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江麗,劉 毅,何光江,聞素霞
(1.新疆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系,烏魯木齊 830017;2.新疆察布查爾縣第一中學,察布查爾 835300)
熟練雙語者工作記憶中的反詞長效應*
焦江麗1,劉 毅1,何光江2,聞素霞1
(1.新疆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系,烏魯木齊 830017;2.新疆察布查爾縣第一中學,察布查爾 835300)
目的:采用及時回憶任務,考察在第二語言條件下熟練雙語者工作記憶中的詞長效應。方法:采用E-Prime軟件編程,3×3混合實驗設計,被試為熟練民漢雙語者。結果:詞頻為8和20條件下,被試對三字詞的回憶成績優于單字詞,出現了反詞長效應;詞頻為30條件下,單字詞與三字詞的回憶成績沒有顯著差異。討論中用“全詞假說”及雙語“整合層次模型”對這一現象作了解釋。
雙語者;工作記憶;詞長效應;反詞長效應
總結國內外研究發現,有關詞長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節上,并且選取的被試都是在第一語言背景下。近年來,有關雙語者語言認知的研究成為語言心理學的研究熱點之一。雙語者(Bilingualism)主要指在社會實踐中,能夠經常交替使用兩種語言的人(劉偉志,2004)。民漢雙語者指以民語為母語、漢語為第二語言的雙語者。雙語者的知識表征與單語者不同,Potter等(1984)提出的“整合層次模型”解釋了雙語者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機制,即:雙語者的語言表征系統分為兩個層次:詞匯表征和概念表征。詞匯表征存貯語言在詞匯水平的信息,包括詞形信息和語音信息;概念表征存貯語言的語義概念特征。詞匯表征和概念表征之間都有聯系,只是它們之間的強度不一樣。第二語言的熟悉程度是詞匯表征和概念表征之間聯系緊密程度的關鍵因素。第二語言到第一語言之間的聯系強度要大于第一語言到第二語言之間的強度(郭桃梅,彭聃齡,2003)。由于雙語者存在著不同的知識表征系統,兩種語言間的轉換機制也不同。那么,熟練雙語者在第二語言條件下,能否出現詞長效應呢?本研究即探討這一問題。
2.1 被試
55名新疆師范大學本科生,年齡20~22歲,平均年齡21歲。以前從未參加過同類實驗。裸視或矯正視力正常。少數民族,民考漢,無閱讀障礙。HSK水平為8級或8級以上。
2.2 儀器和材料
實驗采用E-prime系統在PⅣ微機上實施。計算機的顯示分辨率為1024×768,背景為灰色,被試坐在離顯示器57cm處,在光線微暗的實驗室完成。刺激材料為漢語詞匯,字體為正楷。注視點為一“+”號,水平和垂直視角均為0.5°。每個漢字的視角均為3°。所有實驗材料來自于《現代漢語常用詞詞頻詞典》(劉源,梁南元,王徳進等,1990)。為了比較不同頻率條件下是否存在詞長效應,所選詞語的頻度分別為8、20、30。其中不存在兒化音節。
2.3 實驗設計
采用3(詞列)×3(頻度)混合設計。第一個變量為詞列,即有一定數量的漢語詞匯所組成的詞列,包括三個水平:單字詞列、三字詞列及單字詞和三字詞組成的混合詞列,該變量為被試內變量。單字詞列和三字詞列水平下分別選取6個不同的詞?;旌显~由于詞量限制,選取4個不同的詞。第二個變量為頻度,包括三個水平:8、20和30,該變量為被試間變量。每個被試練習3-4列次進入正式試驗,中間休息兩次。實驗大約持續15分鐘。
肝癌組血清PIVKA-II含量同其他組顯著提高(P<0.05),肝硬化患者和其它消化系統腫瘤患者較健康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肝癌患者PIVKA-II水平同肝硬化外組顯著增加(P<0.05)。相關研究指出[10],隨著腫瘤分級提高,患者血清PIVKA-II隨之升高。
2.4 實驗程序
實驗時先在屏幕中央呈顯注視點500ms,然后呈現刺激材料,每個詞間隔1s,連續呈現6個詞語。呈現結束后要求被試對前面呈現詞的順序及是否見過進行判斷。在刺激呈現的過程中,要求被試小聲讀出并且努力記住詞列呈現的系列位置。實驗要求被試在準確的前提下盡快做出按鍵反應。其中一半被試再認時,看到該系列位置呈現的詞是前面詞列中該位置呈現過的詞時,按 “z”鍵,反之,按“/”鍵;另一半的被試相反。系統自動記錄反應時和錯誤率。
被試在九種處理條件下的平均錯誤率見表1。將錯誤率在三個標準差以外的極值剔除(剔除數據占0.3%)。

表1 三種頻度下每種詞列的平均錯誤率及標準差(%)
