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若男 高 瓊
自我效能干預對肺癌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胡若男 高 瓊
目的:探討自我效能干預對肺癌患者不確定感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124例,隨機將患者等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自我效能干預,干預時間為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不確定感、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干預后疾病不確定感評分較對照組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干預后定期復查、合理飲食、合理休息、遵醫用藥、合理鍛煉等遵醫行為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物質生活、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自我效能干預能有效改善肺癌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提高患者遵醫行為評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自我效能干預;肺癌;不確定感;遵醫行為;生活質量
疾病不確定感是指當疾病對機體產生應激反應時,患者會對刺激構成及含義進行認知及歸納,當患者無法對事件進行認知時,會導致患者對疾病治療、預后產生不確定感[1]。肺癌患者由于病情嚴重,死亡率較高,患者常伴疾病不確定感。疾病不確定感會導致患者對事物相關線索及信息缺乏足夠的認知,從而影響患者治療信心,并會導致患者產生悲觀絕望、恐懼焦慮、不遵醫行為,因此改善肺癌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對提高患者遵醫行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2-3]。自我效能是指患者對自身能否有能力完成某項活動所具有的信念、自我感受、判斷能力,主要包括自身影響能力、自身康復能力及治療護理效果等[4]。對患者自我效能進行干預可增強患者疾病治療信心,改變患者健康認知及規范患者健康行為,有助于提高患者遵醫行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5]。我院將自我效能干預應用于肺癌患者,對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產生了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肺癌患者124例,納入標準:(1)患者卡氏評分(KPS)≥70分。(2)均經CT及病理組織學共同確診。(3)患者無遠處病灶轉移。(4)患者均簽署手術意向書。排除標準:(1)心、肝、腎功能衰竭者。(2)預計生存期限<6個月。(3)意識模糊或神志不清者。(4)不愿意配合研究者。隨機將患者等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男32例,女30例;年齡25~60歲,平均(40.3±3.9)歲;病程3個月~1.5年,平均(7.9±1.9)個月;肺癌分期(TNM分期)為Ⅰ期:30例,Ⅱ期 18例,Ⅲ期14;對照組:男 34例,女 28例;年齡24~62歲,平均年齡(39.7±3.4)歲;病程3~18個月,平均(7.8±2.8)個月。TNM分期為Ι期:22例,Ⅱ期 25例,Ⅲ期1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基礎護理、藥物治療、飲食護理、心理護理及出院指導等指導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自我效能干預,干預時間為3個月,出院后每周電話隨訪1次,每月回院干預2次,具體干預措施:(1)強化疾病知識。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集體教育及個體化疾病認知干預,向其講解肺癌發生原因、治療方法及預后影響因素。告知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帶來的危害,提高患者對疾病的重視。(2)弱化外部及內部回報。通過經驗交流會及個體指導等形式糾正患者錯誤的行為及認知,弱化患者內部回報(不良飲食及不良生活習慣帶來的滿足感)及外部回報(家屬及朋友對疾病危險因素的忽視)。(3)幫助患者獲取經驗。包括直接經驗、間接經驗,護理人員引導患者正常認識自我及學會評價自身經驗,在患者學習直接經驗同時幫助患者有意識地關注間接經驗。間接經驗是對他人經驗的認可及評價,患者通過利用他人積極行為及成功經驗來刺激自身努力,并改善患者心理行為,建立內心動力,提高疾病治療信心。(4)替代性經驗。每月組織患者進行交流2次,邀請出院后具有良好自我管理行為的患者進行成功經驗分享,讓患者間相互交流、溝通,讓患者通過他人成功經驗提高患者行為控制期望,從而改善患者自我效能。(5)建立家屬參與模式。鼓勵患者家屬積極參與護理,讓患者感受來自家庭的溫暖,給予患者足夠的情感支持,增強患者疾病治療及康復的信心。(6)出院后隨訪。患者出院后通過家庭隨訪及電話隨訪等方式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積極解答患者相關問題,鼓勵及監督患者相關行為,使得患者自我效能達到最大化,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向患者發放由Missals疾病不確定感量表[6]、自行設計的“遵醫行為量表”及WHO生存質量測定表(WHOQOL-100)[7]。(1)Missals疾病不確定感量表包括不確定性、不一致性、復雜性、不可預測性等4個緯度,共32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為32~160分,分值越高患者不確定感越明顯。(2)遵醫行為量表包括定期復查(4個)、合理飲食(4個)、合理休息(4個)、遵醫用藥(4個)、合理鍛煉(4個)等5大方面共20個條目,被調查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是”或“否”單項選擇。“是”為1分,“否”為0分。(3)生活質量。分別于患者出院時及干預3個月后由研究組成員應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量表內容包括物質生活、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總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應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不確定感比較(表1)


組別例數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6287.25±7.1235.26±3.85對照組6286.96±6.7858.78±5.26
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遵醫行為比較(表2)


