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少麟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廣州 510275
生態文明的社會橫向和歷史縱向地位分析*
彭少麟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廣州 510275

文章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對生態文明的社會橫向地位與歷史縱向地位進行剖析,提出了解釋生態文明社會橫向地位的“并列交叉模式圖”和解釋生態文明歷史縱向地位的“逐漸發生模式圖”,并討論了二個模式中的生態文明的發展格局與動態機制,以期深化對生態文明內涵的理解,從而有助于生態文明基礎理論的完善。
生態文明,社會橫向,歷史縱向,地位分析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6.11.011
人類社會的今天,一方面是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推動了社會繁榮的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又因資源的過度利用與環境破壞也將生態危機推向歷史新高。為解決這一危機,許多國家紛紛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發展的基本理念[1-5]。中國執政黨將其寫入《黨章》,國家將之定為基本國策[6]。但總體上,有關生態文明的理論研究遠遠落后于社會實踐;加之對生態文明認識的多樣性,不同的學者基于不同角度,對生態文明內涵的若干問題得出不同的解釋,不利于有效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因此,加強生態文明的理論研究成為社會的重大需求。本文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基于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對生態文明的社會橫向地位與歷史縱向地位進行剖析,以期深化對生態文明內涵的理解,有助于生態文明基礎理論的完善。
在社會文明體系中,一般包含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等。我國當前則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然而,生態文明的社會橫向地位卻有諸多不同的看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概念[7],本文總結為層次說、并列說和關聯說。
層次說主要認為,生態文明比其他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高一級層次,或者說其他的文明是生態文明的次一級層次[8]。并列說主要認為,生態文明有其自身的系統性,是與其他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并列的概念,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較多,認為將生態文明理解為綜合文明從理論角度看缺乏邏輯架構性,實踐中也難以操作,因而不應將生態文明理解為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一體的綜合文明[9,10]。關聯說主要認為,盡管生態文明是與其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概念,但它又是高于其他三大文明的;既要把生態文明單獨地列出來,突出它的意義,又要注意它是如何滲透在其他三大文明之中的[11]。這些提法各有其合理之處,但是如何理解它們的差異,給予合適評價,進而闡明生態文明的社會橫向地位?
理解生態文明的社會橫向地位,應該基于生態文明的基本涵義來剖析。對“生態文明”一詞來說,較為明確地提出其概念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前后[11-13]。然而,由于生態文明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泛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所持的角度不盡相同,對于生態文明概念存在多種不同的理解,因而有關生態文明的定義眾多??偨Y起來主要是從三方面來論述:(1)從人類文明發展階段角度來理解生態文明的概念;(2)從人文-社會的角度來理解生態文明的概念;(3)從生態文明構成要素來理解生態文明的概念。
許多學者認為生態文明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從生態文明構成要素的角度,狹義的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廣義的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14]。從人類文明發展階段角度,廣義上講,生態文明是文明的一個發展階段;狹義上講,生態文明是文明的一個方面,即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對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15]。從人文-社會的角度,廣義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改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建設人類社會整體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狹義生態文明指人類在改造自然和造福自然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16]。
綜上所述,盡管關于生態文明的定義眾多, 但歸納起來大致從以下幾個角度定義[13,17,18]:自然角度,人與自然關系角度和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角度。
在這三個角度中,僅僅從自然的角度,即認為生態文明是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精神成果的總和,似乎落入了生態觀的范疇。生態觀的許多成果體現在生態意識、生態制度和生態行為上,而許多理論成果如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生態學的彈性思維等等[19-21]是典型的代表。這些對生態文明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不能體現生態文明的物質性,如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以及污染地的修復等成果[22,23]。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角度,又似乎過于泛。生態文明不是人類文明的全部,尤其是生態文明發展的早期,盡管其涉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內容,但主要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文明以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為中心[24],要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去思考問題[10,25]。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更多的是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關。顯然,從人與自然關系角度來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更為合理,生態文明可定義為“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可以滲透于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而影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這應該是生態文明的外延。

