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中科院心理健康實驗室成立于 2002 年,是目前我國唯一以心理健康為主要研究方向的部級重點實驗室。依托單位中科院心理所首批進入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的特色研究所系列。現任實驗室主任為王亮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范明教授。
實驗室面向提升國民心理健康的國家需求,圍繞“心理健康的發展、維護與促進”這一科學目標,研究心理疾患的腦機制,探索其發生發展規律及影響因素,研發常見心理疾患的識別與干預技術,建設心理健康基礎數據庫與服務平臺,從生物-心理-社會等層面回答提升人口素質與心身健康水平的基礎科學問題,建設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的心理健康研究平臺。實驗室將心理健康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作為主要工作方向,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為引領和推動心理健康研究和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驗室系統研究了精神分裂癥譜系的內表型指標,發現神經軟體征所對應的腦網絡,挑戰了傳統的“神經軟體征沒有對應特異腦區”的看法;首次通過畢生發展大數據闡明了神經軟體征在精神分裂癥譜系中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并開發出臨床輔助診斷、早期篩查的有效測量工具,受到 Nature 專訪。最早提出 DNA 甲基化這種表觀遺傳修飾在成癮記憶的獲得、提取和鞏固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國際上首次區分了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負性情緒與快感缺失癥狀,并研究其病理心理、認知神經和腦機制;建構了國際上首個基于文獻來源的 PTSD 遺傳學數據庫;開發創傷應激相關心理問題綜合診斷評估系統,并申請軟件著作權,已在多種創傷應激人群中推廣應用。系統探索了輕度認知損傷(MCI)患者在標準化神經心理測驗、生化學標記、實驗室任務和腦功能連接等方面的特征,以及這些特征對于 MCI 早期識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提出了整合多維指標、多測查點的 MCI 早期篩查模型,研發面向我國社區老年群體的多模態身心健康綜合干預系統。研制了心理健康測量標準及工具,在科技部專項支持下開展了國民重要心理特征調查,并建設我國首個中國人心理與行為基礎數據庫,建立多個心理疾患遺傳學數據庫并向全球開放。
“十二五”期間,實驗室發表 SCI/SSCI 論文 573 篇;出版專著或譯著 55 部;上報中科院咨詢報告 38 篇,其中被中辦、國辦采用 20 篇,得到國家領導人批示 3 篇;申請并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 3 項、實用新型項目 2 項、軟件著作權 5 項;制定包括心理咨詢服務國家標準在內的國家標準 2 項;獲得北京市科技獎二等獎、三等獎各 1 項。
“十三五”期間,實驗室將主要牽頭研究重大突破“心理疾患的識別與干預:認知和生物學指標”和重點培育方向“創傷應激研究與心理干預”,將進一步針對心理健康問題及心理疾患的遺傳基礎、生物學機制、環境影響因素、識別與干預等開展系統研究,同時加強本土化心理健康理論和促進技術的研究。
自主研發 30 多項科普產品,出版公眾心理科普綱要,研發“我的心理師”等 APP 應用,運行和維護科普網站、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編寫并發放了 20 萬冊《中央國家機關干部職工心理健康科普知識》手冊,組織了 20 多場心理健康巡講,組織開展了心理健康大篷車巡回服務活動,獲得了積極地肯定與反饋。
在重大自然災害后心理援助的模式和關鍵技術上取得重要成果,向國家提交一系列政策建議,推動心理援助工作逐步納入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牽頭組建全國心理援助聯盟,凝聚和培養全國心理援助人才隊伍。在汶川、玉樹、舟曲、盈江等受災地區、在青島特大輸油管道爆炸事故、昆明暴恐事件、天津港“8.12”事故等突發事件后開展心理援助,以專業深度、人群廣度、區域跨度、時間長度引領和示范著我國心理援助專業工作,直接受益人群逾百萬,獲我國政府最高慈善獎“中華慈善獎”。
“十三五”期間,實驗室將針對重點或特定人群開展心理健康問題自助和他助的方法及途徑宣教和服務。并充分利用新媒體、新興信息技術等渠道和平臺,廣泛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養、培育積極社會心態。
面向不同群體開展特色心理健康服務。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為 96 個部委的 25 萬職工和中科院職工及家屬提供心理健康服務;針對兒童青少年、老年、企事業單位員工、軍人等群體,研發心理健康指標檢測體系和心理問題疏導平臺及服務網絡。探索總結了“科普、心檢、咨詢、培訓”4 個體系和試點定制服務,形成了可示范推廣的模式。
研發心理健康服務相關的標準和規范。參與制定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心理咨詢服務》;獲得心理健康測評系統、移動心理服務平臺、“心理急救寶典”等多項知識產權授權。
“十三五”期間,實驗室將繼續服務于特色研究所發展目標,加快研發并及時推廣和示范符合國情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技術標準和流程規范。針對不同人群推廣個性化自適應的心理干預與治療技術,開展低成本干預。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 75 人,其中研究員 20 人;副研究員 25 人;助理研究員 25 人;管理支撐人員 5 人;包括青年千人 2 人、短期千人 1 人、“杰青” 1 人、“優青” 1 人、“百人計劃”4 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1 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 人、愛因斯坦講席教授 1 人和中科院盧嘉錫青年人才獎 4 人。在國內外學術組織和機構任職 70 余人次,包括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IUPsyS)執委、國際應用心理學協會(IAAP)秘書長、國際神經心理學會(INS)亞洲區代表和亞洲社會心理學會(AASP)主席。
“十二五”期間,實驗室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973”課題、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科研任務,實到科研經費總計 1.37 億元。“十三五”期間,實驗室將針對心理健康領域核心基礎科學問題、心理學研究成果直接服務社會等目標,積極參與先導專項、國家重點專項等重要科技任務,以任務促發展。
實驗室擁有一流的基因、腦、行為 3 個層面的心理健康綜合實驗平臺和我國首個體系全面、大樣本量的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特征縱向動態大數據庫。“十三五”期間,擬建設心理健康研究與促進平臺,推動心理健康領域的設備和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同時,建設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實驗及實習培訓基地、心理健康產品研發及展示平臺。
未來,實驗室將圍繞實現國家和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戰略目標,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規范發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促進心理健康事業大發展,為推動國民心理健康和社會和諧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圖片請見封二)
*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6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