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琛,姜金棟,晏祥輝,李 旭,許 燕
(1.成都師范學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成都 611130;2.四川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研究中心,成都 611130;3.成都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成都 610106;4.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北京 100875)
心理學視角下的政治認同研究*
孫瑞琛1,2,姜金棟2,晏祥輝1,2,李 旭3,許 燕4
(1.成都師范學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成都 611130;2.四川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研究中心,成都 611130;3.成都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成都 610106;4.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北京 100875)
政治認同發源于政治共同體成員人格中與所屬共同體及亞群體有關的自我認同的敘事建構,是共同體成員對所屬共同體及亞群體過去歷史、當下主權、現行政體、未來使命的綜合的能動性反應,包括認知層面的認可和贊同、情感層面的歸屬和依戀、行為層面的支持和擁護,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認同狀態,并且會隨著人格的成長、自我認同的發展、以及共同體命運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政治認同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已有研究多是從政治學、社會學角度對其進行論述,隨著近年來大眾對社會心態的日益關注,理解政治認同議題中的心理學因素愈顯迫切。目前心理學視角下的政治認同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未來研究需進一步厘清政治認同結構、編制測量工具、探討形成過程,關注未來預期和移情的影響、關注中國現實問題、以及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心理學;政治認同
當今世界,政治認同問題成為了一個時代議題,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遭遇到各種政權顛覆力量和分裂力量的挑戰(張國平,2011)。政治認同既是將社會成員團結和組織起來的基礎,也是維護民族、國家和執政黨政治穩定的基石,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左玲,2015)。而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社會矛盾,再加上經濟全球化、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國際政治格局紛爭帶來的影響,政治認同問題更加突出。
目前學界在宏觀層面上從政治學、社會學等視角對政治認同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在微觀層面上、尤其是從心理學視角對政治認同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需要系統地予以回顧、歸納和總結。
由于認同本身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所以不同學者對政治認同也提出了不同見解。《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1992)認為政治認同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并自覺地以組織及過程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政治行為”;李素華(2005)認為政治認同是“公民對某種政治權力的承認、贊同和同意,并且自覺地以該政治權力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政治行為”;張國平(2011)認為政治認同是“公民對國家、政治制度的認可與支持,主要通過公民對政治義務的自覺承擔來得以表現”;左玲(2015)認為政治認同是“認同主體(政治體系中的個體或群體)對認同客體(民族、國家和政黨等政治系統)產生的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與依附感,并自覺地以所屬政治系統的要求來規范自己政治行為的心理反應和行為過程”。
本文認為,已有研究都是從現象學層面對政治認同的概念進行解讀。其中,對執政者、政治權力、政治制度的承認、贊同、認可,是認知層面的表現;人們在政治生活中對共同體產生的當下主權的歸屬感、以及過去歷史的承載和依附感,是情感層面的表現;體現為規范的政治行為、自覺承擔政治義務,是行為層面的表現。因此,政治認同現象表現為認知認同、情感認同、行為認同。
