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茹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廣東 東莞 523808)
社交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趨勢及策略研究*
吳惠茹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廣東 東莞 523808)
社交網絡環境下,借力社交網絡開展閱讀推廣是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大趨勢,并且具有以微見著、注重互動、兩線融合的特點。高校圖書館借力社交網絡開展閱讀推廣的具體措施為:因館制宜,科學構建服務平臺;多舉措營銷,聚合社交網絡用戶;立足需求,拓展平臺的閱讀服務功能;注重實效,采用多元化閱讀推廣模式。其保障機制包括閱讀推廣團隊、效果評估機制、員工激勵制度。
社交網絡 大學生 高校圖書館 閱讀推廣
在當下移動互聯網時代,國外以Facebook、Twitter為典型代表,國內以微信、微博為典型代表的社交網絡已成為人們信息交流、互動分享的重要工具,并且用戶數量和使用頻率呈現持續增長趨勢。在此環境下,大學生的閱讀特點和需求也相應地發生了很大轉變,閱讀方式呈現移動化,閱讀內容變得微型化,閱讀時間更為碎片化,閱讀的心理需求也呈現出明顯的求趣、求精、求分享的特點,即尋找具有趣味性的內容或具有趣味性的表現方式,尋求精品內容和精品資源,分享的意愿和需求比以往更為強烈。推廣閱讀是圖書館的天然職責和重要使命,近年來國內高校圖書館對閱讀推廣極其重視,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然而,在當下社交網絡環境下,如何圍繞大學生的閱讀特點和需求創新性地推廣閱讀是目前高校圖書館面臨的重要課題。
從2006年起,國外高校圖書館就開始關注社交網絡并將Facebook、MySpace、YouTube等社交網絡平臺應用于圖書館服務和閱讀推廣中。李金波等人于2011年5月的調查顯示,國外共有608個圖書館在Facebook上設置了主頁[1]。姚飛等人于2013年調研的17所國外和港澳臺高校圖書館都應用了兩種以上社交網絡[2]。這些數據表明,社交網絡目前在國外高校圖書館已得到了大量、廣泛的應用。近年來,國內高校圖書館也普遍認識到應借助社交網絡本身的優勢來應對由其帶來的變化和挑戰,并逐漸運用豆瓣、人人網、微博、微信等吸引用戶參與到圖書館服務和閱讀活動中。筆者調研了首屆全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案例大賽前15名的圖書館利用微信、微博、人人網等開展服務的情況,發現這15所圖書館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其開設的社交網絡平臺開展閱讀推廣工作。歸納起來,主要涉及5個方面:一是發布各類閱讀活動信息和報道,二是推薦閱讀,三是發布各類書評,四是提供云閱讀資源鏈接,五是嵌入“我的圖書館”功能,包括館藏查詢、借閱查詢、續借等。被調研的15所圖書館都是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佼佼者,他們利用社交網絡進行閱讀推廣的做法,是對整個高校圖書館界閱讀推廣的引領,也反映了借力社交網絡開展閱讀推廣是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一種大趨勢。與傳統閱讀推廣相比,基于社交網絡開展的閱讀推廣總體呈現出以下鮮明的特點。
1.1 以微見著
大學生是主要的微閱讀群體,以文本、圖片、多媒體等形式展現的短小、精煉的微型內容已經成為他們日常閱讀的重要部分。面對讀者的這種微型化閱讀需求,許多高校圖書館都高度重視,積極創新閱讀資源的組織和獲取方式,運用“以微見著”的推廣理念,通過微型化推廣、精品微型內容導讀,讓更多的優質微型內容進入大學生的視野,引導其從快餐式閱讀轉向精品閱讀、從微型閱讀轉向原著閱讀,從淺閱讀轉向深閱讀。微型化推廣的具體實施方法包括:以微型書評推薦好書,提煉作品集、雜志中的精品文章,節選好書中的精彩章節等。例如,北京科技大學圖書館在其微信公眾平臺上開展的“小天與你一起讀”①活動,不定期在微信上推薦一本校園共讀的好書,并在推文中附上“精彩節選搶先讀”,讓讀者先行閱讀書中精華,吸引他們的閱讀興趣,進而閱讀全書。又如,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的一篇微信推文“15部世界名著的開場白,你還記得多少”②,通過展現《雙城記》等名著短小的精彩開頭,引發讀者閱讀完整原著的欲望。
1.2 注重互動
