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平 宮 平
(南開大學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 天津 300071)
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的意義和特點*
柯 平 宮 平
(南開大學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 天津 300071)
編者按 評估工作是推進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手段。1994年我國首次開展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工作,至2013年共進行了5次評估,有力推進了全國各地公共圖書館建設與事業發展。評估體系的科學構建是充分發揮評估功能、保證評估工作科學化的關鍵。即將開展的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恰逢我國大力倡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大好時機,對于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圖書館事業具有重大意義和積極促進作用。由于近年來圖書館事業的迅猛發展,在評估準備階段,相關部門和人員審時度勢,在導向、評估體系、評估手段、評估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制定上都做出了相應的變革。與往次評估相比,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將有很大不同,如評估主體有所變化,評估指標體系有所創新,甚至出現一些新的重要指標。基于此,本刊特組織“公共圖書館評估研究”專題,希望為業界迎接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提供參考。
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適應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現實需求,開啟嶄新的公共圖書館評估模式,對于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圖書館事業具有重大意義。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的最大特點是具備科學性與創新性,并將科學與創新貫穿于公共圖書館評估工作的全過程,重視對公共圖書館工作的指導性,發揮評估工作對公共圖書館事業的規范、引領和促進作用。
公共圖書館 圖書館評估 評估標準 公共文化服務
1994年,我國首次開展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工作,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此后,基本保持每4年開展1次比較全面深入的評估,至2013年共進行了5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工作。在文化部的統一組織和領導下,在“以評促建”思想的指導下,5次評估不斷推進全國各地公共圖書館建設與事業的發展,評估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目前,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呼喚文化創新與文化引領,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需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公共圖書館建設提出新的要求,為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明確新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即將開始的2017年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對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評估導向、評估體系、評估手段、評估機制等方面形成鮮明特色。
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恰逢我國大力倡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大好時機,對于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圖書館事業具有重大意義和積極促進作用。
2.1 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意義——適應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現實需要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公共文化建設投入,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明顯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公共文化服務呈現出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1]。繼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辦發〔2015〕2號)后,《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37號)、《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辦法》(文公共發〔2016〕15號)、《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36號)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草案)》《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等相關政策法規不斷出臺,以一種改革的思維對今后一段時期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與創新進行部署、指導與引領。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準確定位公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考慮社會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順應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趨勢,結合公共圖書館的特點有效融合新政策、新發展與新形式,創新公共圖書館服務供給手段與模式,完善公共圖書館服務能力,以此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切實滿足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現實需求。