而另一方面,同樣也需要從動力學層面對政治認同做出界定,以理解其從由來到現狀的發展邏輯、并更好地謀劃未來,目前還未有研究就此進行討論。本文認為,政治認同的形成過程與人格和自我的形成具有相當程度的可類比性。人格是用來解釋人之為人,即每個個體區別于他人的獨特性,每個人的價值取向與動力傾向決定了一個人的心理走向,政治認同就是一種政治走向的選擇。它整合了靜態的人格特質,整合了動機、目標、計劃、防御機制、價值觀等基于社會角色的表現(McAdams,1996),描述了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怎樣經由過去成為現在的我,我今后要走一條怎樣的道路。這樣的整合,其外在表征通常就形成了每個個體獨特的人生故事,而這樣的人生故事反過來又成為了個體確認其自我認同的敘事載體。從個體角度來說,認同是人格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這類研究在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自我認同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學者們很少聚焦政治認同上。而政治共同體的形成正是通過每個個體對共同體過去歷史、當下主權、現行政體、未來使命的反復訴說、順應、篩選、內化才逐步得到承認,所有這些構成了共同體的“人生故事”,既是政治認同的外在表征,也是共同體自我確認的敘事載體。也就是說,共同體中每個個體的政治認同共同形成了共同體整體的“自我認同”,即共同體的“人格”的核心。自我認同是個體人格的核心要素之一,政治認同則是政治共同體的靈魂,這兩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認為從心理學視角對政治認同進行界定既應是現象學的、也應是動力學的,可表述為:政治認同發源于政治共同體成員人格中與所屬共同體及亞群體有關的自我認同的敘事建構,是共同體成員對所屬共同體及亞群體過去歷史、當下主權、現行政體、未來使命的綜合的能動性反應,包括了認知層面的認可和贊同、情感層面的歸屬和依戀、行為層面的支持和擁護,其認同狀態會隨著人格的成長、自我認同的發展、以及共同體命運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李素華(2005)提出政治認同的資源主要是由意識形態、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組成,三者分別是政治認同的意識性資源、制度性資源、功績性資源。戴均(2010)指出社會結構的急劇分化引發了結構沖突、利益沖突和價值沖突,結構沖突是具體表現形式,利益沖突是基礎,價值沖突是利益沖突的集中反映,價值認同是政治認同的核心。張國平(2011)認為政治認同的主體是公民,政治認同的客體是民族國家認同和民主制度認同,當代政治認同的標準是要在國家層面確立主權、在制度層面實現民主。左玲(2015)認為政治認同主要包括對民族本能上的認同,對國家情感上的認同以及對政黨理智上的認同三個層面,民族和國家認同是基礎,政黨認同是對民族和國家認同的升華。彭勃(2010)提出政治認同包括個人自我認同、集體認同和政權認同三個層次。
另外有學者用實證方法對政治認同的結構進行了研究。邱杰(2014)提出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由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政治參與、政治行為五個要素構成。鄭建君(2015)的研究顯示政治認同包含身份認同、發展認同、政黨認同、政策認同、體制認同、文化認同六個維度。韓曉峰(2006)認為不同的政治承諾和政治探索形成了不同的認同狀態,包括高承諾高探索的成熟型、高承諾低探索的排他型、低承諾高探索的延緩型和低承諾低探索的彌散型。
其中,李素華、戴均、張國平、左玲、鄭建君、邱杰等的研究主要說明政治認同包含哪些領域,是對政治認同內容的研究;彭勃提出的政治認同包括個人自我認同、集體認同和政權認同三個層次,是對政治認同層次的研究;韓曉峰提出的政治認同包括成熟型、排他型、延緩型和彌散型,是對政治認同狀態的研究;邱杰提出的政治認同包括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政治參與、政治行為,是對政治認同表現的研究。
本文在梳理以往的研究基礎上,認為政治認同的結構可分為內容結構、層次結構、狀態結構、表現結構。在內容方面,應包括民族歷史本能認同、國家主權情感認同、現行政體理智認同。在狀態上,是由低認同到高認同的連續體。在層次方面,分為自我認同、集體認同和政權認同。在表現方面,應包括政治認知,例如認同國家核心價值觀、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等;政治情感,例如對個體政治身份的自豪感、歸屬于政治組織的忠誠感等;政治行為,例如自覺參與政治活動、遵守組織規范、堅定履行使命等。
3.1 人口和社會經濟特征
鄭建君(2015)在其研究中發現,月可支配收入和戶籍類型都對政治認同有影響,并且交互作用顯著,在月可支配收入500元及以下水平,農村戶籍公民的政治認同高于城鎮戶籍公民,隨著收入增加,城鎮戶籍公民的政治認同高于農村戶籍公民。韓曉峰(2006)的研究結果顯示,少數民族大學生表現出更多的彌散型、排他型和延緩型認同,城鎮大學生比農村大學生表現出更多的彌散型和排他型認同、更少的成熟型認同,而經濟拮據的大學生表現出更多的彌散型認同。
Langner(1997)認為群體的實際社會地位會對政治觀點有影響,另外相較于實際地位來說,個體感知到的自己的地位則更為重要;作者假設低階層的集體認同與自由主義相關,高階層的集體認同與保守主義相關(低階層一般被操作化為女性、少數民族、宗教少數群體等),研究結果顯示出中度的效應值,說明高低階層的區分只是一部分影響因素。
