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多貴 周志田 宋瑤瑤 張公嵬 楊國梁
1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北京 100190
2 中國科學院交叉科學中心唐山科學發展研究院 唐山 063000
世界主要國家的國家凝聚力評價研究*
楊多貴1,2周志田1宋瑤瑤1張公嵬2楊國梁1
1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北京 100190
2 中國科學院交叉科學中心唐山科學發展研究院 唐山 063000
文章以構成國家凝聚力的五大支撐要素,即物質、精神、文化、政治、安全為基礎,構建了國家凝聚力指標體系。開發了基于三階段模型的國家凝聚力評價方法,對全球 45 個樣本國家的國家凝聚力狀況進行定量評估和分析。對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金磚 5 國的國家凝聚力進行了綜合比較分析。研究表明,中國國家凝聚力在 45 個國家中排第 14 位,處于第一梯隊(15 個國家)的后列,其比較優勢要素是精神凝聚力,比較劣勢要素是政治凝聚力。
國家凝聚力,指標體系,三階段模型,定量評估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6.11.005
國家凝聚力是一個國家為滿足不同民族、政黨以及民眾在理想、目標、利益共同的基礎上的物質、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需要而產生的內向聚合力和外向吸引力[1,2]。遵從一般系統學的理論和原則,我們對構成“國家凝聚力系統”的本質要素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研究,把“國家凝聚力系統”內涵解析為內部具有嚴格邏輯關系的 5 個子系統,即物質凝聚力支持系統、精神凝聚力支持系統、政治凝聚力支持系統、文化凝聚力支持系統和安全凝聚力支持系統。其中,物質凝聚力是國家凝聚力建設的基礎;精神凝聚力是國家凝聚力的指向標;政治凝聚力是國家凝聚力建設的內核;文化凝聚力是國家凝聚力建設的助推器;安全凝聚力是國家凝聚力建設的保障。“國家凝聚力”的形成和培育,必須同時地取決于上述五大支持系統的共同貢獻,是五個凝聚力“矢量之合”,五大支持系統中的任何一個發生問題,都將損壞整體的國家凝聚力,直至國家凝聚力系統的崩潰。當前,伴隨著全球化、金融化、一體化、網絡化的經濟社會深刻變革,面對戰爭、貧困、反恐、金融危機、氣候變化、資源環境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以增強國家凝聚力為抓手,成功應對這些變革和挑戰,成為一個重大的歷史性任務;如何對國家凝聚力進行客觀、科學的定量評估,成為一個重大的科研課題[3]。
1.1 國家凝聚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在構建國家凝聚力指標體系的過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綜合性與系統性。國家凝聚力是描述國家基本狀況的一個本質的、綜合的、系統性的概念,因此,相應的國家凝聚力指標體系要體現本質性、綜合性與系統性的特征,要遴選能夠反映國家凝聚力的關鍵指標、敏感指標,各指標要素之間、指標層級之間要形成有機的內在聯系。(2)獨立性。可以反映國家凝聚力狀況的指標有很多,但部分指標彼此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會出現重復現象,因此需要通過獨立性檢驗,通過剔除、合并等方法保證所選指標的獨立性。(3)簡明實用。在建立指標體系過程中,所選擇的指標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否則會使指標體系十分繁雜、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靈。因此,合理、正確地選擇影響國家凝聚力的核心要素,選擇有代表性、可比性、獨立性、信息量大的指標是構建高效、系統的指標體系的關鍵。(4)國際可比性。進行國家凝聚力評價,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要通過評價進行國際間的比較,因此應盡量選擇國際通用的指標,保持比較統一的統計口徑。(5)可量化原則。建立指標體系的目的是為了能夠通過計算獲得一個量化的評價結果,因此在選擇指標的時候,要盡量選擇可以從國際權威數據庫以及國際重要研究機構發布的研究報告中獲得數據的指標。
1.2 國家凝聚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步驟
構建國家凝聚力指標體系的主要步驟如下:(1)根據國家凝聚力的理論內涵和概念模型,建立國家凝聚力的基本系統結構,包括系統和層次的劃分等;(2)根據國家凝聚力的基本系統結構,選取恰當的指標,尤其是從國際權威數據庫和評估報告中選擇與國家凝聚力相關的指標,初步構建起國家凝聚力指標體系;(3)對初步建立的指標體系進行獨立性檢驗,剔除高度相關的指標,或者通過指標合并的方式保持指標之間的獨立性;(4)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對指標體系的系統結構和指標的選擇提出意見,并在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進行修改;(5)經過反復多次征詢專家意見后,達成基本一致意見,確定最終的指標體系。
1.3 國家凝聚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結構
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總結[4,5],將國家凝聚力指標體系分為 3 層,分別是總體層、系統層和狀態層(表1)。總體層中的指標為最終要得到的國家凝聚力指數;系統層分為物質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政治凝聚力、文化凝聚力和安全凝聚力。總體層的國家凝聚力指數由系統層的5個指標綜合得到。系統層中,物質凝聚力對應狀態層的物質財富、貧富差距、平均壽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精神凝聚力對應狀態層的國家信仰、國家精神、理想目標和公共道德;政治凝聚力對應狀態層的民主制度、政治清廉、政府權威和依法治國;文化凝聚力對應狀態層的文化認同、文化水平、文明程度和文化歷史;安全凝聚力對應狀態層的國防安全、經濟安全、政治安全和社會安全。
