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社區(qū)e站“長”啥樣?
9月23日,中國科協(xié)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等人到陜西延安七里鋪社區(qū)便民服務中心。這個社區(qū)的科普活動站是按照中國科協(xié)科普e站“5有”要求建設的。“5有”就是有網絡、有場所、有終端、有活動、有人員,是中國科協(xié)基于科普中國服務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活動的科普信息化新陣地。
在一層社區(qū)科普e站,落地式觸摸屏可以上網;觸摸屏旁邊的群眾服務大廳里有可以播放視頻的顯示屏;樓上有科普文化活動室、電腦、公共文化信息共享終端等設備和資源。
這個觸摸屏是科普中國社區(qū)e站的終端設備,目前,已接入了科普中國網和國家數字文化網的資源,社區(qū)群眾可以很方便地查閱、瀏覽感興趣的科普文化內容,還可以根據社區(qū)居民的需求,定期為社區(qū)精準推送科普資源。
從去年開始,中國科協(xié)開展了科普V視快遞工作,制作了一批短小科普視頻免費提供給各地進行播出。這里播出的內容非常貼近百姓生活實際,社區(qū)群眾來大廳辦事排隊等候時順便可以觀看,既獲得了科學生活常識,又避免等候引起的煩躁,很受社區(qū)工作人員和群眾的歡迎。
目前科普微視頻資源內容很豐富,既包括科學百科、科技前沿、健康生活,還有應急避險、氣候環(huán)境、航空航天等內容。這個顯示屏既可通過上網瀏覽“科普中國”等網站獲取科普微視頻,也可將下載好的科普微視頻用U盤直接插在機身上進行播放。
在二層則是一所沒有圍墻、沒有學歷的大學——社區(qū)科普大學,這里可以根據群眾的需求舉辦講座、培訓,特別是群眾關心的養(yǎng)生、保健等科學生活的知識,因此群眾非常樂意到這里來學習,特別是現在有了科普中國服務云,可以根據社區(qū)需求提供精準的科普資源。社區(qū)科普大學的講座有計劃,同時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根據居民的需要,在科普中國社區(qū)e站的線上平臺開設了愛眼、護眼專題,專家利用線上資源演示內容,使講座形式更生動、內容更豐富,深受居民歡迎。
在社區(qū)科普大學,有文化部配置的中國文化網絡電視,內容涵蓋了文化、藝術、歷史等文化知識,同時在中國文化網絡電視中接入了“科普V視快遞”等科普資源內容,其中包括應急避險、健康生活等內容,資源豐富,為不同人群獲取不同的科普文化資源提供便捷通道,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評,科普文化也真正地走進了百姓家中。
在三層科普活動室,有圖書5000冊、電腦8臺、一臺公共文化一體機,進一步充實了科普的活動資源。
有很多居民比較喜歡紙質閱讀,他們來到科普活動室進行學習,但是圖書資源畢竟有限,如果需要深入學習,就可以通過電腦進行上網查詢。雖然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電腦,但在家操作時就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下載文件、瀏覽軟件、購物等,在這里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為他們解決,所以他們非常樂意到科普活動室進行上網和學習。

社區(qū)科普e站,落地式觸摸屏可以上網

以“我的家鄉(xiāng)——延安”為主題進行的液氮寶塔內容的科學小實驗

社區(qū)舉辦的科普劇展演
科普活動室增強了社區(qū)居民間的互相交流溝通,不僅拉近居民感情,同時營造出活躍的學習氛圍和書香氣息,促進了社區(qū)和諧。
目前延安寶塔區(qū)在社區(q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嚴格按照“五有”的標準建設,在22個社區(qū)建立了這樣的科普活動站9個,使居民可以得到科學的文化熏陶,還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科普文化生活。
延安市科技館科普進社區(qū),以陜北特色為主要元素,以“我的家鄉(xiāng)——延安”為主題,進行液氮寶塔內容的科學小實驗。通過實驗演示和親身體驗,讓社區(qū)居民群眾豐富科學知識,結合身邊生活中常見的事例,感受科學的樂趣。
在社區(qū)舉辦的科普劇展演,通過對過去單一垃圾桶與分類垃圾桶擬人化的舞臺劇,倡導社區(qū)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減少對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