Jackson(2005)則提出適當的宣傳會激發選民對自己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的認同:如克林頓在199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將宣傳點聚焦于家庭和兒童,例如毒品泛濫和教育等主題,贏得了潛在的中間選民,這部分人被稱為“足球媽媽”,這次選舉創造了與之前最大的性別投票差異,達到11%;在2000年選舉中,戈爾稱小布什的減稅政策首要受益人只是“最富有的1%”,但這個策略并不成功,民調顯示出美國人驚人的樂觀,19%的美國人認為他們就是那最富有的1%,另有20%的美國人認為自己今后會跨入那一階層,這可能與當時美國經濟勢頭強勁有關。2016年川普競選團隊以走入民眾家庭為策略,贏得了很多選票。研究結果顯示社會經濟地位等對于塑造政治認同有明顯效果,即使對黨派認同、意識形態認同等長期觀念影響有限,但也能明顯影響投票選擇。
Muldoon等(2008)強調了人口年齡結構對政治認同的影響,指出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年輕人在政治沖突和暴力事件中起了主要作用,政治劇變通常與年輕人暴增有關,已有研究對此予以了證實,例如德國納粹的興起被認為是大量的年輕人和經濟蕭條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阿拉伯世界中,政治不穩定也被認為與年輕人的高人口比例有關。
3.2 主流輿論和主流敘事
陳林俠(2010)以《建國大業》、《風聲》兩部影片為例探討了香港社會輿論環境對政治認同的影響,認為在建國六十周年之際,《建國大業》在香港受到主流輿論冷遇是因為近代以來香港享受了所謂“政治獨立性”的好處,所以保有去政治化的話語習慣;《風聲》雖然在香港大獲成功,但輿論卻主要聚焦于對香港本土產業面臨競爭的擔憂,表現出極度焦慮,這種強烈的香港本土意識是所謂“政治獨立”的另一種表現,顯示出香港社會長時間以來的主流輿論對香港居民的政治認同的影響,說明香港社會的國家認同仍面臨挑戰。
Bar-Tal(2004)通過對2000年07月到2002年07月兩年間巴以沖突中的一系列事件的分析強調了主流輿論的重要性,認為主流輿論如果把對立群體的目的解讀為威脅本群體的存在,就會導致只認為本群體是正義的,拒絕任何來自外部的批評,從而使得沖突不斷升級。Christou(2007)和Dalsheim(2007)等也指出了教育情境下的主流敘事(如教科書內容,尤其是歷史教育)對于政治認同的影響。Hammack(2010)指出主流敘事一方面可能強化了沖突,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來減少沖突。現在已有這樣的干預研究,試圖通過改變敘事來減少偏見、發展出更廣泛層面的政治認同(Pettigrew & Tropp,2006)。
3.3 人格特質、依戀類型、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
Hibbing等(2011)研究了人格特質對政治認同的影響,結果表明人格特質對不同環境下的政治討論頻率有顯著影響,有些環境相較于另一些環境更難表達不同意見,情緒越穩定的人越能接受與持不同政見者討論政治,開放性則是負相關(與假設不一致),宜人性和盡責性則沒有影響,研究者也提到有其它研究發現盡責性與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相關。Dunkel和Decker(2012)也考察了依戀類型、人格特質、個體的認同風格和對父母的認同等因素對其政治取向的影響,結果發現回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以及人格的開放性與自由主義的政治取向有關,而遵從規范的認同風格、對父母的高度認同、以及人格的盡責性與保守主義的政治取向有關。
Muldoon等(2008)調查了生活在愛爾蘭邊境地區的中學生對同齡人參與這一地區沖突事件的理解,結果顯示,這些青春期被試認為有同齡人會參與政治暴力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群體認同,守護本群體的“平等”和“正義”,反抗壓迫;二是同伴認同,即認為這很“酷”,會受同伴仰慕、提升社會地位,如果擁有武器則更會放大這種感覺;三是家族認同,如果家族成員有參與政治沖突的歷史,那么這些家族中的年輕人更可能表現出同樣的行為;此外人格因素和經濟因素也起到了作用。
Malka和Lelkes(2010)研究了個體的自我認同對政治行為的影響。結果顯示自我認同為自由派還是保守派能夠預示對未來發生的政治事件的立場;另外,若一個事件尚未有明確的論調傾向,那么這個事件被說成是保守主義的還是自由主義的會影響被試對此事的態度,與自己相匹配的意識形態信息來源會導致自我實現效應,個體愿意去相信,就真的成了現實。
Seyle(2007)也探討了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作用,認為政治暴力和極端主義是認同融合的后果。認同融合是這樣一種狀態,即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的自我概念(self concept)融合得太過緊密,已不可能獨立分開,這使得群體成為了其成員自我界定中最基礎的部分,支配了其社會生活。結果顯示認同融合程度高的被試表現出明顯更多的情緒反應、更多拒絕不同立場的信息,認同融合能夠預測絕對化的思維模式,能夠預測自我報告的偏向政治極端主義的行為和強調個人自我的語言模式、好斗且難以妥協合作。