表1 國家凝聚力指標體系
2.1 數據無量綱化處理
根據國家凝聚力評價的特點,并借鑒以上模型構建方法,我們首先要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綜合考慮各種指標無量綱方法的優劣,我們選擇閾值法進行指標的無量綱化,將各指標轉化為處在區間 [0,1] 的標準值。閾值化處理就是當指標值低于一個值(閾值根據需要設定)時,讓其成為一個小的值;當指標值大于一個值(閾值)時,讓其成為一個大的值。
為了使評價結果在年度間具有可比性,根據各指標的實際值確定一個閾值范圍,不隨年份的變化而變化。由于指標的實際值有可能超出我們所確定的閾值范圍,無量綱化得到的標準值就有可能大于 1 或小于 0,因此我們定義:大于 1 的記為 1,小于 0 的記為 0。這里所確定的每一個指標的閾值范圍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因此最終得出的結果只是對各個國家凝聚力狀況的相對判斷。
按照對國家凝聚力的作用方向不同,可以將基層指標分為 3 種類型:正向指標、逆向指標、適度指標。正向指標即指標值越大越好的指標,逆向指標即指標值越小越好的指標,適度指標即指標值越接近某一臨界值越好的指標。
設第 j 個國家的第 i 個指標的實際值為 xij,無量綱化后的標準值為 yij,則
對于正向指標,無量綱化公式為:
對于逆向指標,無量綱化公式為:
此外,由于某些指標的數值在各個國家之間的差距較大,但事實上對國家凝聚力的影響卻沒有那么大,為了保證數據分布的合理性,我們要首先對原始數據取對數,然后再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公式如下:
通過公式(1)—公式(3),我們得到各指標的價值函數,從而形成相應的決策矩陣。
2.2 三階段模型確定權重
在國家凝聚力指標體系中各評價指標對總體的貢獻大小和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對評價指標之間的這種差異需要通過賦以不同權重的辦法來處理。常用的指標賦權的方法分為客觀賦權法、主觀賦權法以及主客觀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比較各種賦權方法的特點和適用條件,我們采用的權重確定方法如下。
對于狀態層指標,采用等權處理。一方面,對于單個國家來說,各個指標之間的重要性大多是有差異的,但同一指標在不同國家內部的重要性又是不完全相同的;另一方面,由于基層指標較多,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不是非常明顯,采用其他方法,往往會過分夸大某些指標的重要性,造成與實際情況不符。因此,為了保證對比的客觀、中立性以及評價的穩定性,對于基層指標我們認為其重要性相同。所以,對經過無量綱化處理的狀態層數據運用等權線性加和處理,得到系統層各指標的數據。
對于系統層指標,采用楊國梁等人[6]提出的三階段模型確定權重。傳統的利用專家打分確定權重的方法在研究中使用范圍很廣,但是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缺點。首先,得出的權重受專家的主觀性影響,若專家對國家凝聚力概念的理論內涵沒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則很難客觀、真實地進行打分。其次,不同國家在國家凝聚力系統中的優勢子系統不同,相應的對權重分配的期望不同,專家打分法不能體現對不同國家意志的表達。同時,本研究中沒有明確的決策者可以提供偏好信息。因此,本節采用三階段模型確定權重,此方法具有數據驅動的特點,同時也能反映被評對象的“主觀意愿”,最終形成調和解確定權重,體現公平。
第一階段,在沒有決策者的前提下,使用熵權法[7,8]確定初始權重 ωk( k = 1,2,…,s )。對每個指標使用以下公式計算熵值:
這里的 pjk= xjk/xjk,xjk是第 j 個國家的第 k 個指標的值,-ln (n)-1是標準化因子。初始權重使用以下公式計算:
在初始權重 ωk的基礎上,可以使用以下公式得到不同國家的初始國家凝聚力( j=1,2, …, n ) :
第二階段,采用沒有輸入的 DEA 模型[9],對每個國家計算在其達到理想國家凝聚力時各指標的權重( k = 1,2,…, s )。
對每個國家的理想國家凝聚力與熵權法確定的國家凝聚力做差,得到 gj,gj= (),gj的大小可以體現不同國家對權重偏向本國的期望程度。對 gj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其滿足=1。
第三階段,采用極小極大參考點優化模型[10],確定最終的權重( k = 1,2,…, s ),采用的模型具體如下:
這里,符號 Ω 代表權重的先驗信息,本文參照 AHP方法[11-13],設置先驗信息為:
Ω = {(ui/ uj)i≠j? [ 1_9 , 9 ], i, j = 1, 2,…, s } (9)
對以上得到的權重采用以下公式進行標準化,就可以得到最優權重 ωk( k = 1, 2,…, s ):
2.3 國家凝聚力指數的合成方法
由于國家凝聚力指標體系分為 3 層,不同層次間的關聯關系具有差別,所以國家凝聚力指數的合成要根據指標體系的層次逐層開展。
對于狀態層指標采用等權加法(算術平均法),得到系統層各指標的合成指數,公式如下:
式中:xk為系統層指標 k 的值,xlk為系統層指標 k 對應的第 l 個狀態層指標,n 為系統層指標 k 對應的狀態層指標的個數。
對于系統層各指標采用加權平均法,得到國家凝聚力總指數,公式如下:
2.4 國家凝聚力評價樣本國家的選取
