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琳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00)
論感恩教育的缺失與重構
周芳琳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00)
在社會轉型期的今天,許多人情感冷漠、道德缺失,缺乏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不懂感恩他人和回報社會。因此,本文從感恩意識缺失、感恩文化發展滯后的現狀出發,通過營造感恩文化環境、開展學校感恩教育、建立感恩教育機制等方式,以期提高社會成員的感恩意識,更好地推進社會的誠信、友善、和諧。
感恩教育;傳統文化;社會環境;道德
感恩教育是以培養人們的感恩意識、感恩情懷為主要內容的情感教育。開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彌補傳統思政教育的缺陷,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有利于提升公眾的道德修養,促進社會的友善和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價值體系逐漸瓦解,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均被淹沒于利益關系之中。在個人主義、金錢至上、消費主義等不良文化影響下,許多青年人變得冷漠自私、思想偏執、行為極端,缺乏感恩心理和感恩意識,甚至對父母也缺乏應有的理解與尊重。因此,應積極開展感恩教育,營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圍,以更好地培養人們的感恩意識。
(一)感恩
感恩是人們對自然、社會與他人的恩惠或方便進行真誠的感謝與回報,它是人類最基本的道德情感與行為規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感恩有著“仁”“義”“孝”等含義,也是懷惻隱之心、報知遇之情、報養育之恩的另一種表達。“感恩”一詞最早見于陳壽《三國志》中,“令其感恩戴德,懷欲報之心”。《說文解字》中也有“感,動人心也;恩,惠也”。從中國傳統文化看,感恩有著親人之愛、仁者愛人、泛愛眾生、民胞物與等含義,是血緣親情、宗法觀念等向外延伸的結果,也是孝道、悌道延向泛愛眾生、天下大同的衍生。這種感恩文化與等級秩序有著緊密聯系,并導致了施恩者和受恩者的人格尊嚴、社會心理的不平等。西方文化中的感恩多與基督教有著密切聯系,是指信徒要感謝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感謝上帝創造了整個世界。顯然,西方感恩文化有著濃郁的宗教色彩、抽象意味,具備感恩之心的人不太關注受惠者的回報。
(二)感恩教育
所謂感恩教育是以識恩、感恩、報恩、施恩等為教育內容,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識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活動。感恩教育包括認知、情感、實踐三個層次,即要讓受教育者認識到自己獲得了恩惠、方便、幫助等,在認知基礎上產生溫馨、愉快、幸福的情感體驗與自覺的報恩意識、報恩沖動,并將感恩意識轉化為好善樂施、助人為樂的行為習慣。感恩文化以“飲水思源”“有恩報恩”“知恩圖報”等為基本思想,以識恩、記恩、感恩、施恩為主要內容,有著樸實自然、通俗易懂的特征,這些很容易喚起受教育者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感。此外,感恩教育能將感性與理性、理論與實踐等有機結合起來,克服傳統道德教育的機械性和呆板性,提升理論的穿透力與情感的感染力。
(一)感恩缺失的具體表現
在當代社會中,許多人缺乏感恩意識,不懂感恩和回報。從家庭層面看,許多青年學生不體諒父母的辛酸,無節制地向父母索取錢財,絲毫不考慮家庭的經濟能力。許多子女自私自利、唯我獨尊,對老人們感情麻木、不盡孝道,甚至虐待父母,比如在農村吃得最差、穿得最破的往往是老人,有些年邁的老人還要下地干活、養家糊口,老人無錢看病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從學校層面看,學校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它為學生成長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許多學生不懂得感恩學校和老師,甚至覺得學校和教師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有些學生常對老師評頭論足,見了老師也愛理不理,毫無尊敬教師的思想觀念;有些學生在大學期間獲得助學貸款,畢業后卻將還款的事情拋在腦后,甚至拒絕還款,這些說明學生缺乏感恩意識。從社會層面看,許多人情感冷漠、道德缺失,缺乏社會責任感,在獲得別人的無私救助之后,并沒有感恩、報恩的思想意識和實際行為。比如,“愛心大使”叢飛病危之際,受其支助的大學生并未去看望他,正在接受支助的大學生甚至還抱怨他:“我們大學還沒有畢業,你不出錢了,這不是坑人嗎?”這不禁令施恩者感到內心悲涼。
(二)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在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感恩成了非常稀缺的社會資源,這不僅令人困惑不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從社會環境方面看,當前我國政府處于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面臨著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誠信危機等社會問題。比如,在西方腐朽價值觀的沖擊下,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文化橫行,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信仰虛無等問題日趨嚴重,許多人片面追求個人利益、物質享受、奢侈生活,忽視了人際情感與感恩意識。再如,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人際關系功利化現象日漸明顯,許多人從“現施現報”“勿施勿欠”的目的出發幫助或救濟他人,使人際關系蒙上了功利化色彩。學者和靜鈞說過,“在達爾文主義環境下,人際關系天生就是非友即敵的關系……受助后不懂得回報”。