對9種處理條件下的錯誤率進行3×3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發現:詞列主效應顯著,F(1,52)=5.46,p<0.05,η2=0.27,表明三種不同詞列條件下被試的反應錯誤率差異顯著。頻度主效應不顯著,F(2,52)=2.34,p>0.05。詞列變量與頻度變量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2,52)=2.64,p>0.05。
為了考察在不同頻度下三種詞列之間的差異情況,進一步進行簡單效應分析發現:頻度為8時,單字詞與三字詞之間的差異顯著t(18)=5.64,p<0.05,Cohen’sd=0.56,表明三字詞的回憶成績好于單字詞;三字詞與混合詞之間的差異顯著,t(18)=3.28,p<0.05,Cohen’sd=0.42,表明三字詞的回憶成績好于混合詞列。頻度為20時,單字詞與三字詞之間的差異顯著,t(18)=4.56,p<0.05,Cohen’sd=0.51,表明三字詞的回憶成績好于單字詞;單字詞與混合詞之間的差異顯著,t(18)=3.43,p<0.05,Cohen’sd=0.62,表明混合詞的回憶成績好于單字詞;三字詞與混合詞之間的差異不顯著t(18)=0.58,p>0.05。頻度為30時,三種詞列之間的主效應差異均不顯著。
本研究結果表明,第二語言背景下詞頻為8和20時,沒有出現詞長效應,卻出現了詞長效應的反轉現象,將其稱之為反詞長效應,即三字詞列的記憶成績優于單字詞列。這與李畢琴等(2008)研究相似,他們的研究中在對長短詞混合的詞表進行即時序列回憶時,出現了反詞長效應。對于這一結果的解釋,可能是由于研究中的被試均為HSK8級或者8級以上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能熟練的使用漢語聽、說、讀和寫。漢語作為被試的第二語言,在信息加工過程中被試傾向于先將漢語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暫時存儲于大腦中,回憶時再將要提取的信息翻譯成漢語呈現出來。實驗的刺激呈現序列中,1S內讓被試記住漢語詞匯的同時也要求被試小聲讀出漢語詞匯,有可能被試進行詞匯記憶的時間受到了干擾,從而導致詞列中部分詞沒有被復述從而導致遺忘。被試在較短的時間內能記住的可能只是漢字的某些特征或者某個詞語中被試認為熟悉的字或字段。然而,相對于單字詞而言,被試能夠記住三字詞的字或字段的某些特征較多。因此,對三字詞的回憶成績較好。這一結果也與全詞假說中Wheeler(1970)的研究結果一致。全詞假說認為,位于詞中字母的識別要比單個字母的識別成績好,原因是人們在辨認詞中字母的時候,可以比辨認單個字母利用更多的視覺特征,這些特征可能是整個詞的某些特點,也可能是某些小字母群的特點。在低頻詞條件下,三字詞成績優于單字詞,原因可能是三字詞的某些字或詞相對于單字更容易一些,被試只要記住三字詞中的某個字或詞,就可以記住整個詞。而對于單字詞,被試只能根據字形結構或字義,結合母語,先將所理解單字詞的語義轉譯成母語,才能將漢語詞匯存儲于記憶中。
此外,在頻度為30(即高頻詞)條件下,被試在各詞列之間的回憶錯誤率沒有差異。可以用Forsteer的搜索模式來解釋這一現象。Forsteer(1976)認為,在心理詞匯中詞條是按照詞的頻率組織起來的,即在心理詞匯中詞條的排列順序是從高頻詞到低頻詞。并且詞的認知是通過搜索而達到的,由于高頻詞比低頻詞在更早的時候被搜索,所以高頻詞的認知比低頻詞快(彭聃齡,張必隱,2010)。實驗中,刺激材料為第二語言,對漢語詞匯的記憶效果受頻度的影響小,同時也說明該頻度下的漢語詞匯對于被試來說受母語影響較小。第二語言的熟悉程度是詞匯表征和概念表征之間聯系緊密程度的關鍵因素,第二語言到第一語言之間的聯系強度要大于第一語言到第二語言之間的強度。在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信息加工和記憶提取過程中表現為:進行記憶信息加工時,被試可能不必再將漢語轉譯成民語而直接進行信息存儲,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記憶中,使記憶痕跡得到進一步的強化,記憶效果得到增強;記憶信息提取過程中,直接將存儲的漢語信息提取出來,而不再將存儲的民語轉譯成漢語,這樣將會增大信息提取的通道并減少記憶提取時所需的時間,從而增強了記憶的效果。由此可能導致被試在高頻詞條件下,單字列、三字詞列和混合詞列之間被試的回憶成績沒有差異,即沒有出現詞長效應,也沒有詞長效應的反轉發生。
5.1 第二語言條件下,詞頻為8和20時,出現了顯著的反詞長效應。
5.2 詞頻為30時,單字詞、三字詞和混合詞列的回憶成績沒有明顯差異。即沒有出現詞長效應,同時也沒有出現反詞長效應。
郭桃梅,彭聃齡.(2003).非熟練中-英雙語者的第二語言的語義通達機制.心理學報,35(1),23-28.