圖1 生態文明社會橫向的“并列交叉模式圖”a 生態文明與物質、精神、政治、社會文明是并列的,生態文明處于早期階段,交互斑塊A、 B、C和D面積不大;b 未來當生態文明高度發展時,滲透交互斑塊A’、B’、C’和D’面積大大地增大,整個社會表現為生態文明為特征
基于上述的剖析,本文提出解釋生態文明在社會橫向地位的“并列交叉模式圖”(圖 1)。在圖 1a 中,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是并列的,各自有其自身的文明內涵;在這五大文明中,物質文明是根本,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靈魂,社會文明是目標,而生態文明則起著基礎的作用;圖中的斑塊 A、B、C 和 D 是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互,由于處于生態文明發展的早期階段,斑塊的面積并不大;這種交互并不意味著生態文明高于其他文明,而是表明生態文明向其他文明的滲透,發展了其他文明,而其他文明向生態文明的滲透,又發展了生態文明。在圖 1b 中,斑塊 A’、B’、C’和 D’的面積大大地增大,顯示了生態文明高度發展的同時,很好地滲透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這時,盡管生態文明以外的其他文明存在,但整個社會進入以生態文明為特征的發展階段。生態文明自身的發展與滲透,可以促進其他文明的發展。如推動著物質文明向生態經濟協調方向發展,把人與自然的和諧提升為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推動政治文明擴大視野,拓寬了公眾參與公共決策的途徑等等[14,26-29]。正如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顯然,要有效地促使社會狀態由圖1a向圖1b轉化,推進生態文明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面融合是基本的戰略要求。
生態文明的歷史縱向地位,大多數學者認為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7,30-33]。從歷史的視角,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后工業文明,反映物質文明的進步狀態,是人類社會一種新的文明形態[34],是人類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與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構成一個邏輯序列[10]。
較為有代表性的是牛文元(2013)從空間尺度、哲學認知、人文特質、推進動力、經濟水平、經濟特征、系統識別、消費標志、生產模式、能源輸入、環境響應和社會形態等諸多方面探討人類歷史文明形態和特點;指出在時間劃分上,原始文明為 1 萬年以前,農業文明為 1 萬年至今,工業文明為 1 800 年至今,生態文明為最近 30 年;在對自然的態度上,農業文明是靠天吃飯的自然優勢主義,工業文明是人定勝天的人文優勢主義,生態文明為天人和諧的天人協同進化[33]。
本文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解釋生態文明在歷史縱向地位的“逐漸發生模式圖”(圖 2)。圖2顯示人類文明發展的相對地位,其中圖 2a 是工業文明剛剛產生的時期,這時已有生態文明的發生;圖 2b 是工業文明盛期(如現階段),這時農業文明并不是消失了,而是社會的整體形態表現為工業文明,但生態文明程度仍然不高;圖 2c 表現生態文明高度發展時的社會文明結構,該階段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仍在發展,但社會的整體形態表現為生態文明,這是我們希望的未來社會形態。事實上, 任何一種社會發展都在于追求人類社會的更高級的生存方式, 從而自然而然地實現更高層次的文明狀態。
圖2 的模式表明,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生態文明在發生上是與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不同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發生都是從無到有,而生態文明則是從人類開始有意識活動開始就有,而且一直在從小到大地發展?;蛘哒f,雖然生態文明對現代工業文明具有反撥和超越的意義,但生態文明并不是新的文明形態, 而是貫穿于所有社會形態和文明形態中的。
農業文明社會形態中有生態文明是顯然的。從我國的農業文明時期,就有許多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2 000 多年前的《易經》,道家的“無為而治”,儒家的“孔孟學說”等等,期間均包含許多生態文化觀;而諸如“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則可以認為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物質成果。當然,該階段的生態文明程度是較低的,圖 2a 反映出這種社會形態。
在圖 2b 的工業文明盛期中,農業文明也仍然是在不斷發展中,如在工業文明的推動下,農業生產方式的進步與提高,出現農業機械化、精準農業、分子育種等等,從而更加印證社會的整體形態表現為工業文明。但工業文明的發展并未能帶動生態文明的長足發展,反而是助推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使得人類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脅。大力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在進一步發展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基礎上,以尊重和保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走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35,36],推動人類文明的歷史車輪進入圖 2c 階段,這是世界性的重大需求與挑戰。只有當社會歷史縱向進入圖 2c 形態時,其要求是社會的橫向結構也進入圖 1b 的形態社會,這樣才能說社會的主導形態是生態文明。顯然,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
1 蕾切爾·卡森. 寂靜的春天. 張白燁, 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2 WCED.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Losev K S. Ecological limits of the growth of civilization. Frankfurt, Germany: 2nd Symposium on the Future of Life and the future of our Civilization, 2005, 115-119.
4 Jim P, Nylan M, Thomas W. Lives of Confucius civilization’s greatest sage through the ages. Published online: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B.V. , 2012(4): 259-262.
5 牛文元. 持續發展導論.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4.
6 張高麗.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求是, 2013 (24): 3-11.
7 毛明芳. 生態文明的內涵、特征與地位.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 2010, 4(5): 92-96.
8 馬擁軍. 生態文明: 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新起點. 理論視野, 2007, (12): 20-22.
