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土壤學

2016-10-22 07:28:51黃土高原縣域土壤養分空間變異特征及預測以陜西省橫山縣為例
中國學術期刊文摘 2016年17期

黃土高原縣域土壤養分空間變異特征及預測——以陜西省橫山縣為例

連綱,郭旭東,傅伯杰,等

土壤學

黃土高原縣域土壤養分空間變異特征及預測——以陜西省橫山縣為例

連綱,郭旭東,傅伯杰,等

研究土壤屬性空間變異及其分布特征與環境因子的關系,對于了解生態系統的過程具有重要意義。以橫山縣為例,采集了254個耕層(0~20 cm)土樣,利用數字地形與遙感影像分析技術,提取相關地形與遙感指數,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地形條件下土壤養分空間變異及分布特征,并結合回歸分析與地統計學進行空間分布預測。結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其養分含量差異顯著,水田和川地的有機質和全氮含量明顯高于其他土地利用類型,而全磷含量以梯田最高。不同坡度分析表明,“0~3°”坡度等級有機質和全氮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坡度等級;不同坡向土壤養分含量差異均不顯著,但存在一個明顯的趨勢,即陰坡有機質和全氮含量整體上要較陽坡高。土壤有機質與高程H呈現負相關,與坡向的余弦值cosα、復合地形指數CTI、修正后的土壤調節植被指數MSAVI及濕度指數WI呈正相關。土壤全氮與相關環境因子的關系基本與有機質的一致。而土壤全磷與修正后的土壤調節植被指數MSAVI及濕度指數WI正相關。土壤有機質和全氮用相關環境變量的多元線性逐步回歸模型擬合預測較好,而對于全磷,預測結果較差;回歸一克里格預測有效地減小了殘差,消除了平滑效應,與實測值較為接近,預測精度高于多元線性逐步回歸預測。

土壤養分;環境因子;空間變異;黃土高原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8, 45(4): 577-584

入選年份:2012

中國土壤可蝕性值及其估算

張科利,彭文英,楊紅麗

摘要:土壤可蝕性是評價土壤對侵蝕敏感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進行土壤侵蝕預報的重要參數。該文運用野外觀測資料,研究了我國不同水土流失區的土壤可蝕性值問題。根據實測資料,計算給出了一組土壤可蝕性實測值。并利用這組實測值,對我國土壤可蝕性估算問題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國外現有的可蝕性估算模型不能直接應用于我國土壤的可蝕性計算,估算值明顯大于實測值。但估算值與實測值之間存在有良好的線形關系。最后提出了我國不同地區及不同資料占有情況下的土壤可蝕性估算方法。該文研究結果可以直接用于我國土壤侵蝕預報中土壤可蝕性計算。

關鍵詞:土壤可蝕性;K值估算;土壤侵蝕;侵蝕預報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7, 44(1): 7-13

入選年份:2012

黑土有機質含量高光譜模型研究

劉煥軍,張柏,趙軍,等

摘要:通過對黑龍江省典型黑土區土壤樣品高光譜反射率的室內測定,研究了典型黑土可見光/近紅外波段光譜反射特性;利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以土壤光譜反射數據及其數學變換數據作為自變量,以黑土有機質含量對數變換數據作為因變量,建立黑土有機質含量高光譜預測模型,并對模型的穩定性和預測能力進行檢驗。結果表明:1)620~810 nm波段范圍是黑土有機質的主要光譜響應區域,最大響應值在710 nm附近;2)對光譜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可以部分消除不同土樣測試過程中存在的噪聲;3)模型及其檢驗的決定系數R2都在0.9以上,模型的總均方根差RMSE均小于2.1,模型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和預測能力,可以用于黑土有機質含量的快速測定;4)歸一化一階微分模型為最優預測模型。

關鍵詞:高光譜;黑土;有機質;光譜預測模型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7, 44(1): 27-32

入選年份:2012

茂蘭喀斯特原始森林土壤有機碳的空間變異性與代表性土樣采集方法

王世杰,盧紅梅,周運超,等

摘要:茂蘭原生林中20 m×30 m研究樣地存在著7類小生境:石面、土面、石土面、石溝、石縫、石坑、石洞。樣地內土壤有機碳的含量范圍為40.1~203.5 g·kg-1,樣點與小生境間土壤有機碳含量的變異系數分別為43%和41%;同類型小生境間為22%~42%;小生境內為14%~57%;說明樣地內土壤有機碳含量具有高度的空間變異性。為了促進巖溶山區土壤退化研究中數據之間的可比性,文中建議以土壤面積權重確定的小生境土樣組成樣地代表性土樣的方法。選取樣地內面積之和超過樣地總土壤面積95%以上的幾類小生境,由面積權重確定組成樣地土壤代表樣的各類小生境土樣樣品量,而各類小生境土樣則分別由以面積權重確定的同類小生境樣品量混合構成。利用該方法計算的研究樣地土壤有機碳含量的面積權重值為92.1 g·kg-1。

