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運籌對超級雜交粳稻產量、品質及氮素利用率的影響
萬靚軍,張洪程,霍中洋,等
農藝學
氮肥運籌對超級雜交粳稻產量、品質及氮素利用率的影響
萬靚軍,張洪程,霍中洋,等
在高產施氮量條件下(225 kg·hm-2),按基蘗肥、穗肥不同施氮比例且穗肥依不同葉齡期追氮共設計了20種施氮模式,研究了其對超級雜交粳稻常優1號產量、氮素利用率及主要米質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氮肥運籌對常優1號產量影響極大,基蘗肥與穗肥施氮比例為58.34∶41.66,穗肥以葉齡余數4、2葉等量施氮時,產量最高;產量與總吸氮量、氮肥農學利用率、氮肥表觀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氮收獲指數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與產量呈二次曲線關系;隨著穗肥施氮比例的下降,稻米整精米率、蛋白質含量、堊白率、堊白度逐漸下降;膠稠度、直鏈淀粉含量呈直線上升趨勢;穗肥隨追肥葉齡期推遲,整精米率、蛋白質含量提高,而直鏈淀粉含量下降。膠稠度、外觀品質因基蘗肥施氮比例的不同而異。綜合來看,基蘗肥、穗肥施氮比例為6∶4,穗肥以倒4、2葉期追肥可使該品種超高產、優質、高效得到較好的協調統一。
超級雜交粳稻;氮肥運籌;產量;氮素利用率;品質
來源出版物:作物學報, 2007, 33(2): 175-182
入選年份:2012
我國茶樹無性系品種遺傳多樣性和親緣關系的ISSR分析
姚明哲,陳亮,王新超,等
摘要:利用ISSR分子標記分析了我國36個主要茶樹無性系品種的遺傳多樣性和親緣關系。結果表明 20個ISSR引物在供試品種中共擴增出368條譜帶,其中多態性條帶占總條帶的99.7%,引物的多態性信息指數(PIC)平均達 0.90。供試品種的基因多樣性(H)和 Shannon信息指數(I)分別為 0.23和 0.38。茶區內茶樹品種的遺傳多樣性低于總體水平,江南和華南茶區主栽無性系品種的多樣性高于西南茶區。AMOVA分析表明區域因素引起的變異(占5.6%)遠小于品種因素(占94.4%)。供試品種間的相似系數介于0.58~0.84,平均為0.69,顯示出我國茶樹主栽品種的遺傳基礎已相對比較狹窄。ISSR聚類分析表明,中國臺灣品種金萱與大陸品種的遺傳距離較遠,形成單獨的個類。35個大陸品種聚成一個大類群,其中除宜紅早形成獨立的個類外,其他品種又聚為3個亞類群。親緣關系樹狀圖在分子水平上顯示了我國主要茶樹無性系品種間的親緣關系,為今后茶樹育種親本的選配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茶樹;品種;ISSR;遺傳多樣性;親緣關系
來源出版物:作物學報, 2007, 33(4): 598-604
入選年份:2012
水稻生理生化特性對氮肥的反應及與氮利用效率的關系
曾建敏,崔克輝,黃見良,等
摘要:選用水稻氮高效基因型IR72和9311及氮低效基因型Lemont和PECOS,采用土培方法,在5個施氮量(0、0.51、1.02、1.53、2.04 g·N 缽-1,分別相當于0、75、150、225、300 kg·N·hm-2)處理下,研究了生理生化特性對氮肥的反應及與氮效率的關系。結果表明,在幼穗分化期,氮高效基因型水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對低,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高;不同氮效率基因型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含量的差異不大;兩種氮效率基因型間的凈光合速率(Pn)在幼穗分化期差異不明顯。而在齊穗期,氮低效基因型的 Pn比高效基因型的低 28.66%左右;氮低效基因型在兩個時期的單位葉綠素光合速率(Pn/Chl)比氮高效基因型分別低18.51%和29.67%左右。在成熟期,氮高效基因型干物質積累能力強,籽粒產量高。這些結果說明氮效率不同的基因型對氮肥的生理反應差異大。