9 孫秋云.“文明” 內涵及其變遷: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一個重要概念的探析.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2): 48-53.
10 歐陽志遠. 關于生態文明的定位問題. 光明日報, 2008-01-09.
11 張云飛. 試論生態文明在文明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與研究, 2006, (5): 25-30.
12 劉湘溶. 生態文明論.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13 陳學明. 生態文明論.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08.
14 徐春. 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0, (2): 37-45.
15 沈清基. 論基于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 城市規劃學刊, 2013(1): 8-12.
16 趙建軍. 建設生態文明是時代的要求. 光明日報, 2007-08-07.
17 周光迅, 武群堂. 新世紀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加劇與生態文明建設. 然辯證法研究, 2008.
18 張義. 生態文明定義和歷史方位辨析. 林業經濟, 2010, (7): 12-14.
19 王玉慶, 生態文明: 人與自然和諧之道.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0, (1): 58-59.
20 余謀昌. 懲罰中的醒悟: 走向生態倫理學. 廣州: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5.
21 Walker B, Salt D. 彈性思維: 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社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 彭少麟 等, 譯.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2 彭少麟. 發展的生態觀: 彈性思維. 生態學報, 2011, 31(19): 5433-5436.
23 彭少麟. 恢復生態學.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7.
24 Magdoff F. Harmon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yond the capitalist alienation of naturel. Monthly Review: an Independent Socialist Magazine, 2012, 6(2): 1-9.
25 黃順基, 劉宗超. 生態文明: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 1994, (9): 33-38.
26 王會, 王奇, 詹賢達. 基于文明生態化的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2(3): 27-31.
27 錢水苗, 鞏固. 面向生態文明的環境法制建設路徑探析. 環境污染與防治, 2011, 33(6): 90-96.
28 秦偉山, 張義豐, 袁境. 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與水平測度. 資源科學, 2013, 35(8): 1677-1684.
29 俞海, 夏光, 楊小明, 等. 生態文明建設: 認識特征和實踐基礎及政策路徑. 環境與持續發展, 2013,(1): 5-11
30 申曙光. 生態文明: 現代社會發展的新文明. 學術月刊, 1994, 3(9): 4-37.
31 邱耕田. 對生態文明的再認識: 兼與申曙光等人商榷. 求索, 1997, (2): 84-87.
32 李紅衛. 生態文明: 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 社會主義研究, 2004, (6): 114-116.
33 俞可平. 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5, (4): 4-5.
34 牛文元, 生態文明的理論內涵與計量模型.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3, 28(2): 163-172.
35 中共環境保護部黨組.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環境教育, 2016, 189(7): 2-4.
36 趙其國, 黃國勤, 馬艷芹. 中國生態環境狀況與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學報, 2016, 36(19): 6328-6335.
彭少麟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生態與進化研究所所長。先后留學美、澳、德、英等國。曾任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科院華南植物所所長。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教育部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學科副主任委員等職務。主要研究領域為恢復生態學,主持完成科研課題 90 余項,其中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中科院和廣東省重大和重點項目。發表專著 19 部、論文 500 余篇,其中 SCI 收錄 100 余篇。被 SCI 引用千余篇次;被中文期刊引用 18 000 余篇次,H 指數為 70。獲國家、省市各類科技獎 22 項,其中省部級一等獎以上重大科技進步獎和自然科學獎5項(均為主持人)。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國扶貧先進個人獎”等榮譽獎。
E-mail:lsspsl@mail.sysu.edu.cn
Peng Shaolin Director of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 Vice Chairman of Ecology Society of China, and Vice Chairman of Environment Science Society of Guangdong, China. His research area is restoration ecology. He has completed more than 90 science project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key projects, the key project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key projects of Guangdong Province. He has published 19 books and near 500 scientific papers, cited over 18000 times. He has achieved the prize of honor over 40 times, including National Model Worker, the National May 1 Labor Medal, National Excellent Scientist and Artisan Meda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Zhu Ke-Zhen Fieldwork Medal, as well as National Medal of Excellent Individuals Contributing to Poverty Alleviation.
E-mail: lsspsl@mail.sysu.edu.c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Social Horizontal and Historical Longitudinal Scales
Peng Shaol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social horizontal and historical longitudinal scales was researched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Coordinate Cross Model (CCM) for explaining the posi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social horizontal scale, and the Gradually Occurrence Model (GCM) for explaining the posi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historical longitudinal scale were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the dynamic causes in the models were discuss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ally horizontal, historical longitudinal, position analysis
*項目資助:廣東省委宣傳部打造“理論粵軍”重點項目預出版日期:2016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