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泱川,王玄覽,于挽平
1.海南醫學院圖書館,海南 ???571199;2.海南醫學院人文社科部,海南 ???571199
?
丘濬《群書鈔方》成書及版本初探
余泱川1,王玄覽2,于挽平1
1.海南醫學院圖書館,海南 ???571199;2.海南醫學院人文社科部,海南 ???571199
摘要:《群書鈔方》是明代名臣丘濬編撰的一部方抄類醫方書。全書由明以前各類文史書籍中所載藥方匯成,是目前已知現存的唯一一部由海南籍歷史名人撰寫的醫著。本文簡述《群書鈔方》的內容、體例和書目收錄情況;以其原序、跋及全文為基礎,考證該書成書、刊印的歷程;依托多種書目,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明確該書的現存版本及其館藏,并利用各版本的內容特征考證其沿革與流傳情況;最后簡析了該書的文獻學研究價值。
關鍵詞:丘濬;《群書鈔方》;成書歷程;版本
【引文格式】余泱川,王玄覽,于挽平.丘濬《群書鈔方》成書及版本初探[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6,40(3):53-56.
第一作者:余泱川,講師,嶺南地域醫學史及古代醫學文獻。
E-maiI: Pacino666@126.com
《群書鈔方》是我國明代的一部醫方書,作者是海南人丘濬。作為丘氏唯一一部存世的醫學著作,該書博采群方,體例獨特,在明清兩代的藏書家和醫家中有一定影響。本文以《群書鈔方》的成書、刊刻歷程和版本情況為主要研究內容。筆者以該書序、跋中的相關記敘為證據和線索,旁參丘濬生平和其他史實,初步考證了其成書、初刻、二刻的時間和基本過程;同時通過研究數個現存版本的刊者序、題識、印記,亦對其各自的形成源流進行了初步探索。筆者希望本文可拋磚引玉,引起學界興趣,開展對《群書鈔方》一書的深入研究。
1.1作者簡介
丘濬(1421-1495年),字仲深,號深菴,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歷仕景泰、正統、成化、弘治四朝,曾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祭酒、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等職。丘濬與同鄉海瑞一起被譽為“海南雙壁”;錢穆先生稱其“不僅為瓊島一人物,乃中國史上之一第一流人物也”。丘氏一生著述頗豐,于經史之學有《大學衍義補》《朱子學的》《世史正綱》存世;亦涉獵詩、文、戲劇,著有《瓊臺詩話》《瓊臺會稿》《五倫全備記》《投筆記》等。此外,因家學淵源,丘濬于醫藥頗有研究,曾著《本草格式》《重刻明堂經絡前后圖》等書,惜已亡佚。本文所述《群書鈔方》,是目前已知唯一存世的丘濬醫學著作。
1.2內容及體例
在大部分古籍書目的著錄中,該書書名題作“群書鈔方”或“群書抄方”,也有些文獻記載為“群書日抄”。此名反映了其內容來源和寫作方法,正如書之序文所云,“乃(丘濬)出其平日所讀儒書中所得醫方,粹成一帙”[1],該書由丘氏將唐宋至元明的歷代文史、筆記、志怪小說中記載的藥方匯編而成,屬于方抄類型的方書。全書共載方103首,引書36種;以書為綱,以方為目,將記載于某書中的醫方集中在一起,這種寫作體例迥異于歷代方書;在具體條文中,先將提煉、總結出的醫方及藥物組成,并藥味劑量、服用方法按方書的格式列于前,再將來源文獻置于后,保留引文的原貌,既是實用的方抄,也是合格的“書抄”。
雖然正史和地方志對《群書鈔方》沒有記載,但明代至清初多部重要的私人藏書目錄對此書卻有收錄。筆者調研結果顯示,最早著錄《群書鈔方》的書目是明代高儒編纂的《百川書志》,其后該書之名又見于朱睦?《萬卷堂書目》、晁瑮《寶文堂書目》以及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此外焦竑的《國史經籍志》和《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匯編·經籍典》也著錄了該書。除了綜合性書目,該書之名還見于《本草綱目》的文獻引用目錄以及日本丹波元胤(丹波元堅之兄)編纂的醫學專門書目《醫籍考》。此外,該書的條文在明清之際還屢次被其他醫學文獻引用,如明代李梃撰著的《醫學入門》,清代魏之琇撰著的《續名醫類案》,日本丹波元堅《雜病廣要》。屢次見諸書目與醫籍,說明該書在明清文人及醫界中有一定的影響。
《群書鈔方》從寫作成書到初刻、再刻的歷程,可以從該書日本天保九年(公元1838年)抄本中的自序、書引、書跋中的記述進行考證。
3.1寫作緣起和正文完成
丘濬在自序中寫道,“仆偶讀宋劉跂《暇日記》,見其所載避難止小兒哭法,因嘆此法平世誠無所用之幸,不幸而遇禍亂,其全活嬰孺之命當不可計。然單方不能以孤行,自是讀諸家書遇有成方輒手鈔之”[1],這說明丘濬寫作《群書鈔方》的緣起是因偶然讀到《暇日記》中的“避難止小兒哭法”(將用甘草煎湯浸漬過的棉團塞入小兒口中以止哭),產生了將平日所讀各類書籍中記載的醫方記錄下來匯成一書的想法并付諸實踐。自序落款為“歲甲午瓊山丘濬書于玉堂之署”,查丘氏為官時期只有一個甲午年,即明成化十年(1474年),故是年應為整部書內容編撰完成的時間。
3.2海澄的初刻和朱英的再次刊印
該書卷首有明成化乙未科進士,也是丘濬的同鄉及門生海澄所作的《群書鈔方引》一篇,該書寫作完成后初次刊刻的過程在此書引中有所反映。其中記載:“澄以歲乙未(公元1475年)登進士第,又明年拜為建陽縣知縣,將之任……先生乃出其平日所讀儒書中所得醫方,粹成一帙,名曰‘群書鈔方’,授澄,俾攜至書坊鋟諸梓以行世”[1]??梢姡馂F是在海澄進士及第后的第二年,即1476年將書稿交付海澄,希望他能夠將其刊印出版,流傳后世。再查《群書鈔方》卷尾有時任兩廣總督朱英所作的《跋<群書鈔方>后》一篇,其中記載:“禮部侍郎、國子祭酒瓊山丘仲深先生以其在翰林日所集《群書鈔方》,印本一冊,囑為刻之”[1]。也就是說丘濬后來曾將該書的一個“印本”交與朱英再次刊印,這一“印本”應該就是海澄刊刻的版本,也就是該書的初刻本。