為了使評估過程簡便易行,又能夠反映當前全球各國國家凝聚力的實際狀況,我們需要選擇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作為樣本參與評價。根據世界銀行測算的2014 年各國按購買力平價(PPP)衡量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選取排名前 60 位的國家,剔除數據缺失較多的國家,最終選定 45 個國家。從地理分布上,全球各大洲都有比較有代表性的國家入選,其中歐洲 20 個,亞洲 12 個,南美洲 4 個,北美洲 3 個,大洋洲 2 個,非洲4 個(表 2)。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這 45 個國家中,人均 GDP(PPP美元)最高的是美國的 39 676 美元,最低的是尼日利亞的 1 154 美元,1 000—10 000 美元之間有16 個國家,10 000—20 000 美元之間有 7 個國家,20 000—30 000 美元之間有 12 個國家,30 000—40 000 美元之間有 10 個國家。按 PPP 計算,這 45 個國家的 GDP總和占世界的份額達 89.5%,人口占世界的 76.6%,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評估的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球主要國家凝聚力的特點。
表2 樣本國家在全球各大洲的分布情況
在國家凝聚力評估中,所選用的直接和間接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WB)、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等國際組織公開發布的統計數據,和世界經濟論壇(WEF)、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等權威研究機構公開發布的研究和調查數據;以及課題組開發的《國家凝聚力數據庫》《世界可持續發展數據庫》《國家健康數據庫》等。
3.1 國家凝聚力指數計算
對 45 個樣本國家的狀態層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按照等權加法求出 45 個國家的系統層凝聚力指數。
按照計算指標熵的公式計算,求得系統層各指標的初始權重 ωk 為:0.0428(物質凝聚力)、0.1272(精神凝聚力)、0.4520(文化凝聚力)、0.1380(政治凝聚力)、0.2401(安全凝聚力)(表 3)。
采用 DEA-WEI 模型,計算出每個國家 j 在其達到理想國家凝聚力時各指標的權重( k = 1, 2,…, s )。
隨后,可以根據初始權重 ωk計算出的初始國家凝聚力( j = 1, 2,…, s ),根據達到理想國家凝聚力時的權重計算出理想國家凝聚力( j = 1, 2,…, s ),計算理想國家凝聚力與熵權法確定的國家凝聚力的差 gj( j = 1, 2,…, s),對 g 進行標準化可以得到。變量j的值(表 4)。
根據以上所求各參數的值,采用極小極大參考點優化模型,可以求得權重( k = 1, 2,…, s ),對進行標準化可以得到 ωk。變量和 ωk的值(表 5)。
2.危害性。高校突發事件通常都具有較高的危害性,對學校帶來的影響較大,不僅可能會影響到學校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而且可能會對學校師生的思想觀念造成較大的沖擊,對后期教學工作造成影響。甚至該類型事件還可能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對社會的穩定帶來較大的影響。
對于系統層各凝聚力指數按照已求得的權重進行加權求和,最終,得到國家凝聚力總指數,并按照從高到低排列(表 6)。
根據 45 個樣本國家的國家凝聚力總指數,作出雷達圖(圖 1)。
圖1 45 個樣本國家凝聚力總指數排序圖
表4 國家凝聚力的值
表4 國家凝聚力的值
θj*gjgj*0.3480.7520.4030.030 0.7001.0000.3000.023 0.6850.9210.2360.018 0.6210.8510.2300.017 0.4040.7550.3510.026 0.7321.0000.2680.020 0.6050.9190.3140.024 0.5590.8920.3330.025 0.4930.8110.3180.024 0.8001.0000.2000.015 0.3780.7700.3930.029 0.7821.0000.2180.016 0.5910.8750.2840.021 0.6370.8940.2560.019 0.4790.8590.3800.028 0.3960.6700.2740.021 0.2740.6600.3860.029 0.4780.7490.2710.020 0.4760.7290.2530.019 0.5780.8490.2700.020 0.4880.7620.2730.020 0.4790.7870.3080.023 0.3680.7390.3710.028 0.3600.6390.2800.021 0.7571.0000.2430.018 0.7210.9950.2740.021 0.2280.6360.4070.031 0.7230.9760.2530.019 0.2320.5330.3020.023 0.2820.5990.3170.024 0.4270.7440.3170.024 0.5440.7850.2410.018 0.3850.7460.3610.027 0.4310.7800.3480.026 0.7330.9700.2370.018 0.4380.6840.2460.018 0.5790.8180.2390.018 0.7331.0000.2670.020 0.7661.0000.2340.018 0.4120.7380.3260.024 0.3300.6160.2850.021 0.2960.6740.3770.028 0.6630.8920.2290.017 0.6800.9430.2630.020 0.2340.6430.4090.031 θj p
表5 系統層指標最終權重
3.2 國家凝聚力評估分析
3.2.1 國家凝聚力總體分析
從 45 個所選樣本國家凝聚力指數評估結果來看,處于第一梯隊的前 15 個國家中,有大洋洲的 2 個國家,北美洲 2 個國家,南美洲的智利,亞洲的中國,其余 9 個國家為西歐和北歐國家,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是經濟發達、國民富裕,國家凝聚力構成的 5 個要素中,發展相對均衡,且較靠前;處于第二梯隊的 15 個國家有亞洲的新加坡、日本、韓國和馬來西亞 4 個國家,歐洲的 8 個國家,北美洲的墨西哥,以及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處于第三梯隊的 15 個國家有非洲的 4 個國家,亞洲的 7 個國家,南美洲 1 個國家,以及歐洲 3 個國家。這些國家大多為新興經濟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構成國家凝聚力的 5 種要素看,物質凝聚力在各國之間差異是最小的,其次是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而政治凝聚力和安全凝聚力各國之間差異較大。
