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北地區飛仙關組鮞灘儲層成巖作用——以宣漢—達縣及元壩區塊為例
郭彤樓
石油天然氣工程
川東北地區飛仙關組鮞灘儲層成巖作用——以宣漢—達縣及元壩區塊為例
郭彤樓
四川盆地東北部飛仙關組發育臺地邊緣暴露淺灘相鮞粒白云巖及臺地邊緣淺灘相鮞粒灰巖兩種儲層。根據常規巖石薄片觀察與陰極發光、掃描電鏡、包裹體測溫等資料的綜合分析,結合印支期以來元壩等地區構造活動強度、期次的研究,開展了鮞灘儲層特征及成巖作用研究。結果表明,宣漢—達縣地區鮞粒白云巖儲層物性明顯好于元壩地區鮞粒灰巖。宣漢—達縣地區鮞粒白云巖儲層在破裂、重結晶及溶蝕等成巖作用方面具強度大、期次多的特征,巖石發生了5期破裂及5期溶蝕,其中第二、第三、第五期裂縫及溶孔對儲層形成有利,重結晶作用強烈;元壩地區鮞粒灰巖儲層在破裂、重結晶及溶蝕等成巖作用方面具強度小、期次少的特征,巖石發生了3期破裂及3期溶蝕,其中第二期、第三期裂縫及溶孔對儲層形成有利,重結晶作用弱。白云巖宏觀特征研究表明,鮞粒白云巖是沉積形成的,不是灰巖交代產物。
鮞粒白云巖;鮞粒灰巖;破裂作用;重結晶作用;溶蝕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飛仙關組;川東北地區
來源出版物: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0, 31(5): 620-631
入選年份:2014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區奧陶系儲層形成的控制因素與復合-聯合成因機制
何治亮,彭守濤,張濤
摘要:對塔河油田442口鉆遇奧陶系井的巖溶型儲層段的研究表明,塔河地區中-下奧陶統碳酸鹽巖地層受到了加里東中期和海西早期兩期巖溶作用的改造,巖溶作用主要發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低溫大氣水條件下,受控于構造(原型盆地、構造變形)、層序(結構、樣式)、巖相(沉積相、成巖相)、流體(地表、地層、深源)和時間等5種因素,形成了儲集類型多樣、非均質性強、分帶性明顯的巖溶縫洞儲集體。北帶以大洞、大縫為主,中帶為孔-洞-縫型,南帶為局部有孔、洞的裂縫型儲層。不同地區和層系主控因素各不相同。塔河北部地區在長期和多期的暴露過程中,發生了多期巖溶旋回的疊加,儲層形成受控于以表生巖溶為主的單因素多期復合作用,形成了3套洞穴型儲層;在上奧陶統覆蓋較厚的南部地區,由于暴露時間短,巖溶作用相對較弱,有利儲層的發育同時受古地形及暴露時間、高能相帶、斷裂裂縫分布和后期埋藏溶蝕等多因素的聯合作用所控制。
關鍵詞:復合-聯合作用;成因機制;巖溶型儲層;碳酸鹽巖;奧陶系;塔河油田;塔里木盆地
來源出版物: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0, 31(6): 743-752
入選年份:2014
國內外油田提高采收率技術進展與展望
計秉玉
摘要:對國內外油田提高采收率技術發展作了概述,著重闡述了改善水驅、稠油熱采、化學驅、氣驅、微生物采油和物理法采油6個方面。目前,改善水驅、稠油熱采、化學驅和氣驅4類技術已進入礦場規模化應用,熱采和氣驅技術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化學驅技術主要應用在中國,而微生物采油和物理法采油技術尚處于探索、試驗階段。綜合國外經驗和我國具體情況,指出目前提高采收率技術的攻關方向和發展趨勢。研究認為,改善水驅技術通過層系細分重組和井網井型立體優化,建立合理、有效的注采系統,探索驅替剖面的均勻控制。稠油熱采技術綜合應用復雜結構井、蒸汽和各類助劑,改善稠油油藏開發效果。氣驅技術應用規模有不斷擴大的趨勢,隨著溫室氣體減排的要求,CO2驅油埋存項目不斷增加。化學驅技術向高溫高鹽油藏、大孔道油藏和聚合物驅后油藏發展。
關鍵詞:改善水驅;化學驅;稠油熱采;注氣;技術進展;提高采收率
來源出版物: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2, 33(1): 111-117
入選年份:2014
地震波形分類技術應用條件及其在葡北地區沉積微相研究中的應用
江青春,王海,李丹,等
摘要:在應用地震相分析軟件Stratimagic對葡北地區七克臺(Qkt)組進行地震相分析的過程中,對地震波形分類技術的應用條件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頻率大于40 Hz、信噪比大于25 db的地震資料可以較好地滿足地震波形分類的研究。構造形態平緩、斷裂不發育的地區運用波形分析效果較好。此外合適的地震時窗大小的選取和適當的波形分類數的設定也影響波形分類分析的運用效果。一般 5~8種分類數是比較合適的,與沉積微相類型的匹配效果較好。在此基礎上,運用該技術編制了葡北地區七克臺組的沉積微相,對比單井沉積微相分析結果發現,有86%以上的單井相分析結果與預測的沉積微相圖吻合,證實了地震波形分類技術預測沉積微相的可靠性。最后,運用該技術預測了該地區的砂體展布,為該地區下步隱蔽油氣藏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地震相;單井相;沉積微相;波形分類技術;砂體;預測;葡北地區
來源出版物: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2, 33(1): 135-140
入選年份:2014
四川盆地及其周緣上奧陶統—下志留統頁巖氣聚集條件
聶海寬,張金川,包書景,等
摘要:通過對 25處野外露頭的觀測、采樣以及吸附氣含量、地化參數和物性參數等測試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緣上奧陶統—下志留統黑色頁巖的沉積相、厚度及分布、有機質類型及含量、成熟度、孔隙度和含氣量等頁巖氣成藏條件。與美國主要產氣頁巖相比,研究區發育的頁巖具有沉積相有利、厚度大、有機碳含量高、成熟度高、孔隙度高和含氣量高等特點,具備頁巖氣藏發育的良好地質條件。此外,建立了預測頁巖氣藏發育有利區的參數模型,采用綜合信息疊合法預測四川盆地及其周緣上奧陶統—下志留統頁巖氣藏的有利發育區位于川南—黔北、鄂西—渝東和川(渝)東北—鄂西北等地。在各個有利區的具體指標中,川南—黔北有利區具有較高頁巖含氣量,是目前勘探較為現實的地區。根據實測含氣量,采用體積法計算研究區上奧陶統一下志留統頁巖氣資源量為(2.2~8.5)×1012m3,中值為5.3×1012m3。
關鍵詞:成藏條件;有利區帶;上奧陶統;下志留統;頁巖氣;四川盆地
來源出版物: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2, 33(3): 335-345
入選年份:2014
黔北地區下寒武統黑色頁巖儲層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李娟,于炳松,張金川,等
