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老人的社會支持及其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
王玲鳳,施躍健
心理學
城市空巢老人的社會支持及其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
王玲鳳,施躍健
目的:探討城市空巢老人的社會支持及其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方法:采用自編的老年人社會支持評定問卷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測查問卷測查 1646名老人(空巢1250人,非空等396人)。結果:從支持的對象看,相對空巢老人得到的子女支持多于絕對空巢老人和無子女老人(14.0±2.8/12.5±3.0、3.0±0.0),但小于非空巢老人(14.7±2.7)(F(3,1642)=585.527,P=0.000);絕對空巢老人得到的親朋支持最多(16.1±5.6,F(3,1642)=3.606,P=0.013),但和非空巢老人(16.1±5.5)差異無統計學顯著性;無子女老人得到的團體組織支持較非空巢、相對空巢、絕對空巢老人均高(7.5±3.2/5.8±3.3、5.5±3.1、6.2±3.0,F(3,1642)=13.861,P=0.000)。從支持的內容和對支持的利用度看,無子女老人評分均小于相對空巢老人、絕對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如實際支持得分分別為:13.6±4.4、18.2±5.1、18.2±4.8、18.7±5.0,F=31.609,P=0.000)。配偶支持男性評分大于女性(12.2±4.9/10.2±5.3,t=–6.774,P=0.000),親朋支持女性評分大于男性(15.7±5.0/15.1±5.6,t=2.244,P=0.025)。除配偶支持和子女支持外,社會支持各因子評分年齡差異顯著,高齡組得分較低。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子女支持、配偶支持、情感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影響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β=–0.103~–0.199)。結論:不同家庭結構的城市空巢老人的社會支持存在差異,社會支持影響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衛生;城市空巢老人;社會支持;橫斷面調查
來源出版物: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8, 22(2): 118-122
入選年份:2013
北京市高中生網絡成癮現況調查
張新喬,黃悅勤,羅曉敏,等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高中生網絡成癮流行病學特征和相關因素。方法: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使用一般情況調查表、網絡使用自評量表、人格診斷問卷和父母養育方式問卷對 5100名高中生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877份。結果:1)北京市高中生網絡成癮檢出率為8.8%。2)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男性、城區學習、父母離異、父母拒絕、父母過度保護、偏執型、回避型、反社會型、表演型人格因子是網絡成癮的危險因素(OR=1.179-2.088,均P<0.01),父母情感溫暖因子是保護因素(OR=0.827,P<0.05)。結論:北京市高中生網絡成癮狀況值得重視,應針對多方面的相關因素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關鍵詞:網絡成癮;流行病學;高中生;養育方式;橫斷面研究
來源出版物: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9, 23(10): 748-751,756
入選年份:2013
父親在位問卷的初步修訂
蒲少華,盧寧,唐輝,等
摘要:目的:引進父親在位問卷(FPQ),初步檢驗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建立父親在位問卷的中文修訂版(FPQ-R)。方法:方便抽取 705名大學生進行 FPQ測試,對其中的414名被試同時施測父母教養方式量表父親版(PBI-F),間隔4周后對144名大一被試進行FPQ重測。采用相關系數、Cron-bach α系數、因素分析進行分量表的調整,對修訂后的問卷進行信效度分析。結果:父親在位問卷中文修訂版(FPQ-R)共96個條目,包含與父親的關系、家庭代際關系、有關父親的信念3個高階維度,分為8個分量表。96個條目與所在分量表的相關系數為0.43~0.83。驗證性因素分析發現8因子模型的擬合指數為X2/df=3.03,NFI=0.92,NNFI=0.94,CFI= 0.94,RMSEA=0.05;3因子高階修正模型的擬合指數為X2/df=3.08,NFI=0.91,NNFI =0.93,CFI=0.94,RMSEA= 0.06.3個高階維度內各分量表的相關系數為0.42~0.75,3個高階維度間各分量表的相關系數為 0.18~0.45。除高階維度二的2個分量表外,其余6個分量表與PBI-F的關愛、鼓勵自主因子及總分均呈正相關(r=0.17~0.66,均P<0.01)。3個高階維度和8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α系數都超過 0.86,重測信度系數為0.59~0.80。結論:父親在位問卷中文修訂版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我國大學生群體。