相關性分析表明,低氮水平時(0~1.53 g N 缽-1),GS酶活性與收獲時生物量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氮肥偏生產力(PFP)、氮肥農學利用率(AE)及氮素生理利用率(NUEb)分別與 GS活性、Pn/Chl和齊穗期的 Pn呈顯著正相關,而與可溶性蛋白含量、Rubisco含量顯著負相關;氮肥吸收效率(RE)與這些生理指標沒有顯著相關。結果表明水稻光合特征及氮代謝與水稻氮效率間存在緊密的關系,GS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對評價水稻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氮肥利用率(NUE);谷氨酰胺合成酶(GS);光合特性;Rubisco含量;水稻
來源出版物:作物學報, 2007, 33(7): 1168-1176
入選年份:2012
小冰麥(Triticum aestivum-Agropyron intermedium)對鹽脅迫和堿脅迫的生理響應
楊春武,李長有,尹紅娟,等
摘要:將兩種中性鹽(NaCl和Na2SO4)和兩種堿性鹽(NaHCO3和Na2CO3)按摩爾質量比1∶1混合,在60~300 mmol·L-1鹽濃度內模擬出5種強度的鹽脅迫條件,在30~180 mmol·L-1鹽濃度內模擬出6種強度的堿脅迫條件,并以此對小冰麥苗脅迫處理12 d。測定相對生長率(RGR)、含水量、丙二醛(MDA)、電解質外滲率、葉綠素、類胡蘿卜素6項脅變指標和Na+、K+、脯氨酸、甜菜堿、有機酸5種溶質含量。結果表明,堿脅迫下小冰麥的各項脅變反應均明顯大于鹽脅迫下。在本試驗條件下,小冰麥可耐受的最高鹽脅迫濃度為300 mmol·L-1,而堿脅迫僅為 150 mmol·L-1。堿脅迫造成小冰麥光合色素含量急劇下降,可能是其危害甚于鹽脅迫的原因之一。堿脅迫下有機酸大量積累可能是小冰麥響應堿脅迫的特殊生理機制。試驗結果證明鹽、堿脅迫是兩種性質不同的脅迫,不僅對植物的作用機制不同,而且植物的適應機制也不同。
關鍵詞:小冰麥;鹽脅迫;堿脅迫;生理響應
來源出版物:作物學報, 2007, 33(8): 1255-1261
入選年份:2012
超級雜交中秈水稻物質生產特性分析
吳文革,張洪程,錢銀飛,等
摘要:以具代表性的5個秈型超級稻為材料,用汕優63作對照,比較研究了超級中秈雜交稻物質生產與分配的特性。超級稻具有顯著的物質生產與積累優勢,產量隨成熟期物質積累量的增加而提高。超級稻的物質生產優勢集中在中期和后期,產量與拔節前的干物質積累量相關不顯著,與拔節至抽穗期的積累量呈顯著正相關,與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質積累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超級稻抽穗期營養器官貯存了較多的結構物質但干物質表觀輸出量均低于對照,平均少148.5 kg/hm2,表觀輸出率也低,平均低2.5個百分點。超級稻的葉面積及光合勢的顯著提高促進了群體生產率的提高,大田期平均群體生產率比對照高4542(m2·d)/hm2。
關鍵詞:超級稻;物質生產;作物生長率;光合勢;葉面積指數;凈同化率
來源出版物:中國水稻科學, 2007, 21(3): 287-293
入選年份:2012
我國水稻主栽品種SSR多樣性的比較分析
華蕾,袁筱萍,余漢勇,等
摘要:采用40個SSR標記,比較分析了151份20世紀50年代(78份)和近10年(73份)我圍常規稻主栽品種的遺傳差異,發現有 39個標記具有多態性,多態性位點共檢測到213個等位基因,每個位點2~11個,平均5.5個;平均Nei基因多樣性指數(He)為0.649,范圍在 0.309(RM174)~0.869(RM418)。秈粳亞種間SSR多樣性差異明顯,秈稻平均等位基因數(Na)和Nei基因多樣性指數(Na=4.4,He=0.458)均高于粳稻品種(Na=4.0,He=0.395)。比較了78份20世紀50年代與73份近10年水稻主栽品種的遺傳多樣性,秈、粳亞種表現出相近的變化趨勢,即Nei多樣性指數和等位基因數20世紀50年代主栽品種高于近10年的。