3.2.2 國家物質凝聚力分析
從物質凝聚力指數評估結果來看,排在前 10 位的分別是澳大利亞、新西蘭、瑞典、芬蘭、加拿大、智利、丹麥、挪威、奧地利和阿根廷,排在后 10 位的是土耳其、印度、葡萄牙、新加坡、尼日利亞、比利時、日本、巴基斯坦、意大利和希臘,中國排在第 12 位。影響各國排序的主要因素為國家的財富增長速度,貧富差距和平均預期壽命等指標。
3.2.3 國家精神凝聚力分析
從精神凝聚力指數評估結果來看,排在前 10 位的分別為瑞典、丹麥、挪威、瑞士、芬蘭、荷蘭、中國、德國、奧地利和加拿大,排在后 10 位的國家分別為巴基斯坦、菲律賓、巴西、摩洛哥、委內瑞拉、阿根廷、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南非和尼日利亞。造成各國差異的主要影響指標是國家創新能力和進取意識,以及反映霸權紅利占用、環境福利占用、代內公平、代際公平的國家正義指標。
表6 45 個樣本國家凝聚力指數
3.2.4 國家政治凝聚力分析
從政治凝聚力指數評估結果看,排在前 10 位的國家分別為新加坡、芬蘭、丹麥、瑞士、新西蘭、荷蘭、瑞典、挪威、奧地利和澳大利亞,排在后 10 位的國家分別為印度、土耳其、羅馬尼亞、烏克蘭、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阿根廷、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造成各國差異的主要影響指標是政治清廉和政府權威性。
3.2.5 國家文化凝聚力分析
從文化凝聚力指數評估結果看,排在前 10 位的國家分別為荷蘭、希臘、丹麥、英國、中國、美國、比利時、日本、西班牙和加拿大,排在后 10 位的國家分別為阿根廷、捷克、以色列、摩洛哥、菲律賓、土耳其、委內瑞拉、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和烏克蘭。造成各國差異的主要影響指標為文化歷史和文化水平。
3.2.6 國家安全凝聚力分析
從安全凝聚力指數評估結果看,排在前10位的是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挪威、瑞典、荷蘭、芬蘭和丹麥,排在后 10 位的是泰國、以色列、土耳其、烏克蘭、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埃及、委內瑞拉、尼日利亞和巴基斯坦。造成各國排位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反映政治安全的主權獨立,反映國防安全的他國干預,反映社會安全的社會犯罪率等指標。
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 45 個樣本國家凝聚力狀態的分布規律,比較不同類型國家的國家凝聚狀況、趨勢、特征以及優勢與劣勢等,我們遴選了具有代表性的兩個“國家簇團”進行比較研究。
4.1 中國與美國、法國、英國、俄羅斯的國家凝聚力對比分析
中國與美國、法國、英國、俄羅斯 5 個國家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政治大國,我們對這 5 個國家的國家凝聚力指數進行了對比(表 7)。
表7 中國與美國、法國、英國、俄羅斯國家凝聚力指數對比
根據 5 個國家的國家凝聚力指數,畫出柱狀圖,可以進行更加清晰地比較(圖 2)。
圖2 中國與美國、法國、英國、俄羅斯國家凝聚力指數對比
從國家凝聚力指數評估結果對比看,中國、美國、法國、英國的國家凝聚力屬同一層級,相差較小,而俄羅斯的國家凝聚力最差,主要原因在于精神凝聚力和政治凝聚力較差。在構成國家凝聚力的 5 個因素中,國家之間的物質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差異最小,政治凝聚力和安全凝聚力差異較大。
4.2 中國與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的國家凝聚力對比分析
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和南非 5 個國家被國際上稱為“金磚五國”,是新興國家中的佼佼者,我們也對這 5 個國家的國家凝聚力指數進行了對比(表 8)。
表8 中國與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國家凝聚力指數對比
根據 5 個國家的國家凝聚力指數,畫出柱狀圖,可以進行更加清晰的比較(圖 3)。
圖3 中國與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國家凝聚力指數對比
在國家凝聚力層面,中國遠遠領先于其他 4 國。在45 個國家凝聚力排位中,中國位列第 14 位,其他 4 國均位于 21 名之后。精神凝聚力和政治凝聚力是造成國家凝聚力差異的主要因素。
1 劉學謙, 何新生, 甄翠敏, 等. 國家凝聚力理論與實證研究. 北京: 經濟日報出版社, 2013.
2 劉學謙. 中國國家凝聚力的內涵、特點及動力.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5):9-19.
3 楊多貴,周志田. 國家健康報告.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8.
4 楊多貴, 周志田. 國家健康報告第1號.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3.
5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 199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9.
6 Yang G L, Yang J B, Xu D L, et al. A three-stage hybrid approach for weight assignment in MADM. Omega, 2016. In press.DOI: 10.1016/j.omega.2016.09.011.
