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超峰
?
“龐氏騙局”為何屢屢得手?
文/姜超峰
2016年1月31日,央視公布了e租寶的相關影視資料,21個嫌疑人被捕。引起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幾個30歲出頭的年輕人,如何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吸收資金500億元,欺騙了90萬名投資人?鈺誠公司的手段并不復雜,無非是推出項目,招投資人投資,許諾較高回報,吸新還舊,典型的龐氏騙局。
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這些騙局極易被拆穿。據報道,鈺誠曾公布了207家與鈺誠有關企業的名字,只有一家與該企業發生真實業務,其余均為虛假。投資人只要詢問這些企業,便知真假。可嘆的是,90萬人竟無一人上網查一查真偽,追一追項目進度,看一看業務的模式。在每人一臺終端手機的今天,在信息變得極易查詢的今天還出現這事,對信息化真是個莫大的諷刺。
分析下來,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利益的誘惑。首先,e租寶許諾一元起投,隨時贖回,保本保息,靈活支取,年化收益率9%~14.6%。在高收益面前,人們便失去正常的判斷力。加上e租寶在全國31個省區建立的幾百家分支機構,宣傳鼓動,強力推銷,使人感到公司實力強大,背景高深,值得信任。2013年,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后,余額寶在短期內聚集了5000億資金,在示范作用下,各種寶迅速大量涌現。人們信任余額寶,便推及信任其他的寶。其次,金融創新與違法集資的界限不明顯。在金融嚴管時期,只有銀行能進行存貸款業務,高額的利息差保護了銀行的利益。大量的民間資本左沖右突尋找出路,民間借貸試探著國家金融管理的底線。國家查處非法集資案層出不窮,民間資本炒房炒煤炒鋼炒地炒銦炒姜炒蒜炒綠豆,只要能作貨幣的載體,就被當作賺錢的工具。互聯網金融干脆成為準金融機構,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這一新事物的出現,讓所有銀行家“徹夜難眠”,也讓監管機構無所措手足,因為沒有法規可以援引該禁止還是該扶持。其三,考核機制和職責分工不健全,創新和管理的關系還沒處理好,致使反應遲鈍。上海鋼貿事件、各地發生的集資案、民間高利貸,誰都知道其存在,誰都知道后果嚴重,但誰都不說破,引火燒身事沒人肯干。直到上千家P2P公司跑路,投資人家產蕩盡時才出手查處。人民銀行等10部門出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認為,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其模式包含私募基金、股權眾籌、融資擔保、資產管理、P2P、理財等。但這個規定已經晚了2年多。那么,在2年多的時間里,互聯網金融應不應被監管?如果早一點管,e租寶的90萬投資人可能會減少損失。
我認為,對新出現的事物,要從本質上去認識。比如e租寶,要看它的商業模式是否有正常的收入來源,推出的項目是什么盈利模式,合作企業的行業利潤率是多少,高額利潤來自何處,投資的安全擔保是什么,企業負責人的高額消費、高額工資來自哪里等等。做企業,利益是其本質。沿著利益鏈條梳理,一定會發現本質。互聯網金融、供應鏈金融、在線供應鏈金融,不管叫什么名,金融是其本質。金融的基本業務是借貸,借貸的利差是金融機構的利潤來源。其他業務如結算、支付、交費、匯款、賣保險、買基金、銀行卡、自助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pos機、跨行轉帳、結算、代理、投資理財、融資擔保、資產托收、企業年金、企業現金管理、保函、信用證、托管、證券交易支付結算等都是增值服務。所有從事金融業務的單位都應該是企業法人,否則便不能承擔經濟責任。經濟責任的承擔能力應該與其資產的多少成正比,所有者權益多,其償付能力就強。一個注冊資本2億元的企業,負擔5000億元的存款,在出現變故時其償付能力可想而知。
我們期望,e租寶的事件越少越好,但遺憾的是類似欺騙案件越來越多。我突然發現,別人的教訓成不了自己的教訓,前車之覆并不能成為后車之鑒。這才是悲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