雖然Nei基因多樣性指數的變化并不顯著(秈稻:z=1.471,P=0.141;粳稻:z=1.932,P=0.053),但等位基因數目的變化達到顯著水平(秈稻:z=2.677,P=0.007;粳稻:z=3.441,P=0.001)。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遺傳變異絕大部分存在于兩時期內,盡管時期間平均貢獻的遺傳變異僅占1.9%,但仍然達到5%的顯著水平;秈、粳亞種兩時期間平均貢獻的遺傳變異高于整個分析樣本,分別為 5.0%和 8.2%;秈、粳亞種不同位點的遺傳分化程度也各不相同,秈稻和粳稻品種分別有13個(占33.3%)和11個(占28.2%)SSR位點的等位基因在兩時期間差異顯著,而其余位點的遺傳變異則是因時期內品種間的差異引起的。研究表明近 10年我國常規稻主栽品種丟失了一部分等位基因,水稻育種仍應加強更廣泛的種質親本的選擇。
關鍵詞:水稻;主栽品種;微衛星標記;遺傳多樣性;分子方差分析
來源出版物:中國水稻科學, 2007, 21(2): 150-154
入選年份:2012
鹽脅迫條件下甜高粱幼苗的光合特性及光系統Ⅱ功能調節
葛江麗,石雷,谷衛彬,等
摘要:通過氣體交換和葉綠素熒光猝滅動力學研究了鹽脅迫對甜高粱幼苗碳同化能力和光系統Ⅱ光化學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50和100 mmol·L-1的鹽(NaCl)處理對葉綠素含量、相對含水量和膜質過氧化程度影響很小;200 mmol·L-1NaCl處理導致葉綠素含量和相對含水量明顯下降、膜質過氧化程度增加。50 mmol·L-1NaCl處理未影響甜高粱幼苗的凈光合速率;NaCl濃度大于50 mmol·L-1時,凈光合速率開始迅速降低;同時,氣孔限制值(Ls)也減??;而且,光合能力的下降未能通過增加 CO2濃度得以恢復。甜高粱幼苗的初始熒光(Fo)、最大熒光產量(Fm)和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只在200 mmol·L-1NaCl處理時有較大程度的下降。此外,50 mmol·L-1NaCl脅迫也沒有影響甜高粱幼苗的熒光猝滅動力學參數;當 NaCl濃度大于 50 mmol·L-1時,光系統Ⅱ開放反應中心轉化效率(F'v/F'm),光化學猝滅系數(qP)和光系統Ⅱ實際光化學效率(ΦPSⅡ)開始下降,而非光化學猝滅(NPQ)提高。因此認為,鹽脅迫導致的碳同化能力的降低屬于非氣孔限制;碳同化能力的降低改變了甜高粱光系統Ⅱ的激發能利用和分配。100 mmol·L-1鹽脅迫條件下,甜高粱幼苗主要通過增加熱耗散來消耗過多的激發能,而200 mmol·L-1鹽脅迫條件下通過減少光能吸收和增加熱耗散來維持光能捕獲和利用的平衡。
關鍵詞:鹽脅迫;光合作用;光系統Ⅱ;甜高粱
來源出版物:作物學報, 2007, 33(8): 1272-1278
入選年份:2012
群體密度對玉米莖稈抗倒力學和農藝性狀的影響
勾玲,黃建軍,張賓,等
摘要:適當增加種植密度是提高玉米產量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倒伏是玉米增加群體密度的主要限制因素。2005—2006年以莖稈抗倒伏性不同的3個品種(稀植大穗型品種京科519、耐密抗倒型品種登海3719和當地主栽品種農大108)為材料,設3.0、5.25、7.5、9.25、12.0萬株·hm-25個密度處理,研究了種植密度對莖稈的抗倒力學和農藝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群體密度的增加,莖稈的壓碎強度(SCS)和外皮穿刺強度(RPS)以及節間直徑、干重(DW)、干物質百分比、單位莖長干物質重(RDWL)顯著降低,而節間長度有所增加,以上這些變化在供試品種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莖稈抗倒力學性狀隨群體密度呈指數曲線(y=aebx)變化。莖稈抗倒力學性狀與農藝性狀密切相關。節間伸長慢且節間變細可能是耐密品種在高密度群體下的適應性表現,而節間干物質積累、尤其高位節間的干物質積累較高的品種抗倒伏能力強。在玉米抽雄前1周莖稈第4節間及其以上節間干物質百分比大于 7.5%,單位莖長干物質重(RDWL)高于0.2 g·cm-1時較為抗倒。逐步回歸分析表明,單位莖長干物質對莖稈壓碎強度(SCS)和外皮穿刺強度(RPS)的正向影響最大,可以作為玉米抗倒伏品種選擇的重要農藝指標。
