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池
(湖南圖書館,湖南長沙410011)
公共圖書館在傳播與普及人文社科知識中的作用及策略
鄧文池
(湖南圖書館,湖南長沙410011)
公共圖書館在傳播與普及人文社科知識中有著區位、資源、氛圍、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但存在重要性認識不夠、普及程度偏低、資源浪費嚴重、與群眾需求脫節、專業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建議其應以政府為主導,依托國家各類大型文化工程,合理運用多種傳播方法,綜合利用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切實加強評估成效等策略,實現常態化的人文社科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工作,推動公共服務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
公共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社科普及;人文社科知識;傳播
現代技術和市場經濟在孕育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沖擊著傳統的人文價值觀念。加強社科知識傳播,促進社科知識普及,提高作為“文明人”的人文社科素質,是當代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趨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曾明確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要求;2011年文化部和財政部啟動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目標是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國創建一批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培育一批具有創新性、帶動性、導向性、科學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項目,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經驗、提供示范,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發展;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加明確具體地提出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
社科普及是利用各級社科類組織或普及載體,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傳播社會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活動。公共圖書館作為全民建設的公益性文化服務媒介和運行載體,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和中堅力量,其價值存在是保存、傳承人類文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傳播人文社科知識的社科普及工作。在免費開放、數字化和網絡化的大環境下,人民群眾的知識需求和文化滿足度越來越高,對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戰。但是,學術界對社科普及的理論研究相對薄弱,主要集中在對社科普及的意義、價值、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等方面,如徐治彬[1]通過對社科知識普及工作中的問題分析,提出“提高認識,強化素質,多出精品,完善機制”的對策;陳新華[2]對社會普及的概念、意義、原則提出了見解;張惠人[3]對科學普及的社會功能探討給社科普及研究提供了借鑒;盧本立[4]也呼吁要加強對公眾的人文社會科學普及的研究。綜合來看,當前社科普及的理論研究還比較分散,對策性結論缺乏實踐操作性,對社科普及的概念內涵、地位作用、方法途徑以及與公共文化體系的相互關系等還缺乏理論系統的研究,造成社科普及工作運行機制運轉不靈,并長期在摸索中曲折前行。對圖書館界如何開展社科普及工作,傳播人文社科知識的理論研究更少,僅見于郭臘梅[5]在《晉圖學刊》發表“科普教育是圖書館的重要使命”一文,其他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圖書館”等角度,提出打造高品質、高績效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鮮有直接涉及社科普及問題。總體上看,關于社科普及的理論研究遠遠落后于實踐,而且研究者主要是公共管理學者和各級文化行政管理者,研究的角度也多以宏觀和政府職能展開,對如何利用好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傳播人文社科知識,實現常態化的社科普及工作,仍有待進一步挖掘。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科技館(站)、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場所應當發揮科普教育的作用”,明確了圖書館是進行科普宣傳和開展科普活動的重要機構,說明圖書館有條件、有能力、有優勢開展科普活動。
2.1 區位優勢
公共圖書館一般建立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區域,其服務半徑可以輻射周邊更多有文化需求的群眾。免費開放后,公共圖書館在平等的基礎上對所有人提供服務,不論年齡、種族、性別、宗教、國籍、語言和社會地位,即對全民開放。顯然,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極為廣泛,涵蓋全體社會成員,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舞臺。另外,公共圖書館豐富而全面的知識與信息資源,可以滿足各類群體的需要,為公眾在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習提供平臺,有利于群眾終身教育和全面發展的實現。最后,公共圖書館正以網絡的形式向社區延伸,一個以圖書館為中心的社區學習型平臺逐漸成形,使得圖書館在整體服務范圍上基本覆蓋社會的各個角落。
2.2 資源優勢