關鍵詞:父親在位問卷;項目區分度;信度;效度;心
理測量學研究
來源出版物: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2, 26(2): 139-142
入選年份:2013
北京市社區人群心境障礙、焦慮障礙及物質使用障礙的現況調查
劉肇瑞,黃悅勤,陳曦,等
摘要:目的:描述北京市心境障礙、焦慮障礙及物質使用障礙的流行病學特點。方法:按照現況調查多階段分層抽樣的方法于2010年選取北京市3387名16歲及以上社區居民,采用復合性國際診斷交談表-3.0計算機版進行人戶訪談,按美國精神病學協會診斷和統計手冊第4版的標準對心境障礙、焦慮障礙及物質使用障礙進行診斷。結果:接受訪談者2469人,應答率為72.9%。心境障礙30天患病率和調整率分別為0.81%和0.87%,12月患病率和調整率分別為 3.32%和 3.40%,終生患病率和調整率分別為7.21%和6.55%。焦慮障礙30天患病率和調整率分別為3.16%和3.08%,12月患病率和調整率分別為 3.93%和 3.90%,終生患病率和調整率分別為5.95%和6.37%。物質使用障礙30天患病率和調整率分別為0.33%和0.37%,12月患病率和調整率分別為1.15%和1.92%,終生患病率和調整率分別為5.30%和5.58%。心境障礙、焦慮障礙以及物質使用障礙間存在共病現象;首發年齡中位數分別為38歲、15歲和28歲。結論:本次調查顯示北京市9人中約有1人曾患有心境障礙、焦慮障礙或物質使用障礙中的一種,應大力加強精神衛生知識宣傳和防治。
關鍵詞:心境障礙;焦慮障礙;物質使用障礙;患病率;復合性國際診斷交談表;現況調查
來源出版物: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3, 27(2): 102-110
入選年份:2013
團體輔導對網絡成癮大學生網絡使用及學習管理的改善效果
劉玎,盧寧,何建飛,等
摘要:目的:探索團體輔導對網絡成癮大學生網絡使用及學習管理的干預效果。方法:選取網絡成癮大學生31名(皆為男性),隨機分入團體輔導組(n=16)和監管學習對照組(n=15),對團體輔導組學生進行每周 1次共12次團體輔導,對照組學生每周參加1次共12次的監管自習,在干預前后分別對兩組施測網絡成癮量表(IAT),并用日均網絡使用時間、日均自主學習時間以及期末學分通過率進行評估。結果:團體輔導后,學生的 IAT得分和日均上網-學習時間比(每日網絡時間/每日自主學習時間)均低于對照組[(48.5±6.2)vs.(81.2± 2.1),(0.8±0.2)vs.(3.6±1.7)],也低于本組基線評分[(82.4±1.7),(3.9±1.6)],而期末學分通過率(0.8±0.1)高于對照組(0.4±0.2)和本組基線水平(0.3±0.1)(均P<0.01);對照組僅期末學分通過率高于其基線(0.3± 0.1,P<0.05),其他指標兩次測評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結論:團體輔導可改善大學生的網絡成癮癥狀和促進其自主學習。
關鍵詞:團體輔導;網絡成癮;網絡使用;學習管理;干預研究
來源出版物:《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3, 27(7): 496-501
入選年份:2013
精神病患者病恥感評估量表的初步編制
曾慶枝,何燕玲,田泓,等
摘要:目的:編制測量精神病患者遭受歧視水平的病恥感評估量表。方法:在文獻復習、重點人群訪談、專家評閱和預調查的基礎上,采用Likert 4點格式編制病恥感評估量表。方便抽取460例精神病住院、門診和康復患者,對其結果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結果:量表由32個條目組成。經因子分析,共提煉出社交、能力和治療3個因子,各占總方差變異的41%、17%和9%。項目負荷值在0.48~0.78之間。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3個因子內部的α系數在0.68~0.85之間。3因子的分半信度系數0.68~0.89。因子之間相關系數0.63~0.75。結論:病恥感量表的信度在可接受范圍內,結構較合理。該量表將有助于理解精神病患者的歧視體驗。
關鍵詞:精神衛生;病恥感量表;橫斷面調查
來源出版物: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9, 23(9): 634-637
入選年份:2014
兒童抑郁量表中文版在中小學生中的信效度
吳文峰,盧永彪,譚芙蓉,等
摘要:目的:檢驗兒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中文版的信效度,探討在國內中小學生中的適用情況。方法:采用方便取樣,抽取湖南長沙和湘潭市區2所小學,1所初中和1所高中的2~11年級學生2580名,使用CDI、兒童應激事件量表(Children’s