摘要:為了評價黔北地區下寒武統牛蹄塘組黑色頁巖的儲氣性能,對黔北下寒武統牛蹄塘組的 20余個露頭剖面進行了系統采樣和巖石物性、掃描電鏡、壓汞分析、比表面和孔徑等分析測試。初步研究結果表明:黔北地區下寒武統頁巖中石英含量平均為56.3%,黏土礦物平均含量為 30.5%,有效孔隙度平均為 8.24%,滲透率平均為0.127×10-3μm2,具有低滲致密的儲層特征;孔徑分布集中在4 nm左右,本區頁巖孔隙以中孔為主。孔隙體積與石英、黏土礦物和有機碳含量等的相關性分析表明,石英含量與微孔和中孔體積成負相關,而與宏孔成弱的正相關關系;黏土物質則正相反,與微孔和中孔體積成正相關,而與宏孔成弱的負相關關系;有機碳含量和中孔體積、宏孔體積成一定的正相關性;鏡質體反射率與宏孔體積成弱的正相關性。
關鍵詞:孔隙;儲層特征;黑色頁巖;牛蹄塘組;寒武系;黔北地區
來源出版物: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2, 33(3): 364-374
入選年份:2014
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長9油層組成藏地質條件
時保宏,姚涇利,張艷,等
摘要:通過對鄂爾多斯盆地長9油層組成藏地質條件的分析,認為長9油藏的油源主要來自于上覆長7油層組和其本身兩套烴源巖,但志丹地區長9油藏原油來源于長9烴源巖,無長7烴源巖的混入。長9油層組含油段主要集中在長 91亞段,儲集體主要發育于辮狀河三角洲平原相分流河道砂體及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砂體,部分為半深湖亞相濁積巖砂體。長9儲層的巖石類型主要為巖屑長石砂巖,以粒間孔為主,孔隙度、滲透率總體較低。平面上儲層物性分布差異性較大,姬塬地區砂巖粒度粗,粒間孔發育,物性最好;而發育碳酸鹽膠結物的洛川地區孔隙不發育,物性最差。根據源-儲關系,長9油層組主要發育上生下儲、自生自儲兩種成藏組合類型。據綜合分析,姬塬地區成藏條件較好,為下一步勘探的最有利區。
關鍵詞:成藏條件;長9油層組;延長組;鄂爾多斯盆地
來源出版物: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3, 34(3): 294-300
入選年份:2014
低滲透致密砂巖儲層成巖相類型及測井識別方法——以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下石盒子組
張海濤,時卓,石玉江,等
摘要: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是低滲透致密砂巖氣藏的典型代表,根據碎屑成分、成巖礦物組合、填隙物成分、成巖作用類型等特征,將蘇里格氣田盒8段儲層劃分為粒間孔+火山物質強溶蝕相、晶間孔+火山物質溶蝕相、晶間孔+巖屑溶蝕相、晶間孔+石英加大膠結相、水云母膠結+巖屑微溶蝕相和壓實膠結致密成巖相 6種成巖相類型,分析了不同成巖作用對測井響應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自然伽馬、聲波時差、密度及深側向測井等參數與成巖相的對應關系,建立了連續定量識別儲層成巖相的方法。利用該方法對Z65井測井資料進行了處理,通過與薄片鑒定及壓汞結果對比,驗證了方法的準確性。利用單井成巖相判別結果劃分蘇里格氣田盒 8段成巖相展布,其中氣田中部主要以粒間孔+火山物質強溶蝕相和晶間孔+火山物質溶蝕相為主,是有利的成巖相帶。
關鍵詞:成巖相類型;測井識別標準;致密砂巖儲層;蘇里格氣田;鄂爾多斯盆地
來源出版物: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2, 33(2): 256-264
入選年份:2014
鄂爾多斯盆地致密油、頁巖油特征及資源潛力
楊華,李士祥,劉顯陽
摘要:長慶油田對滲透率為0.3~1 mD的超低滲透油藏已實現了規模有效開發。考慮到鄂爾多斯盆地石油勘探開發實際,將儲集層地面空氣滲透率小于0.3 mD,賦存于油頁巖及其互層共生的致密砂巖儲層中,石油未經過大規模長距離運移的油藏稱為致密油,包括致密砂巖油和頁巖油2大類。延長組致密油主要發育于半深湖-深湖相區,以延長組7段(簡稱長7)油層組油頁巖、致密砂巖和湖盆中部的延長組6段(簡稱長6)油層組致密砂巖最為典型。致密油具有分布范圍廣,烴源巖條件優越,砂巖儲層致密,孔喉結構復雜,物性差,含油飽和度高,原油性質好,油藏壓力系數低的特點。納米級孔喉系統廣泛發育是致密油儲集體連續油氣聚集的根本特征,延長組致密砂巖儲層中大多數連通的孔喉直徑大于臨界孔喉直徑,滿足油氣在致密儲層中運移的條件。根據致密油層與生油巖層的接觸關系,確定了3種致密油儲集層類型:1)致密塊狀砂巖儲層;2)砂巖-泥巖互層型儲層;3)油頁巖型致密儲層。鄂爾多斯盆地長6和長7油層組致密油分布廣泛,初步預測致密油總資源量約 30×108t,其中長 7油層組頁巖油資源量超過10×108t,長7油層組致密砂巖油資源量約9×108t,長6油層組致密砂巖油資源量約11×108t。致密油資源是長慶油田實現年產油氣當量5000×104t并長期穩產較為現實的石油接替資源。
關鍵詞:致密砂巖油;致密頁巖油;致密油;致密油儲層;資源潛力;延長組;鄂爾多斯盆地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13, 34(1): 1-11
入選年份:2013
特低滲透砂巖油藏儲層微觀孔喉特征
王瑞飛,沈平平,宋子齊,等
摘要:通過巖心樣品的恒速壓汞測試,對特低滲透砂巖油藏儲層微觀孔喉特征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儲層有效喉道半徑、有效喉道體積、有效孔隙半徑、有效孔隙體積及孔喉比等特征參數與孔隙度、滲透率之間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對于孔隙度、滲透率較高的巖樣,有效喉道、有效孔隙發育程度較高,孔喉比較低;特低滲透砂巖油藏儲層孔隙結構具有中等孔隙和小喉道發育、孔喉連通性差及孔喉性質差異大的特點,開發過程中可能存在潛在的賈敏效應傷害。特低滲透砂巖油藏儲層性質主要由喉道控制,喉道半徑分類明顯。滲透率越低,喉道半徑與滲透率的相關性越好。喉道控制儲層滲透性,進而決定開發難度和開發效果。
關鍵詞:特低滲透砂巖儲層;孔喉特征;孔喉比;孔隙結構;特征參數;儲層性質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09, 30(4): 560-563
入選年份:2014
瓊東南盆地深水區多邊形斷層的發現及其油氣意義
吳時國,孫啟良,吳拓宇,等