關鍵詞:土壤有機碳;空間變異性;代表性土樣;喀斯特;原始森林;茂蘭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7, 44(3): 475-483

入選年份:2012

水稻秸稈燃燒對土壤有機質組成的影響研究

黃兆琴,胡林潮,史明,等

摘要:研究生物質(水稻秸稈)燃燒行為對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組成的影響,探討不同燃燒次數下土壤中胡敏酸(HA)、富里酸(FA)、水溶性有機質(DOM)的含量和結構特征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土壤有機碳的變化僅在土壤表層幾厘米以內,隨燃燒頻次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減少量增加,而水溶性有機質及組分則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不同來源土壤的腐殖物質對生物質燃燒作用的響應不同,3種供試土樣中腐殖物質隨不同次數同強度秸稈燃燒并未呈現較一致的變化趨勢,但每一種土壤的HA和FA含量及HA/FA、E4/E6值均隨燃燒頻次的增加呈現規律性的升高或者降低,而且FA含量的變化是影響HA/FA值大小的主導因素。此外,通過紅外光譜圖可知,隨燃燒頻次增加,FA中芳香性成分和含脂肪族C—OH、C—O物質增加,而HA由于本身芳香縮和度高而無明顯變化。

關鍵詞:生物質燃燒;水溶性有機質;胡敏酸;富里酸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2, 49(1): 60-67

入選年份:2012

不同施肥模式對綠洲農田土壤微生物群落豐度與酶活性的影響

李晨華,賈仲君,唐立松,等

摘要:以中國科學院阜康荒漠生態系統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的長期定位試驗為平臺,利用熒光實時定量 PCR(Real-time PCR)技術,對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豐度進行了測定,并分析了土壤酶活性。結果表明:與無肥處理(CK)相比,20年長期單施化肥(CF)或者化肥配施秸稈(CF/OM)處理均顯著增加了土壤氨氧化古菌(AOA)與氨氧化細菌(AOB)的豐度。其中,土壤AOB最低增加了16倍,而AOA最多增加了3倍,表明 AOB可能在原位土壤氨氧化過程中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盡管CF/OM處理的作物產量與CF處理無顯著差異,但該施肥模式在維持作物產量的同時,其土壤微生物主要類群(真核微生物、細菌、古菌)數量最大,土壤有機碳含量最高,大多土壤酶活性高于其他處理,表明化肥配施有機肥有利于保持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對于提高土壤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長期施肥;灰漠土;微生物豐度;酶活性;熒光實時定量PCR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2, 49(3): 567-574

入選年份:2012

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紅壤水穩性團聚體及其碳、氮、磷分布特征

劉曉利,何園球,李成亮,等

摘要:針對江西紅壤地區不同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質量和肥力的相應變化,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紅壤旱地水穩性團聚體含量及其養分分布規律。研究表明,荒地土壤中>5 mm水穩性團聚體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花生地和果園土壤則以0.25~0.053 mm的水穩性團聚體為主。各肥力水平下,菜地土壤中除>5 mm水穩性團聚體外,各粒級團聚體中有機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顯著高于花生地、果園和荒地土壤。說明菜地土壤長期大量施肥,導致土壤碳、氮、磷養分含量均相對豐富。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紅壤中,有機碳、全氮主要分布在>5 mm、5~2 mm和2~1 mm的較大粒徑水穩性團聚體中。說明隨著團聚體粒徑增大,其有機碳含量增加,土壤全氮的消長趨勢和有機碳一致。土壤全磷較均勻地分布在水穩性團聚體中,如高肥力菜地和荒地土壤各粒級團聚體中全磷含量間均無顯著性差異。各利用方式旱地紅壤中2~1 mm和1~0.5 mm的水穩性團聚體含量與土壤有機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間均達到了極顯著正相關。

關鍵詞:旱地紅壤;土地利用方式;肥力水平;水穩性團聚體;碳、氮、磷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9, 46(2): 255-262

入選年份:2013

華北地區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的氮素循環與平衡

趙榮芳,陳新平,張福鎖

摘要:對華北地區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農田氮素輸入輸出的數量特征、平衡狀況進行了分析,并評估其優化潛力。研究表明,華北地區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農田每年的氮素輸入中,化學氮肥、農家肥、降水、灌溉、非生物固氮和種子帶入農田的氮分別為545、68、21、15、15和5 kg·hm-2·a-1,氮素年輸入總量為669 kg·hm-2·a-1;每年的氮素輸出中,作物收獲帶走的氮為311 kg·hm-2·a-1,而氨揮發、反硝化和淋洗損失的氮分別為120、16和136 kg·hm-2·a-1,氮素年輸出總量為583 kg·hm-2·a-1;氮素年盈余量為86 kg·hm-2·a-1。目前我國華北地區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農田氮素處于大量贏余狀態,從而導致氮素大量損失。因此,加強氮肥管理,提高氮肥利用率,加大有機肥施用的力度,是華北地區農田氮素資源管理的長期任務。