2.2 對公共圖書館事業的意義——開啟嶄新的公共圖書館評估模式
公共圖書館評估工作是我國公共圖書館發展過程中強有力的抓手。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由以往的政府單一評估轉向政府和中國圖書館學會共同評估,是與前5次評估的最大不同,這一重大的變化成為公共圖書館評估的新開端。前5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都是由政府主導,評估主體單一,由文化部獨立負責有關公共圖書館評估的所有工作,包括評估方案制訂、評估指標設置和評估實施與運行。而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主體不僅有政府,還有第三方參與評估,是多主體、綜合性評估,也是政府職能轉移在公共圖書館領域的嘗試。
2014年9月,中國圖書館學會承擔了中國科協試點培育項目“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工作”的相關研究與規劃。為貫徹落實中央領導批示和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試點工作座談會精神,在首批試點順利推進的基礎上,由中國科協與文化部達成協議,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政府職能由中國圖書館學會來承接。中國圖書館學會負責評估標準的研制和評估工作的實施,文化部主要負責評估的組織領導,有效結合政府和中國圖書館學會的職能優勢,形成良好的配合。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是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進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和改變,實現了公共圖書館評估主體的多元化,發揮第三方評估主體的積極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對圖書館事業的推動與指導作用,同時實現了文化部政府職能轉移。因此,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實際上開啟了嶄新的公共圖書館評估模式,能夠全面提升公共圖書館體系化建設,大力推動地方公共圖書館事業和公共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2]。
總體來說,從第六次評估開始,公共圖書館評估將從以建設性為中心的評估轉向以效能為中心的評估。建設性評估重點是通過評估促進投入和管理,而效能性評估重點是通過評估促進服務和效能。因此,形成了第六次評估的“以評促建”“以評促投”“以評促管”“以評促用”“以評促效”的5大目標。
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與以往5次評估的最大不同就是具有科學性與創新性,并將科學與創新貫穿于公共圖書館評估工作的全過程。此次評估在指標設置上加強了對公共圖書館工作的指導性,積極發揮對公共圖書館事業的規范、引領和促進作用。
3.1 科學性
科學規范是保障公共圖書館評估工作順利開展,提高評估工作質量的基礎。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從指標研制到評估運行都彌補了以往的不足,力求科學規范。
3.1.1 研制評估指標過程體現科學性
2015年1月,文化部組建評估工作組,啟動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指標研制工作。工作組成員一方面對前5次評估指標進行分析總結,了解現實基礎;另一方面跟蹤國外公共圖書館評估的理論與實踐進展,梳理國內外公共文化服務評估方面的理論,充分吸收優秀理論,借鑒成功實踐,進一步明確我國公共圖書館評估指標研制的方向。工作組充分考量公共圖書館工作實際與發展需求設計指標,通過收集數據并測算設定量化指標值,反復驗證并不斷修改完善指標,研制過程持續一年半。
3.1.2 通過多次研討會和調研提升科學性
評估工作組運用科學研究方法,通過實地調研和網絡調查等方式獲取一手資料和數據。工作組先后在天津、浙江、北京等地進行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還通過電子郵件等多種方式廣泛收集各級公共圖書館館長對《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標準(征求意見稿)》的反饋意見。在指標研制過程中,文化部組織召開多次專家研討會,征求圖書館領域專家學者、各級公共圖書館館長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發現評估指標的不足并不斷完善。
3.1.3 采用試評估保證科學性
作為實用型的評估標準,可操作性是科學規范的表現。試評估工作是對標準研制和配套信息化建設階段性成果的驗證,同時為正式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2016年6月,文化部組織召開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試評估工作會議,選取5省(市)8家單位,通過試評估籌備、資料準備和網上填報、網上試評和實地訪查、試評估總結4個階段組織開展試評估工作[3]。
3.1.4 建立科學規范的評估運行機制
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運行以“先建設、后評估”為指導思想,即由文化部提前發布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標準,地方政府和各級公共圖書館對照標準自評,并有近1年的時間用于自身發展建設,完成建設之后再由文化部組織專家組進行實地評估,以避免以往評估準備時間短、工作量大等弊端,從而提升評估結果的可信度和科學性。
3.2 創新性
前5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工作遵循“以評促建”的指導思想,注重公共圖書館投入的衡量與評價,評估主體單一,評估手段繁瑣,難以適應公共文化服務與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需求。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在遵循科學規范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將創新實用融入到整個評估過程,形成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工作的4大創新點。
3.2.1 評估組織創新
前5次公共圖書館評估是由政府主導,評估主體單一。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引入第三方參與評估,實現評估主體多元化。由文化部組織實施評估工作,通過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試點培育項目,將公共圖書館評估的政府職能轉移到中國圖書館學會,形成政府評估與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組織模式。通過建立公共圖書館評估工作信息公開制度、監督機制和問責機制,保證公共圖書館評估工作的公開、透明及科學。
