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燕 王維紅 伍麗珍 廖劍云
營養護理干預改善終末期腎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觀察
江春燕 王維紅 伍麗珍 廖劍云
目的:觀察營養護理對改善終末期腎病(ESRD)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320例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針對性營養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營養狀態、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營養狀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營養護理可改善ESRD血液透析患者的營養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有效、可行,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營養護理;終末期腎病;血液透析;生活質量;臨床效果
終末期腎病(ESRD)是各種慢性腎臟疾病的終末階段,臨床一般治療方法為血液透析[1],血液透析可一定程度抑制患者腎病發展,維持患者生命,臨床價值較高。但長期透析治療會使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大量流出體外[2],導致患者營養不良,影響后期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質量[3]。近年來,我院對ESRD血液透析患者進行針對性營養護理,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320例進行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排除既往有認知障礙、精神性疾病史和機體狀態極差患者。將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中男92例,女68例;年齡34~77歲,平均(50.60±8.10)歲;腎小球型腎炎67例,糖尿病型腎病45例,高血壓腎病24例,其他24例。對照組中男91例,女69例;年齡33~76歲,平均(50.70±8.00)歲;腎小球型腎炎66例,糖尿病型腎病46例,高血壓腎病25例,其他2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控制血壓、預防感染、心理護理等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給予針對性營養護理,具體如下:
1.2.1 營養知識宣教 護理人員應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長期血液透析易出現營養不良的原因、不良后果及建立科學、合理飲食習慣的重要意義,令其意識到補給營養的重要性,在營養護理過程中主動接受、配合,提高效果。
1.2.2 營養干預 (1)依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營養食譜,記錄患者每日營養攝入情況,并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一般標準為:食用優質高蛋白質食物,如雞蛋、牛奶、瘦肉等,控制花生、豆制品等植物蛋白攝入量,每日蛋白質總攝入量應為1.3~1.5 g/kg。(2)囑患者多食新鮮果蔬,補充多種微量元素與維生素。(3)食用含糖、脂肪類食物,保證每日熱量的補充,糖類攝入來源主要為主食,控制在每天4~6 g/kg,脂肪攝入主要為植物脂肪,每天為1.2~1.5 g/kg;控制患者每日膽固醇、鉀的攝入量。(4)根據患者每日尿量情況設定飲水量;避免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原則。(5)控制患者體重增長幅度在4%以內。(6)對味覺感較差等特殊患者,應通過改變烹飪方式等辦法增強其食欲,鼓勵進食。
1.3 觀察指標 (1)營養狀態評估。以簡易營養狀態評估表評估患者營養狀況,總分14分,0~7分為營養不良,8~11分為存在營養不良風險,12~14分為營養狀況正常。(2)生活質量評估。采用GQLI-74測評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括軀體職能、心理職能、情緒職能、認知職能、社會職能,分值為0~100分,評分越高,生活狀態越好。(3)滿意度。調查患者的滿意度,分為不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或t’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營養狀態評估(表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狀態評估(例)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估(表2)


組別例數軀體職能心理職能情緒職能認知職能社會職能總生活質量觀察組16073.22±5.3771.01±6.3468.92±6.8167.25±5.8668.37±6.6670.21±6.21對照組16064.29±6.1066.56±5.9863.15±5.9760.38±3.9559.96±7.8661.33±5.25統計量13.8991)6.4751)8.0591)12.2972)10.3262)13.8132)P值<0.001<0.001<0.001<0.05<0.05<0.05
注:1)為t值,2)為t’值
2.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營養不良是ESRD血液透析患者常見并發癥,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與護理,住院率與致死率往往較高。引起ESRD血液透析患者營養不良的因素有很多,如透析膜生物相容性較低、透析不充分、所需營養物質攝入不足及急慢性感染等[4],其中營養物質攝入不足是其最主要原因之一。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與護理水平要求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受到重視[5],對ESRD血液透析患者進行營養護理也成為臨床重要護理工作之一。
患者營養物質攝入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長期血液透析帶走患者體內大量營養物質。(2)限制飲食過于嚴格,擔心患者出現其他合并癥,過度重視肌酐水平,對血糖[6]、血脂控制過度。(3)飲食結構不合理,糖類、脂肪、蛋白質攝入比例不合理,動物蛋白、植物蛋白及動物脂肪、植物脂肪攝入不合理等。(4)因疾病和患者心理等原因,自身營養吸收能力較差。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營養護理,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食譜,改善患者飲食結構,加大營養攝入量的同時均衡各營養物質攝入結構比例,另外,通過對患者及家屬的詳細講解,也使患者對自身狀況有了更多了解,增強了治療與生活的信心,提高依從性,促進營養護理的有效實施。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營養不良情況發生率僅為18.13%(29/160),較之對照組的27.50%(44/160)明顯降低;觀察組患者軀體職能、心理職能、情緒職能、認知職能、社會職能各項生活質量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也較對對照組高,減少了護患糾紛,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7]。取得此滿意效果的原因可能為:持續性加強營養護理能及時補充患者體內流失的營養物質;科學、合理的飲食結構可改善患者身體機能狀態,提供日常所需能量;積極的護理干預和個性化的營養護理方法可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情緒[8],糾正消極情緒導致的厭食。值得注意的是,加強營養護理的同時也不可忽視對膽固醇、鉀等的控制及體重增長幅度的合理限制,避免高血鉀癥、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在患者自身情況允許的條件下,還可適當進行輕度運動,增強體質,提高營養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營養護理可改善ESRD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有效、可行,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 崔 巖,魏麗麗,李 琳,等.個體及集體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44):7815-7820.
[2] 張 超,胡 昭,董 帥.終末期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和死亡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5):1241-1243.
[3] 彭清平,劉俊茄,康 敏,等.優質護理服務結合護理風險管理教育在血液透析室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4,25(20):3113-3116.
[4] 何 劍,潘險峰.兩種終末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血透相關死亡因素分析[J].西部醫學,2015,27(2):246-248.
[5] 李紅梅,李少華,李國斌,等.腎移植與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比較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2B):4152-4155.
[6] 謝巧珍.糖尿病腎病終末期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日血糖的改變及護理干預[J].安徽醫藥,2014,18(11):2211-2213.
[7] 張 艷,黃 金.終末期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療依從性量表的編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0A):3312-3316.
[8] 唐 妮.血液及腹膜透析對終末期腎病患者情緒、社會支持及健康狀況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3):377-378.
(本文編輯 陳景景)
518000 深圳市 廣東省深圳市人民醫院
江春燕:女,本科,主管護師
2016-09-02)
10.3969/j.issn.1672-9676.2016.2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