關鍵詞:氮素循環;氮素輸入;氮素輸出;氮素平衡;氮素損失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9, 46(4): 684-697

入選年份:2013

長期不同施肥對太湖地區典型土壤酸化的影響

張永春,汪吉東,沈明星,等

摘要:以太湖地區典型土壤黃泥土上26年的長期肥料定位試驗為例,研究不同施肥處理對研究區耕作層土壤(0~15 cm)酸化特征及酸化速率的影響。試驗采用裂區設計,主區為不施有機肥處理(C)和施有機肥處理(M),副區為不同無機肥及秸稈施用處理。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pH和土壤酸堿緩沖容量有顯著影響,增施有機肥的主區處理pH顯著低于不施有機肥處理,但對應的土壤酸堿緩沖容量略有上升;副區單施尿素處理和尿素增施水稻秸稈處理pH較不施尿素對照分別下降了0.45、0.66個單位,酸堿緩沖容量分別下降1.52、0.95 mmol·kg-1;各試驗處理的酸化速率為H+0.61~1.74 kmol·hm-2·a-1,單施尿素處理高于不施尿素處理,而尿素增施有機肥或水稻秸稈的大于單施尿素處理,以尿素配施有機肥和水稻秸稈處理最高。相關分析表明,各處理土壤pH與外源氮輸入量、土壤全氮及速效氮存在顯著的依變關系。尿素對土壤的酸化影響與有機肥及水稻秸稈存在差異,前者在降低土壤pH的同時還導致土壤酸堿緩沖容量的降低,而增施有機肥及水稻秸稈處理土壤緩沖容量保持穩定甚至提升,但其各自對土壤酸化的具體貢獻率等還需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酸化速率;黃泥土;長期施肥;pH;太湖地區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0, 47(3): 465-472

入選年份:2013

鹽漬化農田土壤斥水性與理化性質的空間變異性

郭麗俊,李毅,李敏,等

摘要:通過對新疆瑪納斯縣鹽漬化土壤三個不同尺度(間距分別為50、5及0.5 m)的284個樣點取樣分析測定,采用經典統計學、空間自相關、地統計學和分形理論對土壤斥水性與理化性質進行空間格局分析。結果表明:1)土壤斥水性和pH符合正態分布,其余土壤屬性符合對數正態分布。三尺度下土壤各屬性絕大多數表現為中等變異水平。2)三尺度下土壤各屬性的Moran’s I系數變化具有相似性,在-0.8~0.6范圍內波動。3)三尺度下土壤各屬性的半方差函數理論模型大多數能用球狀模型來擬合。4)在一定范圍內,土壤各屬性具有一定的分形特征,分形維數變化幅度為1.75~1.96。分析表明不同尺度下土壤斥水性與理化性質具有一定的差異。

關鍵詞:土壤斥水性;土壤理化性質;空間自相關;空間變異;分形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1, 48(2): 277-285

入選年份:2013

土壤團聚體中有機質研究進展

竇森,李凱,關松

摘要:團聚體和有機質是保持土壤結構和肥力的基礎,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場所,后者是前者存在的膠結物質。在現有資料中,分別以團聚體和有機質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報道較多,而團聚體中有機質性質的研究較少。本文從土壤有機質物理分組與化學分組相結合的角度,介紹國內外有關土壤團聚體中有機質的數量和特性及其對農業措施的響應方面的研究進展,內容包括團聚體分組、數量和穩定性,團聚體中的有機質的數量、未分組有機質的性質和腐殖物質組分的性質,顆粒分組中的有機質數量和性質,團聚體-密度聯合分組中的有機質的數量和性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長期耕作施肥對團聚體中的有機質的影響等。以期推動不同粒級團聚體和不同HS組分相互作用及其對土壤固碳和肥力貢獻研究工作的開展,為探索土壤有機質物理保護與化學保護之間的關系,揭示土壤固碳和培肥機理提供依據。

關鍵詞:土壤團聚體;有機質;腐殖物質組分;農業措施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1, 48(2): 412-418