值得注意的是,朱英在書跋中提到,丘濬將初刻本交給他的時候,職銜已是國子祭酒。根據《丘濬年譜》,丘氏從侍講學士升任國子祭酒是在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2]37,故朱英收到印本的時間應不早于這一年,而書跋落款為“成化十八年壬寅八月中秋日誠菴老人書于總制百粵之堂”[1],則丘濬將印本交付朱英刊刻的時間應不晚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而為何已交海澄完成刊刻的印本要再付朱氏之手?答案可從海氏序中所云“因以俸祿之余畀書書林朱銘刻諸梓”進行推測。根據《明代翻刻宋本研究》一書中記載,明代官員刻書的經費,有官員捐俸自費,亦有官府出資。當時官員俸祿較低,自費刊印的數量和質量均無保證[3];而政府出資的“官刻”,經費則相對充足,故質量較高,流傳更廣。清代袁棟《書隱叢說》云:“官書之風至明極盛,內而南北兩京,外而道學兩署,無不盛行雕造”[4],而且所刻之書遍及經史子集,甚至小說、傳奇的官刻也不鮮見。朱英總督兩廣時便刊刻過《宋史》,后來此版送交南京國子監成為該書的“南監本”。所以,丘濬很有可能是將海澄刻印、發行量極少的《群書鈔方》交給位高權重的朱英,希望他能利用官刻之便再次刊印此書,使之流布更廣。
4.1當代書目對《群書鈔方》現存版本的記錄
無論是海澄的初刻本,還是朱英的二刻本都已不存于世,而關于此書的現存版本及其館藏情況,當代幾種權威書目的意見亦有分歧。《中醫古籍書目提要》《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北京五大圖書館現存中醫書簡目》均記載只存一個版本,即日本天保九年丹波元堅抄本(據記載藏于北京協和醫學院圖書館,即今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后查詢未見);《嶺南文獻國外傳播簡目》則記載存2個版本,分別為不著年日本抄本(據記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日本天保十年寫本(據記載藏于日本東京內閣文庫);《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部藏·中國古代科技文獻簡目(初稿)》記載該館收藏有該書明刻本1卷。
4.2現存版本及館藏情況
筆者調查了上述所有館藏地的書目,發現《群書鈔方》目前現存版本有3種,且均為孤本。分別是:⑴明代何孟春輯刻本,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原北京圖書館)。該版本單冊不分卷,系合刻本;半頁8行,行18字,白口,四周單邊。⑵日本天保九年丹波元堅抄本,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該版本單冊不分卷;半頁8行,行18字,小字雙行,無版框、界欄、行格;有丹波元堅和藏書家小島尚質的題識以及諸多收藏印記。⑶日本天保十年抄本,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該本版式與丹波元堅抄本同,不著抄錄者。
4.3現存版本的形成源流
《群書鈔方》的3個版本屬于2個流傳系統。其一為明代何孟春輯刻本,它是《群書鈔方》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版本,也是唯一的刻本。該本與何氏所著《群方續鈔》合刻,但獨立成冊,其中并未收錄海澄序及朱英跋。按照何氏在《群方續鈔》自序中的記述,該本形成的時間,“正德庚辰,春任巡撫云南等處都御史時,為軫恤民患事,照得當職往年見故閣老瓊山先生《群書鈔方》。因憶諸家書中方尚有遺漏……遂并他凡所記,鈔而刻之”[5],當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其后該版本未見有翻刻,現僅存一冊。
第二個系統則是以中國流傳到日本的版本為底本,形成了日本天保九年和天保十年(公元1839年)的2個抄本。天保九年本由日本著名醫學文獻學家丹波元堅抄寫完成,這一點從該本跋的落款“天保戊戌閏四月十三日丹波元堅識”推得。這一抄本的底本應以朱英刻本為據,而與何孟春輯刻本無關,因為它保留了原書的序、跋,而又沒有任何何氏《群方續鈔》的內容,所以是目前比較接近該書初刻、二刻本原貌的一個版本。關于這一底本何時流入日本已經無從知曉,但是丹波元堅何時獲得這一底本卻可以考證。在現存丹波元胤《醫籍考》中,《群書鈔方》的存世版本著錄為“未見”,而丹波元胤實際上在完成了《醫籍考》的初稿后便于1827年辭世,該書是經過丹波元胤弟丹波元堅的校訂后于天保二年(1831年)才成書出版的。截止這一年,丹波元堅肯定還未發現《群書鈔方》的底本,否則他會對相關著錄進行修正,他獲得底本的時間應為《醫籍考》出版后至《群書鈔方》抄本形成的1838年之間。而該抄本后來如何輾轉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則相對容易考證。根據書上“宜都楊氏藏書記”“星吾海外訪得秘籍”“楊守敬印”等印記,可以確定是由清末著名的文獻學家、藏書家楊守敬從日本帶回,作為其“觀海堂藏書”中的一冊在其去世后由國民政府購入,歸北平故宮博物院收藏,后遷入臺北故宮博物院。