首先,公共圖書館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職能決定其擁有極為豐富的人文社科文獻資源,人們把圖書館比作文獻信息資源的集散地、文明的圣殿均緣于此。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得當前圖書館的信息收集更是擴展到整個網絡。圖書館虛實結合的館藏構成了較為完整的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資源,為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知識背景讀者的需求提供了穩定持續的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資源保障。許多公共圖書館還結合本地區社會信息需求和館藏特色,開發了大量獨具特色的文獻數據庫或專題數據庫。其次,資源建設的發展離不開公共財政的支持,長期、穩定的財政投入是圖書館開展文化服務的保障。就1995—2012年來看,我國公共圖書館財政撥款總額從65 829萬元增長到2012年的934 890萬元[6],持續增長的財政支持為圖書館傳播和普及人文社科知識提供了充足的經費配比。再次,公共圖書館擁有現代化的技術設備與設施。近年來,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應用的力度逐步提升,完備的信息網絡環境為公眾的科普教育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平臺。最后,公共圖書館具備一定的人才優勢。公共圖書館擁有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他們雖不是社科普及的專門隊伍,但應該是最接近或最符合當前社科普及工作專業人員的標準和要求,能為大眾的科學傳播提供學習研究方法、途徑上的指導和服務,使公眾能方便、快捷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科學知識、信息資源。
2.3 氛圍優勢
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圖書館外部形態和氛圍可以有效地影響公眾的心情與態度,是吸引公眾愿意到圖書館交流和獲得所需要文獻的直觀因素。圖書館作為人類文化傳播的中心,其人文精神已成為圖書館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圖書館人文環境中最外在的表現就是“物”的因素,即館舍建筑。近年來,我國各地區圖書館建設在建筑中體現人文價值追求,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具體來說,在選址、建筑風格、造型、室內布局設計等方面最大限度滿足公眾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從而調動公眾的求知欲和探索熱情,提高學習和研究效果。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中的人文意識不斷加強,圖書館在文獻保存和傳遞的基本原則、館員的工作理念等方面無不體現人文追求,即體現以人為本、讀者至上的價值取向。在知識傳播與交流中,圖書館意在營造一個公開、公正、公平的人文環境。將所有館藏、所有設施向社會公開,對所有讀者一視同仁,實現無等級差別服務、無身份界限服務、無強制服務、無歧視服務的“四無”服務理念[7]。圖書館實行人性化管理,實現“書本位”到“人本位”的轉變,營造出濃郁的人文氣息,讓公眾真正感受到社會文明,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
2.4 服務優勢
公共圖書館不僅提供聽、讀、看等方面的服務并開展各種形式的全民讀書活動,也舉辦和參與科普活動,主動、針對性地向市民推介各種科普文獻,注重推薦培養科學精神、理解科學的文獻信息,在盡可能的范圍內動員公眾參與各種類型的讀書、科技等活動,提高公眾對科學的理解程度和知識的接受程度。圖書館在提供科普文獻信息以外,還為公眾提供咨詢、學習和交流等方面的服務,便利公眾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公共圖書館在面對公眾進行大眾科普教育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直接感受公眾的素質和態度,對其平均受教育程度、年齡、理解力、價值觀、信念、志向、情感、經驗、興趣等有一定的了解,從而在知識內容的選擇上,能夠充分注意傳播知識內容的準確性和實用性,真正踐行大眾科學傳播。
公共圖書館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不少圖書館本身也是社科普及基地,一直都承擔著文化傳播和社科普及的重任。從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開展社科普及工作的總體情況來看,還存在重要性認識不夠、普及程度偏低、資源浪費嚴重、與群眾需求脫節、專業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
3.1 重要性認識不夠
長期的思維定勢錯誤地引導人們把人文社科知識作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輔助性”知識,相比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等顯性、有形、高效的知識產出,人文社科知識具有的隱性、無形、潛在功效常常被忽視或輕視,造成人文社科知識在科學普及中處于畸形位置。公共圖書館雖然承擔有傳播人文社科知識的重任,但在如何傳播、引導讀者學習人文社科知識方面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時甚至盲目追求借閱量和活動人次,過分迎合讀者淺閱讀、休閑娛樂等目的,在社科類書籍的選購上失范,對如何通過文化服務更好傳播人文社科知識缺乏深刻認識,社科普及工作流于形式。
3.2 普及程度偏低
一般來說,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半徑有限,大多文化服務在場館區域進行,在深入社區、鄉村方面還遠遠不足。基層圖書館或文化站往往受制于經費、場地、設施、人員等因素,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大打折扣,比較偏遠的基層甚至完全享受不到文化服務。相同服務半徑內,主動或經常到圖書館的讀者占區域人口總數的比例還很低。農民工、留守兒童、傷殘人士等弱勢群體仍然很難享受到公平、全面的文化服務。總體上的文化服務乏力,必然導致人文社科知識的傳播途徑受阻,社科普及程度偏低。
3.3 資源浪費嚴重
公共圖書館對傳播與普及人文社科知識普遍沒有明確的長期計劃(以社科普及為直接目標),大多數圖書館主要通過日常的文化服務活動被動地從事著人文社科知識的傳播,此種被動的傳播方式不僅效果難以衡量,還會使圖書館文化資源不能充分利用而形成浪費;明確以傳播人文社科知識為目標的普及活動多因形式需要或政策要求而開展,主要通過短期、集中的大型活動實現,臨時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沒有規劃的前提下,也浪費嚴重。