入選年份:2013

基于鹽(堿)生植被蓋度的土壤堿化分級

張芳,熊黑鋼,安放舟,等

摘要:以土壤大面積堿化的新疆奇臺綠洲為研究區,探討了鹽(堿)生植被蓋度與土壤堿化指標 pH、堿化度(ESP)、鈉吸附比(SAR)、殘余碳酸鈉(RSC)、總 堿度(TA)的關系。研究表明:研究區土壤存在大量的可代換性鈉,堿化強烈。植被蓋度與各土壤堿化指標均呈極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其與 pH的相關系數最高,達0.810,其次為ESP,植被蓋度主要受土壤堿化程度的影響。以鹽(堿)生植被蓋度為主要依據并結合多種土壤堿化指標對研究區堿化土壤進行分級:植被蓋度50%左右,pH<8.0,ESP<3%,SAR<3,為非堿化土;植被蓋度10%~40%,pH 8.0~9.5,ESP 3%~35%,SAR 3~40,為堿化土;植被蓋度<10%,pH>9.5,ESP>35%,SAR>40,為堿土。以植被蓋度對堿化土壤的響應為依據建立的土壤堿化分級標準既拓寬了堿化土壤分級的研究視角,也符合研究區的實際情況。

關鍵詞:鹽(堿)生植被蓋度;土壤堿化指標;土壤堿化分級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2, 49(4): 665-672

入選年份:2013

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的小生境及其土壤異質性

劉方,王世杰,羅海波,等

摘要:通過對貴州南部茂蘭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中小生境的土壤進行調查及采樣分析,探討喀斯特微地貌的土壤多樣性及土壤性質的變化。結果表明:在小生境地表微形態和微地貌空間變異的影響下,石坑、石溝、石縫、石洞和土面的土壤分布及其性質出現明顯的水平空間變異。石洞土壤砂粒含量、>5 mm團聚體數量、容重明顯高于石坑、石溝、石縫和土面的土壤,而<1 mm團聚體數量、通氣孔隙度及腐殖酸、全氮、全磷、有效氮的含量則相反;石坑土壤<1 mm團聚體數量、通氣孔隙度及有機碳、腐殖酸、全氮、有效磷、有效鉀、有效銅、有效鋅的含量顯著高于石洞、石溝、石縫和土面的土壤,而黏粒含量、>5 mm團聚體數量、容重則明顯低于土面、石溝和石縫的土壤;石溝土壤的黏粒含量顯著低于土面和石縫的土壤,而<1 mm團聚體數量及有機碳、腐殖酸、全氮的含量則相反;石縫土壤有機碳、有效鉀的含量明顯低于土面、石溝的土壤。初步將喀斯特微地貌的土壤類型分為石洞型、石縫型、土面-石溝型和石坑型,其中土面-石溝型土壤分布最多,其次為石縫型。

關鍵詞: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小生境;土壤性質;異質性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8, 45(6): 1055-1062

入選年份:2013

中國土壤氮素研究

朱兆良

摘要:概述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土壤氮素研究的某些進展。主要包括:土壤氮素的本性和氮素肥力,有機肥料氮,農田中化肥氮的去向和氮肥增產效果,農田中化肥氮的損失對環境的影響和農業生態系統的氮素平衡。土壤氮素研究的進展得益于相關學科的進展。并強調指出,對我國來說,在研究的指導思想上必須高度重視高產與環境保護的協調與統一。

關鍵詞:土壤氮素肥力;氮肥;有機肥料;氮素循環;農業和環境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8, 45(5): 778-783

入選年份:2013

山東省設施蔬菜施肥量演變及土壤養分變化規律

劉兆輝,江麗華,張文君,等

摘要:山東省是中國蔬菜的主要產區,常年蔬菜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0%以上,設施蔬菜的面積占全國的近50%。1994—1997年山東設施蔬菜年平均施肥量達到 N 1351 kg·hm-2、P2O51701 kg·hm-2和 K2O 539.6 kg·hm-2,在這段時間內施肥量逐年增加,2004年的施肥量與1997年相比氮肥和磷肥的用量有所減少,鉀肥的用量有所增加,有機養分占總養分的比例明顯增加。設施蔬菜土壤養分表觀平衡為氮磷鉀均盈余,且盈余量較大。設施蔬菜在大量施肥的情況下,肥料的利用率較低,1997年壽光設施蔬菜氮肥的表觀利用率為21.33%,磷肥的表觀利用率只有2.82%,鉀肥的利用率較高達到61.34%。大棚蔬菜土壤pH值與露地相比有降低的趨勢,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露地土壤。山東省不同地區大棚土壤中堿解氮含量差異較大,以地處魯西的德州最低,壽光的最高,平均達到 205.4 mg·kg-1。不同地區大棚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差異很大,壽光設施蔬菜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最高,平均為225.2 mg·kg-1,土壤有效磷具有明顯的積累效應,設施種植時間與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間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性(r=0.550**,n=35)。土壤母質類型對土壤速效鉀具有一定的影響,壽光設施蔬菜土壤中速效鉀含量最高,平均為 369.7 mg·kg-1。土壤速效鉀也具有明顯的積累效應,設施種植時間與土壤速效鉀含量之間具有極顯著的正相關性(r=0.502**,n=35)。設施表層土壤中水溶性鈣的含量平均為 337.9 mg·kg-1,土壤水溶性鎂的含量平均為67.8 mg·kg-1,明顯高于露地土壤。設施蔬菜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露地土壤。