日本流傳系統中的第二個版本,即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收藏的天保十年抄本,在版式上與丹波元堅抄本一致,甚至連每頁的行數及每行的字數都與之相同,但字跡上2本有出入,無法推斷抄錄人。該本無天保九年本中丹波元堅和藏書家小島尚質的跋文,亦無任何私家收藏印記,只在封面和尾頁上有“昌平坂學問所”的墨印。根據《明治維新史》一書的記述,昌平坂學問所原名“昌平黌”,是日本江戶幕府的直屬學校,明治維新后改名“昌平學?!保?]。該機構除了教育職能外還負責文獻的出版和收藏,故該機構的藏書屬于日本的公藏書系統。日本歷史上有多位重要的民間藏書家將自己的收藏捐獻給該機構,或是提供刻版以供其再版發行,故這一寫本極有可能是昌平坂學問所派人摹寫丹波元堅抄本而成。
《群書鈔方》為名宦大儒所作醫著,在成書之后屢有著錄和引用。惜乎該書版本稀少,流布不廣,以至后世少人問津。筆者在經過初步的文獻學調研后,認為此書深具價值。
《群書鈔方》是目前已知唯一存世的丘濬醫學著述,也是已發現的唯一存世的由海南籍歷史名人所著之醫學古籍,其于丘濬的學術成就、中國醫學史、海南地域醫學史及海南地方文獻等方面都是珍貴且重要的史料文獻,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該書體例獨特,迥異于同類著作,對于中醫方書類文獻結構、體例研究很有意義。
該書的2個重要版本都是在日本形成的,其中之一在19世紀末回歸中國,屬于典型的海外回歸古籍。其中天保九年抄本存有抄錄者和歷任藏家的跋文、印記,流傳有序,對于研究明代醫籍在國外的流傳歷程和版本沿革也有重要的意義。
該書存世稀少,但卻保存完好,不乏善本;且在序、跋中對于刊刻的情況有明確的的記載,又屢見于歷代書目,在版本研究方面還有很大空間。
參考文獻
[1] 丘濬.群書鈔方[M].抄本.日本:出版者不詳,1839(日本天保十年).
[2] 周偉民,唐玲玲.丘濬年譜[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8(2):33-39.
[3] 楊軍.明代翻刻宋本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63-164.
[4] 袁棟.書隱叢說[M]//李致忠.歷代刻書考述.成都:巴蜀書社,1990: 217.
[5] 何孟春.馀冬錄[M].長沙:岳麓書社,2012:513.
[6] 伊文成,馬家駿.明治維新史[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515-516.
(修回日期:2016-04-27;編輯:季巍?。?/p>
·教育教學·
Primary Investigation on Publication and Versions of Qun Shu Chao Fang Compiled by Qiu Jun
YU Yang-chuan1, WANG Xuan-lan2, YU Wan-ping1
(1. Librar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99, China; 2.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aikou Hainan 571199, China)
Abstract:Qun Shu Chao Fang is a Chinese medical formula book compiled by Qiu Jun, a famous minister in Ming Dynasty. This book is composed of formulas found in a variety of classics, histories, proses, mystery novels. It is the only known medical work which was written by native historical figures of Hainan Province.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tent, styles and book collection briefly; verified the details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ation and printing on the base of the original preface and the whole contents; investigated the existing versions and library holding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and applied the features of contents in each version to verify the course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nd handing down; finally analyzed its research value of philology.
Key words:Qiu Jun; Qun Shu Chao Fang; publication process; versions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707(2016)03-0053-04
DOI:10.3969/j.issn.2095-5707.2016.03.014
基金項目: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HNSK(QN)15-94];海南省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HNKY2016-34)
收稿日期:(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