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俊京
劉俊京:技法只是書法的一部分
文/劉俊京


近期放棄了很多應酬,讀了一些書,受益匪淺。讀閱《弘一大師年譜與遺墨》,使我很受啟發。
弘一大師,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其書法:早期作品“凝重厚實,舒展勁健,筆意開張”,出家后則超逸、淡詔,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凈、平易、安詳,他把佛家禪意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其繪畫,他是第一個把西洋繪畫思想引進到中國,第一個在教學中開創裸體寫生,他還是中國廣告畫、中國油畫和木刻的先驅。其演藝,他早年在國內演過京劇,赴日本后創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吁天錄》等,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其音樂,他創辦了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他也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他所創作的《送別》成為經典名曲,他的《春游》則是我國最早的合唱歌曲。其篆刻,上追秦漢,近學皖諸家等,氣息古厚,沖淡質樸,自辟蹊經乃精辟之極,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存世,很多人認為弘一一直是佛門法師,殊不知他是一位博修的大師。趙樸初先生曾詠嘆道“深悲早現茶花女,勝愿終成苦行僧。無盡珍奇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如今,在市場經濟商品社會的今天,利益的驅動,使人浮躁,都在忙碌地追求利益,使書法藝術成為一種商品,人們急功近利,不去博學、博修,并沒有考慮藝術的存在需要文化的支撐,結果形成大批寫字匠,千篇一律,作品面孔單調雷同。
書法不是單純寫字,書法應與中華文化聯系在一起,文字的由來是文化記載的需要,書法與漢字文化結合,我們的書法才能成為不朽,正如《左傳》中所言:“言而無文,行而不遠”。書法也是如此,書而無文,行而不遠。我的恩師——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常說:“作字行文,文化載道,以書煥彩,賦以生機”,也就是書法文化要為社會作貢獻。
中華民族已經有幾千年的文化史,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則在歷史的變遷中被各朝代豐富和創造流傳至今,他們之所以經久不衰,究其原因正是不可磨滅的“道”在,書法亦是如此,祖先留下來寶貴的財富是我們取之不盡的,我們為什么不去獲取?中國有句古諺:“馬無外草而不肥,人無外財而不富。”書法亦是如此,很多人守著自我感覺良好的寶貝不放,認為自己寫的蠻好了,不去從別人那獲取財富,這是極其可怕的事情。
“技”近乎“道”,技法只是書法的一部分,歐陽中石先生曾教誨我,書本小道,要在囑文明義,至于以為藝術乃是余事也,作字必有所宗,宗法既定,亦必有己意在焉。的確如此,其書法作品必然要含有你的意念、環境、身份、學識在內。古代書法都不是單純的寫字的,書法往往是由其他工作帶動而來的,但做什么往往對其書法產生很大影響,如王羲之、顏真卿、米芾、歐陽詢、宋徽宗、康有為、于右任等等,所有能傳世的作品無不飽含著他們博修的結晶,就那歐陽詢來說,他做率更令,就是負則掌知漏刻“時間”的官員,所以他的字工整嚴謹,還有很多書法家,其作品之所以能流傳,正因為他們有博修的文化所在,其書法作品才能流傳。
綜上所述,在商品經濟發達的今天,作為書法愛好者、書法家要沉下來,戒除焦躁,博學博修,才能不斷提高文化修養,才能使自己的藝術作品豐富,才能賦以生機。切忌成為抄書匠、寫字匠,要提高綜合修養,現在很多書法家,在修繪畫、篆刻、戲曲、音樂、舞蹈、詩詞,我覺得這是個好現象,只有這樣戒躁博修,才能更好地寫出好作品,才能使書法藝術恒遠。

(文章來源:新浪收藏)
劉俊京,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華養生書畫研究院院長,中國佛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北京東城書法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