組別例數定期復查 干預前干預后 合理飲食 干預前干預后 合理休息 干預前干預后 遵醫用藥 干預前干預后 合理鍛煉 干預前干預后 觀察組621.45±0.453.85±0.781.17±0.423.48±0.821.08±0.293.58±0.621.02±0.483.65±0.891.32±0.323.58±0.69對照組621.56±0.362.02±0.261.22±0.382.12±0.451.10±0.322.16±0.381.08±0.362.12±0.621.35±0.402.22±0.38
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遵醫行為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表3)


組別例數物質生活 干預前干預后 社會功能 干預前干預后 軀體功能 干預前干預后 心理功能 干預前干預后 生活質量 干預前干預后 觀察組6235.6±3.868.9±5.840.2±2.266.9±5.238.6±4.865.3±4.841.8±5.265.8±3.237.9±2.968.9±6.2對照組6235.2±4.252.5±6.240.5±2.951.2±3.838.8±5.245.8±3.541.2±3.850.2±2.937.2±3.450.2±4.5
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不確定感是近年惡性腫瘤護理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它是指患者對某些事情無法進行正確判斷或合理分類而產生的一種認知[8]。肺癌患者由于病死率較高,治療費用巨大,容易給予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及精神壓力。患者不確定感會影響其治療信心,降低患者治療積極性,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相關研究指出[9],引起肺癌患者不確定感的原因與患者醫學知識缺乏,醫護人員對患者病情告知不到位及缺乏家庭支持等有關。通過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可增強患者疾病治療信心,減輕患者疾病不確定感。
基于自我效能的護理干預是指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讓患者學會正確選擇應對機制及合理調控情緒,制定及選擇有效的護理干預形式及內容,增強患者應對方式及減輕患者不確定感[9]。結果顯示對肺癌患者實施自我效能干預,干預后患者自我效能感較干預前明顯降低。考慮可能原因為自我效能干預可提高患者對疾病認識,使患者能積極面對疾病,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同時自我效能干預可充分調動患者家庭支持力量,輔助給予患者情感及心理上的干預,讓患者獲得精神及心理上的滿足[10]。
遵醫行為是指患者求醫過程中其行為與臨床醫囑相符合的程度。由于肺癌具有較高的死亡率,隨著患者病情進展,患者臨床癥狀越來越明顯,患者在病痛的折磨下容易喪失治療信心,導致患者放棄治療,因此有必要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提高患者遵醫行為[11]。觀察組干預后定期復查、合理飲食、合理休息、遵醫用藥、合理鍛煉等遵醫行為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自我效能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信心,改善患者遵醫行為。生活質量是用于評價患者身心、精神及社會多方面的主觀感覺及滿意度,是用于評價個體對現有機能水平與自我感覺理想狀況比較后,對生命整體進行的主觀評價[11]。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物質生活、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從而表明自我效能能讓患者更好地掌握生活能力及康復知識,應用在實際工作中,可增加患者自理能力,提高患者自主運動積極性,從而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自我效能干預能有效改善肺癌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提高患者遵醫行為評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1] 孔少烽,李美娟.肺癌術后化療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廣東醫學,2014,35(21):3408-3411.
[2] 孔少烽,胡錦芬,宮玉翠,等.肺癌術后化療病人的疾病不確定感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4,2(32):4001-4004.
[3] 潘瑞麗,陳欽潔.肺癌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187-189.
[4] 楊 杰,谷寅煜,宋秀巖,等.自我效能理論在肺癌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6):1934-1936.
[5] 司 男,李謙平.自我效能護理干預在肺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2):1721-1723.
[6] 王文穎,王 申,夏大勝,等.中文版疾病不確定感家屬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護理研究,2012,7(4):662-663.
[7] 王 蓓,高海蓮,劉雪琴,等.WHO生存質量量表老年模塊在我國前列腺增生癥患者中的適用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8):687-690.
[8] 劉 翯,秦江萍,許新華,等.中晚期肺癌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及其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4,20(1):102-103.
[9] 楊 杰,谷寅煜,宋秀巖,等.自我效能理論在肺癌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20):2518-2520.
[10]張蘇梅,顧 煒,高 苗,等.自我效能感在肺癌化療患者社會支持與生存質量間的中介效應[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9):1310-1314.
[11]俞 佳,吳婉英,梁冠冕,等.肺癌患者癥狀群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33):13-16.
(本文編輯 劉學英)
Effect of self-efficacy intervention on uncertainty and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HU Ruo-nan,GAO Qiong
(Xiaogan Central Hospital,Xiaogan 432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elf-efficacy intervention on the uncertain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Methods:A total of 124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elf-efficacy intervention on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The intervention time was 3 months 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disease, compliance and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score of uncertain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observ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gular diet, reasonable rest, medicine compliance and reasonable exerci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life, social function, physical functi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Self-efficacy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uncertainty of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improve the compliance scor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Self-efficacy intervention;Lung cancer;Uncertainty;Compliance behavior;Quality of life
432000 孝感市 湖北省孝感市中心醫院
胡若男:女,本科,副主任護師,護理部副主任
高瓊
2016-09-04)
10.3969/j.issn.1672-9676.2016.2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