從制度建設層面看,公平、合理的社會秩序是感恩文化建設的基本前提,沒有良好的制度環境,也就無法形成良好的感恩文化。當前的感恩教育僅停留于感恩知識學習層面,缺乏長效機制和獎懲措施,施恩者并未得到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知恩不圖報者并未受到應有懲罰,這無疑削弱了感恩教育效果。此外,在文化價值多元化的當代社會中,尚未形成成熟的、普適性的價值規范體系,并未很好地制約人們無限膨脹的欲望和本能,個人主義、利己行為等不斷擠壓著感恩教育的生存空間。
從學校教育方面看,在應試教育制度下,學校將升學率、就業率等作為“指揮棒”,將思政教育、品德教育看成簡單的知識教育,導致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此外,許多學校并有未針對性的感恩教育,也未將感恩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教育活動之中。
感恩文化是社會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開展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因此,應積極開展感恩教育,通過感恩教育提高公眾的道德修養,為社會和諧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一)樹立正確的感恩教育觀念
感恩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包含了許多思想精華和文化精髓,但是,傳統的感恩文化常與等級制度、臣民文化、專制統治等密切聯系,體現著“感恩戴德”的臣民心理,這些與社會民主、公民文化等格格不入。因此,在感恩教育中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揚棄的態度對待傳統感恩文化,讓人們對“什么是恩情”“如何報恩”等問題有正確認知;應大力提倡無私奉獻的施恩行為和知恩知報的感恩思想,培育正義、文明、健康、向上的感恩文化。此外,應批判功利主義的感恩文化,批判要挾他人為一己私利服務的“偽恩”以及不辨是非地盲目報恩,而應大力弘揚回報祖國、回報社會的“大恩大德”,讓受教育者對自然、生命、社會等常懷感恩之情。在感恩教育中,還應以相互尊重、自由平等、獨立人格等為基本前提,充分尊重受恩者的人格尊嚴、情感體驗等,以真摯的情感喚醒受恩者的報恩之心與感恩意識,而不能要求受恩者盲目服從或頂禮膜拜。
(二)為感恩教育營造良好環境
“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可見,“禮”“義”“感恩”等道德情感是后天習得的,與社會環境有著密切聯系。當前,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師長、知恩不報等成為常見的社會現象,“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淚”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有些被救助者還恩將仇報,同情或幫助別人可能得到相反的結果。針對這些社會現實,應將感恩意識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將感恩教育融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之中,并通過網絡、報紙、電視、電影等新聞媒體開展感恩教育,營造一種“飲水思源”的社會文化氛圍。
(三)加強學校和家庭感恩教育
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屬性,赫爾巴特說過,“教育的唯一乃至全部工作可以總結于一個概念之中——德行”。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基本內容,理應將感恩教育納入德育之中,以培養識恩、知恩、感恩、報恩的優秀人才。比如,可以將感恩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之中,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也可以將感恩教育融入主題班會、演講比賽、文藝晚會等活動之中,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此外,學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標語、黑板報、校報、校園網站、校園廣播等營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圍,以濃重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識恩、感恩、報恩意識。
此外,應加強家庭感恩教育。家庭是青少年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也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課堂”。因而,應將家庭作為感恩教育的重要陣地,積極開展家庭感恩教育,讓孩子從小就能夠懂得識恩、知恩、報恩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四)建立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
開展感恩教育不僅需要營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圍,還需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將感恩教育融入制度建設之中。比如,可以建立教育部門和宣傳部門為主導、其他部門共同參與的感恩教育領導機制,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感恩教育參與機制,為感恩教育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同時,可以創新感恩教育的方法、手段、內容和評價機制,將感恩教育與社會信用體系堅實結合起來,推進感恩教育制度化、規范化建設。
[1]常文靜.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及對策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4).
[2]許婕,楊波.論感恩教育的時代性[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2).
[3]羅禮會,鄭偉,姚濤.新時期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缺失與對策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
G641
A
1673-0046(2016)11-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