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美術館進入“藝術+”時代 第四屆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舉辦


第四屆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嘉賓合影
2016年11月8日至9日,第四屆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在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中國民營美術館的學術定位與公共教育”為主題,分別從 “民營美術館學術定位的多元化、差異化”“民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收藏”及“民營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和社會責任”三個單元議題延伸展開,每個單元由主題演講和圓桌討論組成。論壇為期兩天,三個單元發言和討論結束后,閉門會議會就論壇成果及下一屆論壇的舉辦進行溝通和討論。
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至今,呈現集群式增長,美術館時代的到來也印證了一個時代文化藝術的發展與繁榮。在美術館職能上,越來越多的民營美術館把觀眾放在了核心位置,在對公眾教育的普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上升到美術館發展戰略的高度上。
在眾多的民營美術館日益重視并拓展自身公共教育功能的背景下,第四屆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聚焦“中國民營美術館的學術定位與公共教育”主題,深入探討了如何使觀眾走進美術館的布局策略及民營美術館在公眾教育中的職責和使命。
論壇的第一單元圍繞“民營美術館學術定位的多元化、差異化”展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在談及該問題的現狀時表示:“無論是民營美術館還是公立美術館,都面臨學術定位多元化和差異化的問題,這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雖然很多美術館為此做出了諸多努力,但從總體上講,美術館之間的相似性依然非常大。相較于歐美的美術館,中國的民營美術館也有它突出的優勢和人性化的特點。很多民營美術館背后的支持來自于非常有經濟實力的收藏家和投資者,他們的收藏個性鮮明,這樣可以使得民營美術館內的收藏、學術研究和展覽推動等方面產生更有效、更個性化的差異。”
今年恰逢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成立50周年,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杰表示:“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新的視野關聯三個層面:一是探索亞洲藝術與全球的關聯;二是探索古代的亞洲藝術和當代的亞洲藝術產生關聯;三是藝術無論是當代還是古代都該有它的生命力。我們對觀眾承諾是‘喚醒過去,啟迪未來’。學術定位也是基于我們博物館對觀眾的承諾,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亞洲各個文化深層的研究和闡述;二是在全球背景下探索亞洲藝術的學術地位和學術關聯性。在博物館藏品上,一是對短期展覽永久性的總結;二是對本館的館藏進行研究與發表;三是博物館的影響與使命應該超越博物館本身。”
而今日美術館則通過建造“今日未來館”來吸引公眾的視線。“今日美術館在藝術家個展的花費高到500萬以上,但我們發現年輕一代的觀者,對展覽參觀時間不超過20分鐘,讓群眾怎么走進美術館是個問題。”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更暢談了今日美術館未來五至十年發展規劃,“第一個是實體展覽,第二個是虛擬展覽,第三個是呈現跟觀眾的互動關系,給公眾更好的體驗感。讓大眾愿意走進今日美術館,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 王璜生發言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杰發言

今日美術館館長 高鵬發言

法國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發展部負責人Kathryne Weir發言
法國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中心文化發展部負責人Kathryne Weir更是強調美術館在定位上要有自己的特征,她說道:“現在美術館的發展給我們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藝術無形將工程學、社會學、藝術學、生物學、科技等很多學科進行了糅合,同時也反映了社會的矛盾與爭斗等現象,我們在靜下心來去挖掘歷史的同時,也要更好地展望未來。”

第一單元:“民營美術館學術定位的多元化、差異化” 圓桌討論環節
在該單元圓桌討論環節,寶龍美術館館長王純杰認為民營美術館在學術上缺少獨特性源于對美術館的研究薄弱,“無論是構建美術館的文化價值、發展創意空間還是通過展覽教育實現藝術普及,這些全部要建立在學術的基礎上。”昊美術館在學術定位上十分獨特,館長尹在甲介紹道:“昊美術館是酒店和美術館合起來做的綜合體,我們的概念是,美術館是一個展廳,我們的藝術酒店是美術館的倉庫。一般大眾不能進去看美術館的倉庫,而我們的酒店卻變成一個倉庫,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論壇的第二單元圍繞“民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收藏”展開。舍曼藝術基金會總裁、英國泰特美術館亞太藏品購置委員會聯合主席Gene Sherman提出了“藝術+”的概念,她說道:“我們的概念、時尚、設計等等因素都要融合一起,所有視覺創意的實踐都是在大的范圍之內。我們也希望能夠實現不同美術館之間的通力合作,產生更好的‘聚集效應’,而不是相互之間的競爭性。”
英國薩奇美術館則致力于在深耕學術的基礎上把“藝術家”的視角轉向“觀眾”的視角。包括通過科技手段來吸引公眾。英國薩奇美術館館長Nigel Hurst表示:“觀眾在整個美術館的氛圍中是最重要的角色,在過去幾年,我們積極了解當下的藝術態勢,推陳出新,通過IT的技術,藝術展示呈現得更為宏大,也可以讓當下的人們更愿意參與進來。”
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美國托萊多藝術博物館可謂歷史悠久,其在公眾教育上發展的十分全面,美國托萊多藝術博物館館長Brian Kennedy介紹道:“我們最關注的是教育,比如進行了‘校園計劃’、社區藝術教育活動、當代藝術家駐地項目、公司員工的視覺培訓以及等等藝術拓展項目。”