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動是社交網絡時代的突出特點。許多高校圖書館摒棄了以往單向、“自說自話”式的傳播和推廣模式,充分利用BBS、微信、微博、博客等社交網絡平臺的交互功能,通過發起討論主題、設置有獎話題、在線咨詢、在線評論、舉辦線上比賽活動等多種形式,加強圖書館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分享,激發閱讀推廣的活力。例如,2013年清華大學圖書館在其微博上發起“微·月讀”的活動,每個月公布一個主題,號召網友就這個主題談談自己所能想到的一本書/一個電影/一首歌,讓喜愛圖書、電影、音樂的網友都參與進來,相互交流[3]。目前,許多高校圖書館的微信公眾平臺也都設置了留言功能,粉絲可以直接對推文的內容進行評論、反饋,達到交流和互動的效果。
1.3 兩線融合
兩線融合是指線上線下相結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閱讀推廣活動綜合利用社交網絡和傳統媒介進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宣傳,以增加活動的知曉度和可見度。張貼海報、發放宣傳單等傳統的宣傳方式不可缺少,同時,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社交網絡低成本、廣輻射的優勢,在微信、微博、人人網、校內BBS等平臺上發布活動預告,對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跟蹤報道,并及時回應讀者在線咨詢和評論。二是閱讀推廣活動的舉辦,圖書館既在線下開展各類活動,同時也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平臺舉辦線上活動,通過大學生喜歡的傳播途徑和參與方式,吸引大量讀者參與,擴大活動輻射面和參與度。高校圖書館借助社交網絡,使實體與虛擬空間的閱讀推廣活動相互促進,形成線上線下交互融合,立體推動閱讀推廣的發展。
2.1 因館制宜,科學構建服務平臺。
高校圖書館應綜合考慮人力、用戶量、服務效果、技術條件等因素,根據本館的實際情況和用戶喜好,科學合理地構建閱讀推廣的社交網絡平臺。構建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選擇已有的社交網絡平臺直接進駐。此方式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選用目前最流行、用戶量最多的社交網絡平臺進駐。根據國內目前的流行情況,高校圖書館可首選微信,其次是微博。一些高校的校內BBS相當活躍,這些高校圖書館可考慮同時在校內BBS上開設專欄。另外,對于QQ群、優酷網等用戶相對活躍的社交網絡平臺,圖書館可根據閱讀推廣中的具體內容適當予以運用,如成立讀書會QQ群,運用優酷網宣傳推廣入館教育微電影、閱讀活動微視頻等。筆者調研發現,前幾年有部分圖書館注冊了人人網、豆瓣小組,但目前上面的圖書館主頁或小組已經基本荒廢,絕大部分已許久沒有更新,如今人人網、豆瓣小組的用戶已流轉到微信、微博中。所以,如果圖書館人力不足,不必在人人網、豆瓣平臺上專門開設服務頁面。
(2)與其他社交網絡平臺合作,嵌入圖書館相關功能。微信、豆瓣等社交網絡平臺都擁有開放接口,圖書館可基于雙贏的目的,與擁有大量本校用戶的其他平臺合作,通過開發第三方應用程序或結合相關技術將自身的圖書檢索、借閱查詢等服務功能嵌入到合作方平臺上。此做法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等十幾所高校圖書館開發了可以連接豆瓣API的OPAC館藏信息查詢的應用程序,用戶在瀏覽豆瓣網時該應用程序會將圖書詳細的館藏信息直接呈現在網頁中,方便用戶查找和借閱[4]。上海圖書館近年來聯手騰訊麾下的大申公司和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分別在微信和支付寶的“城市服務”中開通了“圖書查詢”服務、“微閱讀”頻道,在阿里巴巴的螞蟻金服開放平臺開通了“信用辦圖書外借證”等多種服務,方便并吸引了用戶使用,取得了良好成效[5]。
(3)自行開發社交網絡平臺。這需要圖書館本身具有很強的軟件開發能力,目前國內采用這種高級構建方式的圖書館并不多。重慶大學圖書館開發了集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圖書館2.0知識服務社區——“我的書齋”,其為讀者提供“我的圖書館”“書評中心”“藏書架”“文檔庫”“文獻互助”等多種閱讀服務模塊,同時還設置了積分功能,讀者可以通過借書、發表書評、薦書等任務累計積分、兌換禮品;以積分為依據,圖書館每月還會評選和獎勵“閱讀達人”“每月書生”[6]。該平臺將閱讀服務、閱讀激勵、閱讀活動整合于一體,取得了顯著的閱讀推廣效果。這是高校圖書館自主開發社交網絡平臺的一個典型成功案例。
2.2 多舉措營銷,聚合社交網絡用戶。