Varvin和Phil(2005)認為政治沖突中的極端主義和暴力心態都有一個預先存在的特征,即受害者身份認同,這種自我認同將自己居于受害者的地位,表現出過度敏感、偏執并且要進行報復,如果這種心態成為群體的普遍特征,則由于責任分散的后果,個體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有道德上的責任,攻擊和暴力就會失去控制。在蕭條或危機時代,這種思想會更容易被接受,因為沮喪、痛苦和創傷會使人更容易認同自己為受害者,更容易將“罪惡”投射到外界以尋求報復。于是,曾經的受害者就這樣成為了潛在的施害者,政治沖突陷入惡性循環。
3.4 代際差異
劉凌斌(2016)考察了臺灣青年的政治認同,認為臺灣青年呈現出明顯的去中國化傾向,其臺灣主體意識比老一輩更強,更習慣于用西方的政治價值觀念和所謂的“民主標準”作為拒絕兩岸統一的理由;但同時臺灣民眾的中華民族認同高達六成以上,最高超過九成,并且兩岸交流會降低臺灣青年對臺獨的支持,某項小樣本調查發現(王嘉洲,2013),經過赴陸10天的交流后,赴陸臺生傾向統一的比率凈增2.04%,傾向現狀的比率凈增12.25%,傾向獨立的比率凈減14.29%。章友德(2014)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他們高度關注與自己密切相關的生活政治,對離自己生活較遠的思想政治持漠視態度;對共產主義理想有34.3%的受訪者表示相信,43.2%的調查者表示說不清楚,另有21.2%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相信,與老一輩人形成鮮明對比。鄭建君(2015)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出隨著代際更替變化,被試越年輕,其政治認同程度越低。
4.1 關于政治認同的測量
未來研究應進一步綜合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知識,繼續完善政治認同的內容結構、層次結構、狀態結構、表現結構。另一方面,還應根據上述理論設想繼續開發、修訂和完善測量工具,分別形成政治認同總體問卷以及內容結構、層次結構、狀態結構、表現結構分問卷,使得問卷設計能夠全面準確地反映政治認同概念內涵。政治認同具有文化表述的差異,建立適合于中國本土的測評工具至關重要。此外,因為政治認同的測量容易出現社會贊許性問題,所以應開發不同形式的測量工具以降低測量偏差,也可設計實驗程序,最大程度提高生態效度。
4.2 關于政治認同的發展和形成
政治認同并非生來帶有,未來研究應對政治認同的發展形成過程予以關注。例如,在中國文化下,政治認同的形成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人格和自我認同的發展變化對政治認同會有怎樣的影響?兒童會在多大年齡的時候對周圍環境中的政治因素有所反應?青少年是否是形成政治認同的關鍵期?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政體認同的順序是否與心理發展的表現相符合?在政治認同的形成過程中,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行為相互關系如何?個體會在什么時期形成自己的政治意識?有什么心理因素促成了政治認同的發展和形成?等等。
4.3 關于社會經濟形勢及預期的影響
本文認為,除了當下社會經濟地位以外,政治認同程度也與對未來的預期有關。若未來預期向好,即使對當下狀況不滿意,也會有較高程度的政治認同,因為情況即將改善;相反,若未來預期不好,即使對當下狀況比較滿意,也意味著即將面臨失去,則不會有較高的政治認同。未來研究可以通過社會心態與社會期望,研究我國社會經濟形勢總體變化、貧富差距等與民眾政治認同之間的相關,并據此對未來進行預測,再隨著社會發展進行驗證。大數據的分析方法可以提供研究的可能性。
4.4 關于早年教養環境和移情的影響
政治體系的所有層面對于共同體成員來說都處于更權威的地位,因此,個體與早年權威角色的關系至關重要,政治認同在某種程度上與早年移情有關,家庭內的價值觀傳遞更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未來研究應關注教養方式、家庭氛圍、早年客體關系等對政治認同的影響。
4.5 關于中國政治認同的現實問題
一國兩制是中國政治體系中的特色,未來研究應關注港澳臺居民與內地居民在政治認同各領域的共性和差異。如港澳臺同胞在民族認同方面是否與內地民眾具有同等歷史情感?在國家認同和政體認同方面存在哪些差異?
另外,種種跡象顯示,官員腐敗對于我國民眾的負面影響最為明顯。未來研究應將腐敗和政治認同結合起來,利用已有的關于腐敗的研究推進對我國民眾政治心態的理解。
4.6 關于政治認同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政治認同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不恰當的教育有可能將受眾推向反面。未來研究應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探討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師人格等因素對政治教育的影響。
陳林俠.(2010).香港的焦慮:政治意識、“再殖民”及其身份認同的前瞻——以《建國大業》、《風聲》在香港的傳播為核心.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136-145.