摘要:在高精度的三維地震資料基礎上,利用層拉平和相干切片技術,在南海北部瓊東南盆地首次發現多邊形斷層。多邊形斷層是一種非構造成因的斷距微小的張性斷層。瓊東南盆地深水區的多邊形斷層長度為 150~1500 m,間距為150~3000 m,斷距為10~40 m,傾角為50°~90°,發育在3個層位。瓊東南盆地可以分為裂谷斷陷期和裂后熱沉降期兩個演化階段;裂后熱沉降期構造斷裂不發育,缺乏連接烴源巖和儲層的通道,不利的油氣疏導系統成為制約該期成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多邊形斷層的存在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它可作為油氣運移的疏導體系,使下部生油層中的油氣向上運移成藏,對南海北部裂后熱沉降期油氣運聚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瓊東南盆地;深水區;多邊形斷層;油氣運移通道;油氣成藏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09, 30(1): 22-26,32
入選年份:2014
用于提高低-特低滲透油氣藏改造效果的縫網壓裂技術
雷群,胥云,蔣廷學,等
摘要:在對低孔隙度、低滲透一特低滲透砂巖油氣藏壓裂中,由于儲層基質向裂縫的供油氣能力較差,僅靠單一的壓裂主縫(不管縫有多長、導流能力有多高)很難取得預期的增產效果。因此,提出了適合低孔隙度、低滲透、不含天然裂縫儲層的“縫網壓裂”技術。其核心思想是利用儲層兩個水平主應力差值與裂縫延伸凈壓力的關系,實現遠井地帶(而不僅僅局限于近井筒區域)的“縫網”效果,增加儲層基質向人工裂縫供油氣能力,提高壓裂增產改造效果。論述了“縫網壓裂”技術的適用條件、工藝設計思路及應用方法。在此基礎上,對“縫網壓裂”的實現途徑進行了探索,包括水平井及應用“層內液體爆炸”技術等。縫網壓裂技術對理論和現場施工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低滲透-特低滲透油藏;砂巖油氣藏;油氣藏改造;水力壓裂;縫網壓裂技術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09, 30(2): 237-241
入選年份:2014
為了讓校園漫游的體驗效果更具趣味,可以通過添加背景音樂、語音講解等功能。完成三維全景漫游系統的制作之后,為了保證系統的制作過程完整,漫游操作正常,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需要對其進行調試和完善。最后發布,720yun客戶端會自動將整個全景上傳到云端,上傳后720yun會提供該漫游系統的作品二維碼和作品網址,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進行觀看,也可以通過電腦打開網址進行觀看。
影響煤層氣井產量的關鍵因素分析——以沁水盆地南部樊莊區塊為例
陳振宏,王一兵,楊焦生,等
摘要:研究了沁水盆地南部樊莊區塊煤層氣投產井地質特征、壓裂增產工藝、生產狀況及排采技術等,分析了影響煤層氣單井產量的關鍵因素,并討論了提高煤層氣井單井產量需要關注的問題。研究結果表明,煤層氣高產井通常臨界解吸壓力與地層壓力的比值較高,壓裂施工時加砂量、用液量高;采用變排量施工工藝,控制裂縫形態,可提高壓裂效果;特別是煤層氣產出表現出“氣、水差異流向”規律:構造高部位利于產氣,構造低部位利于產水。在煤層氣開發中,必須保證科學的排采制度,堅持“緩慢、長期、持續、穩定”的原則,排采早期保證液面穩定緩慢下降。在產氣階段,要保持合理套壓,排采制度切忌變化頻繁,避免由于煤層壓力激動造成煤層坍塌和堵塞。
關鍵詞:煤層氣開發;產能;解吸壓力;地層壓力;影響因素;排采制度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09, 30(3): 409-412,41
入選年份:2014
塔里木盆地油氣輸導體系及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
武芳芳,朱光有,張水昌,等
摘要:塔里木盆地縱向上含油氣層系多,除二疊系外,自寒武系到新近系均獲得了工業油氣流;平面上,自盆地北部的庫車地區至盆地南部,自塔東地區至塔西南地區,均有油氣發現。油氣平面分布的廣泛性和垂向上的多層系與油氣輸導體系的類型及空間配置組合關系具有密切聯系。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發育了多種類型的油氣輸導體系,有不整合、斷層、裂縫、滲透性輸導層及火山剌穿等輸導體。其中:斷層輸導體是油氣垂向運移的高效通道,控制著塔里木盆地油氣的縱向分布范圍和規模;不整合輸導體是油氣長距離側向運移的通道,控制了油氣的平面分布范圍;滲透性輸導層既是油氣長距離側向運移的通道,也是重要的油氣儲集空間;而裂縫的最大作用則是增大滲透率,降低油氣運移的阻力,并可顯著改善儲層的儲集物性。總結了輸導體系的類型及其對油氣藏的控制作用,并探討了輸導體系有效性的主控因素,為塔里木盆地的油氣勘探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塔里木盆地;輸導體系;不整合;斷層;裂縫;滲透性輸導體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09, 30(3): 332-341
入選年份:2014
塔河奧陶系碳酸鹽巖油藏縫洞系統發育模式與分布規律
李陽,范智慧
摘要:塔河奧陶系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是以縫洞為主要儲集空間的特殊型油藏。區域構造演化與古巖溶發育關系密切,塔河地區奧陶系碳酸鹽巖經歷了加里東中期及海西早期巖溶作用,海西早期裸露風化殼巖溶作用是塔河巖溶儲集體發育的主要因素。塔里木盆地北緣一間房、硫磺溝、三道班和五道班等地區奧陶系古巖溶露頭地質調查及塔河油田儲集體發育特征揭示該區奧陶系碳酸鹽巖存在地下河系統型、巖溶洞穴型和溶蝕孔縫型3大類型的縫洞系統發育模式。地下河系統和巖溶洞穴是最主要的儲集體類型。斷裂帶附近是縫洞系統發育的密集帶;古地貌控制了縫洞系統的平面分布,巖溶臺地內的峰叢洼地區溶洞最發育,其次以巖溶緩坡內的丘峰洼地區和丘叢壟脊槽谷區古巖溶縫洞系統發育程度高;垂向上溶洞發育具有明顯分帶性,表層巖溶帶是最重要的巖溶發育段。
關鍵詞:塔河油田;奧陶系;碳酸鹽巖;縫洞系統;發育模式;分布規律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11, 32(1): 101-106
入選年份:2014
川中地區上三疊統須家河組儲層成巖相
張響響,鄒才能,朱如凱,等
摘要:利用鑄體薄片、陰極發光、掃描電鏡等資料,對川中地區上三疊統須家河組儲層成巖作用類型及特征進行了綜合研究,在此基礎上劃分成巖相類型,建立了不同類型成巖相測井曲線特征,進行了研究區須家河組成巖相縱向及平面分布研究。結果表明,研究區須家河組碎屑巖儲層經歷了機械壓實、硅質膠結、碳酸鹽膠結破壞性成巖作用及溶蝕、綠泥石膠結建設性成巖作用。將儲層劃分為低孔特低滲溶蝕相、特低孔超低滲壓實-溶蝕相、致密強壓實相、致密硅質膠結相、致密方解石膠結相5種成巖相類型。低孔特低滲溶蝕相及特低孔超低滲壓實-溶蝕相主要分布在須二段、須四段與須六段下部,致密強壓實相、致密硅質膠結相、致密方解石膠結相在縱向及橫向上封隔有利成巖相,形成巖性圈閉。平面上將川中地區須家河組儲集層劃分為低孔特低滲溶蝕相、特低孔超低滲壓實-溶蝕相及致密強壓實相分布區。