閱讀推廣必須要有廣大的受眾和關注者,才能實現它的價值。因此,采取多種舉措對社交網絡平臺進行營銷,聚合廣大社交網絡用戶至關重要。
(1)多渠道推廣,吸引讀者關注。首先,高校圖書館要抓住新生入學這個最佳時機進行“圈粉”。一可在圖書館門口、電梯口、閱覽室門口等入口處張貼社交網絡平臺的宣傳海報,讓新生隨時隨地掃碼關注。二可策劃新生入館體驗有獎活動,把關注圖書館微信、微博作為其中一項任務列入其中。三可在新生入館教育現場介紹社交網絡平臺的功用,動員新生現場關注,這種做法可以帶來關注人數的飆升。其次,圖書館可通過舉辦有趣的在線有獎互動活動進行“吸粉”。例如,南京大學圖書館2013年策劃了介紹3位朋友關注圖書館官方微信即可參與抽獎的活動,活動1周時間內共增長用戶1 019人[7]。第三,增加社交網絡平臺的可見度。圖書館將社交網絡平臺的二維碼、網址在網站主頁的醒目位置展示,并印制到館刊、活動海報等各類印刷品上,同時,還可制作成小桌牌放置在閱覽桌上,通過多種渠道讓社交網絡平臺的關注方式進入讀者的視線。
(2)注重內涵營銷,持續吸引讀者眼球。讀者關注只是圖書館社交網絡平臺營銷的第一步,如何留住用戶、吸引用戶的持續注意力才是成功的關鍵。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注重社交網絡平臺的內涵營銷,其內涵包括服務功能和內容品質。一方面,圖書館可通過嵌入館藏查詢、微閱讀等常用服務功能,增加社交網絡平臺的實用性;另一方面,在社交網絡平臺發布、推廣的內容應經過挖掘、整合和精心編制,保證內容優質化和精品化。高校圖書館只有做到切合需要、內容優質、使用方便,才能吸引讀者的持續關注。
2.3 立足需求,拓展社交網絡平臺的閱讀服務功能。
發布各類能夠促進閱讀的資訊和資源是社交網絡平臺最基本的閱讀推廣功能,高校圖書館對社交網絡平臺的應用不應僅限于此。圖書館應立足讀者需求,充分利用不同社交網絡平臺的強大功能、開放接口、新應用、用戶數據信息等,不斷拓展平臺的閱讀服務功能。
(1)拓展社交網絡平臺功能,服務讀者“痛點”。即找到讀者需要而在實體圖書館中又沒有或不方便獲得的服務內容,并以讀者喜歡的途徑和方式在新的社交網絡平臺上加以實現[5]。在現實利用中,讀者的“痛點”需求主要包括館藏查詢、借閱查詢、移動閱讀資源獲取、活動報名或預訂、續借與超期罰款等。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圖書館在其微信公眾平臺上實現了以下這些功能,值得其他圖書館借鑒:①OPAC檢索,將OPAC檢索功能嵌入到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中,極大地方便了手機用戶查詢和預約館藏圖書。②“借閱信息”查詢,讓讀者通過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實現個人借閱信息查詢和續借,查看熱門借閱榜單等信息。③移動閱讀資源鏈接,將圖書館具有訪問權限的電子圖書、電子雜志、公開課資源等在圖書館微信上提供訪問鏈接。④活動預訂,通過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預訂圖書館講座入場券、報名參加讀者活動等,既方便讀者參與,又便于圖書館對活動參與程度的預測和管理。
(2)開發新應用,迎合讀者“興趣點”。閱讀推廣與讀者興趣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吸引讀者參與和利用。對大學生而言,獎勵、排名、有趣、互動都是他們的興趣點,圍繞這些興趣點,高校圖書館的社交網絡平臺有很多可作為的空間,如可在社交網絡平臺中設置閱讀積分制功能,將讀者的登錄、閱讀、留言、分享、發書評、在線薦書等線上行為轉化為積分或等級,通過積分換獎或等級升級的方式激勵讀者的閱讀積極性。這一應用在重慶大學圖書館自行開發的“我的書齋”系統中已得以實現。針對大學生熱衷于游戲的特點,圖書館還可以在游戲上做閱讀推廣嘗試,如開發“新手闖關”新生在線游戲,并將其接入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等社交網絡平臺中,讓新生通過在線參與有趣的有獎闖關游戲完成基本的入館教育,達到寓教于樂、寓推廣于游戲中的效果。各種切合讀者需求和興趣的新應用,需要圖書館不斷地去挖掘、借鑒和嘗試。
2.4 注重實效,采用多元化閱讀推廣模式。
2.4.1 導讀式推廣