戴均.(2010).當代中國轉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基于價值分析的視角.博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
韓曉峰.(2006).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態模型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
李素華.(2005).對政治認同的功能和資源分析.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
劉凌斌.(2016).臺灣青年的政治認同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青年探索,(1),97-102.
彭勃.(2010).自我、集體與政權:“政治認同”的層次及其影響.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1),31-38.
邱杰.(2014).西南民族地區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地質大學.
王嘉州.(2013).兩岸學生交流與價值趨同之比較分析——以統“獨”立場為例.臺灣政治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暨治理論壇”.“海峽兩岸政經發展與社會轉型比較:公民社會與治理轉型”研討會論文集(pp.189-206).臺北: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
張國平.(2011).當代政治認同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湖南師范大學.
章友德.(2014).執政基礎與大學生政治認同調查.中國青年研究,(12),89-93.
鄭建君.(2015).政治溝通在政治認同與國家穩定關系中的作用.政治學研究,(1),86-103.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左玲.(2015).新中國成立初期歸國留學生群體的政治認同研究(1949-1956).博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
Bar-Tal,D.(2004).The necessity of observing real life situations:Palestinian-Israeli violence as a laboratory for learning about social behaviour.Europe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34,677-701.
Christou,M.(2007).The language of patriotism:Sacred history and dangerous memories.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ofEducation,28,709-722.
Dalsheim,J.(2007).Deconstructing national myths,reconstituting morality:Modernity,hegemony and the Israeli national past.JournalofHistoricalSociology,20,521-554.
Dunkel,C.S.,& Decker,M.(2012).Using Identity Style and Parental Identification to Predict Political Orientation.CurrPsychol,31,65-78.
Hammack,P.L.(2010).Identity as burden or benefit?Youth,historical narrative,and the legacy of political conflict.HumanDevelopment,53,173-201.
Hibbing,M.V.,Ritchie,M.,& Anderson,M.R.(2011).Personality and Political Discussion.PolitBehav,33,601-624.
Jackson,M.S.(2005).Identitymatters:Politicalidentityconstructionandtheprocessofidentityinfluence.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innesota University.
Langner,C.A.(1997).Politicizedcollectiveidentity:Definingtheselfinpoliticalterms.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U.C.Berkeley.
Malka,A.,& Lelkes,Y.(2010).More than ideology:Conservative-liberal identity and receptivity to political cues.SocJustRes,23,156-188.
McAdams,D.P.(1996).Personality,modernity,and the storied Self:A contemporary framework for studying persons.PsychologicalInquiry,7(4),295-321.
Muldoon,O.T.,McLaughlin,K.,Rougier,N.,& Trew,K.(2008).Adolescents’ Explanations for Paramilitary Involvement.JournalofPeaceResearch,45(5),681-695.
Pettigrew,T.F.,& Tropp,L.R.(2006).A meta-analytic test of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90,751-783.
Seyle,D.C.(2007).Identityfusionandthepsychologyofpoliticalextremism.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Texas University at Austin.
Varvin,S.,& Phil,M.D.(2005).Humiliation and the victim identity in conditions of political and violent conflict.ScandinavianPsychoanalyticReview,28,40-49.
A Review of Researches about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Sun Ruichen1,2,Jiang Jindong2,Yan Xianghui1,2,Li Xu3,Xu Yan4
(1.Research Center of Basic Education,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1130;2.Research Center for Sichuan Young Children’s Organization and Ideology Education,Chengdu 611130;3.Educ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on Mental Health,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4.School of Psych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Political identity is the whole initiative response which political community members act on the history,the sovereignty,the current regime,and the future vocation of their community and sub-groups.It is originated from the self identity narrative about the community and sub-groups in their personality,including approval in cognition,ascription in feeling,and acclamation in behavior,presented as different levels,and will change along with the growth of personality,the development of self identity,and the change of community fate.Political identity is very important in social lives,and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stability,which has been mostly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s and sociology.Nowadays,a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social mentality,it’s also more urgent to underst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political identity.However,researches about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are now in a stage of very beginning.Future researches are supposed to clarify the structure of political identity,revise psychometric instruments,explore forming process,pay attention to people’s future expectation,transference in early years,realistic problems in China,and discuss the actual effect of political education.
psychology;political identity
“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兒童組織認同高水平研究團隊)建設計劃”,四川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研究中心2015年度重大項目“少年兒童組織架構及管理策略研究”(15SZSJYZ-01)。
許燕,E-mail:xuyan@bnu.edu.cn。
B8409
A
1003-5184(2016)06-04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