3.2.2 標準體系創新
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標準以評估理論、公共文化服務理論以及服務績效評估等相關理論為依據,結合公共圖書館實際情況,創新性地構建“服務效能——業務建設——保障條件”的基本框架。“服務效能”體現社會層面,考察公共圖書館基本條件和業務建設共同發揮對外功能的實現效果,重點在服務,評估圖書館服務的效能。“業務建設”體現圖書館層面,考察公共圖書館基礎業務建設,重點在資源與管理,評估圖書館的業務能力和業務狀況。“保障條件”體現政府層面,考察公共圖書館基本條件的建設和保障,重點在人、財、物,評估政府的保障能力和保障狀況。
在分值設置上最主要的創新點是采用加分制,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不僅設置基本分項,而且增加了加分項。在基本保障、業務建設和服務方面表現突出、有創新的都將得到加分。一方面,鼓勵公共圖書館在做好基礎性工作之外有所創新和突破,另一方面,解決中東西部差距的問題。
3.2.3 評估方法手段創新
前5次公共圖書館評估需要參評圖書館耗時耗力準備大量的檔案資料,由專家組到實地根據評估指標對評估檔案進行核查,完全依靠人工進行。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實現了從手工評估到自動化評估的重大轉變,通過信息化平臺采用無紙化評估。在研制評估指標的同時,中國圖書館學會委托專業公司設計開發公共圖書館評估信息化平臺,依據指標特點實現自動采集、自動評分等多種功能。參評公共圖書館依據評估標準將評估各項材料通過系統上傳,評估專家現場評估之前通過登錄平臺進行網上評估打分,再進行實地考察檢驗與核實。信息化評估手段不僅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將有效地提升評估結果的準確性與客觀性。
3.2.4 評估機制創新
在評估專家遴選機制上,由中國圖書館學會確定遴選標準、程序,并將過程和結果主動向社會公開,建設一支涵蓋理論研究、資源建設、技術管理等多個方面且具有較強公信力的專家團隊。中國圖書館學會面向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公開遴選具有公信力和權威性的專家,形成不少于100位成員的專家庫1個,專家團隊包括圖書館學、公共文化研究方面的學者,文化部門領導,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圖書館館長及與圖書館行業相關部門的領導,形成一支既有理論研究又有實踐經驗,既有管理經驗又有需求經驗的合理化專家隊伍,各地評估專家組將采用隨機抽取方式,加大外地專家所占比例。在評估運行機制上,首次采用試評估,以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便于組織實施評估工作。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指導與組織,委托中國圖書館學會具體組織實施,評估工作實施流程為試評估——發布評估標準——各級公共圖書館建設——專家組正式評估。第六次評估有效地引入讀者評估機制,在試評估過程中,由專家組現場隨機抽樣進行讀者滿意率調查,讀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完成問卷填寫,不再采用紙質問卷填寫,且省、市、縣選取樣本量不同。諸多實際操作都充分體現出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的創新之處。
3.3 指導性
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不僅要對已有工作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還將加強對公共圖書館各項服務工作與組織管理的方向引領。以評估促建設,更要以評估促發展,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從5個方面體現出其指導性,積極發揮其對公共圖書館事業的促進作用。
3.3.1 加強政府保障與公共圖書館體系化建設
以往公共圖書館評估以政府為主導,單純評估公共圖書館,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從政府層面、圖書館層面和社會層面分別考察與評價,將政府工作和投入納入到公共圖書館評估體系之中,強調公共文化服務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草案)》中明確提出堅持政府主導并規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組織、管理、提供、保障中的職責[4]。《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強調各地要加大對本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完善設施網絡,為實施總分館制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條件[5]。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充分融合了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需求和相關政策法規精神,全面考察區域公共圖書館事業整體水平,促進地方政府對公共圖書館政策法規、資源、經費與人員等方面的全方位保障,引導與加強公共圖書館體系化建設。
3.3.2 明確各級公共圖書館的定位
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從服務效能、業務建設、保障條件3大維度分別評估省級、地市級、縣級公共圖書館發展情況,依據各級公共圖書館的職能定位各有側重,從公共文化服務實踐工作中提取政府責任、社會需求、圖書館服務,以多維度審視公共圖書館。具體而言,省級公共圖書館側重業務建設,以更好地實現其在全省公共圖書館業務工作中的指導協調職能;地市級圖書館和縣級圖書館側重服務效能,實現其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支持作用,保障基本公共文化建設將服務落實到最基層。本次評估以基于功能定位的評估模塊劃分,明確各級公共圖書館的職能定位,引領各級公共圖書館發展與建設,促進區域公共圖書館事業整體發展。
3.3.3 重視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
前5次公共圖書館評估是以建設為導向,為加強公共圖書館的建設設置評估指標。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轉變為效能導向評估,雖然在指標中涉及到一些保障指標、建設性指標,但是重要指標是績效指標與效能指標。以往的評估過多地強調資源建設、基本條件,因此前5次評估中服務所占比重相對比較小。第六次評估則更多地強調服務,評估標準中服務指標所占比重相對比較大。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更加重視服務效能,與圖書館事業發展趨勢保持一致,引領公共圖書館發揮設施、設備、資源的效用,也是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的一個鮮明導向。
3.3.4 重視新技術在公共圖書館的應用