關鍵詞:設施蔬菜;土壤;施肥量;速效養分;微量元素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8, 45(2): 296-303

入選年份:2013

三種南方典型水稻土長期試驗下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Ⅱ.團聚體內有機碳的化學結合機制

周萍,宋國菡,潘根興,等

摘要:在對我國南方3種典型的水稻土有機碳團聚體分布研究的基礎上,對用低能量超聲波分散法分離得到的團聚體顆粒組進一步進行有機碳鍵合形態分析,考察不同鍵合態有機碳在不同粒徑團聚體的分布,由此探討這些水稻土中有機碳積累中物理作用基礎上的化學機制。結果表明:鈣鍵合態有機碳(Ca-SOC)多分布于2000~200 μm的粗團聚體顆粒組中,且在紫色水稻土中含量最高(達到9 g·kg-1左右),而紅壤性水稻土中最低(不到3 g·kg-1);相反,鐵鋁鍵合態有機碳(Fe(Al)-SOC)趨向于在細團聚體顆粒組集中,是<2 μm顆粒組中有機碳的優勢組分,且以紅壤性水稻土中最高(介于20~30 g·kg-1之間),紫色水稻土中最低(僅為10 g·kg-1左右),這與該團聚體顆粒組中鐵鋁氧化物的含量分布相吻合。統計分析表明,易氧化態碳(LOC)占有機碳(SOC)的比值與Ca-SOC占SOC的比值表現為正相關關系,而與Fe(Al)-SOC占SOC的比值表現為反相關關系。直徑為 2000~200 μm的粗團聚體中的 Ca-SOC和Fe(Al)-SOC對長期不同耕作和施肥的響應最為敏感,良好的耕作施肥下水稻土有機碳的積累主要表現為Fe(Al)-SOC的增加。氧化鐵鋁的含量與SOC和LOC的含量之間存在一定的依變關系,說明這些土壤發生的無機組成分在有機碳的保護與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以紅壤性水稻土粗團聚體中的氧化鐵鋁對有機碳的保護作用最強。由此看來,團聚體更新中物理保護的有機碳在細團聚體形成中進一步與氧化鐵鋁的鍵合可能是這些水稻土中有機碳穩定的重要機制。

關鍵詞:水稻土;有機碳;團聚體;農田管理;長期試驗;土壤固碳;化學保護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9, 46(2): 263-273

入選年份:2013

土壤總體酶活性指標的初步研究

和文祥,譚向平,王旭東,等

關鍵詞:土壤酶;總體酶活性指標;培肥措施;主成份分析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0, 47(6): 1232-1236

入選年份:2013

不同基因型水稻氮利用效率的差異及評價

張亞麗,樊劍波,段英華,等

摘要:隨著人們對農田氮肥過量施用導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和環境污染等問題認識的逐漸加深,不同基因型水稻氮營養效率的研究得到了普遍重視。采用177個粳稻基因型在兩個施氮水平下進行田間篩選試驗來評價水稻的產量、吸氮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變異情況。結果表明,隨著供氮水平的增加,水稻的產量和吸氮量隨之增加,氮生理利用效率卻隨之降低;在相同的供氮水平下,不同水稻基因型之間的產量、吸氮量和氮生理利用效率存在顯著差異。根據水稻在兩個供氮水平下的產量水平把水稻分為四個類型:雙高效型、低氮高效型、雙低效型和高氮高效型。氮高效基因型可描述為在不同供氮水平下都有較高的產量,同時意味著氮高效品種能吸收大量的氮或有較高的氮生理利用效率。水稻成熟時較低的秸稈氮濃度可表明水稻具有較高的氮生理利用效率。

關鍵詞:水稻;氮利用效率;氮生理利用效率;差異;評價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8, 45(2): 267-273

入選年份:2013

徐淮黃泛平原土壤有機質空間變異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趙明松,張甘霖,王德彩,等

摘要:土壤有機質含量是估算土壤碳儲量、評價土壤肥力和質量的重要指標,精確估算土壤有機質含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在徐淮黃泛沖積平原西北部選取了一個24 km×24 km方形區域為研究區,按照套合采樣方法,采集了168個耕作層土樣,測定分析土壤有機質含量和機械組成,運用地統計學方法和GIS技術研究了徐淮黃泛平原區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的空間變異特征,利用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定量分析了區域內土壤有機質空間變異的影響因素。統計結果表明,研究區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1.80±7.43 g·kg-1,屬中等水平,變異系數為34.08%,屬中等變異強度;地統計分析表明,研究區具有強烈的空間自相關性,結構變異占主導作用,各向異性顯著,在45°方向上變異程度最劇烈,土壤有機質呈條帶狀分布,自東北向西南呈遞減趨勢;方差分析和逐步回歸分析表明,土壤機械組成是研究區土壤有機質空間變異的主控因素,能夠獨立解釋空間變異的64.9%,其次是土地利用、成土母質、土壤類型,四個因子對土壤有機質空間變異的綜合解釋為74.6%。