何先友,毛斌紅,曾祥炎.(2006).漢語中詞長效應的初步實驗研究.PsychologicalExploration,26(4),32-35.
李畢琴.(2008).工作記憶中漢語詞長效應與反詞長效應的機制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西南大學).
李畢琴,徐展,徐麗.(2007).工作記憶中的詞長效應.心理科學進展,15(5),768-773.
劉偉志.(2004).中英雙語者知識表征的認知心理學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華東師范大學).
劉源,梁南元,王徳進,張社英,楊鐵鷹,掲春雨,等.(1990).現代漢語常用詞詞頻詞典.宇航出版社.
彭聃齡,張必隱.(2010).認知心理學(精).浙江教育,489.
莊捷,周曉林.(2001).言語產生中的詞長效應.心理學報,33(03),214-218.
Baddeley,A.D.,Thomson,N.,& Buchanan,M.(1975).Word length and the structure of short-term memory.JournalofVerbalLearning&VerbalBehavior,14(75),N/A.
Carol,W.,& Michal,L.(2004).Why word length only matters in the left visual field.Neuropsychologia,42(12),1680-1688.
Potter,M.C.,So,K.F.,Eckardt,B.V.,& Feldman,L.B.(1984).Lexical and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in beginning and proficient bilinguals.JournalofVerbalLearning&VerbalBehavior,23(1),23-38.
Reverse Word Length Effect of Bilingualism in Working Memory
Jiao Jiangli1,Liu Yi1,He Guangjiang2,Wen Suxia1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7;2.Qappal County First Middle School in XinJiang,Qappal 835300)
Object:In order to observe Word length effect of bilingualism in working memory.Methods:Designed by 3x3 within-subjects to measure the word length effe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econd language.Resuslts: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ree-character,discovered the reverse of word length effect;Howerver,there’s no difference in the high-frequently-used words.Entire word hypothesis can mak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to this phenomenon.
bilingualism;working memory;word length effect;reverse word length effect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新疆項目(13XJJC190001),新疆師范大學2015年博士科技創新(XJ107621505),新疆自治區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招標課題(XJEDU040512B06)、(XJEDU040515C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基金項目(71563054)。
聞素霞,E-mail:wsx@xjnu.edu.cn。
B842.5
A
1003-5184(2016)06-0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