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獻偏差法在科技期刊出版評價的應用
貢獻偏差的含義——見《編輯學報》2012年第4期“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的內向型分析”
內外稿的貢獻偏差,偏差為負,說明貢獻為負,貢獻為負說明稿件的學術影響力偏低,在出版中需要分析原因,調整錄用的方向或者是評價標準。可以是以作者單位、學科或欄目為統計對象,分別計算貢獻偏差。以一個期刊的數據為例進行統計分析,提出出版對策。
將不同期刊的內外稿、學科貢獻偏差放到一起比較,貢獻偏差的變化幅度,說明期刊水平的提升空間,應該做的更好而沒有做好的期刊的貢獻偏差應該是負值,即使絕對指標高,也不能說做得好——因為提升的潛力沒有被充分發揮。貢獻偏差為 0時說明機構或學科的貢獻是平衡的,否則,一方面為正就說明另一方面為負,就存在提升的空間。因此,可以以貢獻偏差的絕對值的大少來評價期刊的提升空間,數值越大,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可提升空間也就越大,也就是期刊的水平沒有達到期自身應該達到的水平。
以內外稿來區分,一些專業性期刊很難統計。以作者分布來評價期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單純看作者機構的分布意義不大,關鍵是機構分布廣泛而且影響還要足夠大——基于作者分布的概念,取發文量占期刊發文量 50%所涉及的作者機構數作為期刊的核心作者群,統計期刊的核心作者的貢獻偏差,來評價期刊核心作者與非核心作者論文的貢獻偏差,可以看出期刊的提升空間——也就如同內外稿貢獻偏差。如果偏差的絕對值比較大,則說明期刊的提升空間就比較大。
以期刊自身的可提升空間來評價期刊,比以期刊引文頻次的絕對數來評價期刊,是否更具有合理性?期刊與期刊的比較中,以期刊的引文頻次等指標的絕對值為標準,忽視了期刊的特征和定位,致使期刊的出版模式、角色定位和語言趨向單一化,不利于期刊的多樣性發展。而基于期刊自身學術影響力提升空間的評價,則是眼睛向內,基于自身的學科、語言和定位來辦刊,有利于提升期刊出版質量的同時保持期刊出版的多樣性、特色化。
作者:趙大良
來源:中國高校期刊研究會網站
發布時間: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