3.4 與群眾需求脫節
由此前關于圖書館傳播人文社科知識的概況可知,圖書館在社科普及工作方面遠遠不足,從目前圖書館界的年鑒、總結或其他文字資料中很少有對群眾需求進行過調研的表述。僅就短期、突擊開展的活動而言,大多都是圖書館自己一手想象、策劃、盲目完成的,完成效果不得而知,是否為人民群眾需要的也值得商榷。推而廣之,與群眾需求脫節也是制約社科普及工作深入有效開展的瓶頸。
3.5 專業隊伍建設滯后
公共圖書館在性質和職能上囊括了社科普及的任務。從某種程度上講,圖書館的每名工作人員都有涉及傳播人文社科知識的普及工作,但是沒有專門從事社科普及的專業隊伍。相比社科普及工作需要的理論素養和人文素質,圖書館工作人員更多扮演的是“兼職”的角色。專業隊伍建設的滯后直接影響到社科普及工作的廣度和深度,甚至會影響到社科普及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4.1 以政府為主導,探索常態化服務模式
社科普及工作要以政府為主導,在政策制定、法律保障、財政支持上給予更多支持。政策制定要宏觀掌控社科普及事業的發展方向,綜合運用社會資源和政府職能,實現自上而下的聯動和各層級社科類組織的橫向串聯,形成較為立體的科普工作體系。具體地說,政策自上而下,主要面向各級政府組織,要以科學、長期的規劃貫穿始終并予以監督,其完成執行情況可酌情納入年度工作考核;各層級社科類組織是社科普及工作的主要組織者或參與者,重點涉及圖書館、文化館、群眾藝術館、博物館、檔案館等機構。在缺乏協調和統一的情況下,這些機構一般都是相對獨立、互不干涉的,很難形成社科普及的合力,這就需要政府政策從橫向上將各社科組織串聯起來,通過相對集中的時間和力量開展社科普及工作,營造全民參與的整體社會效應。規范社科普及的法制建設是有效保障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2004年中共中央下發的《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曾明確指出“要重視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立法工作”,這些都為社科普及工作指明了方向。
4.2 依托國家各類重大文化工程,加強與群眾文化需求對接
文化工作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自2002年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全國公共文化共享工程”以來,公共圖書館以此為依托,已初步搭建起全國性的公共文化共享平臺。如:“農家書屋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等。這些已建成的各個“站”“點”和“屋”大多由各級公共圖書館負責具體實施、政府投入力度大、建點數量多且覆蓋面廣、設施設備配置較好,共同傳播和普及人文社科知識,將整合的優秀文化信息資源或產品直接推送到每位有文化需求的用戶手中。另外,各級圖書館要把握所在區域的綜合特點,重點調研各區域人民群眾所需所想,摸清該區域群眾亟須的各類知識需求和所能接受的傳播方式,有的放矢地開展人文社科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工作。
4.3 重點把握社科普及工作的特性,合理運用多種傳播方法
社科普及工作是需要讓更多的民眾了解、掌握基本的社科知識。圖書館需要在傳播的內容、方法、技巧、原則等多方面下功夫。首先,人文社科知識傳播的內容要遵循知識本身科學性的特點,將客觀、準確、權威的內容呈現在用戶面前,達到增長知識的目的。傳播內容不容出現不規范、說法不一和混淆概念等現象,易誤導民眾,從而產生反面效果。其次,人文社科知識傳播的內容應具備通俗性和趣味性,應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與民眾日常的工作、生活相關聯。如圖書館可選擇圖、文、音、視頻等并茂的內容,采取傳統方式、網絡、移動終端等結合的模式,開展趣味性、互動性較強的服務活動。第三,人文社科知識傳播應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圖書館在開展社科普及工作之前應有明確的目標并要求達到某種設定的效果,如可以對即將面對的社會群體進行年齡層次、教育程度、從事職業、地域分布等情況進行摸底,有針對性地選擇群眾關注的內容進行宣傳和推廣。第四,人文社科知識傳播應充分利用品牌效應。品牌效應具有其他傳播方式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效果。各級圖書館應充分利用各自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民眾接受知識普及。如湖南圖書館的“湘圖講堂”和“百姓課堂”早已為湖南眾多民眾熟知,湖南圖書館可依此拓展更多傳播途徑,并借助傳播與普及人文社科知識的社會效果做大做強湘圖品牌。此外,圖書館還可以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結合地方特色的人文社科知識宣傳比寬泛的知識宣傳更能引起民眾的共鳴和參與。
4.4 綜合利用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
一般來講,在人文社科知識傳播與普及的初級階段,圖書館主要利用書刊、講座、培訓、展覽、活動、演出等傳統的服務模式進行傳播。以湖南圖書館為例,作為公益性人文社科知識宣傳陣地,每年都舉辦大量的湖湘文化講座、人文社科展覽、職業技術培訓和科普推廣活動,較好地傳播與普及了人文社科知識,弘揚了科學思想,傳授了學習方法,受到人民群眾的好評。但是,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三網融合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民眾希望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來獲取知識。網絡、移動終端、廣播電視等符合時代特征的傳播媒介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傳統單一的服務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民眾的需求,采用傳統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傳播和普及人文社科知識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據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8],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網民上網設備中,手機使用率達83.4%,首次超越傳統PC整體80.9%的使用率。這表示,各項網絡應用已深刻地改變網民生活,網民生活正全面“網絡化”。因此,公共圖書館應綜合利用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強化實體圖書館在區域內的傳播陣地作用,以更優質的服務、更豐富的知識、更溫馨的環境擔負著普及人文社科知識的重任,基本實現服務半徑內社會民眾的需求。同時,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有線電視網、衛星網絡等先進的技術手段,整合各類優秀的文化信息資源、人文社科知識和網絡信息資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智能聚合,為公眾量身打造求知學習、文化休閑、獲取社科知識、分享交流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最終形成實體與虛擬共存的全民的公共文化空間。