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平臺信息發布和獲取的便利性,深度做好大學生導讀工作,減少社交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淺閱讀、無營養性閱讀的傾向。導讀的方式應靈活多樣,推陳出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習慣和方法導讀。導讀的首要目標是激發學生“我要讀”的意識。導讀館員可從各種渠道挖掘閱讀的名言警句、閱讀的好處、名人讀書故事等倡導閱讀的文章,并將其轉發到平臺上,用以刺激讀者的閱讀意識,引導讀者閱讀習慣的養成。導讀館員對“怎么讀”的問題也不可忽視,通過介紹名人、閱讀達人的讀書方法,引導學生總結出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2)主題導讀。高校圖書館可在線上按不同主題定期地為讀者推薦好書,推文的語言應避免刻板和老套,盡量采用活潑、親和的語言,圖文并茂、醒目美觀的排版來展現,最好能附上來自網友、讀者、館員的精短書評,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例如,四川大學圖書館微信上的一期電影主題圖書推薦“把閱讀的生命過成電影”③,重慶大學圖書館微信上的一期愛情主題圖書推薦“那件瘋狂的小事叫愛情”④,不光題目吸引人,內容也貼近大學生的興趣。又如,中山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上的“微服務—圖書導讀”專欄,每期薦讀15本主題圖書,采用全新的上下翻頁的閱覽模式和形式多變的彩色版面,并添加不同的背景音樂,帶給讀者不一樣的導讀體驗,讓讀者受到深刻的閱讀感染。
(3)事件導讀。高校圖書館可配合最近社會、校園發生的一些重大或有趣的事件,挖掘與事件相關的內容,推薦好書。例如,四川大學圖書館于2016年4月李克強總理考察四川大學之后,及時推出了一篇導讀微文“總理看啥書”⑤,為讀者做了一次很好的事件導讀,獲得很多讀者的點贊。
(4)熱點導讀。高校圖書館一可配合社會、校園中最新的熱門話題推薦相關的館藏圖書,迎合讀者的閱讀興趣;二可定期整理本館熱門借閱圖書榜單、各大讀書網站的好書榜單等,并將其發布于圖書館的社交網絡平臺,以幫助讀者選擇自己喜愛的讀物。例如,重慶大學圖書館在大家熱追電視劇《瑯琊榜》期間,及時作了一次微信導讀“《瑯琊榜》里你不得不看的那些書”,吸引了3 800多次的點擊量⑥。
(5)精品導讀。針對讀者求精的需求,高校圖書館應大力做好精品導讀,精品包括精美文章、精彩章節、精品圖書等。圖書館可以通過人工整合的方式提煉出著作里的精彩“看點”,通過社交網絡平臺向讀者推薦,引起讀者閱讀原著的興趣。導讀館員平時應經常關注圖書評論網站、各類好書榜單、各類文學或圖書獎等,精心為讀者挑選出高品質的圖書進行線上推薦和導讀,以提高優質讀物的利用率。
2.4.2 活動式推廣
活動式推廣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線上開展閱讀活動,二是利用線上平臺宣傳助力線下活動的開展。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平臺強大的活動組織功能,開展微書評、書目薦購、館藏好書推薦、美文分享、詩文朗誦競賽、在線展覽等讀者樂于參與、易于參與的線上活動。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從2012年起,利用微博、微信平臺開展了“我要推薦”“東職書海拾貝”“學長推薦”“為你讀詩”等形式多樣的線上活動,由于活動貼近讀者喜好、便于參與,每次微平臺閱讀活動的參與度和活躍度都高于同時間推出的其他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推廣效果。對于線下活動的開展,圖書館應充分發揮社交網絡平臺的宣傳陣地作用,依靠社交網絡平臺來征集意見,及時發布信息和跟蹤報道線下活動的進展,為活動進行宣傳造勢,吸引更多讀者參與到活動當中。
2.4.3 互動式推廣
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平臺的群聊和交互功能,邀請讀者參與推廣、分享心得、交流互動。互動式推廣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一是設置閱讀推廣類話題,引發讀者熱議和閱讀分享。例如,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在微信上設立了“本周話題”互動活動,每周設置一個與閱讀相關的互動話題,如“讓人相信愛情的書”“你最想偶遇的小說角色”等,每期話題的征集推文中會展示上一期話題的精選留言,引來了不少讀者的參與和點贊,這種互動同時也對讀者喜歡或是印象深刻的作品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了推廣。又如,鄭州大學圖書館微博——@大學生閱讀分享平臺專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討論空間,設置了5個閱讀推廣微話題,用以發布讀者推薦的書目、書評、閱讀感悟,分享精彩語段,進行話題討論等,形成了濃厚的閱讀分享氛圍,起到“以書會友”的作用[8]。二是線下活動設置網絡投票環節或微話題互動。例如,重慶大學圖書館開展的“書妹兒”微信虛擬形象征集比賽,其中一個評選環節就是讓讀者在微信平臺、民主湖論壇投票,引來了眾多讀者的關注和投票,來自微信的投票達6 010人,來自論壇的投票達54人⑦,既推廣了活動,又提高了讀者參與度,也是對圖書館社交網絡平臺的一次有效宣傳,可謂一舉多得。三是開展在線咨詢和留言,及時回復讀者的提問和幫助請求,挑選讀者精辟的留言發布到平臺上供讀者參閱。