7 Hwang C L, Yoon K.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Berlin: Springer-Verlag,1981.
8 Zelen yM.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Mc-Graw-Hill, 1982.
9 Yang G L, Shen W F, Zhang D Q, et al. Extended utility and DEA without explicit inputs.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2014, 65: 1212-1220.
10 Yang J B. Minimax reference point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multiobjective optimis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 126(3): 90-105.
11 Forman E H, Gass S I.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n exposition. Operations Research, 1999, 49: 469-486.
12 Saaty T L.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Book Company, 1980.
13 Saaty T L. Axiomatic found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anagement Science, 1986, 32(7): 841-855.
楊多貴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院交叉科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科院交叉科學中心唐山科學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國家治理。E-mail: yangdg@casipm.ac.cn
Yang Duogui Director and Researcher of Division for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lso serves as Vice President of Tangshan Academ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main research field includ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E-mail: yangdg@casipm.ac.cn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National Cohesion in 45 Countries of World
Yang Duogui1,2Zhou Zhitian1Song Yaoyao1Zhang Gongwei2Yang Guoliang1
(1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2 Tangshan Academ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angshan 063000, China)
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an index system of national cohesion which consists of five supporting factors, including material, spirit, culture, politics, and security. The evaluation method to assess the national cohesion based on a three-stage approach for weight determination is developed, an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45 global sample countries i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cohesion is conducted on five 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BRICS countries.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national cohesion ranks 14th, which locates in the behind of the top tier of 15 countries among the 45 sample ones. For China, the spiritual cohesion is the factor with advantages, whereas the political cohesion is the disadvantageous factor.
national cohesion, index system, three-stage model,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資助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3AKS003)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6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