關鍵詞:川中地區;上三疊統;須家河組;成巖相;成巖作用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11, 32(2): 257-264
入選年份:2014
縫網壓裂技術及其現場應用
翁定為,雷群,胥云,等
摘要:針對低滲透、特低滲透儲層的縫網壓裂技術,完善了縫網壓裂的概念,指出縫網壓裂是在達到預期目標支撐縫長的主裂縫基礎上,形成多縫直至形成“縫網”系統。對不同類型的儲層,根據彈性力學假設,采用不同的平面模型,分析了形成縫網的力學條件。當施工時裂縫內凈壓力超過水平主應力差值與巖石抗張強度之和后,可在原始裂縫的基礎上形成新裂縫,實現縫網。研究了各種縫網壓裂施工方式,提出了目前可應用的縫網壓裂施工方法,并指出縫網壓裂的發展方向。采用縫網壓裂設計理論對F1-15井進行了縫網壓裂設計,施工取得成功。試驗結果表明,壓裂后效果顯著,分析顯示有多縫形成。
關鍵詞:縫網壓裂;應力場;凈壓力;分支縫;臨界壓力;縫內封堵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11, 32(2): 280-284
入選年份:2014
塔中北斜坡奧陶系鷹山組巖溶型儲層發育模式與油氣勘探
楊海軍,韓劍發,孫崇浩,等
摘要:塔中北斜坡奧陶系鷹山組頂部的不整合面發育大規模巖溶縫洞型優質儲層,目前已探明油氣儲量約2×108t。巖溶型儲層以大型縫洞儲集空間為主,貫穿于不整合面以下200 m范圍內,具有非均質變化的縫洞疊置連片且呈帶狀展布。這套儲層既與巖溶古地貌相關,又受多成因、多期次成巖溶蝕、斷裂裂縫、埋藏溶蝕疊加的綜合控制,其中斷裂和裂縫網絡是巖溶水的主要滲濾通道,不整合巖溶控制了儲層的橫向展布規模,埋藏溶蝕是優化儲集性能的關鍵。通過儲層主控因素的深入分析,建立了儲層疊合發育演化模式,綜合預測了儲層發育的有利區帶,指出在勘探中要注重不同井區之間的儲層類型和主控因素之差異性,優選主控因素以對勘探進行指導。
關鍵詞:塔中北斜坡;鷹山組;碳酸鹽巖;巖溶型儲層;斷裂;不整合巖溶;埋藏溶蝕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11, 32(2): 199-205
入選年份:2014
四川盆地南緣下志留統龍馬溪組頁巖氣儲層礦物成分特征及意義
陳尚斌,朱炎銘,王紅巖,等
摘要:運用X射線衍射技術,對四川盆地南緣長寧—興文地區下志留統龍馬溪組39個露頭泥巖/頁巖樣品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龍馬溪組泥巖/頁巖礦物成分以黏土礦物和石英為主,平均含量分別為53.39%和29.15%;其次為方解石,平均含量為5.46%;另外,還含有少量的長石、白云石、石膏、黃鐵礦等礦物。龍馬溪組為淺海陸棚沉積,對有機質的富集和保存有利,為頁巖氣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沉積條件;黏土礦物組合特征反映出龍馬溪組已經歷晚成巖階段,對應有機質演化的成熟-高成熟階段,具有適宜頁巖氣形成的成熟度條件。黏土礦物對頁巖氣藏的形成和開發有一定積極意義,龍馬溪組底部厚度約為30 m的地層,伊利石和綠泥石含量低、相應孔隙率高且脆性礦物石英含量大于50%,是理想的頁巖氣重點勘探開發層位。頁巖氣儲層礦物成分研究為其吸附儲存、裂縫評價、滲流運移、壓裂造縫和工藝性能等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頁巖氣;儲層;礦物成分;X射線衍射;龍馬溪組;下志留統;四川盆地南緣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11, 32(5): 775-782
入選年份:2014
川南下志留統龍馬溪組頁巖氣儲層特征
王玉滿,董大忠,李建忠,等
摘要:以單井儲層地質分析為基礎,結合其他鉆井、露頭資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從黑色頁巖沉積環境與分布、巖礦組成、儲集空間類型、儲滲條件、力學性質等方面,對川南下志留統龍馬溪組下段黑色頁巖的儲層特征進行了研究。初步證實該頁巖儲集條件與美國主力產氣頁巖相近,具有 4項顯著特征:1)黑色頁巖為深水陸棚相沉積,厚度大,分布穩定,廣泛分布于川南及其鄰區,沉積中心區厚度一般為20~135 m,其中富有機質頁巖段具高伽馬測井響應;2)石英、長石、碳酸鹽 3種脆性礦物含量超過40%,黏土礦物不含蒙脫石和高嶺石,具較高彈性模量和較低泊松比,質地硬而脆;3)發育殘余原生孔隙、有機質孔隙、黏土礦物層間微孔隙、不穩定礦物溶蝕孔等4種基質孔隙以及大量裂縫,其中有機質微孔隙和黏土礦物層間微孔隙是頁巖基質孔隙的主要組成部分;4)應用地球物理、老資料復查和實驗室分析等手段初步證實,川南龍馬溪組頁巖存在異常高壓特征,物性好于預期。總體認為,川南龍馬溪組黑色頁巖具備頁巖氣勘探開發的良好儲集條件。
關鍵詞:龍馬溪組;頁巖氣;富有機質頁巖;有機質孔隙;異常高壓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12, 33(4): 551-561
入選年份:2014
常見黏土礦物電鏡掃描微孔隙特征與甲烷吸附性
吉利明,邱軍利,夏燕青,等
摘要:野外采集的黏土巖的電鏡掃描圖像分析顯示,黏土礦物孔隙分布于顆粒之間和顆粒內部板片自然錯斷處,前者形態不規則,后者呈楔形或面狀縫隙。具層間結構的蒙脫石層內發育納米級連通孔隙。蒙脫石微孔隙最為發育,伊-蒙混層黏土次之,其粒間孔和層面縫隙為20~100 nm,層內連通孔隙小于50 nm。高嶺石黏土主要發育20~100 nm的粒間孔。伊利石和綠泥石晶體顆粒較大,以微米級孔隙為主。吸附實驗所反映的各種黏土礦物甲烷吸附能力與電鏡掃描反映的微孔發育程度相吻合,指示泥頁巖中的納米級微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泥頁巖的比表面積和氣體儲存能力。黏土巖的孔隙發育與巖石成因和成巖演化有關,孔隙大小主要受黏土顆粒大小的控制。
關鍵詞:黏土礦物;孔隙結構;甲烷吸附;頁巖氣;電鏡掃描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12, 33(2): 249-256
入選年份:2014
壓汞法和氣體吸附法研究富有機質頁巖孔隙特征
田華,張水昌,柳少波,等
摘要:頁巖儲層孔隙由宏觀裂縫到微觀納米級孔隙構成,具有較低的孔隙度。為了對頁巖孔隙進行有效分析,將頁巖中的孔隙分為3類并分別運用相應的方法對其進行測定:1)頁巖中的微孔(<2 nm)應用CO2低溫吸附法(D-R方法)測定;2)介孔(2~50 nm)應用N2低溫吸附法(BET理論)測定;3)宏孔(>50 nm)應用高壓壓汞法測定,進而對孔隙分布進行全面分析。利用以上方法對中國典型海相和湖相頁巖孔隙進行測定并分析孔隙發育控制因素后發現:1)四川盆地海相頁巖孔隙發育,其中牛蹄塘組、五峰組較好;2)頁巖中宏孔主要與礦物相關,微孔、介孔主要與有機質相關;3)隨著熱演化程度升高,頁巖中有機孔隙逐漸增大。
關鍵詞:頁巖;孔隙特征;壓汞法;氣體吸附法;控制因素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12, 33(3): 419-427