關鍵詞:玉米;群體密度;抗倒力學;農藝性狀
來源出版物:作物學報, 2007, 33(10): 1688-1695
入選年份:2012
秸稈還田配施化學氮肥對冬小麥氮效率和產量的影響
趙鵬,陳阜
摘要:2006—2007年生長季,通過田間定位試驗,研究了秸稈還田配施化學氮肥對冬小麥產量干物質積累、氮效率和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單施氮肥相比,秸稈還田配施氮肥的冬小麥全生育期干物質積累總量較高,干物質積累量及其占全生育期干物質積累量的百分比抽穗前階段較低,而抽穗到成熟階段則較高。秸稈還田配施純氮90、180、270和360 kg·hm-2比單施同量氮肥分別增產7.1%、8.4%、11.1%和10.2%,其中秸稈還田配施純氮270 kg·hm-2的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各處理。秸稈還田配施氮肥比單施氮肥提高冬小麥的氮效率,氮肥表觀利用率、氮素生產效率和氮肥農學效率分別提高3.3%~9.2%、0.7~4.0和2.7~7.3 kg·kg-1。
關鍵詞:秸稈還田;氮肥;冬小麥;氮效率;產量
來源出版物:作物學報, 2008, 34(6): 1014-1018
入選年份:2012
氮肥運籌模式對小麥莖稈抗倒性能的影響
魏鳳珍,李金才,王成雨,等
摘要:以高產強筋小麥品種煙農 19為試驗材料,通過不同施氮水平(202.5、270.0和337.5 kg·hm-2)和不同基追比例的施肥試驗,對小麥莖稈結構和細胞壁化學成分及莖稈抗倒指數(CLRI,莖稈機械強度/莖稈重心高度)等生理生化指標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氮肥運籌模式顯著影響小麥莖稈抗倒能力?;抗潌栭L度和含氮量均隨施氮水平和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基部節間粗度、稈壁厚度、節問充實度、機械強度則表現相反。而細胞壁纖維素、木質素含量和CLRI則隨施氮水平的增加呈現出先增后降的趨勢,但隨基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CLRI與基部節間粗度、壁厚、充實度及機械強度呈極顯著正相關,而與基部節間長度和氮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CLRI可作為小麥抗莖倒伏能力的綜合評價指標。
關鍵詞:冬小麥;氮肥運籌模式;抗倒性能;莖稈抗倒指數
來源出版物:作物學報, 2008, 34(6): 1080-1085
入選年份:2012
云南茶樹資源遺傳多樣性與親緣關系的ISSR分析
劉本英,李友勇,唐一春,等
摘要:以8個種群134份云南茶樹資源為材料,應用ISSR標記方法,進行了遺傳多樣性與親緣關系分析。結果表明,18個多態性ISSR引物對全部試驗材料進行PCR擴增,共獲得475條穩定的譜帶,其中多態性譜帶470條(占 98.9%),說明遺傳多樣性豐富。應用 Nei-Li相似系數法估算了134個材料間的相似系數為0.445~0.819,平均為0.512,說明茶樹資源間的遺傳基礎較寬。對134份茶樹資源的分子系統聚類分析(UPGMA)將資源分為3大組,聚類結果與地理距離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主成分分析的結果與系統聚類基本一致,但是主成分分析更加直觀清晰地顯示各個材料間的親緣關系。大廠茶等8個種群間的遺傳相似系數介于0.850~0.987間,平均為0.92,表明不同種群間的遺傳差異較小。
關鍵詞:云南;茶樹資源;ISSR;遺傳多樣性;親緣關系
來源出版物:作物學報, 2010, 36(3): 391-400
入選年份:2012
PEPC過表達可以減輕干旱脅迫對水稻光合的抑制作用
周寶元,丁在松,趙明