Hassles Scale,CHAS)進行調查,其中小學2~6年級的1320名學生還進行了兒童多維焦慮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MASC-C)調查,以檢驗CDI的信效度;間隔1月對小學2~3年級全體學生(n=528)進行CDI重測,以分析其重測信度。結果:CDI中文版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數為0.88,間隔1個月的重測皮爾遜相關r=0.81(P<0.001),平均組內相關系數(ICC)為0.89。CDI的低效感、低自尊、負性情緒和快感缺乏分量表的一致性α系數在0.60~0.74之間,間隔1個月的重測皮爾遜相關介于0.64~0.71之間(均P<0.001),平均ICC介于0.78~0.83之間,但人際問題分量表的信度較低(重測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50,P<0.001;平均ICC為0.67)。CDI的 5因素和單因素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5因素結構優于單因素結構(sBX2=1504.65、df=314、SBX2/df =4.79、TLI=0.88、NNFI=0.87、RMSEA=0.038、90%CI= 0.036~0.040);CDI總分與CHAS和MASC-C得分呈正相關(r=0.43,0.44;均 P<0.001)。結論:兒童抑郁量表及分量表總體上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適合國內中小學生的使用,但其中的人際問題分量表還需進行文化差異上的探索,并結合我國的文化背景進行修訂。
關鍵詞:兒童抑郁量表;信度;效度;驗證性因素分析;心理測量學研究
來源出版物: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0, 24(10): 775-779
入選年份:2014
老年抑郁癥患者的非理性信念和應對方式
宗寶玉,熊紅芳,李占江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抑郁癥患者非理性信念和應對方式的特點。方法:選取63名符合國際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版(ICD-10)診斷標準的老年抑郁癥門診及住院患者,選取 30名年齡、性別匹配的正常老年人作為對照。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非理性信念量表(IBS)、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對病例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前進行評定,病例組治療6周后復評一次。結果:病例組治療前IBS各分量表得分和SCSQ消極應對方式得分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得分降低(均P<0.001),但仍高于對照組(均P <0.001);病例組治療前SCSQ積極應對方式得分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得分增加(P <0.001),但仍低于對照組(P <0.001)。治療后GDS< 10的患者非理性信念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積極應對方式低于對照組(P <0.001),消極應對方式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組治療前GDS得分與 IBS中低挫折耐受、概括化評論得分呈正相關(P < 0.001),與SCSQ積極應對得分呈負相關(P<0.05)。結論:老年抑郁癥患者存在非理性信念及不良應對方式,臨床工作中應給予必要的心理干預,有助于促進康復,減少抑郁復發。
關鍵詞:老年抑郁癥;非理性信念;應對方式;橫斷面研究
來源出版物: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2, 26(1): 15-18
入選年份:2014
綜合醫院就診者中焦慮障礙的檢出率
何燕玲,張嵐,劉哲寧,等
摘要:目的:了解綜合性醫療機構中門診就診者焦慮障礙的檢出率及其分布特點,為提高臨床診療中以人為整體的診治理念,強化非精神專科診療中對焦慮障礙的識別和治療提供依據。方法:多中心橫斷面設計,以分別代表中國北部、東部、南部、西部和中部的5個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和長沙),每個城市各 3家,共15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心血管科、消化科、神經科和婦科的門診為研究點。有 8487例綜合醫院門診就診者完成調查。采用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篩查,同時完成Sheehan失能量表(SDS),記錄主訴和就診醫生的診療意見。篩查≥8分的陽性者用簡明國際神經精神訪談(MINI)作診斷評估,按DSM-Ⅳ標準做出各種焦慮障礙的診斷。診斷陽性者做抑郁自評量表(QIDS-SR16)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癥狀嚴重程度。結果:經失訪校正后,MINI診斷的焦慮障礙的檢出率8.6%,抑郁和焦慮共病的檢出率4.1%;亞型中以廣泛性焦慮障礙檢出率最高(4.2%)。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之間的共病比例(49.4%)以及焦慮障礙亞型間共病比例(56.0%)較高。有共病者的SAS和QIDS-SR16評分均高于單一焦慮診斷者(P<0.001),且SDS的3個條目分均高于單一焦慮診斷者(均 P<0.05)。神經內科的焦慮障礙檢出率最高(11.7%),其次是消化內科(9.4%)和心血管內科(7.8%),婦科最低(5.4%)。女性焦慮障礙的現患和終身檢出率均高于男性。結論:焦慮障礙是綜合醫院就診者中的常見問題,各種焦慮障礙亞型之間,以及焦慮與抑郁障礙的共病非常普遍且共病者病情更重。
關鍵詞:焦慮障礙;檢出率;綜合性醫院;門診就診者;
簡明國際神經精神訪談
來源出版物: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2, 26(3): 165-170
入選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