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能否持續、有效地開展,關鍵在于能否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保障機制。
3.1 建立閱讀推廣團隊
社交網絡平臺應用功能的開發、自身的宣傳與管理、內容的創作與編輯發布、活動的策劃與實施、讀者咨詢與互動應答等都需要有專門人員負責,沒有強大的團隊,高校圖書館基于社交網絡的閱讀推廣將無法常態化進行。因此,適時組建一支社交網絡平臺閱讀推廣團隊非常必要。根據閱讀推廣中所涉及的工作內容,筆者提出如下團隊建設構想:團隊由團隊負責人、編輯人員、運營人員、技術人員組成,這些人員可由來自不同部門有相應專長能力的館員兼任。團隊負責人主要負責社交網絡平臺閱讀推廣的總體規劃、實施、人員協調管理和考核。編輯人員包括主編、欄目編輯、網絡美工人員,主要負責內容的創作、編輯、美工、排版等編輯工作,各欄目的內容由欄目編輯提供給主編進行篩選、整合和再編輯,網絡美工提供網頁美化、排版支持。運營人員主要負責內容的審核與發布、平臺的管理與推廣、用戶數據分析、線上活動的策劃與實施等運營工作。技術人員主要負責平臺的技術開發與支持、平臺功能拓展等技術工作。整個團隊實行團隊負責人統籌、各組人員分工合作的管理模式。
3.2 效果評估機制
基于社交網絡平臺所做的閱讀推廣是否有效,對讀者的閱讀帶來了哪些影響,哪些推薦和活動才是讀者喜歡的,等等,對這些問題進行科學、常態化的考量,是保證閱讀推廣取得實效的必要環節。因此,高校圖書館有必要建立一套閱讀推廣效果評估機制。筆者認為,該評估機制的建立應遵循以下原則:①對于可以量化的評估要素,設立量化考核指標。可量化的要素包括:社交網絡平臺的用戶數,欄目的發文數,推文的閱讀量、點贊數、分享轉發數、評論數,用戶的咨詢量、發貼量,線上活動的舉辦次數,參與活動的人次,活動期間入館人次,活動期間用戶增長量,推薦圖書的借閱次數等。若圖書館同時開設了多個社交網絡平臺,每個平臺的量化指標都應細化并分項記錄。②注重讀者感受和效果反饋調查。通過問卷調查、讀者座談、個別訪談等方式,了解讀者對于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主觀評價、意見和反饋。③評估考核應做到常態化。高校圖書館應及時記錄各種量化指標、數據等信息,在每次舉辦活動后及時進行小結,定期評估閱讀推廣整體效果,并形成評估報告。通過常態化的評估考核,高校圖書館才能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為改進閱讀推廣工作提供參考和真實依據,在考評和改善中不斷提升閱讀推廣的效果。
3.3 員工激勵制度
充滿活力、積極主動、富于創新的工作團隊是促進閱讀推廣工作取得實效的重要保證。高校圖書館領導應在館員工作評估考核的基礎上設立多樣化的激勵措施。這些措施應兼顧物質和精神激勵,主要可從這些方面入手:①獎金激勵,如將閱讀推廣工作績效作為員工年度考核重要指標,并與業績獎金掛鉤。②榮譽激勵,如在館內評選閱讀推廣優秀個人;在全館會議上對表現優秀的閱讀推廣館員進行公開表揚。③活動激勵,如舉辦閱讀推廣“金點子”征集比賽活動,激發館員創新思維等。④個人發展激勵,如提供專業培訓和外出學習交流機會等。
社交網絡使大學生的閱讀特點和需求發生了轉變,也為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提供了新的載體和機遇。高校圖書館應順應時代的變化,改變和創新閱讀推廣的思路和手段,充分利用社交網絡的功能和優勢,開拓閱讀推廣的網絡陣地,不斷推出新功能、新應用,挖掘閱讀推廣的新途徑和新形式,使得大學生能夠便捷地獲得所需的閱讀資源、有用的閱讀信息、有效的閱讀指導,從而引導大學生愛閱讀、多閱讀、深閱讀,提升閱讀的品質。
注 釋:
①資料來自微信公眾號“北京科技大學圖書館”的2016年9月18日推文“小天與你一起讀《平凡的世界》|讀書天”。
②資料來自微信公眾號“東職院圖書館”的2016年5月4日推文“15部世界名著的開場白,你還記得多少”。
③資料來自微信公眾號“四川大學圖書館”的2016年4月18日推文“把閱讀的生命過成電影”。
④資料來自微信公眾號“重慶大學圖書館”的2015年11月8日推文“那件瘋狂的小事叫愛情”。
⑤資料來自微信公眾號“四川大學圖書館”的2016年4月28日推文“總理看啥書”。
⑥資料來自微信公眾號“重慶大學圖書館”的2015年10月22日推文“《瑯琊榜》里你不得不看的那些書”。
