要我們通過社會組織法確定的新舉措,打開社會組織改革的新局面,譜寫我國深化改革的新篇章。讓我們共同期待,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湖南省民政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