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酬
?
卷首語斷箭療傷與“有為”而治
文/天酬
有武士征戰中箭,求醫療傷,醫者剪其體外箭桿即去。武士疾呼:箭頭尚在體內!醫者答曰:吾乃外科大夫,只管體外箭桿,體內箭頭應找內科大夫。這是流傳于古代的一則笑話,復在當下隆重推演。
近日,某大城市開展的“斷箭”式禁摩限電運動引發輿情鼎沸。有網文如是描述:“這座城市正上演一場有如警匪大片式的的抓車行動,執法隊員有如老鷹般飛上街頭,狠抓快遞小哥的超標電動車,不僅抓車,而且抓人,只要違規使用摩托車與超標電動車,幾乎一律拘留?!碑數亟痪Q,此輪行動中,全市查扣電動車17975輛,行政拘留874人。一座2015年快遞收件量已達人均129件的城市,時下“最后一公里”被逼上斷頭路,并劃出15天的緩沖跳崖時間。
令執法部門始料未及的是,“禁摩限電”整治行動遭遇到諸多質疑和吐槽。坊間紛紛指責主管當局針對弱勢群體粗暴執法,并嚴重影響快遞業發展。目前,國內快遞業尚處于多種生產力水平、多元化形態的發展階段,以城市目前的配送體系,電動三輪車這種傳統的配送方式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盡快使其具備“合法性”且規范使用,而不是從行政方向各行其是,貿然“斷箭”。對電動三輪車一禁了之,絕非良方。一則涉當政官宦各自為政的“神仙打架”,再則難脫治標不治本的懶政之嫌。
電動三輪車的失控,表面上看是交通亂象叢生,實則是國家管理標準的公然缺失,是相關管理部門各自為政的掣肘失配,是供給側制度結構的痼疾沉疴,是盤根錯節陳年舊賬的積累疊加。眼下觸碰了矛盾爆發節點,亟需執政者的理政智慧與責任部門的聯袂擔當。在執法部門眼里,電動三輪車是制造交通事故的罪魁禍首;在快遞企業眼中,則是降低企業成本、提高運營效率最有效的交通工具??陀^而論,電動三輪車是中國快遞業仍處于初級階段的重要標志,電動三輪車既是快遞員的吃飯家什,又是其有限動產,焉能輕易就范?城市實施公共治理執法上也應講究“比例原則”,對于社會的底層要多些寬容。政府不能因為要打造一個“看起來”好的城市就枉顧社會福祉與百姓需求。
其實,對于電動三輪車的長效綜合治理,堵不如疏。既然交管部門有這個積極性,與其滿世界張網設卡,莫如靜下心來,牽頭聯手一應權勢部門、行業組織及行家里手聯合會診,擬定、實施標本兼治之策。如下處方或可一試:首先,進行電動三輪車國家標準的先行先試,拿出樣車上路試行;其次,在國標落地的前提下,對既有車輛遂行整頓整改;再次,開展制售市場檢查整肅并網開一面,令廠商實行召回改裝;此外,嚴格牌照管控、加強人員培訓、加裝行車記錄儀等軟硬件強化,實行常態化運行監管,等等。
倘若真的能夠使快遞業專用電動三輪車不至胎死腹中且呱呱墜地,此“有為”而治,既可破解“生產合法、銷售合法,使用不合法”的中國電動車之怪現狀,亦可改變國內快遞業道路通行和快件安全的窘境,還可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短板,探索城市公共治理柔性執法之路。從而給那些意圖跟風者建一個3D模板,借以為首善之區等進行城市包容風范課程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