入選年份:2014
塔河油田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開發理論及方法
李陽
摘要:以塔河油田為代表的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是以大型溶洞和裂縫為主要儲集空間的特殊類型油藏,儲集體分布復雜,主體縫洞介質內流體流動不符合達西滲流規律,使得該類油田開發無法借鑒碎屑巖成熟的開發理論和技術。經過近年來的科技攻關研究,深化了縫洞型油藏儲集體形成機制,揭示了縫洞型油藏流體動力學機理,形成了超深層縫洞儲集體地球物理描述、多尺度巖溶相控縫洞儲集體建模、縫洞型油藏數值模擬3項關鍵技術成果。在塔河油田縫洞型油藏開發實踐中,有效指導了注水開發,提高了開發效果。
關鍵詞:塔河油田;奧陶系;碳酸鹽巖;縫洞系統;油藏開發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13, 34(1): 115-121
入選年份:2014
頁巖儲層微觀孔隙結構特征
楊峰,寧正福,胡昌蓬,等
摘要:為了研究頁巖儲層的微觀孔隙結構特征,應用場發射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了頁巖表面納米級孔隙微觀形態,并通過低溫氮吸附法測定了頁巖的氮氣吸附等溫線,同時結合高壓壓汞實驗對頁巖儲層孔隙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頁巖儲層孔隙處于納米量級,孔隙類型可分為有機質納米孔、黏土礦物粒間孔、巖石骨架礦物孔、古生物化石孔和微裂縫5種類型,其中有機質納米孔和黏土礦物粒間孔發育最為廣泛;頁巖孔徑分布復雜,既含有大量的中孔(2~50 nm),又含有一定量的微孔(50 nm);孔徑小于50 nm的微孔和中孔提供了大部分比表面積和孔體積,是氣體吸附和存儲的主要場所;頁巖閾壓非常高,孔喉分選性好,連通性差,退汞效率低,中孔對氣體滲流起明顯貢獻作用,微孔則主要起儲集作用。
關鍵詞:頁巖;納米級孔隙;掃描電鏡;氮氣吸附;高壓壓汞
來源出版物:石油學報, 2013, 34(2): 301-311
入選年份:2014
技術進步是推動美國頁巖氣快速發展的關鍵
黃玉珍,黃金亮,葛春梅,等
摘要:近年來,美國頁巖氣的勘探開發步入大規模快速發展階段。除了得益于天然氣市場需求的增長、國家政策扶持等因素外,技術進步是推動美國頁巖氣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其中鉆井、完井與增產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水平井鉆井、水力多段壓裂、重復壓裂、同步壓裂以及裂縫綜合監測等技術的突破與廣泛運用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美國頁巖氣勘探開發的巨大成功表明,只要突破傳統的勘探思想,堅持不懈地開展技術創新,仍然能夠使分布廣泛的頁巖氣資源量逐步轉化為經濟和技術可采儲量。
關鍵詞:美國;頁巖氣;技術進步;關鍵因素;水平井;壓裂;裂縫監測
來源出版物:天然氣工業, 2009, 29(5): 7-10,44
入選年份:2014
增產改造理念的重大變革——體積改造技術概論
吳奇,胥云,王騰飛,等
摘要:國外的研究成果表明:頁巖氣儲層具有改造體積越大、增產效果越好的特點,且壓裂裂縫不再是單一的對稱裂縫,而是形成裂縫網絡,由此產生了體積改造的理念。但迄今為止,國外還停留在提高儲層改造體積(SRV)這一層面。為了使體積改造在中國被正確接受并得到廣泛應用,升華了體積改造理念,提出了“體積改造技術”這一新概念,給出了廣義和狹義的體積改造技術定義,以及形成裂縫網絡的儲層條件、技術關鍵與主體技術;探討了傳統壓裂與體積改造裂縫的起裂模式,研究了形成剪切裂縫的凈壓力判定方程,重點比較了經典壓裂理論與體積改造下儲層滲流機理的重大變化,首次提出了基質向裂縫的全方位“最短距離”滲流模式,打破了以往研究水平井分段壓裂避免縫間干擾的傳統理念,建立了單簇裂縫誘導應力模型,并得到了實現體積改造的最佳縫間距離,可以指導優化段間距及多段分簇射孔。該成果為體積改造技術發展、完善及大力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體積改造;水平井;頁巖氣;裂縫網絡;多段分簇;短距離滲流;縫間干擾
來源出版物:天然氣工業, 2011, 31(4): 7-12,16
入選年份:2014
應用測井資料評價四川盆地南部頁巖氣儲層
齊寶權,楊小兵,張樹東,等
摘要:頁巖氣儲層的測井解釋在國內剛剛起步,與常規儲層相比有著不同的測井響應特征。因此,應用△logR方法(孔隙度和電阻率曲線重疊法)識別頁巖氣時應考慮到重疊基線的選取、巖性的變化等的影響;用電成像測井資料對不同地質特征的拾取、裂縫的有效性評價、地應力的分析是關鍵技術。經過對Wx井頁巖氣儲層部分物性參數的初步處理,有針對性地選取測井項目,探索出了對頁巖氣的測井解釋模式,這對今后頁巖氣儲層測井解釋評價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頁巖氣;儲集層;裂縫;參數;測井解釋;四川盆地;南
來源出版物:天然氣工業, 2011, 31(4): 44-47
入選年份:2014
中國非常規泥頁巖油氣藏特征及勘探前景展望
康玉柱
摘要:非常規油氣資源正在成為中國油氣勘探的重要對象之一,其中泥頁巖油氣藏是目前具現實意義的選擇。為此,歸納了中國非常規泥頁巖油氣藏的特征:1)暗色泥頁巖主要包括海相、海陸交互相、陸相泥巖和頁巖;2)常見的類型包括泥質泥頁巖、碳質泥頁巖、硅質泥頁巖、鈣質泥頁巖;3)主要形成于缺氧的閉塞海灣、(渴)湖、湖泊深水區、欠補償盆地及深水陸棚等沉積環境中;4)暗色泥頁巖有效性指標主要概括為:總有機碳含量超過0.5%、脆性礦物含量超過40%、埋藏深度淺于4000 m、有效厚度大于30 m、有效面積大于50 km2。基于暗色泥頁巖廣泛分布和對其油氣勘探已取得的突破,認為中國泥頁巖氣的資源量介于 60×1012~80×1012m3,勘探開發潛力大,是今后油氣勘探的重要領域之一。最后建議:中國泥頁巖油氣勘探開發應注意復雜地表、埋藏深度、后期保存、環境保護等特殊地質條件。
關鍵詞:中國;非常規油氣藏;暗色泥頁巖;油氣藏;油氣資源量;資源潛力;特殊地質條件
來源出版物:天然氣工業, 2012, 32(4): 1-5
入選年份:2014
頁巖氣納米級孔隙滲流動態特征
李治平,李智鋒
摘要:頁巖儲層的孔隙結構比較復雜,孔隙直徑較小,納米級孔隙普遍發育,大量的頁巖氣是以吸附態儲存于頁巖中的。頁巖氣開采時,納米級的孔隙結構和吸附氣解吸會引起孔隙結構改變,從而使頁巖滲透率產生動態變化。為此,基于毛細管模型,引用固體變形理論,研究了氣體分子在納米級孔隙中滲流動態特征。結果表明:孔隙直徑小于10 nm時,受擴散與解吸作用的影響,滲透率隨儲層壓力下降呈現出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孔隙直徑越大,滲透率拐點壓力值越低,滲透率下降速度越快;孔隙直徑大于20 nm,氣體分子間的擴散作用對滲流影響較小;壓力較低(小于10 MPa)時,氣體滲流受分子擴散效應作用明顯。