摘要:為了明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過量表達能否提高水稻的光合速率,測定了 42個表達不同PEPC水平的轉玉米 PEPC基因水稻株系及對照(受體親本中花8號)開花期和灌漿期的光合速率。結果表明,在水田條件下,轉基因株系光合速率與未轉基因對照相比沒有明顯差異;而在旱地條件下,轉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顯著高于對照(27%和24%)。隨機選取2個PEPC相對活性分別為10倍和25倍的轉基因株系進行網室精確控水盆栽實驗得到相似的結果。說明單純導入 PEPC并不能提高水稻的光合速率,而干旱脅迫下轉基因水稻的光合優勢可能是由于PEPC參與水稻的抗旱反應而減輕了干旱脅迫對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關鍵詞:干旱;轉基因水稻;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光合速率
來源出版物:作物學報, 2011, 37(1): 112-118
入選年份:2014
褐飛虱對吡蟲啉敏感性的時空變化及現實遺傳力
王彥華,李永平,陳進,等
摘要:為科學用藥,采用稻莖浸漬法測定了我國7?。▍^)42個田間褐飛虱種群對吡蟲啉的敏感性時空變化。結果表明,在1996—2003年,除了1997年廣西桂林種群為低水平抗性(6.3倍)外,蘇、皖、桂3省13個種群對吡蟲啉為敏感至敏感性下降(<5倍);然而,2005年蘇、浙、皖、贛、湘、桂6?。▍^)16個大田種群對吡蟲啉的抗性迅速上升,達高水平至極高水平抗性(79~811倍);2006年,除江蘇通州大田種群的抗性為627倍外,蘇、浙、皖、贛、湘、桂、閩7省(區)11個種群的抗性為150~322倍,比2005年有一定程度下降,這可能與暫停使用吡蟲啉有關。室內用吡蟲啉對褐飛虱篩選18代,其抗性由篩選前的208.3倍上升到篩選后的1110.8倍,抗性現實遺傳力(h2)為0.1414。這暗示褐飛虱對吡蟲啉產生高水平抗性后,如繼續使用吡蟲啉防治,其抗性可能會進一步上升。還討論了稻褐飛虱抗藥性的治理策略。
關鍵詞:褐飛虱;殺蟲劑;敏感性;現實遺傳力;抗藥性
來源出版物:中國水稻科學, 2008, 22(4): 421-426
入選年份:2013
高溫脅迫對水稻劍葉凈光合速率和葉綠素熒光參數的影響
張順堂,張桂蓮,陳立云,等
摘要:對兩個耐熱性不同的水稻材料進行高溫處理
(8︰00—17︰00,37℃;17︰00—8︰00,30℃),研究了高溫脅迫對水稻劍葉凈光合速率和葉綠索熒光參數的影響。結果表明,高溫脅迫下兩個材料的劍葉光合速率迅速降低,熱敏感的4628比耐熱的996下降幅度更大。高溫下996 PSⅡ反應中心和天線系統受到的傷害輕,反應中心過剩激發能積累少,可藉較高的 qP和 qN進行過剩光能的耗散,保護光合機構免受高溫傷害;而4628 qP下降快,Ex增加較多,但qN卻隨高溫延長而下降,說明它的反應中心和天線系統都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導致光合速率下降。
關鍵詞:水稻;高溫脅迫;劍葉;凈光合速率;葉綠素熒光參數
來源出版物:中國水稻科學, 2011, 25(3): 335-338
入選年份:2013
鎘脅迫對不同水稻品種種子萌發、幼苗生長和淀粉酶活性的影響
何俊瑜,任艷芳,朱誠,等
摘要:以鎘耐性不同的兩個水稻品種秀水110(耐鎘型)和秀水11(鎘敏感型)的種子為材料,采用室內培養方法,研究了水稻種子萌發、幼苗生長和淀粉酶活性對Cd脅迫的響應。結果表明,在水稻種子萌發過程中,胚根和胚芽對Cd要比種子本身敏感,而胚根較胚芽更敏感。Cd脅迫能顯著影響發芽指數、活力指數、根長、淀粉酶活性,其中對秀水11的影響更明顯;在高于5 μmol/L Cd濃度下,秀水11植株內的Cd含量明顯高于秀水110,造成后者根尖有絲分裂指數和淀粉酶活性明顯降低,受到的毒害更嚴重。
關鍵詞:鎘;水稻;萌發;根長;有絲分裂指數;淀粉酶活性
來源出版物:中國水稻科學, 2008, 22(4): 399-404
入選年份:2013
編輯:張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