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玲
福建省立金山醫院急診科,福建福州 350001
?
品管圈護理管理對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
張金玲
福建省立金山醫院急診科,福建福州350001
目的探究品管圈護理管理對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品管圈護理管理,觀察對比兩組血糖控制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結果護理后,觀察組空腹血糖為(6.1±1.3)mmol,低于對照組的(8.5±0.8)mmol(P<0.05);觀察組餐后2 h血糖為(10.3±1.2)mmol,低于對照組的(13.4± 1.5)mmol(P<0.05)。觀察組在飲食、用藥、運動、復查及自我檢測血糖方面的管理中,觀察組分別占95.0%、90.0%、87.5%、91.3%、92.5%,均分別高于對照組的73.8%、68.8%、62.5%、72.5%、76.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對2型糖尿病患者開展品管圈護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更為合理的控制血糖水平。
品管圈管理;2型糖尿病;血糖;自我管理能力
大量臨床研究證實[1],糖尿病及其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及發展與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生活方式、用藥依從性等方面密切相關。既往常因患者對疾病認識不足及自我管理不善,而影響血糖的控制水平。品管圈護理管理是一種新型護理管理措施,該管理模式可進一步提供護理質量,有助于持續地改善糖尿病護理中的各種問題。為此,該文將對近年該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品管圈護理管理,在血糖控制情況及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7月—2016年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85例,女75例;年齡43~76歲,平均(52.6±2.4)歲;病程1~12年,平均(5.6± 2.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和分型[2],排除合并嚴重糖尿病并發癥者、心肝腎嚴重功能障礙者、精神病史、意識障礙者、認知及言語障礙者及無法配合該次研究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級出院前健康宣教,宣教內容包括出院后注意飲食、運動、用藥,并定期監測血糖,注意并發癥的發生,及時到院復查等相關內容。觀察組予以品管圈護理管理,具體操作如下:(1)成立品管圈活動小組,由醫生和護理人員組成,設置組長1名,輔導員1名,組員xx名,活動歷時12個月。(2)主題選定。由圈組長召集圈組員開會,采用頭腦風暴法由圈組成員共同討論,根據目前2型糖尿病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影響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因素,并結合該科室具體實際問題,共同研討并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干預措施。(3)現狀調查。由圈組員對該研究的住院患者發放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了解患者護理前的血糖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4)設定目標。根據調查結果,將目標設定在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5)分析原因。因患者專科知識知曉率較低、患者治療信心不足、護士服務觀念落后、護士講解方式單一、家屬監督不充分等。(6)制定對策。按照“5W1H”原則,提出以下護理對策并貫徹落實,具體操作如下:①對護士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并轉變護理服務意識,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并將護士對患者健康宣教納入考核體系中;②定期對患者進行糖尿病知識進行宣教,可通過口頭講解、病友座談、醫師講座等方式,使患者認識到糖尿病的危害及合理控制血糖的積極意義,以及飲食、運動、合理用藥等方面對控制血糖的作用,以提高患者控制血糖及生活管理方面的積極性;③針對患者對治療信心不足,需加強患者心理疏導,并告知患者盡管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糖尿病,但合理控制血糖,主動規避相關風險因素,對控制病情進展,延緩并發癥發生及發展有重要的臨床價值;④生活指導。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及個人喜好,制定個性化食譜,科學運動鍛煉,指導患者將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⑤遵醫囑指導。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不得隨意更換藥物或減量,同時指導患者需定期監測血糖變化,掌握血糖過高和過低的處理措施,并指導定期到院復診;⑥指導家屬在監督和提醒患者在飲食控制、使用藥物、血糖監控等管理內容,如合理分配三餐熱量、遵醫囑用藥、監督規律運動、每日足部護理等。
1.3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PBG)的控制水平,并記錄兩組自我管理水平,包括合理膳食、用藥依從性、規律運動、定期復查、自我檢測血糖。
1.4統計方法
該研究中,所有的數據均導入到SPSS19.0軟件包中進行相關的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護理前后血糖控制水平對比
觀察組護理前FPG為(9.3±2.1)mmol/L,護理后為(6.1±1.3)mmol/L;護理前2 hPBG為(19.8±5.2)mmol/L,護理后為(10.3±1.2)mmol/L。對照組護理前2 hPBG為(9.1± 2.2)mmol/L,護理后為(8.5±0.8)mmol/L;護理前2 hPBG為(18.5±4.2)mmol/L,護理后為(13.4±1.5)mmol/L。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后的血糖水平均得以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觀察組血糖水平控制的更為顯著,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自我管理水平比較
經不同護理管理后,在合理膳食、用藥依從性、規律運動、定期復查、自我檢測血糖對比中,觀察組分別有76例(95.0%)、72例(90.0%)、70例(87.5%)、73例(91.3%)、74例(92.5%);對照組分別有59例(73.8%)、55例(68.8%)、50例(62.5%)、58例(72.5%)、61例(76.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大量研究證實[3],糖尿病與患者自身健康行為關系密切,若通過合理、系統的健康管理,有助于更為合理的控制血糖水平,預防相應并發癥的發生,以此有助于延長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識水平較低,缺乏相關健康知識,且對疾病風險認知較差,常缺乏對糖尿病疾病知識、飲食知識、遵醫用藥、自我檢測知識等,從而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低下,以導致血糖控制不佳,增加誘發相關并發癥的風險。為此,需對患者進行合理的護理管理,以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品管圈活動是一個工作場所的人為解決現有問題,改進工作質量,自發組成的一個小團體,應用品管的簡易統計方法對選定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4]。該模式現已不斷應用于臨床護理管理中,該文品管圈護理管理中,選定以合理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為活動目標,經組員共同探討,分析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原因,并提出相應護理措施[5]。與此同時,通過該次品管圈活動,在對2型糖尿病患者護理管理中,還有助于提高護士專科能力,轉變護理作風,培養護理人員的質量意識和服務意識,進而提高工作責任心,并主動參與管理的積極性,提高護理服務質量[6]。
該文研究結果顯示,經不同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血糖控制水平效果更佳,且在飲食、用藥、運動、復查及自我檢測血糖能力得以明顯提高。結果提示,對2型糖尿病患者開展品管圈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自護行為,提高血糖控制水平。
綜上所述,對2型糖尿病患者開展品管圈護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主動規避風險因素,進而有助于更為合理的控制血糖水平,對改善臨床預后有重要積極意義。
[1]周軍,姜秋紅,孫巧鳳.品管圈活動在提高住院患者疾病相關知識普及水平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1):76-78.
[2]汪愛民,尹紅,劉芹.品管圈活動對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護行為與血糖控制水平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22):2821-2823.
[3]劉艷.品管圈對提高糖尿病患者專科知識及生活質量的臨床價值[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12(9):2496-2497.
[4]王艷.綜合護理干預對丙肝合并糖尿病抗病毒治療患者血糖的影響探究[J].國際病毒學雜志,2015,22(z1):52-54.
[5]戴秀菊,楊金娟,方群.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 (17):58-59.
[6]紀紅.品管圈活動在社區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6):716-719.
R47
A
1672-4062(2016)09(a)-0161-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7.161
2016-06-05)
張金玲(1982.9-),女,山東濟寧人,本科,護師,研究方向:急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