新技術、新媒體對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充分依靠信息化、智能化才能更好地實現圖書館服務泛在化。前5次公共圖書館評估的對象是傳統的圖書館,而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的對象已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圖書館,在方向引領上更加重視新技術的應用。在新技術應用方面,增加如統一數字化揭示平臺、圖書智能上架、自助借還等加分項目;在新媒體服務方面,增加如微博、微信公共平臺、移動圖書館等基本項和觸摸媒體服務加分項;在服務數據顯示度方面,增加服務數據的實時顯示等基本項與加分項,以適應現代化圖書館的要求,推動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拓展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深度與廣度,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能。
3.3.5 鼓勵公共圖書館創新與特色化發展
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通過基本項的指標值與分值設定綜合考量全國公共圖書館的平均水平,兼顧欠發達地區,通過加分項的指標值與分值設定體現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前沿,促進發達地區更好的發展。
一方面,加強標準化,通過評估工作推動公共圖書館達到一個基本標準,評估標準中加強了信息化指標、服務指標、管理指標和政府責任,緊密圍繞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與均等化的大方向。另一方面,鼓勵個性化,通過評估引導公共圖書館創新,形成個性化、特色化發展道路;通過加分制充分調動各級公共圖書館的積極性,為圖書館創造特色發展的巨大空間,允許個性化發展。評估標準中納入了諸如法人治理、理事會制度、社會購買服務、社會力量參與、重點文化工程項目等創新內容作為加分項目,促進公共圖書館的管理創新與服務創新,以期通過評估實現公共圖書館標準化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相結合的模式,引領公共圖書館事業向嶄新的方向發展。
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堅持繼承與發展的原則,既保留第五次評估的部分指標,繼承優良傳統,延續前5次評估的有效措施方法,易于總體推行;又合理增減指標,與時俱進,彰顯第六次評估的大膽改進與創新,真正實現評估的目標。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將助推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全面發展。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全文)[EB/OL].[2016-09-18].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4/content_2804250.htm?gs_ws=people_635569416342074187.
[2]劉錦山, 柯 平:辨章方略 創新模式(圖)[EB/OL].[2016-09-19].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02031.
[3]第六次全國縣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試評估工作啟動[EB/OL].[2016-09-20].http://www.lsc.org.cn/c/cn/news/2016-07/06/news_9210.html.
[4]公共文化服務:從行政“維護”向法律“保障”跨越[EB/OL].[2016-09-22].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6-04/30/c_128946816.htm.
[5]文化部《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EB/OL].[2016-09-22].http://national-ciiez.gov.cn/NewsDetail.aspx?rcid=2&cid=14&id=9211.
Signific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xth Public Library Assessment in China
The sixth national public library assessment adapts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starts a new assessment model of the public library, and it would be great significant for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and public libraries. The greatest characteristic of the sixth public library assessment is scientificity and innovation, which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assessment work of the public library. This assessment pays attention to the guidance of public library, and plays the role of assessment in standarization, leading and promoting of the public library.
Public library; Library assessment; Assessment criteria;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G251.3
A
柯 平 男,1962年生,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開大學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圖書情報專業學位(MLIS)中心主任,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站長。
2016-11-03]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促進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與均等化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4ZDA050。
宮 平 女,1982年生,南開大學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2014級博士研究生,現工作于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