關鍵詞:頁巖氣;頁巖儲集層;滲透率;擴散;解吸;數學模型;滲流動態
來源出版物:天然氣工業, 2012, 32(4): 50-53
入選年份:2014
中國頁巖氣資源勘探開發挑戰初論
王道富,高世葵,董大忠,等
摘要:鑒于地質條件與國情的明顯差異,中國能否成功復制美國的頁巖氣革命成為時下關注的焦點。為此,分析了中國頁巖氣資源勘探開發擁有的良好機遇以及面臨的嚴峻挑戰。其中,機遇包括:1)中國能源結構亟待改善,天然氣需求量在未來5年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將增長1倍;2)能源需求量持續攀升,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年均消費量仍將以 19%的復合年增長率遞增;3)頁巖氣資源豐富,預測中國頁巖氣地質資源量為57×1012~244×1012m3,技術可采資源量為10.3×1012~47×1012m3;4)已初步形成了頁巖氣勘探開發技術。挑戰包括:1)獨特的頁巖氣形成與富集地質條件差異;2)資源前景與核心區尚不完全落實;3)勘探開發核心技術尚不掌握;4)勘探開發成本偏高;5)環境保護問題;6)盡管中國已將頁巖氣定義為一個新的礦種,但就其根源和本質,頁巖氣還是油氣資源中的一種類型,只不過與其他油氣資源相比具有其獨特性而已,因此非油氣企業貿然從事頁巖氣勘探開發將會面臨諸多挑戰;7)自頁巖氣被設立為新礦種起,政府管理工作的挑戰就產生了。結論認為:中國頁巖氣勘探開發正處在起步階段,有諸多基礎工作尚未深入開展,仍有系列嚴峻挑戰需要應對。既不能因噎而廢食,也需做好扎實工作。
關鍵詞:頁巖氣革命;中國;能源結構;需求量;資源量;勘探開發技術;發展機遇;挑戰
來源出版物:天然氣工業, 2013, 33(1): 8-17
入選年份:2014
蘇里格氣田開發技術新進展及展望
何光懷,李進步,王繼平,等
摘要:鄂爾多斯盆地蘇哩格氣田是我國最大的氣田,同時又是典型的“低滲透、低壓力、低豐度”氣藏,儲層非均質性強、有效砂體規模小,氣井單井產量低,壓力下降快,開發面臨重重困難。通過4年的評價工作,在開辟重大開發試驗區的基礎上,開展10項開發試驗,形成了 12項開發配套技術,解決了蘇里格氣田有效開發的技術難題;近兩年來,以提高單井產量、提高氣田采收率、提升氣田開發水平為目的,在深化儲層地質認識的基礎上,豐富完善了蘇里格氣田天然氣富集區篩選技術、提高采收率等技術,創新形成了叢式井、水平井開發配套技術;氣田開發方式由原來的單一直井開發轉變為叢式井,水平井并重開發,水平井單井產量超過直井的3倍,氣田采收率提高了15%,同時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為蘇里格氣田低成本有效開發提供了全新的、重要的技術保障,氣田開發水平和開發效益明顯提升。
關鍵詞:蘇里格氣田;開發;河流相;富集區;篩選;提高采收率;提高單井產量;叢式井;水平井
來源出版物:天然氣工業, 2011, 31(2): 12-16
入選年份:2014
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研究與實踐
王毅輝,李勇,蔣蓉,等
摘要:管道完整性管理可將風險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圍內,預防和減少管道事故的發生,經濟合理地保證管道安全運行。“十一五”期間,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針對其長輸和集輸天然氣管道場站的特點,按照管道系統完整性管理的理念和要求,在管道及場站管理系統、適用于不同介質工況的管道風險評價技術、管道完整性檢測技術、管道完整性評價技術、管道維修與維護技術、場站完整性管理配套技術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建立和完善了西南油氣田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技術體系、管理體系和實施模式,顯著提高了該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水平。這些研究成果和應用經驗不但為西南油氣田公司提高管理水平、確保管道場站安全運行提供了技術保障,也為其他油氣田公司推廣應用管道完整性管理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風險評價;完整性檢測技術;維修;維護
來源出版物:天然氣工業, 2013, 33(3): 78-83
入選年份:2014
四川盆地高含硫氣井完整性管理技術與應用——以龍崗氣田為例
馬發明,佘朝毅,郭建華
摘要:近年來,高酸性天然氣井越來越多,但因技術和施工的瑕疵,往往導致氣井功能不完整(如套管環空異常帶壓等),已成為影響氣井安全生產的重要問題。為此,在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完整性管理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四川盆地龍崗氣田高溫(130~150℃)、超深(6200 m)、高含硫(30~156 g/m3)、地層因素復雜等特點,從帶壓原因分析、井筒安全評估內容和流程、風險等級劃分和防控措施等方面開展了氣井完整性管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制訂了氣井完整性管理相應的對策,即:對于已完成的老井加強壓力、流體跟蹤評價分析,加強井下及井口腐蝕狀況監測、檢測工作,定期對井筒安全狀態進行評估,確保安全受控;對于待完成的新井,重點抓好井身結構、完井管柱設計與現場施工作業質量控制等環節,確保不形成新的環空異常帶壓氣井。現場應用結果表明,形成的氣井完整性管理方法及主體配套技術能夠滿足龍崗氣田安全生產的需要。
關鍵詞:四川盆地;龍崗氣田;高含硫氣井;完整性管理;環空帶壓;評估與完整性;安全生產
來源出版物:天然氣工業, 2013, 33(1): 122-127
入選年份:2014
頁巖氣井體積壓裂技術在我國的應用建議
陳作,薛承瑾,蔣廷學,等
摘要:頁巖氣因其儲層滲透率超低、氣體賦存狀態多樣等特點,決定了采用常規的壓裂形成單一裂縫的增產改造技術已不能適應頁巖氣藏的改造,必須探索研究新型的壓裂改造技術,方能使其獲得經濟有效地開發。為此,在總結分析美國頁巖氣儲層的巖性、物性、天然裂縫與力學性質特征的基礎上,依據復雜裂縫形成機理,提出了壓裂形成復雜縫網、增大改造體積的基本地層條件的觀點,歸納了直井和水平井體積壓裂改造工藝技術方法等。實踐表明:頁巖氣儲層獲得體積壓裂后不僅初期產量高,而且更有利于長期穩產;在我國壓裂增產改造將是開發頁巖氣最重要的技術手段。建議分海相、陸相兩大類型開展體積壓裂適應性、體積壓裂優化設計技術與實施工藝技術、壓后監測與評估技術等攻關研究。
關鍵詞:頁巖氣;體積壓裂;縫網;剪切裂縫;水壓裂;監測;建議
來源出版物:天然氣工業, 2010, 30(10): 30-32
入選年份:2014