舍曼藝術基金會總裁、英國泰特美術館亞太藏品購置委員會聯合主席Gene Sherman發言

英國薩奇美術館 Nigel Hurst發言

美國托萊多藝術博物館(Toledo)館長布賴恩·肯尼迪(Brian Kennedy)發言

余德耀美術館副總監Justine Alexandria發言
余德耀美術館副總監Justine Alexandria說道:“在余德耀先生看來,美術館的機制很重要,他希望可以建立起一種機制使美術館與藏家聯合起來。而在機制中最關鍵和基礎的,便來自于學術研究,如果美術館所有舉動都有深厚的學術研究作為支持,有過的行為都真正體現了美術館的公益性,藏品就能在最廣大的層面上能發揮社會效應,服務公眾,一起推動藝術收藏的健康發展。”
對于當下美術館發展的現狀,中國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孔令偉則總結道:“在今天這個時代,美術館所面臨的語境已經與19、20世紀出現了巨大差異。我們的圖像制作技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現代出版印刷術、電影、電視、再到今天的數碼合成影像,甚至基因變異生物——所謂的生物藝術等等,這直接導致了我們的文化感官、歷史感官、對現實世界的感知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這個前提下,美術、藝術或美術館存在的前提和意義就特別值得關注,也不斷引發各種爭議。”

第二單元:“民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收藏”圓桌討論環節
在該單元圓桌討論環節,四方美術館館長陸尋希望自己的收藏家及美術館管理者的角色能夠更好的結合起來,以凸顯美術館的獨特性;廣東時代美術館作為“研究的產物”,館長趙趄表示:“我們從地產華麗轉身,慢慢獨立成一個學術獨立的公眾型美術館”。近些年,民營美術館都在向“品牌化”發展,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翁云鵬則認為美術館只是生產的產物,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識場,如何進行學術定位和學術構架,我們會持續不斷地思考下去。
論壇的第三單元圍繞“民營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和社會責任”展開。對于什么是公共教育,銀川當代美術館執行總監謝素貞表示,對外,要面向觀眾進行展覽的教育、活動的教育,例如,“銀川雙年展”“動漫雙年展”以及“娃娃外傳”“老照片·尋根”“中國制造”等;對內,要進行對贊助人的教育,告訴他們我們所做出的成績和努力以及對館員的教育,讓他們去愛美術館,關心他們的成長。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藝術總監長谷川祐子則認為,我們都是在一個充滿危機、焦慮的時代,對于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建設,我們希望藝術家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員都能匯聚一堂,只有合作才能推陳出新、獲取靈感。我們在實踐中推出了很多跨界的展覽、活動,它們都會與與音樂、感官等各領域進行有機結合;同時,我們也重視創意的構思與日本當地的傳統歷史、宗教等因素產生聯系。

中國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 孔令偉發言

銀川當代美術館執行總監 謝素貞發言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 藝術總監長谷川祐子發言

上海龍美術館學術研究員代表發言
龍美術館學術研究員認為民營美術館開展公眾教育必然也面對許多質疑和挑戰。想要克服這些困難,她認為必須要具備兩個條件:首先,建立不亞于公立美術館的公眾形象,是順利推行教育職能的必要條件。第二,美術館公共教育的概念日新月異,相應的,對從業人員的素質不斷有新的要求。民營美術館事業仍處在發展初期,但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美術館職能中,公共教育將會越來越重要。
在論壇的尾聲階段,泰和泰律師事務創始人、當代藝術收藏家程守太闡述了對于中國民營美術館的法律地位及發展的再思考,他說道,一個美術館的法律定位是否完備,是值得思考的。中國的現狀是先有法律后有規章,在2012年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文化建設”;2013年文化藝術產業快速發展,200億國家藝術項目成立;2015年《博物館條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草案)出臺,2016年有可能將正式出臺,國家政策提出,到2020年要將文化藝術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目前,民營美術館的身份特征與制度缺位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包括,法律主體地位模糊不清和缺乏完整、配套的運營制度。民營美術館法律制度的完善需要美術館人積極參與、積極提案。
他提到,國外美術館的制度保證和啟示,其一,捐助或贊助“同額免稅”政策支持;其二,國家的支持與社會基金的完善;其三,自身極強的透明性和社會公信力。并且,知識產權體系、學術價值體系、規范化運作具有體制保障。
而對于民營美術館發展的法治思考,他認為:一,要進行稅法改革;二,啟動和完善文化產業的立法;三,加快《文物保護法》等法律的建設。
在圓桌討論環節,北京尤倫斯CEO薛梅和銀川當代美術館執行總監謝素貞都是站在城市的角度探討美術館與公眾的關系。她們認為,一個美術館可以帶動整個城市的脈搏,通過更多的活動使美術館和公眾連接得更加緊密,讓城市更加活躍,來帶動整個城市的文化進程。相較于國內的美術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在公眾教育上更為系統,其組建的專業教育團隊通過一系列的跨界合作拉近了和公眾的距離。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藝術總監長谷川祐子也十分肯定美術館在城市與公眾之間發揮的重要作用,以“中介者”來形容它所發揮的職能。

第三單元:“民營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和社會責任”圓桌討論環節

泰和泰律師事務創始人、當代藝術收藏家 程守太發言

現場嘉賓提問環節

論壇現場
“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CPAMF)”已經成功舉辦四屆,本屆論壇從美術館的學術定位和公眾教育出發,力邀百余位美術館資深人士進行深切探討,進一步夯實了論壇機制和學術成果,也為在熱潮中發展的民營美術館提出了思考的余地。
(文章來源:99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