關鍵詞:土壤有機質;空間變異;影響因素;地統計學;逐步回歸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3, 50(1): 1-11

入選年份:2013

中國農田重金屬問題的若干思考

曾希柏,徐建明,黃巧云,等

摘要:在對我國若干典型區域調研及資料分析的基礎上,作出了當前我國耕地重金屬主產區基本安全,重點區域風險較大的基本判斷,提出了針對農田土壤采用重金屬含量超標替代重金屬污染的觀點,指出我國農業主產區農田重金屬存在明顯的累積趨勢。同時,在對我國土壤重金屬鈍化和活化、植物吸收和阻控、微生物轉化和利用等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借鑒基礎上,提出了強化重金屬超標農田安全利用、重金屬含量閾值制訂、重金屬污染源頭和過程阻控、超標農田修復以及產地環境安全保障體系等系列建議。

關鍵詞:農田;重金屬;超標;風險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3, 50(1): 186-194

入選年份:2013

不同作物間作對黃瓜病害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影響

吳鳳芝,周新剛

摘要:分別采用RAPD和T-RFLP技術,研究了小麥、毛苕子和三葉草分別與黃瓜間作對黃瓜病害、黃瓜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和黃瓜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小麥、毛苕子與黃瓜間作均能提高黃瓜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其中,小麥-黃瓜間作對黃瓜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影響最為突出;3種作物分別與黃瓜間作均顯著提高了黃瓜產量(P<0.01),其中小麥-黃瓜間作的產量優勢最強;同時,3種作物分別與黃瓜間作均降低了黃瓜角斑病、白粉病、霜霉病和枯萎病的病情指數和尖孢鐮刀菌的數量。間作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減輕病害、提高黃瓜產量。

關鍵詞:間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病情指數;RAPD;T-RFLP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9, 46(5): 899-906

入選年份:2014

土地利用方式對濕潤亞熱帶土壤硝化作用的影響

蔡祖聰,趙維

摘要: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和30℃條件下對采自江西的自然土壤(森林和灌叢)和農業利用土壤(稻田、旱地和茶園)進行了實驗室培養,研究土地利用對硝化作用的影響。結果表明,由于土壤呈酸性(pH4.2~6.3,平均為4.9),供試土壤的硝化作用很弱甚至缺失。當無外加銨態氮時,土壤的硝化速率與有機氮礦化速率呈顯著的線性關系(P<0.01),而與土壤pH無關;當外加銨態氮使基質飽和時,硝化速率與土壤 pH顯著相關(P<0.01)。農業利用顯著提高土壤的硝化作用能力,絕大部分自然土壤(78%)的凈硝化速率小于凈礦化速率,無機氮以銨態氮為主,而絕大部分農業利用土壤(74%)的凈硝化速率大于凈礦化速率。農業利用通過提高土壤pH、氮肥施用刺激硝化作用及改善土壤磷素供應狀況等途徑促進土壤的硝化作用。農業利用土壤硝化作用能力的提高增加了氮肥以硝態氮形態淋失的風險。

關鍵詞:濕潤亞熱帶;酸性土壤;硝化作用;氮肥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9, 46(5): 795-801

入選年份:2014

不同工業企業周圍土壤-作物系統重金屬Pb、Cd的空間變異及其遷移規律

嚴連香,黃標,邵學新,等

摘要:對蘇南不同排污方式的 3個工業企業周圍土壤-作物系統的重金屬空間變異、遷移及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污水排放分別導致了氧化鉛廠(F1)和化工廠(F2)周圍農田土壤中Pb和Cd的聚集,其上作物的重金屬吸收量也明顯提高。而以大氣排放為主的冶金企業(F3)導致土壤中重金屬的輕微積累,也顯著提高了作物中Pb的含量。在空間分布上,污水排放企業周圍土壤和作物重金屬的強烈聚集區出現在企業排污口附近約50 m范圍內,并隨著距企業距離的增加重金屬含量呈指數降低,高于土壤背景值的污染范圍分別為400 m(F1)和100 m(F2)。進入土壤的Pb和Cd主要聚集在土壤表層0~20 cm范圍內。在企業污水灌溉的影響下,水稻PB和土壤PB、水稻Cd和土壤Cd均呈顯著的指數關系;小麥Cd和土壤Cd呈顯著的線性關系。當小麥和水稻Cd含量超過國家食品衛生標準(0.2 mg·kg-1)時,土壤中有效Cd含量分別為0.360 mg·kg-1和0.319 mg·kg-1,全Cd分別為1.50 mg·kg-1和1.42 mg·kg-1。而在大氣污染的影響下,土壤-作物中的重金屬無明顯的相關性。