對大川中地區上三疊統須家河組二、四、六段砂巖沉積相的再認識
蔣裕強,陶艷忠,沈妍斐,等
摘要:學界對四川盆地晚三疊世須家河期沉積相的認識一直存在較大分歧,觀點頗多。為此,基于露頭剖面觀察、取心井精細描述、單井剖面分析、實驗室薄片鑒定,結合大量測井資料的研究應用成果,綜合研究后認為: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區須二段砂體為濱淺瑚砂體,河流相砂體分布在龍崗—旺蒼以北、廣安以東的區域,川中西部—川西北部地區有海侵影響,形成質純的石英砂巖;須四段、須六段沉積期,除營山—八角場、廣安—河包場地區須四段及須六段下部發育三角洲分支河道外,其余大部分地區為河流入湖砂體在湖岸線不斷進退、湖面總體擴張的背景下經湖流、波浪再改造、再分配形成的濱淺湖灘壩砂體。結論表明:1)在川中南部地區由于受雷口坡期古凸起的影響,在該凸起區缺失須一—須二段下部地層;2)受湖流運動方向影響,湖盆中的砂體在川中南部地區呈北東向展布,而在川中北部地區則呈近東西向展布;3)灘壩砂體主體分布區是優質孔隙性儲層的發育區。
關鍵詞:四川盆地中部;晚三疊世;沉積相;新認識;河道砂體;濱淺湖灘壩砂體;海侵;優質儲集層分布
來源出版物:天然氣工業, 2011, 31(9): 39-50
入選年份:2014
鄂爾多斯盆地東部上古生界致密巖性氣藏成藏模式
李明瑞,竇偉坦,藺宏斌,等
摘要:鄂爾多斯盆地東部上古生界氣藏為典型的致密砂巖巖性氣藏,其特點是氣源充足、多層系含氣、致密砂巖儲集層發育、蓋層封閉條件相對較好。根據鄂爾多斯盆地東部氣藏形成特征,以成藏期次為主線,以致密巖性圈閉為重點,綜合考慮成藏主控因素,分別對早侏羅世末期、晚侏羅世中晚期、早白堊世末期、早白堊世末期至今4個具有代表性的階段進行了成藏模式分析,認為晚侏羅世中晚期及早白堊世末期是盆地東部天然氣成藏的關鍵時期。受致密巖性圈閉氣藏儲集層物性差的影響,輸導層不同決定了天然氣二次運移的方式不同,本溪組、太原組、山西組、下石盒子組形成的天然氣氣藏在平面上連片性好,而石千峰組及上石盒子組天然氣在輸導層發育的地方常形成“小而肥”的次生氣藏。
關鍵詞: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巖;巖性圈閉;次生氣藏;成藏模式
來源出版物: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9, 36(1): 56-61
入選年份:2014
地震沉積學及其在中亞南部地區的應用
張義娜,朱筱敏,劉長利
摘要:地震沉積學是利用地震資料研究沉積巖及其形成過程的一門新興學科。地震沉積學主要利用三維地震信息和現代地球物理技術進行沉積體系、沉積相平面展布以及沉積發育史研究,它強調在高精度等時對比層序地層格架的基礎上,利用地震資料的橫向分辨率、特殊地震處理技術(90°相位調整和地層切片技術),結合關鍵井巖性資料以及不同成因類型砂體的地貌形態,恢復沉積類型和沉積演化歷史。在中亞南部三維地震資料區下白堊統開展地震沉積學應用研究,通過對一系列地層切片的研究,結合鉆井巖心信息進行動態解釋,獲得了研究層段從下至上主要經歷了辮狀河三角洲相—湖相—三角洲相—湖相—辮狀河相的沉積演化過程的認識。
關鍵詞:地震沉積學;90°相位調整;地層切片;沉積演化
來源出版物: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9, 36(1): 74-79
入選年份:2014
塔東寒武系白云巖成因及儲集層演化特征
馬鋒,許懷先,顧家裕,等
摘要:通過巖心觀察、薄片鑒定、地球化學分析。研究塔里木盆地東部地區寒武系白云巖巖石學特征和地球化學特征,綜合分析白云巖成因及白云石化模式,揭示白云巖儲集層演化特征及有利儲集層發育機制。寒武系白云巖主要發育于上寒武統突爾沙克塔格組,主要分布在塔東西部的臺地邊緣帶和東部的中緩坡。碳、氧、鍶同位素分析和微量元素測試、流體包裹體測溫等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區泥晶—粉晶白云巖與細晶—粗晶白云巖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學特征,形成干超鹽度、埋藏和高溫熱液3種白云石化環境,經歷了滲透回流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和高溫熱液白云石化3種白云石化模式的疊加作用。研究區有利于優質儲集層形成的白云石化作用疊加方式主要有準同生期滲透回流白云石化+埋藏自云石化、滲透回流白云石化+高溫熱液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高溫熱液白云石化;不利的自云石化作用有單—白云石化和滲透回流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高溫熱液白云石化。
關鍵詞: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巖;成因;白云石化模式;白云石化環境;儲集層
來源出版物: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9, 36(2): 144-155
入選年份:2014
準噶爾盆地火山巖油氣藏分布規律及區帶目標優選——以陸東—五彩灣地區為例
楊輝,文百紅,張研,等
摘要:以巖石物性、重磁電震、鉆井等資料為基礎,根據研究區具體地質情況,提出火山巖分布預測、火山巖巖性預測、有利區帶及目標評價的重磁電震配套技術。通過在陸東—五彩灣地區的綜合應用,完善了現有的方法技術,形成了有效的重磁電震綜合勘探技術流程。對陸東—五彩灣地區火山巖氣藏分布規律進行了分析總結,提出了該區火山巖氣藏勘探的重要認識:磁力異常梯度帶是火山巖斷裂帶,斷裂控制了火山巖的分布,也控制了火山巖的局部構造;磁力異常梯度帶是火山巖裂縫發育帶,是火山巖儲集層發育的有利部位;近烴源巖磁力異常梯度帶是火山巖油氣藏的富集區帶。預測的有利區塊(區帶)、有利目標得到了鉆探證實,表明了本研究方法正確有效。
關鍵詞:準噶爾盆地;火山巖;氣藏;航磁;地震;重力;建場測深
來源出版物: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9, 36(4): 419-427
入選年份:2014
CO2驅替實驗壓力變化特性
沈平平,陳興隆,秦積舜
摘要:在CO2驅油試驗區的開發初期,地層壓力并沒有明顯上升,為了查明其原因,開展一維填砂模型和二維砂巖模型物理模擬實驗研究。一維填砂模型CO2驅替實驗顯示:在相同壓力下,隨著CO2溶解量的增加,蒸餾水、鹽水和原油3種流體的密度均上升后趨于穩定。結合液體升壓過程中的體積縮小量計算及蒸餾水溶解實驗,確認CO2在油相和水相中因溶解而導致液相體積縮小效應是填砂模型中壓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二維砂巖模型CO2驅替實驗過程中也存在壓力降低現象,對產出液體積倍數與驅替體積倍數關系曲線分析后提出:CO2在滲流時能進入油、水所不能進入的微小孔隙從而導致注入壓力降低,相對而言CO2在液相中的溶解效應可以忽略。孔隙度計算及不同生產控制方式下碳酸鹽巖巖心的CO2驅替實驗驗證了分析結果。