4.5 通過傳播成效的評估,適時調整相關服務模式和方法
人文社科知識傳播和普及服務活動能真正起作用,必須對服務活動進行評估。評估不同于隨意性的工作總結,而應有一套整體的評估框架。評估的對象可以是專家學者、服務活動的參加者、服務活動的組織者和服務者、媒體記者等。評估項目主要包括對內容的評估、對服務形式的評估、對社會影響的評估、對服務組織的評估等,既要有定性的描述指標,也要有定量的統計分析,尤其要重視用戶的反饋。評估方式可以采用現場觀察、問卷調查、電話抽樣調查、網絡調查和專家訪談等多種方式[9]。如對活動的評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對于活動內容,可以設置活動內容是否具有深度和廣度、是否與民眾的工作與生活相關聯、民眾是否感興趣、民眾是否容易接受等指標;對于活動形式,可以設置活動形式是否單一、是否能吸引民眾的關注、是否適合不同的人群、是否是公眾偏好的形式等指標;對于社會影響,可以設置媒體報道的數量、轉載的數量、報道的深度、媒體大小類別等指標;對于活動的組織,可以設置交通、設施和時間的便利程度、現場布局的合理程度、服務人員的態度等指標。只有將評估引入人文社科知識傳播和普及服務活動中,才能真實反映服務的實施效果,評價服務活動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同時,服務活動的評估也能起到良性循環的作用,通過評估可以發現活動的不足之處,對以后的服務活動起到借鑒和指導作用。
[1]徐治彬.社科知識普及工作中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學術探索,2007(6):120-123.
[2]陳興華.關于社會科學普及問題的理性思考[J].北京社會科學,2006(5):107-110.
[3]張慧人.試論科學普及的社會功能[J].科學學研究,2001,1 9(3):34-37.
[4]盧本立.論加強對公眾的人文社會科學普及[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5,25(1):47-50.
[5]郭臘梅.科普教育是圖書館的重要使命[J].晉圖學刊,2005 (3):58-60.
[6]中國圖書館學會.國家圖書館.2013年中國圖書館年鑒[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458.
[7]劉建英.論圖書館人文環境建設[J].現代情報,2006(3):44-49.
[8]CNNIC.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2014-10-27].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 2014/201407/t20140721_47439.htm.
[9]張志敏,鄭念.大型科普活動效果評估框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48-51.
(編發:王麗)
The Role and Strategy of Public Libraries to Spread and Popularize Knowled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DENG Wen-chi
(Hunan Library,Changsha 410011,China)
Public libraries spread and popularize knowled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with the advantages of loc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service and other aspects of knowledge,but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know the importance is not enough,the popularity is low;resources waste seriously,and disconnect the masses demand, professional team construction lagging and so on.Suggested that the public library should take strategies(government-led,relying on all kinds of national large-scale cultural projects;reasonable use of various communication methods;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chnology;strengthe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to achieve the norm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spread and popularization,and promoting public service and the mass culture needs effective docking.
public library;public cultural service;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knowled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ommunication
G251.5
G251.5
A
2095-5197(2016)05-0067-05
鄧文池(1986-),男,館員,碩士,研究方向:圖書館史及圖書館事業。
201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