關鍵詞:重金屬;土壤;作物;空間變異;遷移;排污模式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9, 46(1): 52-62

入選年份:2014

長江三角洲地區土壤環境質量與修復研究Ⅳ.廢舊電子產品拆解場地周邊農田土壤酸化和重金屬污染特征

徐莉,駱永明,滕應,等

摘要:對長江三角洲某典型廢舊電子產品拆解場地周邊基本農田保護區水稻土進行了采樣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質和重金屬污染特征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水稻土pH變化范圍為3.8~4.4,平均為4.1,較我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該區表層水稻土pH 6.0降低了2個單位,存在著嚴重的酸化現象。農田土壤中Cu、Cd全量平均值分別達到土壤環境質量二級標準值的8.6倍和31.0倍,綜合污染指數為32.3,已達嚴重污染程度。土壤pH降低提高重金屬的活性,Cu、Cd的0.1 mol·L-1HCl提取率分別達到了72.0%和50.8%。在水稻籽粒中,Cd的含量已達到國家糧食衛生標準的2倍多,對該農田保護區農產品安全構成風險,需要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控制和修復。

關鍵詞:農田土壤;廢舊電子產品拆解;土壤酸化;重金屬復合污染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09, 46(5): 833-839

入選年份:2014

不同耕種時間下土壤剖面鹽分動態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李寶富,熊黑鋼,張建兵,等

摘要:以新疆奇臺縣綠洲不同耕種時間土壤含鹽量為研究對象,運用聚類分析與相關分析法對其含鹽量變化規律、鹽分剖面類型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荒地轉化成人類熟作的農田(5 a以上)過程中,土壤剖面鹽分特征變化依次為表聚型、均勻型、震蕩型和底聚型。未耕地土壤含鹽量高,是典型的鹽漬土,且表層聚集現象明顯,含鹽量在表層(0~20 cm)占整個剖面的34.31%。耕種5、10 a的土壤,多為底聚型鹽分剖面。隨耕種時間加長,土壤各層含鹽量的活躍程度變化依次為活躍層、次活躍層和較穩定層;土壤含鹽量與有機質含量的關系由極顯著正相關轉變為極顯著負相關,而與土壤pH的關系變化則相反。有耕作活動的土壤鹽漬化發生了逆向演替,耕種10 a土壤平均含鹽量僅為未耕地的20.90%,脫鹽速度隨著時間的增加而減小,由早期(0~3 a)的1.56 g·kg-1·a-1,下降為后期(5~10 a)的0.04 g·kg-1·a-1。

關鍵詞:不同耕種時間;土壤含鹽量;動態變化;影響關系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0, 47(3): 429-438

入選年份:2014

不同培肥處理對土壤溶解性有機碳含量及特性的影響

高忠霞,周建斌,王祥,等

摘要:以黃土高原南部地區的長期肥料定位試驗為研究對象,通過室內測定及培養試驗研究了不施肥(CK)、撂荒(FA)、施氮磷鉀肥(NPK)、氮磷鉀配施有機肥(MNPK)和氮磷鉀配施秸稈(SNPK)培肥處理土壤中溶解性有機碳(DOC)的含量、結構特性及其降解特性。結果表明,在0~20 cm耕層土壤中,不同培肥處理土壤中DOC的含量變化范圍在4.65~8.94 mg·kg-1之間,平均為6.42 mg·kg-1,各培肥處理間差異明顯,其大小順序為MNPK>SNPK>NPK>FA>CK。由DOC溶液的UV280吸收值和腐殖化指數(HIXem)可以得出,不同培肥處理土壤中溶解性有機物中結構相對復雜的芳香化合物所占的比例明顯不同,其大小順序為 SNPK>MNPK>FA>NPK>CK。經過7D的生物降解培養,不同培肥處理土壤 DOC溶液的降解率變化范圍在19.3%~48.5%之間,平均為 28.6%,其大小順序為 CK>FA>NPK>SNPK>MNPK。隨著培養的進行,DOC溶液中結構較為復雜的溶解性有機物的比例上升。

關鍵詞:長期肥料試驗;溶解性有機碳;結構特性;生物降解特性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0, 47(1): 115-121

入選年份:2014

基于仙農熵的土壤多樣性和土地利用多樣性關聯評價

段金龍,張學雷

摘要:以南京市為例,將多樣性理論與方法應用于土壤和土地利用相關性評價中,對該市1986年和2003年的遙感數據進行了土地利用分類,計算了各土壤類型和各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組分多樣性指數以及多網格尺度下的空間分布多樣性指數,并提出一種用于評價土壤和土地利用相互關系的關聯系數,求算了5 km網格尺度下南京市典型土種單元同 9種土地利用類型之間的關聯系數。研究結果表明,1986年至2003年這10余年間,南京市土地利用的構成組分變化明顯,其中 1986年的構成組分多樣性為 0.361,2003年為0.444。2003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的空間分布離散性更高,5種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空間分布多樣性均有明顯增加。南京市典型土種與各土地利用類型關聯系數的計算結果表明,多組關聯系數的變化趨勢相同,由此推斷相比于1986年,2003年南京市土壤與土地利用之間的相互聯系更為復雜多變。