關鍵詞:壓力;CO2驅替實驗;溶解;微小孔隙
來源出版物:石油勘探與開發, 2010, 37(2): 211-215
入選年份:2014
準噶爾盆地陸東—五彩灣地區石炭系烴源巖
王緒龍,趙孟軍,向寶力,等
摘要:陸東—五彩灣地區天然氣具有典型的源控成藏特征,將露頭資料、鉆井資料和地震資料相結合,對陸東—五彩灣地區石炭系烴源巖的豐度、類型、成熟度特征進行了系統研究和評價。研究區石炭系烴源巖以深灰色泥巖和灰色泥巖為主,其次為凝灰巖、炭質泥巖、粉砂質泥巖和煤;上石炭統巴塔瑪依內山組(C2b)烴源巖豐度高于下石炭統滴水泉組(C1d),下石炭統烴源巖的類型好于上石炭統;石炭系烴源巖成熟度高值區分布在滴南凸起西段—五彩灣凹陷一帶,向南、北方向石炭系烴源巖的成熟度降低;石炭系烴源巖與火山巖的分布具有互補性,烴源巖呈東西向帶狀分布,烴源巖最發育區位于滴南凸起西段及其南部。
關鍵詞:陸東—五彩灣地區;石炭系;烴源巖特征;烴源巖分布
來源出版物:石油勘探與開發, 2010, 37(5): 523-530
入選年份:2014
再論庫車克拉蘇深部構造的性質與解釋模型
管樹巍,陳竹新,李本亮,等
摘要:從構造生長方式、沖斷序列、鹽聚集以及深淺層構造的疊置關系探討克拉蘇深部構造的性質與解釋模型。地震反射資料表明,克拉蘇深部構造南翼生長地層的褶皺樞紐由深至淺向北偏移,這些樞紐連線構成的生長軸面南傾,其北側地層的厚度明顯要比南側薄,此種生長地層結構與基底卷入式構造和鹽構造作用下的生長地層結構完全不同。通過對克拉2構造南北兩側斷層的運動學分析,認為北側斷層首先向北逆沖形成了克拉2構造,然后被后期更強烈的南側斷層切割,造成克拉2構造逾千米的垂向抬升,由此產生“泵吸”效應使周圍塑性巖層向斷裂下盤流入和聚集。據此模式建立的克拉蘇深部構造解釋方案由古近系鹽下和侏羅系煤下兩套沖斷系統組成,其中在鹽下構造內部,被切割的克拉 2構造的下半部分即是克深北背斜。克深北背斜帶和侏羅系煤下沖斷構造的發現,不僅拓寬了克拉蘇構造帶的勘探范圍,也顯示其尚有巨大的勘探潛力。
關鍵詞:生長地層;“泵吸”效應;鹽聚集;鹽下沖斷構造;煤下沖斷構造;克拉蘇構造帶
來源出版物:石油勘探與開發, 2010, 37(5): 531-536,551
入選年份:2014
四川盆地須家河組須一、三和五段天然氣源內成藏潛力與有利區評價
趙文智,卞從勝,徐春春,等
摘要:目前四川盆地須家河組天然氣藏勘探和發現主要集中于須二、四、六段,氣藏總體表現出充滿度不高、低部位含水飽和度偏高、儲量動用比例偏低、儲集層含氣范圍有限的特點,須一、三、五段則被作為烴源巖。在對須一、三、五段進行成藏條件研究和已知出氣點解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川西北、川西南和川中部分地區須一、三、五段發育規模較大的砂體,各段有利含氣面積約 5000~11000 km2,儲集層連續性較好,單層延伸長度達15~20 km,具備源內成藏的有利條件,可形成巖性或構造—巖性圈閉氣藏,比須二、四、六段的成藏潛力和豐度更好,經勘探可形成工業規模的天然氣儲量,今后應該加強上述地區須一、三、五段源內天然氣成藏研究與勘探力度,尤其是須三和須五段。
關鍵詞:源內成藏;有利地區;須家河組;四川盆地
來源出版物:石油勘探與開發, 2011, 38(4): 385-393
入選年份:2014
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大油氣區特征與主控因素
杜金虎,周新源,李啟明,等
摘要:成藏地質條件與典型油氣藏綜合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以奧陶系碳酸鹽巖非構造油氣藏群為主體,形成大面積復合連片的環滿加爾碳酸鹽巖大油氣區。碳酸鹽巖大油氣區多類型巖性-地層油氣藏縱向疊置、橫向連片,沿古隆起斜坡廣泛分布;儲集層非均質強、大面積展布,沿不同級別層序界面近層狀分布;油氣相態與物性多樣,呈“下氣上油”的分布特性;碳酸鹽巖油氣水產出變化大、遞減快,20%~30%的高效井支撐70%以上油氣產量。穩定的古隆起、廣泛發育的非均質儲集層與多期成藏等 3大要素的配置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大油氣區的形成與分布。鄰近烴源灶的古隆起長期穩定發育,是大油氣區儲集層發育的地質基礎與油氣運聚的指向區;儲集層特性造成不規則的縫洞型油氣藏群大面積斷續分布,油氣的富集受控于儲集層,儲集層是大油氣區形成與富集的關鍵;碳酸鹽巖多期油氣充注與調整具有普遍性,造成含油氣的廣泛性與油氣性質的多樣性。
關鍵詞: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大油氣區;儲集層;成藏
來源出版物:石油勘探與開發, 2011, 38(6): 652-661
入選年份:2014
頁巖油氣資源分級評價標準探討
盧雙舫,黃文彪,陳方文,等
摘要:研究頁巖油氣資源分級評價標準,以準確評價頁巖油氣資源潛力。對松遼、海拉爾、濟陽等5個地區烴源巖層地球化學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利用烴源巖含油量與TOC關系的“三分性”,按富集程度將頁巖油氣分為分散(無效)資源、低效資源和富集資源3級;有機質大量生油/氣的成熟階段對應富集頁巖油/氣窗,頁巖油氣資源級別按 TOC值劃分。結合頁巖中脆性礦物的含量、頁巖(層系)的厚度、埋深等,定義評價頁巖油氣可采性的可采性指數并建立其計算公式,以定量評價頁巖油氣的可采性。實際應用中,根據用 TOC-測井響應相關性確定的井剖面上的TOC值變化,可以得到不同級別頁巖的等厚圖及分級頁巖油氣資源量;再結合分級標準,利用TOC等值線和Ro等值線的疊合,可識別有利的頁巖油氣區。
關鍵詞:頁巖油;頁巖氣;資源評價;分級資源;分散資源;低效資源;富集資源
來源出版物:石油勘探與開發, 2012, 39(2): 249-256
入選年份:2014
中國致密砂巖氣及在勘探開發上的重要意義
戴金星,倪云燕,吳小奇
摘要:致密砂巖氣藏系指聚集工業天然氣的致密砂巖場暈或圈閉,根據其儲集層特征、儲量大小及所處區域構造位置高低,可將致密砂巖氣藏分為兩類:“連續型”致密砂巖氣藏和“圈閉型”致密砂巖氣藏,前者通常位于構造低部位,圈閉界限模糊,無統一氣水界面,往往氣水倒置,儲源一體或近源;后者位于圈閉高處,上氣下水,儲量規模較小但產量相對較高。中國致密砂巖氣都是煤成氣,組分以烷烴氣(C1—4)為主,甲烷含量最高,烷烴氣具正碳同位素系列;非烴氣(主要是CO2和N2)含量低。截至 2010年底,中國致密砂巖氣的儲量和年產量分別占全國天然氣儲量和產量的39.2%和24.6%,預計將來比例還會提高。與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氣相比,中國近期在非常規氣勘探開發中應以致密砂巖氣為先。
關鍵詞:中國;致密砂巖大氣田;地球化學特征;氣源;煤成氣;勘探開發;優先
來源出版物:石油勘探與開發, 2012, 39(3): 257-264
入選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