⑦資料來自微信公眾號“重慶大學圖書館”的2016年4月25日推文“書妹兒來啦”。
[1]李金波, 李書寧. 國外高校圖書館社交網絡應用調查與分析:以Facebook 為例[J]. 圖書情報工作, 2012(3):75-79.
[2]姚 飛, 竇天芳, 武麗娜,等. 基于社會網絡理念打造泛在圖書館服務:以清華大學圖書館為例[J].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3(5):68-74.
[3]周 婷. 基于數字閱讀背景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趨勢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 2015(12):60-62.
[4]李 影. 社交網絡在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管理學院, 2014:13.
[5]周德明, 林 琳, 唐良鐵. 圖書館服務:新載體 新平臺[J]. 圖書館雜志, 2016(8):4-9,14.
[6]重慶大學圖書館“.我的書齋”任務系統正式發布[EB/OL]. [2016-05-10]. http://lib.cqu.edu.cn/newversion/contentInfo.htm?order=newsList&topOncoId=3.
[7]史 梅, 翟曉娟. 高校圖書館官方微信經營策略研究:以南京大學圖書館為例[J].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4(5):79-85,116.
[8]郭文玲.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專題微博之建設:以@大學生閱讀分享平臺為例[J]. 圖書情報工作, 2015(20):23-28,33.
Research on the Trend and Strategy of University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under Social Network Environment
It is a general trend in university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to carry out reading promotion leveraging social network, and features in micro content, interaction and combining online and offline servic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are as follows:building a service platform scientifically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marketing with a variety of measures and aggregating social network users, expanding reading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platform based on demand, and focusing on practical results and adopting diversified reading promotion modes. Its security mechanism includes a reading promotion team, ef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taff incentive system.
Social network; University students; University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G252
A
吳惠茹 女,1984年生,碩士,現工作于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館員,已發表論文10余篇。
2016-08-08]
* 本文系2015年廣東省圖書館科研課題“基于社交網絡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實踐與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GDTK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