關鍵詞:土壤多樣性;仙農熵;南京市;關聯系數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1, 48(5): 893-903

入選年份:2014

黃土高原草地土壤有機碳分布及其影響因素

劉偉,程積民,高陽,等

摘要:以黃土高原水平方向的4種主要草地類型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不同草地類型土壤有機碳(SOC)的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土壤有機碳含量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20 cm土壤有機碳含量與20~40、40~60、60~80、80~100 cm有機碳含量差異顯著。4種草地類型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布規律:0~40 cm為高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40~100 cm為高山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4種草地類型中各土層土壤有機碳含量最高的是高寒草甸,其空間變異最大,最小的是荒漠草原,其變異最小。黃土高原上高寒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土壤有機碳均集中分布在淺表層 0~40 cm,分別占0~100 cm的71%、50%、46%,而荒漠草原各層分布較均勻;黃土高原土壤有機碳含量與海拔高度呈顯著正相關(P<0.01);0~40 cm土壤有機碳含量與土壤含水量呈顯著正相關(P<0.01);與全氮有極顯著的正相關性,相關系數達 0.9843;與年均溫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幾種草地類型100 cm深土壤有機碳含量與年降水量無明顯相關。

關鍵詞:黃土高原;草地;土壤;有機碳;分布特征;影響因素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2, 49(1): 68-76

入選年份:2014

浙江省1∶5萬大比例尺土壤數據庫

吳嘉平,胡義鐮,支俊俊,等

摘要:以浙江省為例,探討了省域大比例尺土壤數據庫的構建方法,并結合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建立了浙江省 1∶5萬大比例尺土壤數據庫,包括空間數據庫、屬性數據庫和元數據三部分。自主研發的土壤界線自動識別和半自動識別技術的采用,顯著提高了土壤圖數字化的精度與效率;土壤數據庫標準的制定保證了數據庫建設的規范、有序;參考地形圖、遙感影像等信息,對土壤圖圖面錯誤進行了拓撲學和土壤學修正,解決了原圖中存在的土壤界線遺漏、界線不連續、圖斑注記缺失等問題,顯著提高了土壤圖的質量;對縣、區土壤普查分類、省普查匯總分類及國家標準分類的歸屬關系進行了整理,解決了原普查成果存在的同土異名和異土同名問題。建立的浙江省土壤空間數據庫共劃分 156581個土壤圖斑,搜集整理土壤剖面 2677個,實現了全省土壤圖的無縫拼接、空間與屬性數據的關聯,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浙江省數字土壤的基礎。此外,對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進行了討論,指出了其改進的方向,期望在完善浙江省大比例尺土壤數據庫的同時,也為其他省區的大比例尺土壤數據庫構建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比例尺;土壤調查;數字化;土壤數據庫;浙江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3, 50(1): 30-40

入選年份:2014

內生細菌強化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研究進展

馬瑩,駱永明,滕應,等

摘要:近年來,植物修復因其獨特的優勢備受推崇,尤其是當前植物內生細菌的應用為植物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案。在植物修復過程中,耐重金屬的內生細菌利用與植物的共生互惠關系,通過自身的抗性系統緩解重金屬的毒性,促進植物對其遷移,并通過溶磷、固氮等途徑改善植物營養以及分泌植物激素、鐵載體、特異性酶、抗生素等作用,促進植物在逆境條件下的生長和對重金屬的富集。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關于重金屬抗性植物內生細菌促進植物生長、增強植物對重金屬的抗性以及影響重金屬在植物體內吸收、轉運和積累的作用機制,系統分析了內生細菌促進植物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機理,并進一步討論了植物內生細菌在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工程中的應用前景與研究方向。

關鍵詞:內生細菌;重金屬;植物修復;促生機制;污染土壤

來源出版物:土壤學報, 2013, 50(1): 195-202

入選年份:2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国产视频大全|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www.91在线播放|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男人资源站| 不卡视频国产|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毛片手机在线看| 久青草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18p|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伊人福利视频|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性欧美久久|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9999在线视频|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国产va视频| 欧美午夜性视频| 亚洲一区免费看| 久久黄色毛片| 亚洲动漫h| 五月婷婷伊人网|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欧美午夜精品| 日韩毛片基地| 任我操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新网址|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99久久精彩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色综合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无码人妻| 91在线高清视频| 日韩在线第三页|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91九色视频网|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a级毛片免费看|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午夜色综合|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